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中論日光疏(上)▪P217

  ..續本文上一頁實勝義非相似,各別自證智所證,

  無念入定之智慧。若于此中修持時,

  空與緣起雙運者,二谛無別實相義,,

  ,   即大中觀, 之瑜伽。此義超離心所境,

  倘若欲依無二智,速能如是證悟者,

  應修密乘之竅訣。此乃中觀修次第,

  究竟甚深之精要,先修淨心之行已,

  次第抉擇而覺受,依現空幻定解道,

  無破無立之意義,般若波羅蜜多界,

  平等性中自解脫。若因幹渴所受苦,

  僅知有水不解渴,親臨水處並飲水,

  方能解除渴苦般,經雲知與受亦然。

  是故僅依衆理論,勤苦伺察等作意,

  不必如此輪翻修,唯依覺受次第修,

  速能獲得深法忍。文殊歡喜金剛者,

  于水龍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直撰著,

  願衆證深中觀義。茫嘎拉(吉祥圓滿)!

  可見全知麥彭仁波切乃真實文殊師利菩薩在末法時期化現于世,在孩提時就顯示了無上大圓滿的自然本智,故不同于其他大成就者。本師釋迦牟尼佛與衆多高僧大德,如阿底峽尊者、米勒日巴、薩迦班智達、宗喀巴大師、無垢光尊者以及印度的二聖六莊嚴等均示現爲先曆經長時苦行,清淨業障、積累資糧等而成就究竟佛果。因此全知麥彭仁波切可謂娑婆世界中最爲希有罕見的一位大成就聖者,他老人家在不共深邃的自然本智中自然流露而著作的顯密諸論都是具有特殊加持的金剛句,故當以誠敬的信心去精勤聞思修行。

  叁、利益:修習勝觀的利益,即能獲得內道大小乘五道之一切功德,其根本來源、斷除二障的種子與習氣、圓滿出世的十種波羅蜜多之主要修法、證悟無二智慧、獲得阿羅漢的暫時解脫與成就佛果之究竟解脫皆依殊勝勝觀的修法才能産生。如《般若攝頌》雲:“誰求聲聞獨覺果,乃至法王如來果,皆依般若法忍得,離此恒時不可得。”《般若十萬頌》雲:“須菩提!所有江河入于恒河大江,彼等隨同恒河而入大海。須菩提!如是五波羅蜜多亦是若以智慧波羅蜜多攝持,則至一切智智位也。”龍樹菩薩在《七十空性論》中雲:“見真如法空,無明則不生,此即無明滅,故十二支滅。”又于《贊法界論》中雲:“若執我我所,妄計諸外法,若見二無我,叁有種當滅。”聖天論師在《中觀四百論》中雲:“薄福于此法,皆不生疑惑,若誰略生疑,亦能壞叁有。”又雲:“若見境無我,叁有種當滅。”又雲:“空無我妙理,諸佛真境界,能壞衆惡因,涅槃不二門。”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論·智慧品》中雲:“空性能治彼,煩惱所知障,欲速成佛者,雲何不修彼。”本論雲:“慧日破除諸冥暗,智者達空即解脫。”《定解寶燈論》雲:“設若具足正見眼,盛燃前無教證相,由于見空之功德,無欺因果緣起性,生信將成滅煩惱。”又雲:“于彼常時修行者,如是定解越明顯,摧滅顛倒之增益,智慧增如上弦月。”印藏聖境諸大論師們皆異口同聲的說:“以勝觀智證空性,衆生未知此深理,于彼則生大悲心,相續不斷如河流。”同樣全知麥彭仁波切與金剛上師法王如意寶在諸多修要竅訣中亦雲:聞思般若義,修習勝智慧,生起無僞出離心、慈悲心、正信心、菩提心以及大小乘暫時與究竟的解脫皆依于此才能生起,並九乘修法之深要亦唯依于此才能穩固以致究竟圓滿。

  總而言之,修習出世勝觀修法的結果,大乘小乘共許之了義神通即是能調伏相續的煩惱心,顯宗密宗共許之了義神通即是能具足大般若所攝之菩提心來弘法利生。尤于大圓滿中不共承許的是,即生能獲得普賢王如來的究竟果位最穩速、捷徑之道即是大圓滿勝觀的修法。如《莊嚴誓言續》雲:“由六月不動,信解及恭敬,獲金剛持地。”金剛上師法王如意寶在《勝利道歌》中雲:“甚深妙道光明藏,僅聞詞句斷有根,六月修要得解脫,唯此銘刻于心中。”等諸多密續部注疏中皆有如是所說也。

  上述總義是對大小乘學者依甚深教理來解說中觀見解與修要的殊勝法門。具緣信士,若能依此殊勝理論精進聞思,必將遣除疑惑、樹立中觀正見,在正見的基礎上進而如理觀修,必定能有力地根除人我執與法我執的種子,通達二無我之大空性,現證一真法界的究竟實相,成就一切智智的果位。

  卯壹、立誓略說無四邊生

  彼非彼生豈從他,亦非共生甯無因。

  無論外道或內道所說之生,不外乎四邊生,即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若謂彼果法,非從彼自體生,豈能從有自相之他因而生,亦並非從自他共同之因而生,甯謂無因而生耶?

