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中論日光疏(下)▪P51

  ..續本文上一頁若知若見于未來世無著無礙,若知若見于現在世無著無礙。”

  所謂十八不共法者,一是身無失、二是口無失:此示佛陀身語毫無過失,清淨無染。佛陀于因地間曾曆經叁大阿僧祗劫嚴持清淨戒行,常住甚深禅定,得諸微妙智慧,自然身口寂靜無失。叁是念無失:謂佛善修甚深禅定,或于長夜善修四念處行,或一切意業隨智慧行,對已過久遠之善法等均能憶持不忘,故爲念無失。四是無異想:佛于一切衆生皆平等憐愍予以濟度,毫無親疏遠近異念,猶如日光普照大地,爲一切衆生無偏依怙,故爲無異想。五是無不定心:定爲一心不亂,若欲如實現見萬法本性,必須令心如澄水湛清般寂靜一如、清澈透底方能現見。如果心浮氣躁,則如風中燈燭,縱見諸法本性亦不能明了,猶如波動的水面上顯現影像亦是模糊不清。佛陀恒時安住于法界本性之中,即便是四威儀行亦無不于定中安住,已得動靜一如的無爲境界。即所謂:語默動靜體安然。《天問經》雲:“何人無過失,何人不失念,何人常一心,應作者能作,正知一切法,一切障得脫,諸功德成就,唯有佛一人。”六是無不擇舍:相對衆生來說有苦、樂、舍(無記)叁種覺受,而且種種覺受不相混雜,樂時無苦,苦時無樂等互相質礙。由苦樂等生起貪嗔之心,于非苦無樂不知不覺中而生起舍(無記)心,此等均由無明愚癡所致。佛于非苦不樂,是由智慧認知受覺的生、住、滅本性,非由無明愚癡所使,乃爲無不擇舍。七是欲無減:有善法欲和染法欲兩種,相對于佛陀來說,固然絕無染法欲,而善法欲則是無爲本具。佛陀深知善法對衆生的無邊利益,故于因地果時皆夜以繼日、勇猛精勤地修積善法,毫無厭足之心,故爲欲無減。八是精進無減:此精進無減與上述之欲無減有著密切關系。善法的猛烈希求心乃爲精進之相,前已述訖。如經雲:“一切法欲爲根本。”九是念無減:于叁世諸佛的教法,因智慧相應故,能念圓滿、無有缺減,可謂佛心無一法不念,故念無減唯佛獨有。念無失與念無減的差異在《大智度論》中雲:“失念名錯誤,減名不及,失念名威儀、俯仰去來法中失念。無減名住禅定神通,念過去世現在世通達無礙。”十是慧無減:佛具一切智,或叁世智慧無礙。因彼從最初發心,乃至無量阿僧祗劫以來,不惜一切,舍身赴死,爲法苦行,無非是爲累積諸大智慧,故得慧無減德。如實了知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無作無行,無染無著,名慧無減。十一是解脫無減:解脫分無爲解脫與有爲解脫兩種,前者是無余滅盡一切煩惱習氣所顯,後者是與無漏智慧所相應之分。二乘聖者雖得真實解脫,但非爲究竟,唯獨佛陀已無間獲得圓滿了義的解脫,絲毫無缺,故爲解脫無減。十二是解脫知見無減:此知見即是智慧,佛具有無量無邊的清淨智慧,此智明知一切解脫相。諸如應時解脫,非時解脫,慧解脫,俱解脫,壞解脫,不壞解脫,八解脫,不可思議解脫,無礙解脫,固解脫,不固解脫等互不混雜而了了分明,故爲解脫知見無減。十叁是一切身業隨智慧行。十四是一切口業隨智慧行。十五是一切意業隨智慧行。佛之叁門行業,無不爲利有情,乃至舉手、投足、出言、微笑等均有利于衆生。如經雲:“諸佛乃至出入息利益衆生,何況身口意叁業。諸怨惡衆生,聞佛出入氣息香,皆得信心清淨愛樂于佛,諸天聞佛氣息香,亦皆舍五欲發心修善。”《中觀四百頌》雲:“乃至出入息,亦爲利有情。”故說身口意隨智慧行。十六是智慧知過去世無礙。十七是智慧知現在世無礙。十八是智慧知未來世無礙。此智能通徹無礙知曉叁世,各世異相絲毫不相雜亂,明明清清,故爲叁世無礙智。得此功德之力,則不爲任何天魔外道等所劫奪,因爲于圓滿斷證功德之大聖者,絕對尋覓不得絲毫空隙而行擾亂之事,故以不被他轉爲十八不共法的自相。

  在十力、四無畏、四無礙解、十八不共法之中,前十八法是叁乘有學道聖者也相似具有的,後之身無失、口無失、念無失等十八不共法唯佛陀獨有,故稱十八不共法。

  一切種智智,現見爲自相,余智唯少分,

  不許名現見。

  該頌明示一切種智的自相。一切種智亦名一切智智,無余無礙現見一切所知法爲其自相,此外余諸智慧必受時間、空間的阻礙,唯于有限境內隨少分境(所知法)而轉,故不許此名真實現見一切所知法。

