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中論日光疏(下)▪P53

  ..續本文上一頁,如得轉輪王位。如《十地經》雲:“佛子!譬如乘船欲入大海,未至于海,多用功力排牽而去,若至海已,則隨風力而去不假人力,以至大海一日所行,視未至時,設經百歲亦不能及(于江河中百年所行亦不能及)。佛子!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修積廣大善根資糧,乘大乘船,到菩薩行海,于一念頃以無功用智,入一切智智境界。本有功用行、經于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所不能及。”此中顯示未到大海,喻如七地以下所行之道,已到大海,喻如八地時所行之道,義即七地以下有功用行百年的功德,不如八地時無功用行一刹那之功德。

  庚貳、此地增勝願度

  此地大願極清淨。

  此八地菩薩的殊勝大願,最極清淨廣大。當知異生凡夫只能相似發願心,見道以上獲得勝義菩提心的聖者菩薩,才能生起真實大願。故于見道以上廣發百萬阿僧祗等無數大願,皆可攝于普賢十大行願之中,趣達八地時遣除一切願度之障,增勝願度波羅密多最極清淨。在八地以前只是相似獲得願心功德,唯有獲得佛果之時,其願度波羅密多才能究竟圓滿。

  庚叁(明此地功德之差別)分二:一、滅世之功德;二、雖滅世而顯示幻化。

  辛壹(滅世之功德)分二:一、雖離世系而得法遊舞以諸佛之勸導;二、斷除障垢之功德。

  壬壹、雖離世系而得法遊舞以諸佛之勸導

  諸佛勸導起滅定。

  十方諸佛于八地菩薩作是勸導、令彼起出法界滅定,因若菩薩安住大定的時間較長,則不能成辦度化衆生的廣大事業,故佛身發光、彈指令其出定。

  《十地經》雲:“佛子!此住不動地菩薩,由本願力故,住此法門流。諸佛世尊與彼起如來智,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此勝義忍隨順佛法。然善男子,我等所有十力、四無畏等不共佛法,汝今未得,汝應爲欲成就此法,勤加精進,勿複放棄如此忍門。又善男子,汝雖得是寂滅解脫,然諸凡夫未能證得,種種煩惱常現在前,種種尋伺常相侵害,汝當愍念如是衆生。又善男子,汝當憶念本所誓願,普大饒益一切衆生,皆令得入不可思議智慧之門。又善男子,此諸法法性,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界常住,所謂一切法空無所得。諸佛不以得此法故名爲如來。一切聲聞獨覺,亦皆得此無分別法性。”《華嚴經》雲:“我等深智力,無畏不共法,汝今無有此,當加勤精進。”又《十地經》雲:“若諸佛世尊,不與菩薩起一切智智門者,彼時即入究竟涅槃,舍棄一切利衆生業。”此說八地菩薩本想入涅槃,爾時十方諸佛現前勸導說:于滅定中疾入無余涅槃固然很好,但有無量衆生沈溺輪回苦海尚未得度,請勿忘失自之初發本願,更不能貪著此如幻叁昧,應該速起滅定,回入娑婆世界廣度衆生。尚應了知,如此滅定二乘聖者亦有,況且諸佛本願功德,汝尚未證,無量衆生汝尚未度,至高無上的佛道汝尚未成,怎麼可以耽著現有的如幻叁昧呢?汝應憶念本有初願,疾從定中起來,再接再勵向菩提大道勇往直前。八地菩薩于無分別智獲得自在,安住彼定時,勸令起定,爲得諸佛十力等因,于後得位修集圓滿資糧,現前正等正覺佛陀果位。全知麥彭仁波切在《般若攝頌注釋》等中說:假設佛陀于彼菩薩不作勸導,彼菩薩亦會起定作饒益衆生的廣大事業,因爲一地、二地等大菩薩本具度化衆生之力,無疑在八地時仍作饒益衆生的事業。若謂既然如是,佛陀亦不必作是勸導。答曰:此乃佛陀對八地菩薩的不共功德而示以特殊贊歎,因彼相續中具有極其深細的清淨智慧,此智達到恒時安住不動的境界,是僅從以無漏智慧安住法界本性的這一反體上而作勸導的。比如佛陀示以十二相成道轉*輪時,人、天亦同樣勸請佛陀轉大*輪。當然對佛陀來說,作不作祈請,他必定會出家、修行十度、成道、轉妙*輪等,但爲使衆生了知佛法的珍貴與不共功德,亦有必要示以種種方便勸請。故佛于八地菩薩勸言,雖住滅定極爲殊勝,智慧亦離二障種子,但尚需進一步修積圓滿資糧證得究竟涅槃故應速起滅定。

  壬貳、斷除障垢之功德

  淨慧諸過不共故,八地滅垢及根本,

  已盡煩惱叁界師,不能得佛無邊德。

  由于無著清淨的智慧與貪嗔等諸過患本不共住,故八地菩薩的無別智慧宛如旭日東升,能滅除叁界中猶如冥暗般的一切所行與能招生死的煩惱垢障及其根本種子(日光生起之時一切黑暗盡遣無余)。既已滅盡一切煩惱障,堪稱叁界導師、人天怙主,但仍然不能獲得佛陀量等虛空之無邊功德。

  八地的聖者菩薩滅盡了一切煩惱過患及其種子,故彼智慧最極清淨。如果僅僅安住八地境界,于無學道佛果無有進取之心,則不能獲得究竟圓滿之功德,因此尚需出定爲進取佛果而勤加精進修積應該圓滿的資糧。

