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中论日光疏(下)▪P51

  ..续本文上一页若知若见于未来世无著无碍,若知若见于现在世无著无碍。”

  所谓十八不共法者,一是身无失、二是口无失:此示佛陀身语毫无过失,清净无染。佛陀于因地间曾历经三大阿僧祗劫严持清净戒行,常住甚深禅定,得诸微妙智慧,自然身口寂静无失。三是念无失:谓佛善修甚深禅定,或于长夜善修四念处行,或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对已过久远之善法等均能忆持不忘,故为念无失。四是无异想:佛于一切众生皆平等怜愍予以济度,毫无亲疏远近异念,犹如日光普照大地,为一切众生无偏依怙,故为无异想。五是无不定心:定为一心不乱,若欲如实现见万法本性,必须令心如澄水湛清般寂静一如、清澈透底方能现见。如果心浮气躁,则如风中灯烛,纵见诸法本性亦不能明了,犹如波动的水面上显现影像亦是模糊不清。佛陀恒时安住于法界本性之中,即便是四威仪行亦无不于定中安住,已得动静一如的无为境界。即所谓:语默动静体安然。《天问经》云:“何人无过失,何人不失念,何人常一心,应作者能作,正知一切法,一切障得脱,诸功德成就,唯有佛一人。”六是无不择舍:相对众生来说有苦、乐、舍(无记)三种觉受,而且种种觉受不相混杂,乐时无苦,苦时无乐等互相质碍。由苦乐等生起贪嗔之心,于非苦无乐不知不觉中而生起舍(无记)心,此等均由无明愚痴所致。佛于非苦不乐,是由智慧认知受觉的生、住、灭本性,非由无明愚痴所使,乃为无不择舍。七是欲无减:有善法欲和染法欲两种,相对于佛陀来说,固然绝无染法欲,而善法欲则是无为本具。佛陀深知善法对众生的无边利益,故于因地果时皆夜以继日、勇猛精勤地修积善法,毫无厌足之心,故为欲无减。八是精进无减:此精进无减与上述之欲无减有着密切关系。善法的猛烈希求心乃为精进之相,前已述讫。如经云:“一切法欲为根本。”九是念无减:于三世诸佛的教法,因智慧相应故,能念圆满、无有缺减,可谓佛心无一法不念,故念无减唯佛独有。念无失与念无减的差异在《大智度论》中云:“失念名错误,减名不及,失念名威仪、俯仰去来法中失念。无减名住禅定神通,念过去世现在世通达无碍。”十是慧无减:佛具一切智,或三世智慧无碍。因彼从最初发心,乃至无量阿僧祗劫以来,不惜一切,舍身赴死,为法苦行,无非是为累积诸大智慧,故得慧无减德。如实了知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无作无行,无染无著,名慧无减。十一是解脱无减:解脱分无为解脱与有为解脱两种,前者是无余灭尽一切烦恼习气所显,后者是与无漏智慧所相应之分。二乘圣者虽得真实解脱,但非为究竟,唯独佛陀已无间获得圆满了义的解脱,丝毫无缺,故为解脱无减。十二是解脱知见无减:此知见即是智慧,佛具有无量无边的清净智慧,此智明知一切解脱相。诸如应时解脱,非时解脱,慧解脱,俱解脱,坏解脱,不坏解脱,八解脱,不可思议解脱,无碍解脱,固解脱,不固解脱等互不混杂而了了分明,故为解脱知见无减。十三是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是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是一切意业随智慧行。佛之三门行业,无不为利有情,乃至举手、投足、出言、微笑等均有利于众生。如经云:“诸佛乃至出入息利益众生,何况身口意三业。诸怨恶众生,闻佛出入气息香,皆得信心清净爱乐于佛,诸天闻佛气息香,亦皆舍五欲发心修善。”《中观四百颂》云:“乃至出入息,亦为利有情。”故说身口意随智慧行。十六是智慧知过去世无碍。十七是智慧知现在世无碍。十八是智慧知未来世无碍。此智能通彻无碍知晓三世,各世异相丝毫不相杂乱,明明清清,故为三世无碍智。得此功德之力,则不为任何天魔外道等所劫夺,因为于圆满断证功德之大圣者,绝对寻觅不得丝毫空隙而行扰乱之事,故以不被他转为十八不共法的自相。

  在十力、四无畏、四无碍解、十八不共法之中,前十八法是三乘有学道圣者也相似具有的,后之身无失、口无失、念无失等十八不共法唯佛陀独有,故称十八不共法。

  一切种智智,现见为自相,余智唯少分,

  不许名现见。

  该颂明示一切种智的自相。一切种智亦名一切智智,无余无碍现见一切所知法为其自相,此外余诸智慧必受时间、空间的阻碍,唯于有限境内随少分境(所知法)而转,故不许此名真实现见一切所知法。

  如是一切智智现见的自相,与所破的自相大有差别,由唯能表从色法至一切种智所有诸法的自体无碍通晓,故以自相命名。能圆满契证诸法空性的一切智、通达事相的道种智以及现证差别事相平等一如大空性的一切种智者,亦唯有佛陀。如实现证事理无碍、现空融汇一味的究竟妙有,即一切种智的自相。《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云:“一相故名一切种智,所谓一切法之寂灭相,复次,佛如实知诸法形类相貌,为显示故说为名字,以是故名一切种智。”吉藏大师于《法华义疏》中云:“若是一切种智但在于佛。”《大智度论》云:“一切种智者,观种种法门,破诸无明。”此外,相对诸佛真实现证来说,十地菩萨亦如隔有一层薄纱,见得并不十分真切,故于修道位及其前的圣者及二乘圣者所证均可划分为不同层面的分证,与诸佛相比,彼等于所知法所见狭隘、未遍一切,故不许为真实现见。

