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实自体,故彼无为法由彼之自性空,名为无性空。
该颂为演示四空中的无性空,此无性空与十六空中所说无性空的反体略有不同,前者是从因缘法上寻求自性不可得,此处是指本性空寂的无为法,有如是差异。
卯叁、自性空
自性无有性,说名自性空。此性非所作,
故说名自性。
所谓自性者,实无有性,乃为诸法的真实本性,说名为自性空。此诸法本性非由二乘圣者、大乘菩萨或佛世尊所作,诸法实性如如本然,既非所作性,亦非改造性,故说名为万法的真实自性。此自性超越时空,不从因缘所生,恒常而毫无变异,悟时不增、迷时不减,即空寂离戏的法界本性。
卯肆、他性空
若诸佛出世,若佛不出世,一切法空性,
说名为他性,实际与真如,是为他性空。
若诸佛出现于世间,或若诸佛不出现于世间,一切法本来的自体空性,说名为究竟他性。因此所谓的实际与真如,是为真实了义的他性空。
此他性梵语,可通三义:谓胜、他、彼岸。一谓“胜”真实义,殊胜之义,即常不违越真实义的自相;二谓“他”者,即断除世间,是他出世无分别智,性谓此智所证;三谓“彼岸”所有,名为他性,由超出生死,故名彼岸,即是实际。此实际者谓永尽生死之涅槃。由不改变真实义的自相,名为真如,故说实际与真如,即此他性由他性之自性本空。
寅贰、旁述二十空性而结尾
般若波罗蜜,广作如是说。
空性的差别与其甚深义理,皆依般若波罗蜜多经广作如是宣说的,即二十种空性的分类。
具德怙主月称论师依甚深经论广泛明示无偏空义,首以四边生之不可得演示法无我后,再以七相理论观察推究而明示人无我空性。谆谆告诫有缘弟子:欲破我相、超离生死、进取解脱果者,实不出证悟人我空性与法我空性二种,至嘱!至嘱!
庚叁、说此地功德而结尾
如是慧光放光明,遍达三有本无生,
如观掌中庵摩勒,由名言谛入灭定。
如前所说,此现前地菩萨不共增胜的乃为般若波罗蜜多,如是慧光放大光明,灼破障蔽现见真实义的所有迷暗,从而遍达三有的自性是本来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清净了义的法界大平等性。大菩萨所现证的这种境界,宛如观视手掌中的庵摩勒果一样清晰明然。当知是由名言谛增上安立能入灭定的菩萨与所入灭定的境界,在胜义本性中,则此诸能入、所入、入法都是一味地融入法界,犹如海纳百川、融汇一味。然以无为的大慈悲力,仍不弃离救度众生的广大事业。
虽常具足灭定心,然恒悲念苦众生,
此上复能以慧力,胜过声闻及独觉。
此地佛子的心相续中生起不共增胜的大般若智,虽常具足寂灭定的光明心,行为亦完全相应法界本性,然以大慈悲心的本怀恒时垂念充满罪苦的众生。《十地经》云:“入于无相行,知此二虚假,于中无所愿,但以大悲心,愍度于众生。”此现前地以上(远行地)的大菩萨复能以自所行的智慧力、即刹那任运自在地起入灭尽定,并胜过如来语所生的声闻及独觉二圣之有为灭尽定。此大菩萨的加行是由生死所摄,意乐则为涅槃所摄,于无怙的苦恼众生赐予安慰呵护,处处示以祥和令得了认法性的行态,诚所谓“智不住三有,悲不住涅槃”。
世俗真实广白翼,鹅王引导众生鹅,
复承善力风云势,飞度诸佛德海岸。
现前地菩萨圆具了福慧双足,即世俗谛中的广大道次第与真实胜义的甚深道次第,此喻如鹅王的广白翼翅。鹅王的双翼洁白、丰广有力,能引导一切所化众生,犹如群鹅。复承往昔所修积的善根力,势如风云般飞度诸佛菩萨功德大海至究竟彼岸。
此现前地菩萨以甚深不可思议的大般若智彻底通达了世俗谛与真实胜义谛的究竟本性,凡欲随学此菩萨者,亦必须具备双翼妙翅般的二种道次第。如果全无翅翼,或仅有一翅,则不具足趣达彼岸之力。是故不应以少为足、具点滴而自满,应当具足方便、智慧二品道地之功德,这样才能顺利速疾地飞度三有直达佛地的究竟彼岸。
己贰、结尾本品
入中论第六胜义菩提心终。
入中论日光疏第六胜义菩提心终
菩提塔
第七胜义菩提心
戍叁(远行地等四地)分四:一、七远行地;二、八不动地;三、九善慧地;四、十法云地。
己壹、七远行地
此远行地于灭定,刹那刹那能起入,
亦善炽燃方便度。
安住此远行地的大菩萨,于法界灭定刹那刹那任运自在地能起能入,此地亦善能炽燃方便度、增胜最极清净。《十地经》云:“佛子!菩萨从六地以来,能入灭定,今住此定,能念念入,亦念念起,而不作证。”《华严经》云:“念念入寂灭而亦不取证。”复云:“是菩萨十波罗蜜中,方便波罗蜜增上。”现前地菩萨已现证了大空离戏的法界本体,远离了二取分别的一切相、一切执著,到达七地时就勿须任何加行、功用而能自在地起入灭定,与凡夫生死之道已是相去甚远,接近彼岸故得名远行地。