  欲破除四邊生者,首先應該了知四種生相之理。

  自生:許諸法自生者,即外道數論派的觀點。彼等認爲一切所知法均攝于二十五谛(法)中,依此數目而得名數論派。承許其中的自性與神我爲常有的勝義谛,許其余幻化之二十叁谛爲世俗谛,並且世俗的一切有爲法皆于勝義中本具,依因緣和合現相者爲生。彼宗不承認他生、共生、無因生,執著有者必生,無者絕對不生,認爲二十叁谛尚未自生前是以不明顯的方式存在于自性之中,遇因緣時會自然顯現,執過去法爲已現之有法,未來法爲未現之有法,現在法爲正現之有法,凡是一切諸法不靠他緣而畢竟自生。

  他生:不僅外道勝論派執許這種觀點,就內道的小乘、隨理唯識等亦有如是承許。內道中執著諸法是他生的,多數是小乘有部宗、經部宗的觀點,彼等認爲從此因生彼果乃爲他生,而且是有自相的因果關系。

  共生:即外道裸形派的觀點。彼等不承認自生、他生、無因生,認爲諸法乃自他因緣和合而共生。比如泥巴必須依靠人工、水、火等衆緣聚合後方能成爲瓶盤,故許諸法爲共生。

  無因生:即外道順世派的觀點。彼宗根本不承許因果,認爲諸法是無因自然而生,如水往低處流,豌豆之圓形、孔雀羽毛之雜色豔麗、荊棘樹之尖銳等均非人爲造作而是自然形成,因此承許諸法爲無因生。

  若欲破除四種生相,必須依靠了義的聖教、理論來觀察,作明晰的抉擇後,依此真實證悟諸法的實相本性,才能有力地遣除彼諸執著。論中所講的人無我與法無我空性,主要是針對實執分別心而如是安立的,因爲初期修學大乘教法的異生凡夫,實執諸障甚爲嚴重,欲遣除此等障垢,必須廣泛聞思大般若經中所講空性的甚深理論。鑒于般若經的博大精深、深廣如海,若僅以自力一一修學,在短暫的一期生死之中只能是望塵莫及或望經興歎,不用說實地修學,就是念誦一遍,對某些人來說,恐怕亦是無能爲力。爲此特地告誡,凡欲系統修學甚深義理者,可行之捷道途徑,即是依靠諸大菩薩著作歸攝如是深義精要的論部,彼諸論部不但真實可靠,且具殊勝的教證、理證。特別應當了達以中觀應成派爲主而抉擇的勝義大空性,此外,僅依余派,無法直接通達大般若的究竟密義。根據龍樹菩薩的《中論》及其弟子佛護論師略破四邊生時,依他稱叁相應成理論所抉擇,就二谛中亦不成立四邊生,是離一切戲論的大空性,因而形成了應成派。當知在本品中已全面歸攝了般若經義、中觀論義、《十地經·六地品》的究竟精要。在《十地經》中闡述了現前地不共增勝般若波羅密多,于出定位中辨析現法,通達十種平等性的深廣義理。在六地本品中首先著重抉擇了無生平等性,即一切諸法皆爲無生大平等性,其余九種平等性則依前述之理類推極易了達。由于法界的本體中本來無有如是分門別類的十平等存在,只是反體不同而于名言中分別抉擇而如是安立。如說外境之虛空、寶瓶之虛空、房間裏的虛空,雖然虛空的本性本來無別,但依器皿的體基大小不同仍可暫時分別,實際上都是一味無別的,故于名言谛中依現法亦可以如是安立十平等性的類別。

  由于衆生以顛倒分別心妄執諸法爲實有,若許有者,必歸于生,此除四邊生以外,再無其余所生之法。如是抉擇後,進而欲破除有邊的實執心者,應抉擇所謂之生不過是分別心所假立,此假立之生亦無毫許堪忍自體,如是以勝義理論分析觀察,則知基性中本來無生。龍樹菩薩在《中論》的開篇以正理破析四邊生時,首先抉擇的就是諸法本來無生的正見,其全論二十七品中歸納起來亦就是破四邊生,如是闡明了無生等性之義。這就是本論六地品中著重抉擇無生平等性的主要原因所在。

  《中論》的注釋雖然林立衆多,義理極其深廣,應成派月稱菩薩在《中論注疏·顯句論》中說:諸法並非僅僅無生,爲了便于理解此外之滅住法皆爲空性,首先著重抉擇了諸法本來無生,遮破四邊中的有邊,以此打破實有執著的根本後,其余諸邊亦就易于破除。若能依次以理破除四邊生,相續中的實執妄心亦能逐漸打破,這樣有邊不能成立,再進一步以理觀察抉擇,觀待有邊而立之無邊仍然不能成立。比如說,經堂裏早晨有寶瓶,中午被人拿走後,可以說經堂裏已無寶瓶,如果經堂裏從未有過寶瓶,則觀待寶瓶之無亦不會産生,就連經堂裏已無寶瓶之說亦決定無有。因此有、無亦不過是觀待而立,既非獨立自主,亦非自相實有,如是二俱與非二俱亦是觀待而立。如以理論分別觀察時,二俱之邊不可能成立,因爲有、無二者本身相違,故此二者同時存在一體性上是不可能的,非二俱之邊亦不能成立,如是徹底遠離四邊執著。如果認爲是以分別心去了達法界的本性既不是有,亦不是無,則決定無有是處,法界本性本非心所之境故。以理觀察所謂的所知法,無論是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均不應理,如是四邊皆能一並破除,通達諸法是離戲大空性的本體,其本性本來清淨故。雖然衆生的無明癡心具有深厚的垢染,但亦是暫時、忽然性的,實際上心之本性是本來無生、本然安住的,若不如是了認,畢竟不能獲得真實斷證之功德。故欲破除實執者,首先必須要認知諸法本性是本來清淨、大空離戲的,樹立如是殊勝正見是至關重要的。

  一般來說,凡夫分別識只認爲有器情等現法,卻不知一切現法的本體是空性,卻偏執爲不現爲空、現則非空…

《入中論日光疏(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