  基道果各类的自相本空、本来清净皆依据般若经而立,故无论任何宗派均必须承认。

  辰叁、结尾

  若有为自相,及无为自相,彼由彼性空,

  是为自相空。

  该颂对自相空义做一总结。一切缘起所生的有为法之自相及非因缘所摄的无为法之自相,彼等皆由彼之自性空,是名为自相空。

  轮涅诸法总摄为有为、无为两种。随顺名言谛时,虽可安立它们的体相各异,但从胜义大空性这一反体来衡量时,从五蕴中的色蕴到一切种智间的一切诸法均为自性本空,所谓的无为法亦即有为法的自性空义,都是本无取舍、大平等的基性大法界。《维摩诘经》云:“法常寂然,灭诸相故。法离于相,无所缘故。”

  卯叁、不可得空

  现在此不住,去来皆非有,彼中都无得,

  说名不可得,即彼不可得,由彼自性离,

  非常亦非坏,是不可得空。

  该颂明示三世不可得空义。现在之法此时不住,即趋于灭,过去之法已灭,未来之法尚未产生,是故悉皆非有。从彼三时中观察诸法自性都无所得,说名为不可得。其实即彼不可得亦由彼之自性本离,因为胜义的真实本性,既非常性亦非坏性,而是不可得空性。

  以理观察时,诸法本体空寂,了不可得。经云:“佛言,我从初发心乃至成佛及十力佛,于诸法中求实不可得,是名不可得空。”如《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正有的此等色法刹那不住,趋于灭无,过去之法早已毁灭,未来之法尚未产生,故三世诸法悉皆非有。古德云:“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如果认为此不可得应真实成立,仍不出边执戏论,因为不断除如此耽著,就不能获得一切种智果位,故佛世尊以大慈悲心特为宣说,彼不可, 得亦由彼之自, 性空义。龙树菩萨云:“一切法乃至无余涅槃不可得故名为不可得空。复次,行者得是不可得空,不得三毒四流四缚五盖六爱七使八邪九结十恶诸弊恶垢结等,都不可得故名为不可得空。”《万善同归集》云:“教所明空,以不可得故,无实性故,是不断灭之无。”又《中论》云:“因物故有时,离物何有时。”又云:“物尚无所有,何况当有时。”又云:“若法因缘有,是法还成待。”若认为此不可得应真实成立者,则应是恒常或应变坏。如是观察均毫无自体,因为三世的迁流,不过是延续前后诸法假相的一种幻力而已,并非永恒常住。是故当知,凡是可以觉知的一切空与非空之法均为世俗谛所摄,非真实胜义谛,胜义本性超离一切言思之境故。《入菩萨行论》云:“胜义非意境,许意为世俗。”故于真实胜义谛的本性中既非常性亦非坏性,而是不可得空性。经云:“不可得谓此中求三世不可得,当知此中不可得由不可得空。”

  卯肆、无性空

  诸法从缘生,无有和合性,和合由彼空,

  是为无性空。

  该颂明示十六空的最后一空义。诸法尽管从因缘和合所生,却无有和合所生的自性,和合亦由彼之自性空。从和合性之不可得,一直推到诸法法性的不可得,是为无性空的真实义。《中论》云:“若从众因缘,而有和合法,和合自不生,云何能生果,是故果不从,缘合不合生,若无有果者,何处有何法。”

  如是所述十六空性的真实义,非以破除实执的理论不同来分类,而是在不同的反体上暂时分类的,无论十八空抑或二十空等均由四空或十六空演绎而来。虽然空性的分类众多,但都可归摄于十六空或四空之中。其实空性的究竟本体本来一味,如外界的虚空、瓶内的虚空、房间内的虚空均毫无差别。

  丑贰(归摄四空性之分类)分二:一、真实分类;二、旁述二十空性而结尾。

  寅壹(真实分类)分四:一、有事空;二、无事空;三、自性空;四、他性空。

  卯壹、有事空

  应知有性言,是总说五蕴,彼由彼性空,

  说名有性空。

  应知有事空之有性言,是指总说五蕴,非分别说,即彼五蕴由彼之自性空,说名有性空。

  佛经中说,世俗中的一切有为法均可归摄于五蕴之中,故此有性即指一切有为法。由于如所有智的所境是本来清净、空寂离戏的,此亦并非分别心所认为的先有后无般的断灭空,而是现空一味的大法界。因此世俗中正在现有的器情诸法,虽然毫无堪忍自体,观待缘起力仍能显现,但现而无有自性,如水中月影、空中彩虹般无有实体,故色等五蕴所摄的一切有为法(有事法)均自性本空。

  卯贰、无事空

  总言无性者,是说无为法,彼由彼性空,

  名为无性空。

  倘若不加分别而总言无性者,是说虚空与涅槃等诸无为法,此等亦不存在真…

《入中论日光疏(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