  如是一切智智現見的自相,與所破的自相大有差別,由唯能表從色法至一切種智所有諸法的自體無礙通曉,故以自相命名。能圓滿契證諸法空性的一切智、通達事相的道種智以及現證差別事相平等一如大空性的一切種智者,亦唯有佛陀。如實現證事理無礙、現空融彙一味的究竟妙有,即一切種智的自相。《摩诃般若波羅蜜經》雲:“一相故名一切種智,所謂一切法之寂滅相,複次,佛如實知諸法形類相貌,爲顯示故說爲名字,以是故名一切種智。”吉藏大師于《法華義疏》中雲:“若是一切種智但在于佛。”《大智度論》雲:“一切種智者,觀種種法門,破諸無明。”此外,相對諸佛真實現證來說,十地菩薩亦如隔有一層薄紗,見得並不十分真切,故于修道位及其前的聖者及二乘聖者所證均可劃分爲不同層面的分證,與諸佛相比,彼等于所知法所見狹隘、未遍一切,故不許爲真實現見。

  基道果各類的自相本空、本來清淨皆依據般若經而立,故無論任何宗派均必須承認。

  辰叁、結尾

  若有爲自相,及無爲自相,彼由彼性空,

  是爲自相空。

  該頌對自相空義做一總結。一切緣起所生的有爲法之自相及非因緣所攝的無爲法之自相,彼等皆由彼之自性空,是名爲自相空。

  輪涅諸法總攝爲有爲、無爲兩種。隨順名言谛時,雖可安立它們的體相各異,但從勝義大空性這一反體來衡量時,從五蘊中的色蘊到一切種智間的一切諸法均爲自性本空,所謂的無爲法亦即有爲法的自性空義,都是本無取舍、大平等的基性大法界。《維摩诘經》雲:“法常寂然,滅諸相故。法離于相,無所緣故。”

  卯叁、不可得空

  現在此不住,去來皆非有,彼中都無得,

  說名不可得,即彼不可得,由彼自性離,

  非常亦非壞,是不可得空。

  該頌明示叁世不可得空義。現在之法此時不住,即趨于滅,過去之法已滅,未來之法尚未産生,是故悉皆非有。從彼叁時中觀察諸法自性都無所得,說名爲不可得。其實即彼不可得亦由彼之自性本離,因爲勝義的真實本性,既非常性亦非壞性,而是不可得空性。

  以理觀察時,諸法本體空寂,了不可得。經雲:“佛言,我從初發心乃至成佛及十力佛,于諸法中求實不可得,是名不可得空。”如《金剛經》雲:“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正有的此等色法刹那不住,趨于滅無,過去之法早已毀滅,未來之法尚未産生,故叁世諸法悉皆非有。古德雲:“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如果認爲此不可得應真實成立,仍不出邊執戲論,因爲不斷除如此耽著,就不能獲得一切種智果位,故佛世尊以大慈悲心特爲宣說,彼不可, 得亦由彼之自, 性空義。龍樹菩薩雲:“一切法乃至無余涅槃不可得故名爲不可得空。複次,行者得是不可得空,不得叁毒四流四縛五蓋六愛七使八邪九結十惡諸弊惡垢結等,都不可得故名爲不可得空。”《萬善同歸集》雲:“教所明空,以不可得故,無實性故,是不斷滅之無。”又《中論》雲:“因物故有時,離物何有時。”又雲:“物尚無所有,何況當有時。”又雲:“若法因緣有,是法還成待。”若認爲此不可得應真實成立者,則應是恒常或應變壞。如是觀察均毫無自體,因爲叁世的遷流,不過是延續前後諸法假相的一種幻力而已,並非永恒常住。是故當知,凡是可以覺知的一切空與非空之法均爲世俗谛所攝,非真實勝義谛,勝義本性超離一切言思之境故。《入菩薩行論》雲:“勝義非意境,許意爲世俗。”故于真實勝義谛的本性中既非常性亦非壞性,而是不可得空性。經雲:“不可得謂此中求叁世不可得,當知此中不可得由不可得空。”

  卯肆、無性空

  諸法從緣生,無有和合性,和合由彼空,

  是爲無性空。

  該頌明示十六空的最後一空義。諸法盡管從因緣和合所生,卻無有和合所生的自性,和合亦由彼之自性空。從和合性之不可得,一直推到諸法法性的不可得,是爲無性空的真實義。《中論》雲:“若從衆因緣,而有和合法,和合自不生,雲何能生果,是故果不從,緣合不合生,若無有果者,何處有何法。”

  如是所述十六空性的真實義,非以破除實執的理論不同來分類,而是在不同的反體上暫時分類的,無論十八空抑或二十空等均由四空或十六空演繹而來。雖然空性的分類衆多,但都可歸攝于十六空或四空之中。其實空性的究竟本體本來一味,如外界的虛空、瓶內的虛空、房間內的虛空均毫無差別。

  醜貳(歸攝四空性之分類)分二:一、真實分類;二、旁述二十空性而結尾。

  寅壹(真實分類)分四:一、有事空;二、無事空;叁、自性空;四、他性空。

  卯壹、有事空

  應知有性言,是總說五蘊,彼由彼性空,

  說名有性空。

  應知有事空之有性言,是指總說五蘊,非分別說,即彼五蘊由彼之自性空,說名有性空。

  佛經中說,世俗中的一切有爲法均可歸攝于五蘊之中,故此有性即指一切有爲法。由于如所有智的所境是本來清淨、空寂離戲的,此亦並非分別心所認爲的先有後無般的斷滅空,而是現空一味的大法界。因此世俗中正在現有的器情諸法,雖然毫無堪忍自體,觀待緣起力仍能顯現,但現而無有自性,如水中月影、空中彩虹般無有實體,故色等五蘊所攝的一切有爲法(有事法)均自性本空。

  卯貳、無事空

  總言無性者,是說無爲法,彼由彼性空,

  名爲無性空。

  倘若不加分別而總言無性者,是說虛空與涅槃等諸無爲法,此等亦不存在真…

《入中論日光疏(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