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天都在焦慮中急急忙忙地吃土,從來不敢停息,然而貪心從來未曾滿足過。同樣,貪愛五欲享受者,時刻沈浸于欲樂受用之中,他不但不會得到滿足,而離開貪愛的欲樂境,反而在不斷地享受中,貪欲習氣會得到串習增長,欲望會越來越強烈。享受欲樂的過程,其實就是增長貪欲的過程,因而由此不可能有滿足。月稱菩薩說:猛火中加薪,火焰會更加盛燃;同樣,貪欲者得到欲樂受用,貪欲之火會更加熾盛。堪布阿瓊將此頌解釋成貪愛女人者,越享用女人,越會增長欲望,永遠不會因滿足而離開貪欲。但在月稱菩薩、仁達瓦大師、甲操傑大師、俄巴活佛的注釋中,都將此頌釋爲總說貪著五欲境無法滿足而離貪,並沒有釋爲貪愛女色的欲望,對此諸學人應細心辨析。
譬如說,喜愛睡懶覺者,越睡會越想睡,一天到晚睡懶覺,也不會有滿足厭離之時;喜歡懶惰放逸者,一天天會越來越懶惰,而不會對放逸懶惰生起滿足厭離;又如貪著不淨行者,越行貪,貪欲越會增長,永無滿足厭離。這個世間,可以現見人們的各種欲望,從來就沒有誰得到過滿足而離開貪愛,而只有越享用越增貪。譬如爲幹渴逼迫的鹿子,在大草原上見到遠處的陽焰水,于是拼命地奔跑,想去飽飲止渴,結果只有越來越幹渴。同樣,《叁昧王經》雲:“見野馬如水,愚者欲趣飲,無實可救渴,諸法亦如是。”世間的一切五欲美境,唯是虛幻的陽焰水,不可能滿足止息世人的欲望,只能使追逐者增添欲惱。
己二、(廣說不應執身爲淨之理)分二:一、破貪愛女人之身;二、破貪執不淨之身。
庚一分六:一、不應貪愛女人之美色;二、不應以美色難得而生貪;叁、破貪愛有德相之女;四、不應對愛著自己的女人生貪;五、世俗教言中須依女人之說是顛倒;六、不應貪愛女人的其余理由。
辛一分二:一、不應貪愛女人美色之理;二、美色不一定是生貪愛之因。
壬一、(不應貪愛女人美色之理):
問曰:對一般姿色平平的女人,如果想到過患,也可遮止貪愛,但是對與那些姿色特別豔麗的女人,如同酥油遇火一般,無法遮止貪愛。
一切諸婦女,稠密無差異,
色亦爲他用,美女汝何爲?
一切婦女的不淨身內,稠密交會處並無好壞差別,而其外表容貌姿色也是他人所共享用的,所以你貪著美女幹什麼呢?
若能于醜女遮止貪欲,也理應遮止對美女的貪愛。愚人認爲對美女生起貪愛,是理所當然的事,而分析之下,這唯是分別迷執生起的妄念。不論世間什麼樣的凡夫女人,她們的身體從外到裏的結構都相同,皮肉筋骨裏盛滿了血膿、糞便,全身上下的孔穴往外流泄著不淨物。自心迷亂顛倒的男人,與女人不淨身之稠密交合時,並不會因女人的美醜好壞而有差異,從不淨行中獲得的觸受滿足也不會有差別,如是貪愛美女厭惡醜女究竟有何理由呢?如果說是因爲美女外表的姿色非常豔麗,所以見而生貪,那麼你應僅憑眼睛欣賞便可得到滿足快樂,而美女外表的姿色,是任何有眼根的有情可以共賞的,不必要貪求,也不存在可貪之處。如果這些外表的姿色,真的存在可貪愛之處,那麼那豬狗在受用這些美色時,又爲何不生貪愛呢?或者那些美女剛剛死去,那時美色如故,人們又爲何不生貪心呢?
譬如說,以前有一個男人,娶了一個相貌非常醜陋的妻子,那位男人對妻子說:“你好難看,我很不喜歡你。”他的妻子極爲聰明,馬上回答說:“不管外表好看還是不好看,你們男人貪愛女人,其實只是想作不淨行滿足貪欲而已,在這點上我與其他女人又有什麼差別呢?”可是,那位男人想不通,仍然不想與妻子接觸。後來有一天,他的妻子在金銀瓷等不同器皿裏,裝上同一種菜,給他食用。他覺得奇怪,便問:“爲什麼外面的器具不同,而裏面盛的菜卻無差別呢?”妻子回答:“是啊,我們女人也一樣,外表的姿色有好有壞,可裏面無有區別,男人依之得滿足樂受也是一樣的。”那位男人聽後,心裏的疙瘩豁然解開,從此不再嫌棄自己的醜女人。在月稱菩薩造的大疏中,另有一個譬喻,說以前有一個人,對自己的醜妻子非常厭煩,一天他在外面看見了一個美女,不由得生起很大的貪愛,日夜都想著:要是得到這這個女人,我該多快樂啊!他的朋友知道了,便告訴他:“我可以想辦法,讓你與這個美女幽會,但是她是種姓高貴的人,一般不願與別人說話,所以你在與她接觸的時候,千萬不要說話。”然後他的朋友告訴他在某天晚上,去某處等待。到了那天晚上,朋友將他的醜妻子悄悄帶到了幽會的地方,在黑暗中交給了她那位想入非非的丈夫。第二天,那位愚人跟朋友說:“啊,昨天那位女人真好,世界上再也不可能有其他女人能給我帶來那麼大的滿足歡樂。”同樣,世間那些貪愛美色者,與這位愚人一樣,都是因自己的迷亂顛倒分別而致,其實女人的美色哪有可貪之處呢?若能于醜陋的女人斷貪,也應同樣破除迷亂妄念,斷除對美色的貪愛。諸女性修行人當知本論與其它經論一樣,其字句主要是針對男衆修行人而言,而相對女衆修行人,應從其間接意義上理解,如《寶鬘論》中所言:“知女身不淨,汝自身亦然。”男人的身體同樣是不淨也不應貪愛,依此層層破開自心的迷亂分別,而徹斷顛倒貪執。
壬二、(美色不一定是生貪愛的因):
問曰:雖然外表顔色不是生貪的主因,但是依美貌的女人,會得到很大的快樂,所以應該貪愛美色。
誰于誰悅意,以爲彼生喜,
犬等亦所共,惡慧汝何貪。
誰人對誰人感到悅意時,就會由接觸對方而生起歡喜,這是犬等旁生也共有的習性,所以你這個有顛倒分別念者,爲什麼還要貪著美色呢?
