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十一章 莫因西亚多 内观训练

  第十一章 莫因西亚多 MOHNYIN SAYADAW

   行者应该把动物视为是由

   心理与物理的群组、零件与元素构成,

   没有任何「我」或生命在后面操控,

   依循这个原则,

   应该视所有碰到的事物为元素而已。

   我们对这些贴上名字的概念,

   称他们是男人、女人、动物等等,

   其区别祇存在于世俗的层次,

   而不在终极的实相,

   因此,以毗婆舍那发展出的分析知识

   所看到的万物,不是恒久的灵魂或个体。

  这是一篇根据莫因西亚多(Mohnyin Sayadaw 1872~1964)于一九六○年代,以缅甸语发表的谈话所做的意译。莫因的弟子遍布缅甸,仰光的莫因寺(Mohnyin Monastery)就是一个中心。莫因的教学不仅源于对内观禅修的精通,也因为他是一个研究佛教心理学──阿毗达磨的学者。

  对阿毗达磨之强调与运用,缅甸比其它佛教国家都较普遍。莫因体验佛法的方法是先透过对阿毗达磨的研究,然后再实修而得,他这种方法在缅甸有许多跟随者。阿毗达磨是藏经的第三部分,对心念流变及微细的法有许多详细的说明,对心法及色法的特性有最细致的探究。当一个人进入缅甸的寺院,会发现僧侣正在对心念流动的繁复过程做功课,这些以阿毗达磨为基础的探究,会引人对无我以及伴随的无常、苦,有清楚而理智的认识,当一个人随后练习禅修时,这种认识与理解会因为直接而清晰的体验而深化。

  莫因西亚多强调,禅修者应在实修前先熟悉阿毗达磨的基本观念。这个预备知识将有助于以精确而清楚的方式,直接去注意所有现象的真实面貌。一位修行人在实修前应先了解的基本观念,是有关于看似实在而连续的这个世界的描述,这些元素包括意识、感觉器官、感觉对象与肉体的物质,由于改变迅速,他们看起来就像是实体世界。借着对肉体与心念之构成元素与意识等的生起与分解的检查,禅修者能发展出真正的内观知识,当这种知识深化时,他会视所有认识到的事物是无常而没有实体的,是无处可执着或引以为乐的;因为不再被自然现象所愚弄,不再执着,他体验了真正的解脱。

  --------------------------------------------------------------------------------

  内观训练

  MOHNYIN SAYADAW 莫因西亚多 著

  愿一切众生顺利成功

  下面的说明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教的是阿毗达磨对宇宙的基本观点,第二部分是基于这些基本观点的内观禅修的说明,这种练习特别注重对身体姿势移动与变化的检查的内观上,它可导引更深层的内观与智慧,这智慧同时是这种练习的主题与结果。

  行者必须了解的基本观念与问题

  问:请解释物理与心理现象的真实面貌。

  答:所有的物理现象都是会败坏的、无我的与无实体的,所有的心理现象是无我的与无实体的。

  更精确说,所有众生的身体内都有二十八种物理现象,也有心理现象,包括意识、心理要素及涅槃。很重要的是,我们的内观练习,必须注意而且看到所有物理现象的物质特性,这点可由将所有物体分解成八种成分而做到(注:我们不透过名称与观念,而直接体验所有色法的特性,例如,「地板」是透过眼睛看到一块块的颜色,或是透过触摸到冷、硬、静止等而认识,我们所有的认知都是由这些元素而来,并由他们建立观念与名称),它们是:

  四种基本元素:

   坚固或坚硬元素(地大)

   凝聚性或流动元素(水大)

   动能或冷热元素(火大)

   动的元素(风大)

  加上:

   色

   香

   味

   食物

  问:这是行者追求终极真理所必须研修的吗?

   答:万物都有终极真理的特性,因此终极真理存在于任何物理与心理现象,而且我们可以在检查他们的功能与性质时看到。这些真理不容易被看到,是由于我们的观念,由于我们的错觉,我们以为物理与心理世界是实体性或恒久性的。

  问:我们要如何才能破除事物具有实体与凝聚性的观念?

   答:方法之一是检查一般的对象,以找出它们是由零件(parts)组合而成的真实特性,例如,当水倒入牛奶时,牛奶这个组合便与水这个组合交错混合,其它的非生命对象也是如此,它们会令人有凝聚与实体的错觉,但它们终究是由元素或群组构成,这些元素或群组以各种组合形成整个宇宙,当行者透过禅修直接体认而理解这点,纯净的知识就产生了。

  问:终极真理如何运用在生命体呢?

