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實自體,故彼無爲法由彼之自性空,名爲無性空。
該頌爲演示四空中的無性空,此無性空與十六空中所說無性空的反體略有不同,前者是從因緣法上尋求自性不可得,此處是指本性空寂的無爲法,有如是差異。
卯叁、自性空
自性無有性,說名自性空。此性非所作,
故說名自性。
所謂自性者,實無有性,乃爲諸法的真實本性,說名爲自性空。此諸法本性非由二乘聖者、大乘菩薩或佛世尊所作,諸法實性如如本然,既非所作性,亦非改造性,故說名爲萬法的真實自性。此自性超越時空,不從因緣所生,恒常而毫無變異,悟時不增、迷時不減,即空寂離戲的法界本性。
卯肆、他性空
若諸佛出世,若佛不出世,一切法空性,
說名爲他性,實際與真如,是爲他性空。
若諸佛出現于世間,或若諸佛不出現于世間,一切法本來的自體空性,說名爲究竟他性。因此所謂的實際與真如,是爲真實了義的他性空。
此他性梵語,可通叁義:謂勝、他、彼岸。一謂“勝”真實義,殊勝之義,即常不違越真實義的自相;二謂“他”者,即斷除世間,是他出世無分別智,性謂此智所證;叁謂“彼岸”所有,名爲他性,由超出生死,故名彼岸,即是實際。此實際者謂永盡生死之涅槃。由不改變真實義的自相,名爲真如,故說實際與真如,即此他性由他性之自性本空。
寅貳、旁述二十空性而結尾
般若波羅蜜,廣作如是說。
空性的差別與其甚深義理,皆依般若波羅蜜多經廣作如是宣說的,即二十種空性的分類。
具德怙主月稱論師依甚深經論廣泛明示無偏空義,首以四邊生之不可得演示法無我後,再以七相理論觀察推究而明示人無我空性。諄諄告誡有緣弟子:欲破我相、超離生死、進取解脫果者,實不出證悟人我空性與法我空性二種,至囑!至囑!
庚叁、說此地功德而結尾
如是慧光放光明,遍達叁有本無生,
如觀掌中庵摩勒,由名言谛入滅定。
如前所說,此現前地菩薩不共增勝的乃爲般若波羅蜜多,如是慧光放大光明,灼破障蔽現見真實義的所有迷暗,從而遍達叁有的自性是本來無生、無滅、無來、無去、清淨了義的法界大平等性。大菩薩所現證的這種境界,宛如觀視手掌中的庵摩勒果一樣清晰明然。當知是由名言谛增上安立能入滅定的菩薩與所入滅定的境界,在勝義本性中,則此諸能入、所入、入法都是一味地融入法界,猶如海納百川、融彙一味。然以無爲的大慈悲力,仍不棄離救度衆生的廣大事業。
雖常具足滅定心,然恒悲念苦衆生,
此上複能以慧力,勝過聲聞及獨覺。
此地佛子的心相續中生起不共增勝的大般若智,雖常具足寂滅定的光明心,行爲亦完全相應法界本性,然以大慈悲心的本懷恒時垂念充滿罪苦的衆生。《十地經》雲:“入于無相行,知此二虛假,于中無所願,但以大悲心,愍度于衆生。”此現前地以上(遠行地)的大菩薩複能以自所行的智慧力、即刹那任運自在地起入滅盡定,並勝過如來語所生的聲聞及獨覺二聖之有爲滅盡定。此大菩薩的加行是由生死所攝,意樂則爲涅槃所攝,于無怙的苦惱衆生賜予安慰呵護,處處示以祥和令得了認法性的行態,誠所謂“智不住叁有,悲不住涅槃”。
世俗真實廣白翼,鵝王引導衆生鵝,
複承善力風雲勢,飛度諸佛德海岸。
現前地菩薩圓具了福慧雙足,即世俗谛中的廣大道次第與真實勝義的甚深道次第,此喻如鵝王的廣白翼翅。鵝王的雙翼潔白、豐廣有力,能引導一切所化衆生,猶如群鵝。複承往昔所修積的善根力,勢如風雲般飛度諸佛菩薩功德大海至究竟彼岸。
此現前地菩薩以甚深不可思議的大般若智徹底通達了世俗谛與真實勝義谛的究竟本性,凡欲隨學此菩薩者,亦必須具備雙翼妙翅般的二種道次第。如果全無翅翼,或僅有一翅,則不具足趣達彼岸之力。是故不應以少爲足、具點滴而自滿,應當具足方便、智慧二品道地之功德,這樣才能順利速疾地飛度叁有直達佛地的究竟彼岸。
己貳、結尾本品
入中論第六勝義菩提心終。
入中論日光疏第六勝義菩提心終
菩提塔
第七勝義菩提心
戍叁(遠行地等四地)分四:一、七遠行地;二、八不動地;叁、九善慧地;四、十法雲地。
己壹、七遠行地
此遠行地于滅定,刹那刹那能起入,
亦善熾燃方便度。
安住此遠行地的大菩薩,于法界滅定刹那刹那任運自在地能起能入,此地亦善能熾燃方便度、增勝最極清淨。《十地經》雲:“佛子!菩薩從六地以來,能入滅定,今住此定,能念念入,亦念念起,而不作證。”《華嚴經》雲:“念念入寂滅而亦不取證。”複雲:“是菩薩十波羅蜜中,方便波羅蜜增上。”現前地菩薩已現證了大空離戲的法界本體,遠離了二取分別的一切相、一切執著,到達七地時就勿須任何加行、功用而能自在地起入滅定,與凡夫生死之道已是相去甚遠,接近彼岸故得名遠行地。