一地菩萨的福德力超胜二乘阿罗汉,前已述讫,复从起入灭定的这一反体而言,小乘圣者与大乘一至六地的圣者,须以作意等加行功用力方能起入灭定。唯有证达七地的大菩萨,勿须任何功用力,已离一切二取分别执著,故能自在的起入不共灭定。虽然大小乘皆有灭定,但灭定的深浅及其意义却有天壤之别。小乘的灭定主要是寂灭五蕴中的受想、有漏的心与心所等相执。大乘的灭定则已灭离四边八戏、安住于真如实相之法界本性,故其灭定的深浅程度迥然不同,此不共妙力唯七地时生起。龙树菩萨在《宝鬘论》中云:“第七名远行,由数远行地,刹那刹那中,能起入灭定。”全知麦彭仁波切在《般若摄颂注释》中云:“此灭定唯大乘不共具有,对七地而言,是从不共灭定之功德这一反体而抉择。因为七地以后再无二取分别之相,尔时其相续中生起出世无漏的不共智慧,非如以前必须以加行等功用力才能产生出如此胜妙功德,唯达七地时勿须作任何功用加行,而任运自在地生起。”
远行地不共增胜的是十度中的方便度,此是依靠大般若智的作用力所生,而且三清净地的愿、力、智度亦皆由般若度所生,故十度波罗蜜多中的后四度本体无别,只是反体略有不同而已。亦就是说,六地时侧重于证悟空性方面,七地以上侧重于智慧的方便起用,用于方便度化众生方面,也有称其为后得智,方便等亦均源于大般若智。龙树菩萨举喻明示:般若如黄金,方便如金制的装饰品,此庄严具虽更精美,然其本质与黄金无丝毫差别。因而般若可谓是智慧的本体,方便即其妙用,以此方便相应众生的不同根性,饶益无量众生令其获得安乐,故此地方便度最为增胜圆满。《大乘菩萨地论》云:依内修证与外成熟有情,各具六种善巧方便:内修证者——六种善巧方便:一是于诸有情悲心俱行,护念不舍;二是于一切行如是遍知;三是恒于无上正等菩提所有妙智,深心欣乐;四是顾念有情,为依止故,不舍生死;五是于一切行如实遍知,为依止故,轮转生死而心不染;六是欣乐佛智,为依止故,炽燃精进。外成熟有情——六种善巧方便:一是能令有情以少善根感无量果;二是能令有情少用功力引摄无量善根;三是以圣教义令众生断除嗔恚烦恼;四是巧设方便,令诸众生趣入圣教;五是于已趣入圣教者,令其成熟;六是于圣教中已成熟者,令得解脱。
如是在成办利乐有情的广大事业时,勿须勤作苦行,能任运自在地成办自他二利,并以此等方便可使外道者趋入内道,具怀疑者遣除疑惑,具邪见者树立正见以致了生脱死等。当知在七地时,不共增胜的诸般善巧方便均源于智慧之妙用力。
入中论第七胜义菩提心终。
入中论日光疏第七胜义菩提心终
天降塔
第八胜义菩提心
己贰(不动地)分三:一、八地之得相;二、此地增胜愿度;三、明此地功德之差别。
庚壹、八地之得相
数求胜前善根故,大士当得不退转,
入于第八不动地。
由数数进求胜前善根故,大士必当证得不退转位,趣入第八不动地,灭尽烦恼障的俱生种子,乃为八地菩萨的所得相。
此颂开示入八地之方便。如华严宗法藏大师云:“若菩萨于七地中善集慧方便故,清净诸行故,善集助道法故,善起大愿力故,佛力所护故,自善根力得力故等,即能入于第八不动地。”彼地菩萨已灭尽了烦恼障的细微种子以及所知障的二取分别,不共增上了胜前之功德,速疾获得不退转之大菩提道。《现证庄严论注释》中说:不退转约有三种:一是利根者于大乘资粮道、加行道就已获得不退转的授记;二是中根者在见道时获得不退转的授记;三是下根者在八地时才能获得不退转的授记。能堪忍真实大空性的瑜伽行者,在加行道时相似修习无生法忍,见道时现见法界本面真实修习无生法忍,八地时不仅实修,且于现见法性真谛后,遣除一切烦恼障的俱生种子及所知障的一切执著相,任运生起并安住于真实的无生法忍(修悟的一种甚深觉受),获得究竟不退转位,趣入第八不动地。
所谓不动,是指不为任何粗细烦恼所动,虽然八地以前就常住于正定之中,但有俱生烦恼的细微种子尚未灭尽,难免为其所动。唯达八地时彻底灭尽烦恼障的细微种子以及所知障的一切执著相,故再不为之所动,得名不动地。《金光明经》云:“无相正思维修得自在,诸烦恼行不能令动,故名不动。”《成唯识论》云:“无分别智任运相续,相用烦恼不能动故。”《解深密经》云:“由于无查得无功用,于诸行中,不为现前烦恼所动。”《华严经》云:“成就如是忍,无有诸戏论,得是不动地,甚深寂灭行,一切诸世间,不能得测量,一切诸心相,皆悉已灭尽。”《宝鬘论》云:“第八童真地,不动无分别,不动身语意,行境不思议。”第八地亦名童真地,九地名法王子位,十地时得佛灌顶…
《入中论日光疏(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