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當知此等唯由眩翳力所有,故爲顛倒幻性。從比喻直接的意義又分爲真假的差別,翳眼所見爲假世俗,無翳明眼所見爲真世俗,亦即世俗中的真實所知法。“乃是實體此亦爾”一句,是指對真實谛的體性,凡夫分別識與無漏智慧所見亦可以此比喻闡明彼二有真妄之別。因爲凡夫衆生以能知的分別心,將一切所知法執爲實有,由無明癡心和業障所産生的二取諸法,認爲是實實在在的有,如翳眼見器皿中有毛發蟲蟻般而成世俗谛。由于本來清淨的無漏智慧與法界本性一味,其本性又是遠離一切邊執戲論,故二取、叁輪等諸法更不可能存在,猶如淨眼者明見器皿中本無毛發、蟲蟻等相同。所以衆生在世俗谛中由分別實執産生的二取諸法,正如以眩翳力增上明見器皿中遍滿毛發蟲蟻等幻相一樣。這樣觀待聖者的無漏智慧而言,一切衆生的見聞覺知等諸法皆爲假立、顛倒的,均由習氣分別心所造與業力所現前,絕非自相實有。如《般若攝頌》雲:“不見諸色不見受,想無可見不可思,若心意識都無見,如來說此已見法,有情自言見虛空,觀待虛空如何見,佛說見法亦如是,非見余喻所能說。”由于勝義谛的大空性本非分別心的所境法,故觀待分別心而言是不可思議的。若能在認知二谛真理的基礎上實地起修,才能有力地漸滅實執分別心,唯有在甚深智慧漸趨增上的情況下,才能促使心相續中的執著日趨減薄,以致徹底滅盡。因而對上師叁寶的信心亦會日益增上穩固,取舍因果亦會越來越細。誠如蓮花生大士所雲:“是故見比虛空高,取舍因果較粉細。”這樣才能真實通達勝義谛的本性,以此勝義智慧,滅盡二取、斷除二障後才能真實現前本來清淨的大法界。
戌叁(故說何境于世間有無妨害之差別而結尾)分二:一、觀察真實義時世間無害;二、世間自義于世間有害。
亥壹(觀察真實義時世間無害)分二:一、世間不應正量;二、此非量故不害正量。
甲一、世間不應正量
若許世間是正量,世見真實聖何爲,
所修聖道複何用,愚人爲量亦非理。
倘若在觀察真實義時承許世間的一切皆爲真實正量者,則應成一切世人已斷無明癡心,現見真實義了。既然世人已見真實谛,那麼諸大聖者又再宣說勝義谛法到底何爲?或于勤苦所修之聖道複有何用?如是有衆多過失,故說世間愚人所見爲正量亦決定非理。
如果在抉擇甚深法界的勝義本性時,認爲通達一般所知法的能知識,即世間意是正量者,應成了達真實義,如果世間普通人就已見到真實谛,那麼佛陀與大乘的聖者菩薩再爲宣說勝義谛法豈不是應成無義,還有超出世間之大乘見道、修道等亦應成無有任何必要了,因爲汝許在抉擇勝義谛時,世間意即爲正量故。而這些道地分位又是通達勝義谛必經的途徑,如修行布施、持戒、聞思空性理論等皆爲修積福慧二種資糧的最勝方便。因此若許世間意已有通達真實谛的正見者,那麼此等道地及其修行,難道不是應成多余了嗎?或勿須修積二資就能成就佛果,對此內道弟子誰亦不會承認,有極大過患故。當知相對于尚未了達真實空性的凡夫愚識來說,決定非爲正量。
此等分辨之義是承接他生之理而來,應成派在駁斥有部宗承許他生的觀點時,令其例出成立他生的理由,因而他生宗以“世住正見許爲量,此中何用說道理”的觀點回辯中觀師。中觀師又以觀察世間意是否正量的理論已答破他生宗的觀點。不僅《入中論》、且于《十地經》、《叁摩地王經》等經論中皆如是承認世間意的一切見聞覺知均爲虛妄假立,絕非正量。如經雲:“諸比丘!勝義唯一,謂涅槃不欺诳法,一切諸行皆是虛妄欺诳之法。”因此若許世間意是正量或真實所知法者,會有無明癡心所通達的是法界真谛等極大過失。然則觀待聖智、法界本性而言,具有無明癡心的凡夫衆生如同盲人般無法透視法性,其見、聞、觸皆非正量故。還有若許分別心是正量,世人分別心是輪回的根本,那麼所通達的法界本性是否亦應成了轉生輪回之因或感受痛苦的根本,事實卻並非如此。是故當知,分別心並非正量,它是一切過患、痛苦的根源,唯有無漏的智慧才是真實究竟的正量,應當了達分別心的本體是空性。若僅僅認知本體空性尚不足夠,還需要安住空性的本體上,不執外境的好壞、淨穢,專注分別心的勝義本性而實修實證,才能有效地遣除相續中串習已久的執著心。
初修時,可以將分別心與虛空融爲一體,附帶一心祈禱上師加持,其次再以甚深理論抉擇本性等相似起修,這樣勿須多久,很快于心相續中産生不可思議的覺受,速能減弱實執煩惱之力,以致最後全然滅盡。總而言之,觀待無漏聖智而言,其分別心所見皆爲虛妄顛倒,故于抉擇勝義谛時應成派說,世間意識根本不成正量。
甲二、此非量故不害正量
世間一切非正量,故真實時無世難。
承接上述道理,許世間一切皆非正量,故于抉擇真實義時,亦決定無有世間妨難。
