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十一章 莫因西亞多 內觀訓練

  第十一章 莫因西亞多 MOHNYIN SAYADAW

   行者應該把動物視爲是由

   心理與物理的群組、零件與元素構成,

   沒有任何「我」或生命在後面操控,

   依循這個原則,

   應該視所有碰到的事物爲元素而已。

   我們對這些貼上名字的概念,

   稱他們是男人、女人、動物等等,

   其區別祇存在于世俗的層次,

   而不在終極的實相,

   因此,以毗婆舍那發展出的分析知識

   所看到的萬物,不是恒久的靈魂或個體。

  這是一篇根據莫因西亞多(Mohnyin Sayadaw 1872~1964)于一九六○年代,以緬甸語發表的談話所做的意譯。莫因的弟子遍布緬甸,仰光的莫因寺(Mohnyin Monastery)就是一個中心。莫因的教學不僅源于對內觀禅修的精通,也因爲他是一個研究佛教心理學──阿毗達磨的學者。

  對阿毗達磨之強調與運用,緬甸比其它佛教國家都較普遍。莫因體驗佛法的方法是先透過對阿毗達磨的研究,然後再實修而得,他這種方法在緬甸有許多跟隨者。阿毗達磨是藏經的第叁部分,對心念流變及微細的法有許多詳細的說明,對心法及色法的特性有最細致的探究。當一個人進入緬甸的寺院,會發現僧侶正在對心念流動的繁複過程做功課,這些以阿毗達磨爲基礎的探究,會引人對無我以及伴隨的無常、苦,有清楚而理智的認識,當一個人隨後練習禅修時,這種認識與理解會因爲直接而清晰的體驗而深化。

  莫因西亞多強調,禅修者應在實修前先熟悉阿毗達磨的基本觀念。這個預備知識將有助于以精確而清楚的方式,直接去注意所有現象的真實面貌。一位修行人在實修前應先了解的基本觀念,是有關于看似實在而連續的這個世界的描述,這些元素包括意識、感覺器官、感覺對象與肉體的物質,由于改變迅速,他們看起來就像是實體世界。借著對肉體與心念之構成元素與意識等的生起與分解的檢查,禅修者能發展出真正的內觀知識,當這種知識深化時,他會視所有認識到的事物是無常而沒有實體的,是無處可執著或引以爲樂的;因爲不再被自然現象所愚弄,不再執著,他體驗了真正的解脫。

  --------------------------------------------------------------------------------

  內觀訓練

  MOHNYIN SAYADAW 莫因西亞多 著

  願一切衆生順利成功

  下面的說明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教的是阿毗達磨對宇宙的基本觀點,第二部分是基于這些基本觀點的內觀禅修的說明,這種練習特別注重對身體姿勢移動與變化的檢查的內觀上,它可導引更深層的內觀與智慧,這智慧同時是這種練習的主題與結果。

  行者必須了解的基本觀念與問題

  問:請解釋物理與心理現象的真實面貌。

  答:所有的物理現象都是會敗壞的、無我的與無實體的,所有的心理現象是無我的與無實體的。

  更精確說,所有衆生的身體內都有二十八種物理現象,也有心理現象,包括意識、心理要素及涅槃。很重要的是,我們的內觀練習,必須注意而且看到所有物理現象的物質特性,這點可由將所有物體分解成八種成分而做到(注:我們不透過名稱與觀念,而直接體驗所有色法的特性,例如,「地板」是透過眼睛看到一塊塊的顔色,或是透過觸摸到冷、硬、靜止等而認識,我們所有的認知都是由這些元素而來,並由他們建立觀念與名稱),它們是:

  四種基本元素:

   堅固或堅硬元素(地大)

   凝聚性或流動元素(水大)

   動能或冷熱元素(火大)

   動的元素(風大)

  加上:

   色

   香

   味

   食物

  問:這是行者追求終極真理所必須研修的嗎?

   答:萬物都有終極真理的特性,因此終極真理存在于任何物理與心理現象,而且我們可以在檢查他們的功能與性質時看到。這些真理不容易被看到,是由于我們的觀念,由于我們的錯覺,我們以爲物理與心理世界是實體性或恒久性的。

  問:我們要如何才能破除事物具有實體與凝聚性的觀念?

   答:方法之一是檢查一般的對象,以找出它們是由零件(parts)組合而成的真實特性,例如,當水倒入牛奶時,牛奶這個組合便與水這個組合交錯混合,其它的非生命對象也是如此,它們會令人有凝聚與實體的錯覺,但它們終究是由元素或群組構成,這些元素或群組以各種組合形成整個宇宙,當行者透過禅修直接體認而理解這點,純淨的知識就産生了。

  問:終極真理如何運用在生命體呢?

