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集學論》引《父子相會經》雲:“如來了知世俗勝義,所知亦唯世俗、勝義二谛中所攝。諸佛世尊由于空性善見、善知、善證,故名一切種智。”言所知亦唯者,明所知爲依。言二谛中攝者,明二谛數決定及明如來由了知二谛,故名一切種智。”薩迦班智達在《善顯釋迦密意論》中雲:“有謂二谛沒有分基,二谛無共同總體故。答曰:此不應理。實際的意義上雖無共同本體,但名言中唯以識(攝分別識與智慧兩種)安立爲分基,即法界實相中本來不存在二谛,然由能境見不見實相分了二谛故。”自宗大法王無垢光尊者在《宗派寶藏論》中雲:“總的來說,不存在二谛共同的真實分基,觀待世間的分別心前安立爲不偏二谛遠離假的總谛爲分基。引《六十正理論注釋》雲:“觀待世間識,安立爲二谛。”或僅無自性承許爲分基。又引《入中論》雲:“二谛俱無自性故,彼等非斷亦非常。””全知麥彭仁波切雲:“在所知中分有真實與非真實兩種,故萬法攝于二谛中。”如是宣說了沒有片面二谛偏執所知的總相而安立爲分基。
二者.各自體性之分類分二:世俗之體性,勝義之體性。初者分四:定相、事相、名相之分類、釋詞。
定相(法相或體相,比如能撐梁是柱子的定相):甲曹傑在宗喀巴大師前聽聞《智慧品》的筆記中說:“宗喀巴大師的觀點,是在直接了知自體的正量前,通過二取的顯現方式所了達的體性。”果仁巴大師在《中觀總義·開顯了義論》中雲:“在尚未以勝義理論善加觀察之識前,分別心能成立之法。”甯瑪派自宗沃巴活佛在《分別見派論》中雲:“見名言之識(即是正量)的所境法,即盡所有法顯現之相。”
事相(比如能撐梁爲柱子的定相,名爲柱子是柱子的名相,柱中的檀香柱是柱子的事相。):甲曹傑在《智慧品》的筆記中說:“世俗事相是補特伽羅與蘊聚。”薩迦班智達在《教派理論正解論》中雲:“世俗谛之事相,即是所境與能境的顯現,亦即歸攝爲二取的一切法。”甯瑪派自宗全知麥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門論》中雲:“世俗谛如何顯現之法,從基的角度而言,即有爲法與無爲法,並歸攝于蘊、界、生處之中。從道的角度而言,即般若與菩提支分等。從果的角度而言,即十力等。總而言之,由所知諸法的現相無欺而安立“盡所有”的廣大法爲世俗谛。”
名相之分類:宗喀巴大師在《善解密意疏》中雲:“非但所知中可分二谛,即見妄法之心亦許有正倒二類,未被現前錯亂因緣損壞之明利諸根,及依此根所生之諸識,與已被現前錯亂因緣損壞之有患根識。有患諸根所起之亂識觀待未被現前錯亂因緣損壞之明淨根識,許爲顛倒識。前者許爲緣境非倒。此二差別皆非中觀自宗,是觀待世間識而分,如心可以分倒與非倒二類,其境亦爾。謂未被現前亂因緣所損六種根識所取之義,乃爲世間所知,唯由世間安立爲真實,並不是觀待聖者可以安立彼境爲真實。此言聖者與言中觀宗義相同。”薩迦班智達亦雲:“有正世俗與倒世俗兩種,言正世俗者,不僅顯現,且與顯現有相應的作用力,猶如水。倒世俗者,雖有顯現,但無有與顯現相應的作用力,猶如水月。”甯瑪派自宗在《分別見派論自釋·文殊密意莊嚴》中雲:“總的來說,自續派在勝義理論面前分別二谛,其理論不破正倒世俗谛而破彼法在勝義中的實有。應成派在不共勝義理論面前不分二谛的緣故,是正倒世俗必須觀待世間而能如是安立。在名言世俗谛面前,如見白色海螺與承許因果之正見等,未被錯亂因緣損害的顯現諸法爲正世俗。如見黃色海螺與不承許因果之斷見等,已被錯亂因緣損害根識的顯現諸法爲倒世俗,應如是分別安立。”
此處所言,觀待世間應如何認定呢?格魯派的觀點根索仁波切在《智慧品總義論》中雲:“所謂能境之分別識,是以尚未覺受空性的補特伽羅相續之名言正量來無法抉擇的顛倒識,僅以觀待世間識而安立爲真實能境。其能境之分別識,是以尚未覺受空性的補特迦羅相續之名言正量能抉擇的顛倒識,僅僅觀待世間識而安立爲顛倒能境。”薩迦派果仁巴大師在《中觀總義·開顯了義論》中破他宗時說:“如是承許者,則于應成派論中所講到的菩提心及十地、叁乘之道果,身、智慧、事業等諸法應成無基,因爲中觀應成派自宗不承認世間之正倒能境,故不屬于中觀自宗,亦非有宗派的觀點。由于未能無誤抉擇中觀所講的二谛,在世間普通人面前亦未能遍布(周遍),因此亦不是普通人的觀點。薩迦派自宗所謂的世間,是指已入宗派與未入宗派的補特迦羅。”甯瑪派自宗全知麥彭仁波切在《文殊上師歡喜教言論》中雲:“應成派承許入道與未入道二者皆許世間。寂天菩薩雲:“世間見二種,瑜伽及平凡。”如是所說也。”