一地菩薩的福德力超勝二乘阿羅漢,前已述訖,複從起入滅定的這一反體而言,小乘聖者與大乘一至六地的聖者,須以作意等加行功用力方能起入滅定。唯有證達七地的大菩薩,勿須任何功用力,已離一切二取分別執著,故能自在的起入不共滅定。雖然大小乘皆有滅定,但滅定的深淺及其意義卻有天壤之別。小乘的滅定主要是寂滅五蘊中的受想、有漏的心與心所等相執。大乘的滅定則已滅離四邊八戲、安住于真如實相之法界本性,故其滅定的深淺程度迥然不同,此不共妙力唯七地時生起。龍樹菩薩在《寶鬘論》中雲:“第七名遠行,由數遠行地,刹那刹那中,能起入滅定。”全知麥彭仁波切在《般若攝頌注釋》中雲:“此滅定唯大乘不共具有,對七地而言,是從不共滅定之功德這一反體而抉擇。因爲七地以後再無二取分別之相,爾時其相續中生起出世無漏的不共智慧,非如以前必須以加行等功用力才能産生出如此勝妙功德,唯達七地時勿須作任何功用加行,而任運自在地生起。”
遠行地不共增勝的是十度中的方便度,此是依靠大般若智的作用力所生,而且叁清淨地的願、力、智度亦皆由般若度所生,故十度波羅蜜多中的後四度本體無別,只是反體略有不同而已。亦就是說,六地時側重于證悟空性方面,七地以上側重于智慧的方便起用,用于方便度化衆生方面,也有稱其爲後得智,方便等亦均源于大般若智。龍樹菩薩舉喻明示:般若如黃金,方便如金製的裝飾品,此莊嚴具雖更精美,然其本質與黃金無絲毫差別。因而般若可謂是智慧的本體,方便即其妙用,以此方便相應衆生的不同根性,饒益無量衆生令其獲得安樂,故此地方便度最爲增勝圓滿。《大乘菩薩地論》雲:依內修證與外成熟有情,各具六種善巧方便:內修證者——六種善巧方便:一是于諸有情悲心俱行,護念不舍;二是于一切行如是遍知;叁是恒于無上正等菩提所有妙智,深心欣樂;四是顧念有情,爲依止故,不舍生死;五是于一切行如實遍知,爲依止故,輪轉生死而心不染;六是欣樂佛智,爲依止故,熾燃精進。外成熟有情——六種善巧方便:一是能令有情以少善根感無量果;二是能令有情少用功力引攝無量善根;叁是以聖教義令衆生斷除嗔恚煩惱;四是巧設方便,令諸衆生趣入聖教;五是于已趣入聖教者,令其成熟;六是于聖教中已成熟者,令得解脫。
如是在成辦利樂有情的廣大事業時,勿須勤作苦行,能任運自在地成辦自他二利,並以此等方便可使外道者趨入內道,具懷疑者遣除疑惑,具邪見者樹立正見以致了生脫死等。當知在七地時,不共增勝的諸般善巧方便均源于智慧之妙用力。
入中論第七勝義菩提心終。
入中論日光疏第七勝義菩提心終
天降塔
第八勝義菩提心
己貳(不動地)分叁:一、八地之得相;二、此地增勝願度;叁、明此地功德之差別。
庚壹、八地之得相
數求勝前善根故,大士當得不退轉,
入于第八不動地。
由數數進求勝前善根故,大士必當證得不退轉位,趣入第八不動地,滅盡煩惱障的俱生種子,乃爲八地菩薩的所得相。
此頌開示入八地之方便。如華嚴宗法藏大師雲:“若菩薩于七地中善集慧方便故,清淨諸行故,善集助道法故,善起大願力故,佛力所護故,自善根力得力故等,即能入于第八不動地。”彼地菩薩已滅盡了煩惱障的細微種子以及所知障的二取分別,不共增上了勝前之功德,速疾獲得不退轉之大菩提道。《現證莊嚴論注釋》中說:不退轉約有叁種:一是利根者于大乘資糧道、加行道就已獲得不退轉的授記;二是中根者在見道時獲得不退轉的授記;叁是下根者在八地時才能獲得不退轉的授記。能堪忍真實大空性的瑜伽行者,在加行道時相似修習無生法忍,見道時現見法界本面真實修習無生法忍,八地時不僅實修,且于現見法性真谛後,遣除一切煩惱障的俱生種子及所知障的一切執著相,任運生起並安住于真實的無生法忍(修悟的一種甚深覺受),獲得究竟不退轉位,趣入第八不動地。
所謂不動,是指不爲任何粗細煩惱所動,雖然八地以前就常住于正定之中,但有俱生煩惱的細微種子尚未滅盡,難免爲其所動。唯達八地時徹底滅盡煩惱障的細微種子以及所知障的一切執著相,故再不爲之所動,得名不動地。《金光明經》雲:“無相正思維修得自在,諸煩惱行不能令動,故名不動。”《成唯識論》雲:“無分別智任運相續,相用煩惱不能動故。”《解深密經》雲:“由于無查得無功用,于諸行中,不爲現前煩惱所動。”《華嚴經》雲:“成就如是忍,無有諸戲論,得是不動地,甚深寂滅行,一切諸世間,不能得測量,一切諸心相,皆悉已滅盡。”《寶鬘論》雲:“第八童真地,不動無分別,不動身語意,行境不思議。”第八地亦名童真地,九地名法王子位,十地時得佛灌頂…
《入中論日光疏(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