  此處尚應了知,回小向大的阿羅漢入大乘道斷障與定性大乘種姓斷障有別,此頌乃說明後者至八地時圓滿斷除煩惱障的俱生種子。

  辛貳、雖滅世而顯示幻化

  滅生而得十自在,能于叁有普現身。

  八地菩薩既已滅盡叁界之欲,永斷生死輪回,那麼如何于輪回中度化衆生、修積圓滿資糧呢?答曰:彼菩薩在滅盡業力流轉的同時,又證得了類似于無學道的十種自在功德,由是力故能于叁有輪回中普現種種化身作種種利益有情之事。《勝鬘經》雲:“受意生身,能普于叁有一切衆生之前現種種化身。”

  所謂十種自在者,如《十地經》雲:“得壽自在,于不可說不可說劫加持壽量故;得心自在,已于無量無數等持、智觀入故;得財自在,已能示現一切世界無量莊嚴具,裝飾加持故;得業自在,應時能現業果加持故;得生自在,于一切世界示現受生故;得願自在,于隨所欲佛刹時分,示現成佛故;得勝解自在,已能示現一切世界佛充滿故;得神通自在,諸佛刹中皆能示現神通遊戲故;得智自在,已能示現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相好、正等覺故;得法自在,已能示現無邊無中法門明故。”故彼不動地菩薩依如是十種自在示現種種化身,仍能在輪回中任運度化衆生,于修積成佛的圓滿資糧等毫無違逆。

  入中論第八勝義菩提心終。

  入中論日光疏第八勝義菩提心終

  

  

  第九勝義菩提心

  己叁、九善慧地

  第九圓淨一切力,亦得淨德無礙解。

  在第九地菩薩的相續中最極增勝、圓滿清淨的乃爲一切力之力波羅密多,亦能獲得不共清淨之功德,即四無礙解。

  《金光明經》雲:“說法自在,無患累故,增長智慧,自在無礙。”《瑜伽住品》雲:“由此地中,一切有情利益安樂意樂清淨,逮得菩薩無礙解慧,由此善能宣說正法,是故此地名善慧地。”無著菩薩釋雲:“謂得最勝四無礙解,無礙解智于諸智中最爲殊勝,智即是慧,故名善慧。”所謂力度者,總有十力。如《十地經》雲:“得善住意樂力,遠離一切煩惱現行故;得善住增上意樂力,不離于道故;得善住大悲力,不舍利益有情事業故;得善住大慈力,能救一切諸世間故;得善住總持力,無忘失法故;得善住辯才力,于一切佛法取舍分別極善巧故;得善住神通力,于無邊際諸世界中,行善差別處得善巧故。得善住大願力,不舍一切菩薩所作故;得善住到彼岸力,普集一切諸法故;得善住如來加持力,一切種一切智智現前故。”

  四無礙解雖上已述,但根據本論自釋攝要而言。四無礙解者,法義詞辯均皆無礙。由法無礙智自在了知一切法相名句;由義無礙智自在通達一切義理;由詞無礙智自在辯別一切言詞,由辯(樂說)無礙智遍于十方隨其所宣自在辯說。

  入中論第九勝義菩提心終。

  入中論日光疏第九勝義菩提心終

  

  

  

  蓮花合瓣塔

  

  第十勝義菩提心

  己肆(法雲地)分叁:一、明此地差別功德;二、智度增勝;叁、同釋詞之功德。

  庚壹、明此地差別功德

  十地從于十方佛,得妙灌頂。

  登十地的大菩薩在證得百萬阿僧祗叁摩地以後,十方諸佛在白毫間放大光明,照觸融入大菩薩的心相續,令得勝妙灌頂、加持。

  菩薩十地如同十層梯階,趨達十地時爲大菩薩最頂上的一個階層,從此成就一切智智、得究竟佛果。《十地經》雲:“又此菩薩證得百萬阿僧祗叁摩地已,最後名一切智智灌頂大叁摩地而現在前,此叁摩地才現前已,有大寶王蓮花出現,其花量等百萬叁千大千世界。以滿百萬叁千大千世界極微塵數蓮花而爲眷屬,菩薩身量與其蓮花正等相稱,此叁摩地現在前故,示坐寶王蓮花座上,彼適坐已,十方一切佛刹諸佛衆會、皆從眉間白毫相中,出大光明,入此菩薩而爲灌頂。”

  庚貳、智度增勝

  智增勝。

  十方諸佛爲大菩薩作灌頂加持後,彼智波羅密多增勝圓滿究竟,獲得一切智智法王的果位。

  總的來說,第六與十度的本體等無差別,反體上卻有所不同,故六地時的般若度與十地時的智慧度亦有一定的差別。前者是從通達勝義大空性的這一反體而立,後者是在此基礎上複又了達名言谛一切所知法的這一反體而立(現前了一刹那皆能通達世俗諸法之差別體性的盡所有智),以如是差別所相而安立了這兩種智慧度。《菩薩地論》亦雲:“于一切法如實安立清淨妙智,當知名智波羅密多。今于此中,能取勝義無分別轉清淨妙慧,當知名爲慧波羅密多。能取世俗有分別轉清淨妙智,當知名智波羅密多。如是名爲二種差別也。”

  庚叁、同釋詞之功德

  佛子任運澍法雨,生長衆善如大雲。

  若觀待佛的究竟意子十地菩薩以下的佛子及聲緣阿羅漢來說,彼饒益衆生的一切事業是任運成辦的。譬如雲降雨水,能使莊稼茁壯成長,自然獲得可喜的大豐收,令一切衆生斷除饑渴痛苦,安享福樂而自在無憂。如是大菩薩駕起慈悲祥雲,任運地遍澍甘露法雨,滋潤衆生的心田佛種,令諸衆生斷惡從善,除一切苦,增一切樂。首先于有漏善根增至出世無漏的善根,並所生長的善根如同大雲般量不可說,以致究竟圓滿,因而得名法雲…

《入中論日光疏(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