   答:禅修者對待生物應與無生物一樣,才能發現他們的根本特性。所有生物,無論他們是何種形態,都會展現出實體與凝聚的樣子,爲了拋棄這種錯覺及自我的錯覺,行者應該把動物視爲是由心理與物理的群組、零件與元素構成,沒有任何「我」或生命在後面操控,依循這個原則,應該視所有碰到的事物爲元素而已。我們對這些貼上名字的概念,稱他們是男人、女人、動物等等,其區別祇存在于世俗的層次,而不在終極的實相,因此,以毗婆舍那發展出的分析知識所看到的萬物,不是恒久的靈魂或個體。

  超越這種觀念或概念,行者將看到所有的生物祇是一堆有形的群組或元素(注:肉體的群組是所有似乎是固體物所組成的最小粒子,這些粒子不斷地改變),這種知識將導致對色法與心法的真相與關系有清楚的內觀,最後能以甯靜的心看到所有事物的來與去,達到深層的內在和平,行者甚至將看到慈善、道德、慈悲等的修行也是相對的,並非如表面看到的那麼好,因而不會黏著這些。

  問:佛教對元素的觀念如何與現代物理學調和?

   答:借著揚棄實體的觀念,科學家已經將所有物質分析出超過一百種元素,這些元素或電子經過檢查以後,甚至已成爲祇是在廣大空間內的能量波,這種粒子或波永遠都是動態的,因此現代物理學已指出,萬物最基本的無常與沒有靈魂的特性。

  問:根據佛教心理學,什麼是終極實體?

   答:禅修者應了解有四種終極實體(注:這些佛教心理學所建立的終極實體也與五蘊有關,意識是識蘊,心理要素還包括行蘊、受蘊與想蘊,而物質構成色蘊,祇有涅槃是在這五蘊的無常流動之外)。

  一、物質。

  二、心理要素。

  叁、識覺。

  四、涅槃。

  這些是超乎任何想法與觀念,而且行者是可以直接體驗與檢查的,行者也可看到前叁者都有無常的特性。

  問:我們如何了解識覺?

   答:有六種識覺:

   一、眼識。

   二、耳識。

   叁、鼻識。

   四、舌識。

   五、身識。

   六、意識。

  這些意識具有「趣向」或「知道」識覺對象的特性,現在我們可以延伸我們的認識到「整個世界」,正如佛陀所教的,包括:

  識覺  感覺器官  對象

   眼識  眼   可見物

   耳識  耳   聲音

   鼻識  鼻   香

   舌識  舌   味

   身識  身體   可觸、有形物

   意識  意根   心的對象

  這十八種境界構成我們的世界,行者可以看到眼識與眼和可見物同時産生,而且是依賴它們才能産生;耳識與耳和聲音同時産生,而且依賴它們才能産生;余依此類推。每一刻都有六識之一及相隨的感覺器官與對象的生起與消逝,借著發展具穿透的察覺能力,行者將了解到,沒有任何永恒的「我」或「自我」,祇有一連串這十八種對象、感覺器官與識覺的生起與止息,行者應仔細思考,直到他從深信靈魂或恒久個體的迷障中解脫爲止,他應檢查心理與身體的真實本性,直到了解兩者的關系爲止。

  問:我們要如何破除有關色法及物體産生,以及心理現象産生的疑惑呢?

   答:想破除有關色法及心法之起源的疑惑,必須要有正思惟。身口意叁行、識覺、溫度與食物是所有生物的製造者(注:這些是傳統上所知道的生命食物,也是所有生物生起的因緣),同樣地,六種感覺器官與感覺對象是心理現象的製造者,所有的行(karmic action)都有果報,果報來自善行或惡行的個別行動,這個行與果報的過程是世界輪回不止的核心,想要了解這點,行者必須徹底地檢查自己的心理與物理現象,直到看清這個過程如何在他自己的內心運作爲止,然後,他將不再對法、佛陀及佛陀的教導存有懷疑,他將會看到輪回的開始與結束,或是死亡與再生的輪回,並了解所有心法與色法的緣起。

  更進一步解釋,緣起是所有物理與心理現象有條件存在的輪回特性,若了解這點,再加上無我,形成了實現佛陀教誨的基礎,它指出,世俗所謂的自我、身見、男人、女人、動物等存在的各種物理及心理現象,並不是一個盲目的巧合,而是因與緣的結果,這說明了輪回與苦是依賴條件的,也說明何以透過消除這些條件,所有苦必將消失,緣起的十二個鏈接關系是:

   一、無明,欠缺智慧是所有罪惡的根本,這是産生行的條件。

   二、行依賴無明而生。

   叁、識覺依賴行而生。

   四、名(心理)與色(物理)依賴識覺而生。

   五、六種感覺器官依賴名與色而生。

   六、接觸依賴六種感覺器官而生。

   七、感受依賴接觸而生。

   八、渴愛依感受而生。

   九、黏著依渴愛而生。

   十、存在因黏著而生。

   十一、再生因存在而生。

   十二、老與死依賴再生。

  鏈接一、二、八、九與十是再生的五個行因,而鏈接叁、四、五、六與七是輪回的五個業報。

  這是物理與心理現象一個簡單而完整的因果序列,輪回乃是基于這個關系而轉,如果行者用功思考,最後了解心法與色法的這些因緣,他將自疑惑中得到澄清。

  淨化的練習

  爲獲得聖者之道的知識,行者必須具備下面的內觀:內觀所有存在現象的…

《第十一章 莫因西亞多 內觀訓練》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