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六章 孫倫西亞多 行者與內觀禅修▪P4

  ..續本文上一頁筋時不要動。

   我們應該保持身心絕對地靜止,奮力直到結束。

   不舒服真的是基准;舒服將使我們漂流于迷惑之流。

   我們應該穿透苦受;祇有穿透苦受才會如實進步。

   我們應該産生中止懷疑的決意,盡最大的努力,和嚴格地正念。有淨信、活力和淨化我們自己的警覺,克服苦惱以達到正道,獲得涅槃。

  發展孫倫教法的正念之道

  在這個年代,欲望和嫌惡的對象以更大的力量及種種變化侵犯感官,使得感官的滿足有較大的慫恿和機會,加速生活的步調和增加的壓力,創造緊張而導致焦慮和精神官能症,城巿的生活變成較吵雜,而噪音是專注的剌。同時,人們沒有足夠的休閑時間來做長時和持續正念的練習,結果是注意力更會轉移和精神力更分散,甚至愈來愈少有時間來從事具有修正功能的行爲。更有甚者,當代出生的人距離佛陀時代很遙遠,遲鈍的人多于敏銳的人,因此有迫切需要一種正念的方法,考量能夠因應到滿足感官的渴求和商品愈來愈多,更多的噪音和散亂,缺少時間,和行者自我的遲鈍直覺。

  孫倫西亞多的正念方法提供一個快速克服昏沈和感官欲望的方法,它爲行者建立更高的門檻,使得會幹擾行者注意力的噪音和散亂必須跨越該門檻才能幹擾行者。對鈍覺的人來說,它提供令人訝異的確實、快速的方法來完全完美地建立四念處。它不是一般書籍的時髦觀念,而是經過對抗自我愛和無知的經曆中所凝聚出來的方法。孫倫西亞多幾乎是個文盲,也因此未受到蒼白思想的毒害。由于熱情、勇氣、堅持,他于一九二○年得到解脫,這技巧現在都巿人也能得到,他們沒有孫倫西亞多過人的勇氣和堅持。接下來是對該方法很簡明的介紹。

  姿勢

  選定一個能夠保持一段時間而不改變的禅修姿勢。不躺在床上,也不斜倚在椅子。該姿勢應該能讓行者聚集和采取個人的所有資源。該姿勢應是一個設計來努力用功的,而不是來松懈用的。一個適當的姿勢是盤腿而坐,背部要打直,兩臂應緊靠身體,右掌應該放左掌上,這有助于行者稍後與可能生起的苦受爭鬥時緊扣住手掌以便召喚他的力量。手的指頭不要呈篩網狀,也不要輕率地以大拇指抵住其它手指頭,讓頭輕輕地點下,不要松弛地坐著,選定一個緊的姿勢,作爲身體堅實的基底,它的周圍封閉而行者警覺著。

  選擇一處靜坐期間能夠不受幹擾的地方,最好選擇一無風的靜處,但那不是頂重要的,禅修可以個人或集體進行,不必盡心准備靜坐的處所,也不必做儀式。

  不用設定禅修的時間,時間應該被安排適合行者的方便,但是他應該禅修一或兩小時,而不去做別的事,西方的書籍建議初學者可以開始一天兩叁分鍾的禅坐,這時段逐漸延長,而孫倫的經驗是一個密集的大約一小時開頭的禅坐,這能産生較大利益的成果,一個正常的禅坐不應該少于一、二小時,修習密集禅坐的人則整天或整夜的禅坐。

  姿勢選定並且假定它無論如何都不將改變或變樣之後,必須保持著直至禅坐結束,孫倫西亞多說:「如果抽筋,不要動;如果癢,不要抓;如果疲倦,不要休息。」

  呼吸

  由吸氣開始。呼吸觸及鼻端或上唇應被注意到,敏銳地覺察呼吸的觸。保持著正念警覺,同時強烈、平穩和快速呼吸。強、猛、快呼吸避免外面的噪音,有助控製心,快速排除蓋障,快速建立專注,使行者能夠應付稍後可能生起的苦受。

  強、猛、快呼吸會增強鼻孔的尖端、上唇或在那區域的其它身體的部分與吸呼的觸的摩擦。

  「當呼吸觸及鼻端或上唇,你要警覺它,正念于那個警覺。」孫倫西亞多這樣說。不要無警覺地讓任一個接觸通過。警覺每一個接觸,正念應該要嚴格的,不應該松懈的,這意思是要精進,行者應該熱心和熱誠的。

  不要警覺于呼吸聲,不要跟隨它進出身體,不要數它的入和出,不要注意呼吸觸及的區域是鼻端或上唇,祇警覺呼吸的觸感,正念祇在觸感。

  十足注意地吸入空氣,就像水被汲入注射器。急速地呼氣。十足和猛力吸引呼吸有助于快速建立專注,它有助于感受生起,它提供與未來可能生起的苦受的掙紮力量。因爲大多數的人有較強的呼氣,所以必須以較大的注意力在吸氣來達到吸氣和呼氣的平衡,當這兩者平衡,接觸將持續,當它們平衡時,行者已達到平穩、不用出力、自發性、有節奏的呼吸階段。呼吸時不可搖動頭和身體,這樣將很快地得到專注。