在抉擇勝義谛的大空性時,世間一切都是由分別心所虛妄假立的,如此建立亦不會招來世間妨難,因爲非量不能害于正量故。雖然世俗諸法虛妄無實,法界本性亦本來如此,但爲現前法界本性,則于世俗中必須修積與其相應的二種資糧。若福德因緣尚不足夠,法界本性亦決定不會現前,比如衣服上的汙漬雖是暫時性的,但亦必須依用肥皂才能洗滌清淨。同樣法界本性雖是本來清淨,但欲通達或現前其本性者,則必須修積二種資糧,以此來清淨心相續中暫時的一切垢染後,才能現前本來清淨的法性。這樣觀察分析可知,在抉擇勝義谛時,諸法皆爲大空性的本體,決定無有世間妨難。
亥貳、世間自義于世間有害
若以世許除世義,即說彼爲世妨難。
在暫時安立世俗谛時,若以世人共許之法來破除世間義者,即說彼之所立決定爲世間所妨難。
如上所述,以聖者的無漏智慧所見即勝義本性,凡夫分別心所見聞覺知的一切法即世俗谛,爾時若許諸法無生無滅等,非但不能安服世間意,並且會使之憤慨不平。因此觀待衆生的分別心、安住名言谛而宣說世俗法時,亦有世間意的暫時正量,在世俗中生滅等緣起法的存在亦是無可否認的,故于世間意面前應許爲有。所以在加有勝義、世俗鑒別的情況下作相應的抉擇時,勝義中無生,世俗中有緣起生等都是圓融無違的。本論自釋雲:“如有人說,我物被劫。余人問曰:爲是何物,告曰是瓶。他若破曰:瓶非是物,是所量故,如夢中瓶。以世間共許事破除世間義,如是等境即有世間妨難。若時安住聖人知見以善丈夫而爲正量,則無世間妨難。智者當以此理觀諸余事。”
關于有時有世間正量之妨害,有時無世間正量之妨害的這一問題,智者應當善加分析至關重要。也就是說,在抉擇聖者入根本慧定的境界時,世間正量無害,出定位隨順世間名言谛、承許五道十地等時,若相違世間正量,則有妨害。此義請詳見于《定解寶燈論》第七問答義中。
酉貳、世間名言亦無自性他生故世間無害
世間僅殖少種子,便謂此兒是我生,
亦覺此樹是我栽,故世亦無從他生。
比如世間生子,首先是僅殖父精母血的少許不淨種子,待十月胎滿生下其子,便謂此兒是我自己所生,又如種樹至長大後亦覺此樹是我自己所栽,是故世人亦無承許從他所生。
此他生不僅勝義谛且于世俗谛中亦不能成立,譬如世人生子,亦就是說一個新生命的完成,其業識因緣固然是主要條件,但若缺少父精母血的不淨種子以及輔助成長之增上緣,亦就無法有新生命的形成。故佛經中說:“胎生者,乃由業識,父母精血和合而受生。”待子降生之後,無論長到多大,父母仍謂彼子是自身血肉的組成部分。如果是自相的他生,怎麼可能依父母的不淨種子而出生自子呢?又如一人在幾年前種植了一棵樹種,多年以後再來看此參天大樹,仍謂此樹乃我親手所栽。如是依世間常言來看,似乎皆有一體的觀念,並未看成客觀外在的獨立他體。如果連普通世人皆未直接承許他生,已入宗派並隨正理者又怎麼可以說諸法是從他所生呢?在抉擇勝義谛時,一切諸法均爲遠離四邊八戲的大空性,固然無有任何生滅之相。一般世人雖然承許有生,但此生亦不過是在尚未觀察的情況下暫有的緣起生。由是當知,中觀應成派就是在不以理論觀察的情況下僅以世俗爲方便承許,因其主要宗旨是抉擇勝義谛的大空性,必須以此方便所生的智慧才能如實地抉擇。爾時將一切諸法悉皆劃歸爲本來無生的大空性。所以方便暫許的世俗谛,不過是通達勝義谛的一種必需途徑,故謂世俗谛是方便,勝義谛則是方便所生。中觀應成派一般不隨有部、經部、唯識之理詳加觀察世俗谛,而僅隨世人無患六根識所見聞覺知的一切法,方便暫許此等爲世俗谛時,亦只能說是生果,並未說是他生,更勿須安立爲自相的他生。以世間常言足以證明,世人皆說彼子是我生,此樹是我栽,亦根本未提及他生之理,故世俗中決定不成立有他生的堪忍自體。彼宗此許的主要原因,是生果之因緣並非自體而是他體法,其中必有一個因緣聚合的自性生,許此爲自性實有的他生。而中觀應成派破他生的理論是打破實執、通達空性的捷徑方便,其自宗本意是不分二谛,不加任何鑒別,著重抉擇的是法界大空性。然于後得位中不以理論觀察的基礎上僅隨世間名言承許世俗法,在如是方便暫許之時,亦尚未承許過有自相之他生,是故此生根本不能成立。當知該頌中所說二喻的必要,是爲明示內外器情諸法本無自相他生之理,並非從肯定方面來安立自生等。總而言之,中觀師對有實宗承許他生的觀點所作的回答是,世間名言亦無自性他生,故世間正量無害。
未叁、如是破之功德
由芽非離種爲他,故于芽時種無壞,
由其非有一性故,芽時不可雲有種。
由芽並非是離開了種子而另有一法爲自性之他,故于産生芽果之時,種子亦無壞滅之相。由其非有一性的…
《入中論日光疏(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