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六個房間,大概可容納叁、四十人。每人都有自己的單人床,一張椅子及共同放置雜物的衣櫥。宿舍簡樸實用,在禁語專注的肅穆氣氛裏,特別顯得清淨平和。
第一天──脫缰野馬 淩晨四時打板(用的是木搥敲銅板),利用共同的浴室洗手間,以最快的速度洗臉刷牙更衣,四時叁十分前到達靜坐大廳,依照昨晚指導的觀息法作一小時叁十分的自我修練。 第一次入關時,早上雖然依時修練,但精神不佳,還未習慣四時起床。座上容易昏沈,妄想紛飛,心識跑掉了都不自覺。只好耐心的一次又一次把注意力拉回鼻端下,嘴唇上的微小區域,老老實實的感覺呼吸的進出、快慢、通塞。對於自己的昏沈散亂,有點煩惱。腿上功夫不夠,常常轉換坐姿,因爲叁月份清晨天涼受寒,鼻水流個不停,這些身體上粗重的表現,使專注力更加微弱。
第二次入關,精神有了很大的進步。即使早起,精神仍然清爽,心識比較清明,但是妄想依然像脫強的野馬,不受控製的縱橫奔跑。雖然十月末的天氣比上次叁月的天氣還要冷,但卻呼吸暢順,沒有流鼻水的情況。腿上功夫比較進步,放松入座之後,可以輕易的維持四十五分鍾不變坐姿。雖然身體仍然粗重,專注仍然未穩定,但懂得接受這個粗重的我的事實。
五時四十五分,助理老師來到靜坐大廳,六時播出葛印卡老師唱誦的早課,我很珍惜這早課的時間,兩次關中,我都沒有錯過聆聽這早課的唱誦。低沈的音聲流露了對衆生的慈愛與祝福,語言音只是一種符號,是一種可以打破有限隔閡的符號。
每天修練時間達十一小時,其中早、午、晚各一小時的修練必須在靜坐大廳共修,其余時間可以在靜坐大廳,宿舍或經由老師指派的獨立關房內修練。晚上七時至九時是聆聽葛印卡老師的開示,也是盤膝而坐(有特別情形的學生可以坐在有靠背的坐墊上)。中間有充裕的時間吃飯、休息、洗衣、沐浴及在指定的戶外園地散步。時間表設計得非常密集而又考慮到學員的身心需要。
猶記得第一次入關的初幾天,每天總爭取休息時間睡覺,好像睡都睡不夠,後來才慢慢改善。
第二度入關,也是爭取時間休息,但不一定是睡覺,只是躺在床上讓背部靠一靠已經很足夠,精神一直都保持著充沛清明。
晚上七時至九時的開示,往往就是一天內疑問的解答。這位教授內觀法超過二十年,學生數以萬計的葛印卡老師的確是一位善巧的導師。 第一天晚上的開示除了強調遵守關中各種規條的重要性之外,還提出了每位同學心中的疑問:爲什麼有意識地去觀察呼吸的如實面目── 長或短、重或輕、深或淺、就是一種引領我們踏上離苦得樂的解脫道的修行呢?
原來這種對呼吸的觀察(不是練習呼吸或控製呼吸)並不如想像中那麼容易。每一個經過了一整天練習觀察呼吸的學生都發現到要把心定在呼吸上,是何期的困難。經過實際體驗,我們才體會到我們的心是如此的千變萬化,無法掌握,不斷轉變注意的對象,跑離所要觀察的實相。
如未經過這老實的訓練,我們大概總會多多少少自欺欺人的以爲自己是個有定力的人。其實這種在外面看得見的定力是如此的膚淺,即使身體坐定不動,內心思潮卻是如潮水般,一浪接一浪,因爲這是我們凡夫心的習性──生生世世,心就是如此的惶惶不定,妄念不斷。我們常常被這習性的心識之流左右了而不自知,因而往往知悔而不能改過,讓自己生生世世陷於懊喪中而不能回頭走向解脫之道。
我很慶幸我如實的知道自己的心性是如此的未受訓練,以後必須痛下功夫!慈悲的葛印卡老師一再的,如有他心通的,在開示中說:「我們一生的習慣是不可能在幾分鍾之內改變的,需要有耐性,心平氣和的,一再把注意力轉回呼吸上。這就是培養如何覺知實相的方法。」
晚上九時半就寢,睡得十分安詳,兩次都沒有陌生的感覺,只是第一次入關時得比較昏沈;第二次入關時,睡中也保持自然的覺醒。
第二天──盲目反應的瘋子
也是淩晨四時半便到靜坐大廳去依老師的指導內觀。雖然每天有超過十小時靜坐內觀,但似乎時間都不大足夠。因爲心識不受控製的東闖西竄,能夠真正定下來注意到呼吸實相的時間實在很短。
我感覺到自己多少就像老師在開示中所說的那個盲目反應的瘋子──瘋子往往做出異乎正常人的行爲,因爲瘋子對錯亂心識有盲目的習性反應而不自知。當一個瘋子咬著面包走在街上,突然心識以爲是在浴室中,他會盲目的反應把衣服脫下,然後把面包當作肥皂去擦身體;突然心識以爲旁邊有強盜,他會爲了保護自己,拿起面包當作石頭去擲退強盜。
我們的心識何嘗不像這個瘋子呢?在靜坐觀呼吸時,心識卻走到另一個空間──到公園去散步,看見紅花錄草,還碰到多年不見的老朋友 ……於是注意力便不期然離開鼻端的呼吸,隨著心識跑去公園與老友攀緣敘舊……到突然發覺時,才回複觀察呼吸,但不到一分鍾,又跑到另一個空間去了──小時候的學校,以前住過的地方等等……雖然我不至於像個瘋子在實際行爲上作盲目反應;但在心識上卻像個瘋子般未能活在當下。
兩度掩關內觀禅修日志
聞與思的智慧往往造成了所知障。實修給我們的智慧是帶領我們進入深一層次──不是在文字思巧上去了解心識妄念的瀑流;而是在實際接觸上去了解妄念的瀑流面貌!!
