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鄉禅師 法語一百則 之四
1,文化,即"文"明之"化"導。佛法,即文明之化導最著稱者!佛陀之教溫和慈悲,理性深刻,無論是修行的實踐,或哲學之探討無不結構清晰合情合理。皈命禮——佛陀
2,說話,是爲了發現自己一直在沈默;靜坐,是爲了發現自己從來就沒有動過!
3,未來不可限量,此刻所能做者,把握此現前一念:未生善令生,已生令增長;未生惡令不生,已生令滅。
4,心懷明月身清涼,常處自在雲家鄉,有聲有色觀自在,無人無我意尤長!
5,靜是一種境界,動是一種風格!
6,禅,就是閉嘴,默觀,看只是看,想只是想,聽只是聽……絕不附加,亦不減少,如其本然一一這即「心經」裏"不增不減"的般若波羅密多!
7,生命珍貴,時光流逝,你此刻正在幹什麼?有沒有覺知到你當下的存在?正念正知的活在每一個當下有沒有?修行恰恰就在這每一個當下裏!
8,人在世間,獨生獨死!應該用自己的光,照亮自己的道……
9,一老僧問弟子:前進一步是死;後退一步是死,如何走哉?一子回:只好硬著頭皮前進!一子回:站立不動如何?老僧都是搖頭。旁邊一小弟子回:爲什麼不走左右啊?!是啊,我們常常會陷入定式思維的困境而走進牛角尖,其實,換一個角度和方式試試看,也許還有另外一番境界呢!哈哈哈哈哈哈
10,象花兒一樣微笑,這就是魅力!
11,把毎分毎秒都當成生命裏的最後時光,珍惜每一個人毎一次相遇,也許這一見將永隔天涯!
12,意思,就這樣意思意思被意思出來了,其實一切也許沒啥子意思!
13,花,在他該開的時候就開了,該落的時候就落了,一切莫不如此!學習去放舎,讓該開的開,該落的落,該來的來,該去的去。
14,當我們認真面對死亡,思考死亡,有全然接受假如此刻死亡的勇氣,死亡——成爲我們最好的老師,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與激勵我們。
15,苦,來自于自己的期待與執著——凡事沒有任何期待與執著的去做,這該是如何的內心強大啊!
16,以恕己之心恕人,還有誰不可以原諒的!
17,一切都在流逝,生命中我們注定會失去許多美好的人與事,要不我們怎麼會知道他們有多麼珍貴!
18,"天然的存在"本身就是美麗!常常發現自己許多地方表現出的還不夠天然——"返璞歸真,無需掩飾"還真個不是那麼容易。
19,這個世界幸福爲何永遠缺貨
原來是被貪婪占滿了空間!清出你的部分貪婪,幸福自然填充……
20,生命裏如果有了"正念",開始反省自己,一切就此改變!這就是超越業力的法門。
21,當“佛法”成爲了“佛教”,就開始走樣了!法,卻是如此的鮮活而存在于當下……
22,靜靜地和自己呆著,修行ing!
23,能夠平靜的活在當下所在的地方,我以爲這就是“成功”吧!曾經看見許多“自認爲”很成功的人士,實在沒辦法從他們當下的“身心所在”感覺到平靜……平靜的活著,真好。感謝我們竟然還可以平靜的活著……
24,生命其實什麼意義也沒有,因爲我們都必須死。但就是這“沒有意義”,我們才能夠“賦予意義”——錢,權,色,交織所謂的“成功”。
25,修行,這顆心,不是爲了讓你“成爲什麼”,而是“什麼都不成爲”!這就是“自由”……
26,修定以心意柔軟爲基礎,心意柔軟莫若慈悲,戒律就是慈悲自己(自護)慈悲他人(護他)……
27,當我們能夠在自己身上看見問題的症結所在,就是智慧閃現的時候!
28,人生猶如自己和自己玩翹板,辛辛苦苦爬上這一頭,回頭一看,那一頭還是老高了,于是乎再轉頭繼續……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就這樣上上下下,前前後後,來來回回,年複一年。
29,有時候沈默,遠比喋喋不休要豐富多彩!
30,很多事情我們勸說別人放下容易,說服自己放下難!修行,恰恰就是面對自己下功夫。
31,世人只顧外田園,佛子埋頭耕心田,叁十七品爲道種,五乘小大次第沿,福慧二尊顯密教,不立文字頓超禅,修得心底平如掌,他日好行接引船。
32,禅修的正念——就是清晰的理解“此時、此地、此人”身心世界正在發生著什麼?所謂的“我”恰恰是由一連串的事物組成……我在哪裏?看清楚了——而我恰恰只在這裏……星期天,諸位早安!
33,——“每一個人都有說不出來的傷心,這時候我們要做的只是陪伴而不是追問。”
34,如果你發現哪一條道能夠給你及他人帶來和平及安詳的,就要如月亮尊循軌道運行般遵循此道。
35,一切事物有個開始,就一定會有個結束。只是,有時候我們沒等到開始就開始了,沒等到結束就結束了……美好只在當下的這裏,絕不在已經錯過了的哪裏!