釋詞:世俗谛,梵語音爲“桑西達薩爾雅”。《善解密意疏》雲:“世俗的梵語有能障義,此世俗即爲能障。”根索仁波切在《智慧品總義論》中雲:“世俗谛之釋詞,即如所境的寶瓶可以說爲世俗谛,在世間癡心的實執前成立爲真實,如是能境的實執亦可說爲世俗谛,以障蔽見真實性的本體名爲世俗谛。”甯瑪派自宗大法王無垢光尊者在《如意寶藏論自釋》中雲:“世俗的釋詞義猶如幻化,顯而無有自性爲世俗,無欺顯現各個自相爲谛。”全知麥彭仁波切等諸大智者亦如是說。依據月稱論師在《顯句論》中雲:“世俗的釋詞約有叁種含義:一是能障爲世俗,以無明遮蔽證悟實相空性故;二是互相依賴爲世俗,相互觀待而有故;叁是世俗即名稱,是世俗名言之含義,亦即能诠句與所诠義,能知與所知等自相。”應從上述叁種不同的角度來系統了知世俗的釋詞含義。
二(勝義之體性)分四:定相,事相,名相之分類,釋詞。
定相:甲曹傑在《智慧品》筆記中說:“直接現量了悟的自體前並非二取之境,以衡量自體之現量來通達所知法。”又雲:“系統講述二谛定相的必要,是以佛之如所有智來了達盡所有法,雖然盡所有智亦能了達如所有法,但如所有智前本無二取,如同水入水,此已涉及了盡所有智周遍能了達盡所有的二取法。”薩迦班智達說:“善加觀察之識前不存在任何法爲勝義谛的定相。”果仁巴大師在《中觀總義·開顯了義論》中評析此義說:“薩迦班智達的密意是指在善加觀察識前本來不成立的這一角度而安立爲無欺之谛。”甯瑪派自宗大法王無垢光尊者在《宗派寶藏論》中雲:“勝義谛的定相,即是遠離二取戲論的本性,亦是語句等無法表述的,從這一角度而言不隨他知,染汙的心與心所寂滅在法界的本性中,並遠離了分別識及一切戲論,亦不依隨有部宗。如《中論》雲:“自知不隨他,寂滅無戲論,無異無分別,是則名實相。”所謂一異體等是有宗派的觀點,不僅此等不能成立,且連遠離戲論的中觀名稱亦不成立。”沃巴活佛在《分別見派論自釋》中雲:“如所有實相立爲入定不可思議智慧之所境。”
事相:甲曹傑在《智慧品》的筆記中雲:“勝義事相是補特伽羅與蘊聚的實有空性。”薩迦班智達在《教派理論正解論》中雲:“勝義實相是理證及其所境法,其理證是佛智與聖者菩薩之根本智慧及異生離一多體等勝義理論。其理證的所境則是勝義理論所抉擇的,或依此證悟諸法遠離戲論的本性。”《中觀總義·開顯了義論》雲:“以聖者根本慧定的智慧來息滅二取,所覺受離戲的本性乃爲勝義谛。”甯瑪派自宗在《宗派寶藏論》中雲:“勝義谛是本來清淨的法界本性。”《智者入門論》雲:“勝義谛是基道果諸法的自體本性,安住何者不成立之空性,即實相角度安立爲如所有之甚深法。”
名相之分類:根索仁波切在《智慧品總義論》中解釋宗喀巴大師的觀點說:“勝義谛許爲兩種,即真實勝義與相似勝義,此又分能境勝義與所境勝義。前者有能境之真實勝義與相似勝義兩種:真實勝義與能境之非假勝義是一義,其事相則猶如現見空性的瑜伽現量;相似勝義與能境之假相勝義是一義,其事相則猶如通達空性總相的比量。後者亦分有所境之真實勝義與所境之相似勝義兩種:所境之真實勝義與所境之非假勝義是一義,其事相則猶如芽果無自性的無遮法;所境之相似勝義與所境之假相勝義是一義,其事相則猶如芽果與芽果無自性總集體性上安立的非遮法。如是能境與所境各個所攝真假的勝義共爲四種,其中所境之勝義是了義真實的勝義谛,其余叁者是假立的勝義谛。”
薩迦派果仁巴大師在《中觀總義·開顯了義論》中雲:“勝義谛分類的自體如同虛空一味,實際上沒有不同的分類。自續派許觀待能境之識,有以勝義理論之量來遮破戲論的勝義與由根本慧定現量覺受的勝義兩種。前者許爲假相勝義,後者許爲真實勝義。”又雲:“應成派的觀點,凡夫異生以勝義理論抉擇勝義時,認爲所抉擇的是聖者根本慧定的勝義谛,並安立爲了知勝義谛的名相。如果在真實抉擇勝義谛時,認爲有此等分類差別存在,應成聖者根本慧定面前亦存在此等分類差別,此非真實勝義谛。實則不然,故于真實勝義中定無此等分類。”甯瑪派自宗全知麥彭仁波切在《澄清寶珠論》中雲:“彼亦,若破生住等之後,即無生無住等無遮空性,它是大空離四邊之入門法,稱爲假勝義或相似勝義。《中觀莊嚴頌》雲:“與彼勝義相同故,此乃名爲勝義也。”因無始以來熏習貪執實法者,無有生起離四邊智的機會,故首先分析抉擇諸法在勝義中無,應當生起如是心所智慧。故于自續派一切論中,將諸經論中所述破色等之相均說爲已遮實有之單空義,其單空亦不承許爲究竟實相義。如《中觀莊嚴頌》雲:“生等無有之故,無生等不容有。”《二谛論》雲:“真實明無遮。””又雲:“以應成派著重抉擇雙運離戲之大中觀,故此宗無有真勝義與假勝義之類別也。”
釋詞:果仁巴大師在《中觀總義·開顯了義論》中雲:“勝義之釋詞,梵語音爲“巴瑪阿塔思爾雅”,巴瑪義爲勝,阿爾塔義爲義,思爾雅義爲…
《入中論日光疏(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