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以此五事为精进相。复次,如佛所说,精进相者,身心不息故。”静虑相能摄:即能摄取出世间无漏的一切善业功德,于善所缘、心一境性。“摄”有二义:一是摄持自心,令狂乱之心不外奔驰,止息宁静,寂然安住,心寂不乱,则如明镜。若获得明净定心,智慧力则油然增胜,于诸法法性了了分明,自然能获得大陀罗尼。众生之所以造业受苦,是以迷乱飘浮之心贪求五欲的有漏安乐,随逐外境,结果只令苦苦增上而煎熬着疲惫不堪的身心。其实外界欲乐尚不递内心定境中所生点滴安乐的万分之一,故唯依靠明净定心,方能获得与此相应的清凉寂乐;二是摄持一切善法,因为静虑有凝聚的力用,能使所造的一切善法功德,毫不散失。如云:“禅为守智藏,功德之福田。”此为静虑度的自相。般若相无著:即是通达胜义本性的能知心识不耽著任何相,于寂灭涅槃亦不著相,已破一切实执故,乃为般若度的自相。般若经云:“于一切法不著故,应具足般若波罗蜜多。”《赞般若波罗蜜多偈》云:“般若波罗蜜,譬如大火焰,四边不可取,无取亦不取,一切取已舍,是名不可取。”由是当知,诸经论在阐明此六度波罗蜜多的法相时,处处皆如是说。此乃大乘佛子成办自他二利、广积殊胜二资、体悟诸法空寂本性等必须遵循修持的圣道。
四静虑无量,及余无色定,正觉说彼等,
自相为无嗔。
该颂说明十二门禅的自相。色界的四静虑禅、四无量心及其余的四无色定,无上正等正觉佛陀说彼等的自相为无有嗔恚。亦唯有依靠平静无动的心境才能呈现出十二门禅境功德。
静息心虑乃为静虑。若能使心虑静息下来,依此功德暂时能生人天善趣。由修静虑的深浅程度不同,既生天处,亦有高下差异。分别来说,修初静虑,生于初禅天等各得相应禅境的生处,四禅天均为修四静虑者之生处。无量:即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亦是大乘行者必修行门。无色定:即无色界的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俱舍论》云:“上二不行嗔。”此说在色、无色这上二界中的众生,不会有嗔心的动态,因为欲得初禅以及上求色、无色界者,首先必须断除嗔恼恶心。若不除嗔,初禅静虑固不能得,当然不能上生天界,唯有无嗔才能切实相应所修的四无量心,故佛世尊说无嗔是彼诸禅定的法相。
三十七觉分,自相能出离。
大乘佛子在五道十地中必须圆满修持的即是三十七觉分(菩提分法),此乃得成佛果的根本因,其自相即能出离生死轮回、获得暂时涅槃以致究竟正等正觉的大菩提果。
空由无所得,远离为自相,无相为寂灭,
第三相谓苦,无痴八解脱,相谓能解脱。
空解脱门由无能得、所得而不为分别垢染所污,故以远离为其自相。无相解脱门,由相不可得故乃为寂灭。三解脱中的第三相谓正观诸行是苦,以苦及无痴为其自相,八解脱的自相谓能解脱诸等至障,故以解脱为相。
该颂明示三解脱门与八解脱门的自相。首先,所谓的三解脱门,一是空解脱门:在本来清净的大空性中无有能得、所得之法,谓诸执分别垢秽不能浊染,以“远离”为其自相故;二是无相解脱门:在真实义的本性中诸法之相本来了不可得,是空寂离戏的本性,故以“寂灭”为其自相;三是无愿解脱门:谓正观诸行为苦,激起真实出离心,更不希愿三有盛事,以“出离”为其自相故。复以真实智慧观察诸行本性,于出世的解脱果位,亦不执为实有而起希愿之心,了达轮涅一如、平等、不可得性,彻底远离一切希疑,以苦及无痴为相,依此便能获得解脱、趣入无余大般涅槃,故名为解脱门。《大智度论》云:“三十七品是趣涅槃道,得是道已,得到涅槃城,涅槃城有三门,所谓空、无相、无作。已说道次第,应说道处门。”
复次,所谓的八解脱门,一是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内色是指自生命体上的色相,外色是指自身以外的它色。行者依此观行,以自己内在的色相为基,观知内外一切色法悉皆不净,以不净心观诸色皆为不净而获得解脱。二是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此不对内色作观想,主要为对治于有情生欲爱的染著心而专事观想外色不净,如不净观的修法。三是净解脱门:从不净观到净观而修行时,摄取种种净相,系念正心,作清净观,随其所观诸色而各有清净炽盛的光曜现前,尔时此光遍满整个身心,行者周身充满喜乐,即是以身作证,此后断尽乐求五欲之心,由其所缘清净,故名为净解脱。四是空无边处解脱:得入无色禅定,弃离色界一切色相,一缘专注于无量虚空处,心厌而背舍苦、空、无常、无我等观行意念,仅专注于虚空之无念亦得解脱。五是识无边处解脱:弃离空无边处时所专注的空境,仅仅缘于识无边处,厌弃苦、空、无常、无我等观行之心亦得解脱。六是无所有处解脱:弃离识无边处以及空无边处,唯是专注于一切皆无所有,厌弃苦、空、无常、无我等观行之心亦得解脱。七是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弃离无所有处,唯缘非想非非想处,厌弃苦、空、无常、无我等观行之心亦得解脱。八是灭尽受想解脱:很多智者将受想斥为生死大患,亦是生起分别乱念之因,若能以正定力灭尽一切迷乱受想,似入涅槃大乐。由灭尽受想大患,名为灭受想定,此亦获得解脱。