36,洞察一切現象的本質程度的深淺取決于我們心的穩定程度,因此禅修是重要的功課。心愈穩定就愈明晰,愈能夠深入的觀察一切現象,獲得洞悉一切事物本質的智慧——一切刹那流變,即生即滅,沒有過不去的事物,苦來自于我們的期待與執著!
37,讓自己歡喜,讓別人歡喜,皆大歡喜——這是人生真正的財富!
38,資源浪費,成爲當今世界最大的問題……修行,從簡化與節約開始!
39,只要你用心綻放,自然清風徐來!
40,欲望總是大于胃口!需要總是不多,想要總是太多……于是我們迷失在希望的田野。
41,事物依因待緣而形成,並在與其他事物的關系中定位他們本身。沒有什麼是單獨、自足及孤立的,一切都是相互存在。因爲這個見解,我們看問題從此不再偏見,而能夠同時注意到盡可能的一切因緣。這就是佛法常常說的——緣起!緣分沒成熟,急也是白搭……
42,渴求別人施以的幫助,絕對比不上我們自己生出慈悲的心!
43,——感動真好!讓心柔軟……
44,我願化身石板,鋪成路,經曆千萬年踩踏,只爲接引你看見佛陀!
45,農曆臘月初八,佛教教主釋迦牟尼成道日。兩千六百多年前的今天,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從此遊化人間,開創了解脫之道!佛陀以“知(苦)”,“爲什麼苦?(集)”“如何滅苦?(道)”“苦滅(涅磐)”爲四大綱領,教導人重新認識自己,爲什麼活著?爲什麼受苦?如何取得快樂?
46,能夠擺平自己的人,無往不勝!
47,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行爲啊!
48,早安諸位!又是美麗的一天……感謝我們還活著,竟然可以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面對這些如果我們依然還有一顆“感恩的心”,你的世界就此不同……以前感覺可能是迷糊的“悲慘世界”,以後就是清虛的“佛光普照”世界了!
49,我們都會在不知不覺裏老去!但,“覺性之光”永遠都在,只要你默觀,你就會發現“他”恒在每一個當下的刹那……無生無滅,不來不去。
50,許多心理疾病都是缺少對自己當下狀態的清楚了知。
51,推廣佛法要講究“感化”,我們先要自己做到能“感動”他人,然後就有一種氣場熏染的力量去“化導”,而改變一些人的心性,是謂“感化的真義”。
52,深觀一切事物的“無常性”是解脫的最初門徑!如《阿含經》說:建立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聖弟子住無我想者,心離我慢,順得涅磐。
53,願做菩薩于此界,度脫一切無盡時!
54,我一直覺得——微笑是這個世界上最美好的名片!
55,佛法——身心性命的導航!生在此世此時得遇佛法,遊心法海,這是多麼不容易的事情啊……實在應該是“悲欣交集”。
56,辦法和困難永遠是一半一半的,專找辦法,結果是沒有解決不了的困難;有人專看困難,結果是沒有辦法了!
57,假如知道了方法,卻沒有努力實踐,就像鍋子裏的湯匙,無法嘗到羹湯的美味!一個沒有親自實踐佛法的人,演說佛法就如同複讀機,無法打動聽講者的心靈……實踐。
58,生命是這個世界給我們最珍貴的禮物之一,上天有好生之德,何況自許爲萬物之靈的人乎……慈悲是我佛家的重要標志!
59,你必須自己拯救(改變)你自己,假如你自己都不願意拯救你自己,你還要指望誰來拯救你呢?
60,我執,是痛苦的源泉;掌控,是痛苦的開始。
61,因緣法的學習與觀察會導向對于“一切事物自有原因”的洞察與直覺,我們會發現事物之間的規律,會發現自己也是因緣法裏的一個因素而不是主宰,這會消除“傲慢及偏見”,當因緣具足,一切恰到好處這件事就成了,這時候我們也會發現自己存在的價值及知道自己該如何去做,說白了也就是——從此將活的明白。
62,學習的意思是“洞悉事實”。洞悉代表著掌握整個意義,例如,以你的貪婪來說,即掌握貪婪的整個本質和架構,洞悉它,完全理解那個叫做貪婪的反應。一旦有了洞察力,就不需要學習了。了解這叁個行動,觀察、傾聽你的一切,這非常重要,因爲如果你捕捉到這叁者的完整意義,就可以自行了解並移除頭腦的壓力。
63,百分之九十八的人不知道自己,爲什麼活著!百分之一的人知道自己活著,但不知道爲什麼……另外的百分之一在幹嘛呢?
64,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壁立,可以入道。達摩祖師說的,先要外息一切的攀緣,內心保持平靜,心要如牆壁一樣垂直而不左右傾倒,就可能入道。今人渴望地盤不斷擴大別墅再買一套,怎可能外息諸緣,內心怎不會哮喘,心又如何垂直!偶爾修一下所謂的“道”——說明白了也就是“背道而馳”一下下……
65,世界是個圈套,發展是在錯誤及盲目,活著就是不斷折騰自己,有心休息,休息了感覺更加累,希望有錢,結果有錢還是不快樂,渴望有人陪,究竟是找個人一起孤獨,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總是處于饑渴狀態欄,回望——自己其實什麼都不缺,這就是“大圓滿”。
66,佛陀告誡他想…
《雲鄉禅師 法語一百則 之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