晚上的開示又再解答我一天的疑惑──佛陀給予衆生們「八正道」的指示,讓衆生止息因妄念而生的種種煩惱。「八正道」也就是戒、定、慧叁方面的訓練。「八正道」的正語、正業、正命都是「戒」的訓練,我們在關中要守五戒、八關齋戒,就是增強訓練的步驟。「八正道」中的正念、正定、正精進,是「定」的訓練,內觀就是定學的訓練,訓練專注力,培養念念分明的能力,讓我們可以逐步控製自己的心念,做自己心念的主人。
我很慶幸我已如實的認識自己的心識像個瘋子,不受控製的盲目反應。現在要好好的予以訓練,把握佛陀給我們的內觀指導,做回自己心念的主人,那才有機會得大自在呀!
老師在開示中說,至於「慧」的訓練,內容十分豐富,明天再談。雖然我已兩次聽「慧」的開示,事實上我已請了老師開示的中文翻譯帶在家中聆聽。但是我還是很渴望在法堂中,經過一天的修證後,與各位同修一起聆聽開示,不同的經曆、不同的地點、不同的法侶,會有更進一步的體驗與學習。
第叁天 ─ 淨化妄心的智慧
已經進入觀息法的第叁天,覺得自己的進步仍然很慢,專注力敵不過妄念的瀑流。回心一想,反正我己得到第一個利益──知道自己的粗重不定,今後我就朝這個方向去訓練自己的正念正定。如此一來,比較沒有那麼懊惱,定心的效果比較好點了。
在今天晚上的開示中,老師把八正道中的慧學部份剖白得清楚扼要。八正道中的「正見」,「正思維」都是屬於慧學的部份。老師說:在佛陀時代的其他外道都有很嚴格的戒律及甚深禅定,但佛陀卻仍然不認爲戒與定足以讓人徹底除去苦惱。不錯,戒與定是很重要的基礎,但如果沒有發展出淨化內心的洞見,戒律與禅那只能讓人在心的表層發展出安祥喜悅,仍未能淨化心底深處的習氣。
淨化內心的洞見就是佛陀告訴我們的慧學。經由對呼吸的覺知,我們才平靜的去接受一個事實──我們是那麼的執著,執著於過去的貪愛或憎惡,也執著於未來的欲望與恐懼,卻往往不願意去覺察當下的實際真相。
我們的習氣是執取我與我所有的一切;執取我的見解,我信仰的宗教的儀式;執取習定俗成的戒律,不管這些執取可能來自貪婪,瞋恨或愚癡,均盲目的執取接受。
這叁天來,在觀息修練中,洞見我執的愚癡是初部開發的智慧。而這個洞見並非來自文字的聞思,而是來自自身實修後的洞察。若只沈醉於一念不生的定境中而沒有洞見我執的妄心,那只是自我麻醉的定,是無法開啓淨化妄心的智慧的。
第四天 ─ 求授內照正觀(毘砵舍那VIPASSANA) 進入第四天,正式教授內觀-內照正觀。
仍依照清淨的傳承,所有學生都聚集在靜坐大廳中,正式求授內照正觀,也就是佛陀教授的四念處訓練──「觀身而住,正知正見;觀受而住,正知正見;觀心而住,正知正見;觀法而住,正知正見。」
四念處的訓練,首先從觀照自身感受入手,因爲感受是我們經驗世間所有身心現象的關鍵,藉著觀察身體上的感受,我們也同時觀察了自己的內心。訓練的方法是對全身有系統地移動注意力,先從頭到腳,然後從腳到頭,從一端移到另一端,如實的觀察身體當時的感受── 冷、熱、輕、重、癢、痛、脹、緊等等。(筆者按:讀者們千萬不要按自己對本文的見解去內觀,如要學習內觀正法,必須正規的掩關,參加十日內觀課程。本文只是一種心得參考,不是指導。)
我在第一次課程時,由於習慣用眼睛去看東西,於是也企圖用眼睛去「看」身體各部位的感受,「看」得眼睛累極了。其實,感受又豈能用眼看呢?但未受過發展覺知訓練的我,就習性地用「眼」去看感受,這種愚癡在第二次課程中才被自己發現。
在第二次課程中,覺知比較精明些了,盡量用沒有位置的覺知,去感覺有位置的覺知,去感覺有位置的身體各部份的感受。但仍然未夠老實:遇到粗重的感覺,便沮喪不前;遇到通暢的感受,便暗自歡喜。不夠客觀的觀察,老是把「身心」的我與覺知混在一起。在覺照過程中,湧進過去未來妄念瀑流的情形更加明顯。
晚上的開示,老師把慧學的洞見另一章打開,讓我對內觀有進一步的信心。 老師說:當我們勤於修行,很快就會領悟到一個根本的事實:那就是我們的感受幻變無常。這也就是身心的真相:變化無常(ANICCA)。經由修持體驗,原…
《兩次掩關內觀禅修日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