巳叁、果法自相
经说善抉择,是十力本性,
此明示佛的十力法相。诸佛如来所有十力,皆由智慧所生,智慧又来源于善抉择的见修之中。故佛世尊在经教中说,善能抉择诸法者,是十力本性(法相)。由善抉择诸境无碍而转,是名为力。如是圆满具足十力、遣除一切道障违品,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诸佛世尊的十力功德分别将在下文广述。
大师四无畏,本性为坚定。
人天大导师(佛陀)具有四无畏功德,其本性为坚定。四无畏者:一是自称于一切所知成正等觉;二是自称我已灭尽诸漏习气;三是自称我说贪等是障碍解脱之法;四是自称我说勤修地道能灭尽众苦。佛于人天大众之中如是宣称,不见一人能依法责难,故无所畏惧,非常安稳,坚定不移。《大智度论》云:“佛作诚言:我是一切正智人;我一切漏尽;我说障法;我所说圣道能出世间。”《俱舍论》云:“佛四无畏,如经广说,一正等觉无畏,二漏永尽无畏,三说障法无畏,四说出道无畏。”
四无碍解相,谓辩等无竭。
复具四无碍解的殊胜功德,其自相谓辩才等妙音永不枯竭,如同大江滔滔不绝,言而无尽。
四无碍解,亦名四无碍智或四无碍辩。四无碍解者:一是法无碍解:于诸法的名、句、义等无余诠解,毫无滞碍;二是义无碍解:于万有诸法所诠义理(即诸法世俗的体相与胜义的本性),能毫无滞碍的解了。《大智度论》云:“湿相水,热相火,动相风,心相思等一切无我相,诸如总相、别相,分别诸法亦皆如是,是名义无碍智。”三是辞无碍解:在解说法语时,口齿清晰,语音流利,言辞疏理毫不迟滞。能自在运用各种方言以及六趣的各种语言,畅通无阻地解说法义,令诸众生各得其解。经云:“诸趣有情语言异,一时纷纭祈问佛,刹那了知诸心声,法语一句随类解。”《维摩诘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大智度论》亦云:“以语言说名字义,种种庄严语言,随其所应能令得解,所谓天语、龙语等。”《华严经》云:“天龙夜叉鸠槃茶,乃至人与非人等,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四是乐说(辩)无碍解:谓依靠前三无碍解的辩才智慧,能自在无滞地为众生敷演所欲法义,所说义理开演无尽,一字能含无量妙义,一语能说一切妙语,一法能说一切法要,所说之法真实无伪,故为乐说无碍解。又云:“佛演一妙音,周闻十方刹,众音悉具足,法雨皆充遍。一切言辞海,一切随类音,一切佛刹中,转于净*轮。”
与众生利益,是名为大慈,救护诸苦恼,
则是大悲心,喜相谓极喜,舍相名无杂。
该颂明示四无量心的体相。赐与众生安乐和利益,是名为大慈心之相;坚忍不拔地救护一切苦恼众生,则是大悲心之相;喜无量心的自相谓极喜;舍无量心的自相即是无有贪亲嗔怨之取舍杂染心。
不共于异生、二圣的无为大慈心唯佛独具,由断证功德究竟圆满,圆满具备一切有学道地中的慈心功德,安住法界本性,恒时任运赐与众生利益,自在成办利乐有情的事业,对一切众生平等仁慈是名为大慈。佛陀虽已永离轮回诸苦,亦已彻底根除了有学圣道中的一切种子习气,但仍然恒时任运地拯救护念众生,出离苦海,灭尽烦恼诸障,乃为大悲心的体相。即:“悲心以拔苦为本,遍一切众生为大。”喜相谓极喜:佛陀非以自得解脱而喜乐,因彻知一切有情皆为累世父母,故以大慈悲心为众生说法,诸众生依如是解脱法门,真实起修,调伏相续中的无明染心后,豁然体证诸法本性,摆脱生死束缚,趣达究竟安乐的彼岸,因而世尊无为极喜。舍相名无杂:佛已彻底远离了亲怨取舍与贪嗔等杂染,已达究竟平等故。由普缘一切众生故称无量心。《超日明三昧经》云:“慈名爱念众生,常求安稳乐事以饶益之;悲名愍念众生受五道中种种身苦心苦;喜名欲令众生,从乐得欢喜;舍名舍三种心,但念众生不憎不爱。”《俱舍论》云:“无量有四,一慈二悲三喜四舍,言无量者,无量有情为所缘故,行无量福故,感无量果故。”
许佛不共法,共有十八种,由彼不可夺,
不夺为自相。
这里承许佛陀不共于任何圣道之法,共有十八种。由彼不可被夺,不被他夺为其自相。如经云:“善现,始从如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终至无依入般涅槃。于中如来,常无误失,无卒暴音,无忘失念,无不定心,无种种想,无不择舍,志欲无退,精进无退,忆念无退,等持无退,般若无退,解脱无退。一切身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一切语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一切意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若知若见于过去世无著无碍,…
《入中论日光疏(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