所謂美色,只是人們一廂情願的分別惡習所造成,而外境中,並不存在實有的美色,所以人們對異性的貪愛,並不一定是因對方姿色,而主要是因爲自己的顛倒分別惡念。現實生活中,一個女人對一個男人感到悅意,或覺得與對方相投時,就會由彼此的接觸而生起歡喜心,這種貪愛歡喜的生因,並不是因對方相貌美妙,而主要是依各自的習性。比如說黑人中的男人會喜歡黑皮膚女人,鼻梁低的男人喜歡同類的人,各以習氣而選擇不同的異性爲生貪境,甚至在犬、馬等旁生中也會如此,只貪愛各自同類中的異性。而這些貪愛境中,是不是都很美呢?事實並不是這樣。一些東方國家的人剛剛見到西方人時,覺得金發碧眼白皮膚極難看,然而在西方國家生活了幾年後,便漸漸變了,有些東方人會覺得金發碧眼的女人非常好看,對這些原先覺得醜惡的異性也會生起貪愛。這種貪欲是欲界衆生所共與的惡習,而在觀察下,其實外境中並無真實可貪愛的對境。因此,當斥責追問凡夫的惡分別念,你到底爲什麼而貪著並不存在的外境界呢?你爲什麼還要隨順那顛倒惡習而編織輪回網呢?
譬如說,以前有兩個羅刹各娶有羅刹女爲妻子,一天那兩個羅刹在一處閑聊,各自誇談自己的妻子如何如何美貌,結果兩個爲誰的妻子最好看而爭吵起來,沒辦法得出結論。然後兩個羅刹找到附近的一名比丘,讓他評論誰的妻子最美,那位比丘想了想,告訴說:“對你來說,你的妻子非常好;對他來說,他的妻子非常好。”同樣,對每一個有貪愛對象的衆生來說,各自悅意的對象,只是他自己的分別念認爲可愛,而別人並不一定會如是看待。只有情人眼裏才有“西施”,外境並無真正引發貪心的美色,藏族古人說:“山再高,也有不飛鳥的地方,人再美,也有不願共處交朋友。”因此,若外美境真實存在,那對此人人都爲何不生貪心呢?
辛二、(不應以美色難得而生貪):
問曰:美貌悅意的女人非常難得,如果得到了那不是很稀有嗎?所以應當對她生貪愛。
汝得端正女,原爲衆人共,
獲彼汝覺奇,此奇實非有。
你現在所得到的面貌端正之女,原先是衆人所共有的,獲得這樣衆所共女,你如覺得稀有難得,這種稀奇實際上是不應有的。
美貌悅意的女人,實際上並不是稀有難得之珍物。你得到一個美豔的女人時,應知在沒有得到她之前,她是許多人所共有的,就象路上所丟失的物品一樣,誰人都可以檢爲已用。在你得到之後,她也不是你個人所獨享的,她的姿色眼神、語音、香味等等,你所貪愛她的一切都可以爲很多人共用。古人說:“女人如水,誰都可享用。”所以,在得到這樣衆人皆可共有的女人時,你如果覺得稀有難得,覺得這樣的機緣很稀奇而深生愛著,那是極爲愚癡的顛倒執著,極不應該。衆人共可享有的女人,得到她實際上沒有任何可稀奇,也沒有可以特別貪愛的理由。而且得到她之後,你的痛苦無疑又要開始增長了。月稱菩薩說:“對這些如同丟失在路上的財物一樣的女人,你通過百般辛苦而獲得,有智慧的人誰會認爲是稀有呢?”
譬如說,以前恰西國王得到了一個女人,其容貌非常妖冶,國王覺得非常稀有而對她深生貪戀,異常地寵幸。而實際上這個女人原來是一個妓女,是衆多男人所共用的賤種女人,並非什麼稀有難得之物,而且在國王得到之後,已習慣于朝秦暮楚的妓女,沒有任何可靠性。仁達瓦大師也說:女人恒時貪求男人,只要是好看的男人,她肯定願意與他相好。所以,認爲美色難得而生貪愛的愚人,當知美色是世間衆人所共用之物,實際上並非稀奇難得,而應斷除貪愛。
辛叁、(破貪愛有德女)分二:一、不應貪愛有德女;二、生貪與否不一定隨順有德。
壬一、(不應貪愛有德女):
問曰:雖然不應貪愛女人,但是有些女人禀性善良、品行端正等具足德相,對這樣的女人難道不可以愛著嗎?
具德則覺愛,相違則生嗔,
不決定住故,前後何者實。
若見具足德相的女人則覺得可愛,而對有相違過失者則生嗔恨,然而一個人相續中的功德過失不會決定安住,所以前後功過何者爲實呢?
對具足德相的女人覺…
《中觀四百論廣釋——句義明鏡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