   答:禅修者对待生物应与无生物一样,才能发现他们的根本特性。所有生物,无论他们是何种形态,都会展现出实体与凝聚的样子,为了拋弃这种错觉及自我的错觉,行者应该把动物视为是由心理与物理的群组、零件与元素构成,没有任何「我」或生命在后面操控,依循这个原则,应该视所有碰到的事物为元素而已。我们对这些贴上名字的概念,称他们是男人、女人、动物等等,其区别祇存在于世俗的层次,而不在终极的实相,因此,以毗婆舍那发展出的分析知识所看到的万物,不是恒久的灵魂或个体。

  超越这种观念或概念,行者将看到所有的生物祇是一堆有形的群组或元素(注:肉体的群组是所有似乎是固体物所组成的最小粒子,这些粒子不断地改变),这种知识将导致对色法与心法的真相与关系有清楚的内观,最后能以宁静的心看到所有事物的来与去,达到深层的内在和平,行者甚至将看到慈善、道德、慈悲等的修行也是相对的,并非如表面看到的那么好,因而不会黏着这些。

  问:佛教对元素的观念如何与现代物理学调和?

   答:借着扬弃实体的观念,科学家已经将所有物质分析出超过一百种元素,这些元素或电子经过检查以后,甚至已成为祇是在广大空间内的能量波,这种粒子或波永远都是动态的,因此现代物理学已指出,万物最基本的无常与没有灵魂的特性。

  问:根据佛教心理学,什么是终极实体?

   答:禅修者应了解有四种终极实体(注:这些佛教心理学所建立的终极实体也与五蕴有关,意识是识蕴,心理要素还包括行蕴、受蕴与想蕴,而物质构成色蕴,祇有涅槃是在这五蕴的无常流动之外)。

  一、物质。

  二、心理要素。

  三、识觉。

  四、涅槃。

  这些是超乎任何想法与观念,而且行者是可以直接体验与检查的,行者也可看到前三者都有无常的特性。

  问:我们如何了解识觉?

   答:有六种识觉:

   一、眼识。

   二、耳识。

   三、鼻识。

   四、舌识。

   五、身识。

   六、意识。

  这些意识具有「趣向」或「知道」识觉对象的特性,现在我们可以延伸我们的认识到「整个世界」,正如佛陀所教的,包括:

  识觉  感觉器官  对象

   眼识  眼   可见物

   耳识  耳   声音

   鼻识  鼻   香

   舌识  舌   味

   身识  身体   可触、有形物

   意识  意根   心的对象

  这十八种境界构成我们的世界,行者可以看到眼识与眼和可见物同时产生,而且是依赖它们才能产生;耳识与耳和声音同时产生,而且依赖它们才能产生;余依此类推。每一刻都有六识之一及相随的感觉器官与对象的生起与消逝,借着发展具穿透的察觉能力,行者将了解到,没有任何永恒的「我」或「自我」,祇有一连串这十八种对象、感觉器官与识觉的生起与止息,行者应仔细思考,直到他从深信灵魂或恒久个体的迷障中解脱为止,他应检查心理与身体的真实本性,直到了解两者的关系为止。

  问:我们要如何破除有关色法及物体产生,以及心理现象产生的疑惑呢?

   答:想破除有关色法及心法之起源的疑惑,必须要有正思惟。身口意三行、识觉、温度与食物是所有生物的制造者(注:这些是传统上所知道的生命食物,也是所有生物生起的因缘),同样地,六种感觉器官与感觉对象是心理现象的制造者,所有的行(karmic action)都有果报,果报来自善行或恶行的个别行动,这个行与果报的过程是世界轮回不止的核心,想要了解这点,行者必须彻底地检查自己的心理与物理现象,直到看清这个过程如何在他自己的内心运作为止,然后,他将不再对法、佛陀及佛陀的教导存有怀疑,他将会看到轮回的开始与结束,或是死亡与再生的轮回,并了解所有心法与色法的缘起。

  更进一步解释,缘起是所有物理与心理现象有条件存在的轮回特性,若了解这点,再加上无我,形成了实现佛陀教诲的基础,它指出,世俗所谓的自我、身见、男人、女人、动物等存在的各种物理及心理现象,并不是一个盲目的巧合,而是因与缘的结果,这说明了轮回与苦是依赖条件的,也说明何以透过消除这些条件,所有苦必将消失,缘起的十二个链接关系是:

   一、无明,欠缺智慧是所有罪恶的根本,这是产生行的条件。

   二、行依赖无明而生。

   三、识觉依赖行而生。

   四、名(心理)与色(物理)依赖识觉而生。

   五、六种感觉器官依赖名与色而生。

   六、接触依赖六种感觉器官而生。

   七、感受依赖接触而生。

   八、渴爱依感受而生。

   九、黏着依渴爱而生。

   十、存在因黏着而生。

   十一、再生因存在而生。

   十二、老与死依赖再生。

  链接一、二、八、九与十是再生的五个行因,而链接三、四、五、六与七是轮回的五个业报。

  这是物理与心理现象一个简单而完整的因果序列,轮回乃是基于这个关系而转,如果行者用功思考,最后了解心法与色法的这些因缘,他将自疑惑中得到澄清。

  净化的练习

  为获得圣者之道的知识,行者必须具备下面的内观:内观所有存在现象的…

《第十一章 莫因西亚多 内观训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