  疲倦可能在強、猛、快呼吸的早期就出現,但是行者不應該停止或減弱呼吸的強度和速度。「當疲倦時不要休息。」孫倫西亞多這麼說。疲倦可能由于不充份的吸氣強度或過度呼氣,補救方法是增加吸氣的強度。當吸氣和呼氣的強度達到一個高水平的平衡,疲倦會消失。然後行者將破除呼吸的困難而進行呼吸的平穩,不出力、自發性、有節奏的呼吸,然後注意才能完整地被導引至正念于呼吸的接觸。有叁個階段的呼吸:高(很強、很猛、很快呼吸)、中(強、猛、快的呼吸)、低(弱、柔、慢,或普通的呼吸),因爲人不是機器,他有時候會如旗般搖晃。初期達到高階呼吸是必須的,有助于當後來步調慢下來時,行者可以達到平衡、中階呼吸並能夠保持它。

  不要事先設定呼吸的時間。在穩定、快速的呼吸期間,苦受將會生起,這些苦受可能是痛、抽筋、癢、麻、熱或冷,或其它感受的形式。繼續呼吸直到有充足的感受可以停止強呼吸,這裏說的感受是用來定呼吸時段的定時器。另有一種方法:行者可以事先設定呼吸時間,譬如說叁刻或一小時,一旦過了這段時間,他將進行禅修的第二部分。但這不比第一個方法好。

  當停止強呼吸的時間快到了時,約做五十或一百個的呼吸──而且要盡行者所有力量呼吸,同時,應毫不放松地正念于呼吸的接觸,然後應該吸氣時,突然停止呼吸,並聚精會神,內視整個身體。

  感受

  呼吸應完全地和突然地停在吸氣上,身體應該不動,聚精會神,嚴格地注視。痛、抽筋、癢、麻木,或熱或冷的感受將在身體內生起,正念于最顯著的感受,不要讓它走,不要轉移注意到肚臍、太陽神經叢或其它任何區域,最顯著的感受會自然地引起行者的注意,轉移到不是最顯著感受的其它區域,使人失去抓取當下。

  「假使感受是微弱的,知道它是微弱的;假使感受是強的,知道感受是強的事實。」孫倫西亞多這麼說。知道不多也不少,祇是如實知道,不管什麼生起如實知道其生起,當它生起時,知道它生起的赤裸裸的事實。正念在正是這個上。不讓「我」或「我的」幹涉,不想這是某人的腳或某人的身體或某人的手,不要深思:「這是身和心。」不要考慮:「這是無常的,這是苦,這是無我。」所有思想、深思和考慮都是概念的,它們不是內觀練習。

  孫倫的修習法直接、立即觸及真實。它不提供時間和必需的努力先建構概念的橋以達真實。面臨想要搜尋象時,不要先跟隨象的腳印後退,然後再順回來的步子到象那裏。當痛生起,立即捕捉痛的事實,不要先形成「痛、痛」的概念,然後回到痛的事實,所以它告訴行者:「避免命名;不要概念化真相。」

  既不向前追求感受,也不從後面追求感受,正念于感受在它生起或消失的當下,即現在的時刻,當前。在與可能具有極大狂怒和惡意的苦受奮鬥時,行者應注意要不偏離感受之外。這是說所作的努力不要超過保持穩定注意力的需要。當有過量的活力,它好象行者在苦受生起之前就先努力,結果反而沒有注意到感受本身,所留下來的是他的努力的暴力,這暴力就是瞋恚,瞋恚是使人輪回的力量之一。

  另一方面,行者應該留意,不可缺少感受。這是說所作的努力不應少于保持平穩注意力的需要。當努力不適當時,行者滑落入昏沈或被苦受壓製。未以正念觀照的強烈苦受,會造成恐懼、焦慮、瞋恚,這些構成一股推動輪回的力量。昏沈是無明的根本,而無明是再生和迷惑的另一股力量。

  因此行者必須十分小心,不要超越感受之外,也不要缺乏感受。他必須努力産生強而有力的警覺所需的知識和正念。這意思是對感受的注意,不應在未來或過去,而應該在簡單、立即的現在。要達到這種程度,行者不可消極地注意感受的生起和其未來的分解,而要積極覺知感受生起的當下。

  當處理很多同時生起的感受,譬如在頭、手臂、身體、腳,未受導引的行者的心會慌張失措,而不會當下生起正念。結果是個人的苦惱和痛苦,若要避免這樣,必須祇正念于最顯著的感受。對感受嚴格的察覺應生起,並以正念護衛這種察覺,行者應該能夠穿透感受以體驗它的本性,這需要一番努力。有個譬喻是把釘子釘入木頭的說法,木頭譬喻作感受,釘子是心,直直地拿著釘子的手指是正念,鐵錘是努力。

  當心穿透感受,行者將不再感覺他的腳、手、身體的形式;他將不再感覺「我」在受苦。這些概念化的思想將單獨被對感受簡單、清晰的警覺所取代,因爲感覺苦的「我」的意念被消除,行者不會感覺苦受的不舒服,幾分鍾前行者所感受到的痛或灼燒感,現在祇是一個沒有痛苦成分的強烈感受。

  叁種感受:苦、樂和中性──最後一個是最微細的,通常不適合一般人當做正念建立的初始對象。當它在修行的後來生起時,行者必須當下如實正念于它。而且當它生起時,行者必須已經開展捕捉微細的中性感受的力量。

  我們已經注意到,苦受是在毗婆舍那道上的最大障礙,祇有當行者能夠克服那個障礙,才能夠往前鍛煉,以得到苦受之外的報償,完全克服苦受並從中學習是可能的。因爲苦受無法脫離無常律,所以必定會在某個時刻終止。它的終止可以多種方式發生。它的強度能夠退去;但是這並不是真的終止,某些苦受的份量仍會留下。行者真正克服苦受時候是當行者停留在感受,注視感受而沒有任何與感受有關連的思想,它被耗盡了,它終止了,它拉斷了,它擺脫了或熄滅了。…

《第六章 孫倫西亞多 行者與內觀禅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