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譬如說,有一個養大象的人,一日別人將牛羊交給他放牧。一段時間後,那人來到養大象者的家,問:“你現在安樂嗎?”他回答:“有什麼安樂呢?前些日子風雨大作,大象全部損失光了。”牛羊的主人聽後,心裏想:“大象都沒有抵抗過暴風雨災難而死了,更況牛羊呢?”他一點也沒再問,就明白了自己的損失。同樣,若已明說了對菩薩不起信心尚有損害過患,那對菩薩起嗔恚惡心,其損害過患也就更不用說了。還有譬喻說,昔日有人出門,將一根木手杖用皮囊包好,寄存在一戶人家。過後他去取,問那戶主人說:“現在一切都好嗎?”主人回答:“一點也不好,老鼠鬧得非常厲害,你的手杖都被它們吃光了!”那人聽後,即明白了言下之意:老鼠連木手杖都吃,更況皮囊呢?同樣,于菩薩不起信心尚有損害,更況起嗔心呢?月稱菩薩言:如果一個人損害了一切衆生,其過失無法言喻;而對菩薩生嗔恨心者,與此過失等同。因此,諸人當了知對菩薩生嗔恨心的過患,而謹慎防護自心,同時也應從中了知,修習大悲菩提心的巨大功德。
壬二、(應修信心的理由)分二:一、于行難行應修信心;二、思維菩薩無量功德而修信心。
癸一、(于行難行應修信心)
問曰:菩薩在世上以何形象救度衆生呢?
若一切生中,常具足五通,
于劣現劣身,此乃最難行。
菩薩若于一切轉生中,能常具足五種不退轉的神通,而于應以劣身度化者示現劣身,這是最極難行之事。
大資糧道菩薩通過修持四神足,進入加行道道位,菩薩即會具足天眼宿命等五種神通,能以神通觀察後世與未來的情況,而且此後于一切轉生中,菩薩也能保持其饒益衆生的發心。如果以神通觀察到某些該以劣身度化的有情,其得度因緣已成熟,菩薩就會毫不猶豫地轉生爲下劣形相,度化惡道衆生。比如說有些菩薩以蝴蝶、水牛、豬、老虎、飛鳥等動物形相而行菩薩道,這些在《大密方便經》中都有過論述,在衆多高僧大德的傳記中,也可經常見到,如麥彭仁波切說:“我死後不會有轉世活佛,而轉爲飛禽野獸利益衆生。”法王晉美彭措也說:“我死後也許在新龍以狗的形象利益衆生,希望該地後代人記住。”自心已得自在神通的菩薩,他不一定安住在淨土,也不一定恒時顯現莊嚴身相,而是不斷隨因緣現出種種低賤下劣之身,以度化下劣有情,這種行爲是一般人難以想象的難行,可是菩薩在不斷地行持著,因而理應對此生起信心。
譬如說,以前有一個國王,經常微服出遊,並且與一貧女相好,後來貧女懷孕,生下一個菩薩轉世的男孩。男孩年齡稍長後,鄰居的孩子都歧視他,罵他是奴仆的兒子,連父親是誰都不知道。那名男孩便回家問母親:“我的父親是誰?別人怎麼都歧視我?”母親告訴孩子:“你的父親是國王。”“既然是國王,那母親你應該讓他照顧我,不讓別人欺負我。”“唉,孩子,我是低賤貧女,如果去向國王說,國王肯定會翻臉,損害我們!”貧女不肯答應孩子去國王處,但孩子一直哭求,母親心疼孩子,便不顧一切帶著他來到了國王面前。那時國王正坐在大衆中,貧女攜著孩子,用手勢告訴國王:這是你的孩子。國王發現後,覺得不好意思,便將身體轉向另一方。貧女在孩子要求下,又轉到國王正面,再次用手勢指指點點,國王又轉過臉,裝作沒看見。而男孩再叁要求母親當衆說出來,不然國王不會承認,貧女雖然害怕,但是爲了孩子,她壯著膽子,向國王說明了真相。國王果然大怒,命侍衛將貧女抓起來,准備毆打,這時那名男孩象鵝王展開雙翅一樣飛在虛空中,在空中跏趺而坐,顯示出種種神變後,問國王:“怎麼樣,我是不是你的孩子。”國王慌忙從寶座上站起,雙手合掌祈禱說:你是帝釋天也會恭敬的尊者,何況說是我呢?于是王子從虛空中下來,國王恭敬地請入王宮,後來王子以佛法調化了國王,使整個國家的人們都歸于正道。還有一個公案說,有一菩薩以神通觀察到城中的狗將會受滅頂之災。于是立即變成一條狗,與城市外面的衆多野狗住在一塊。當時本地國王特別喜歡自己的馬車,但有一天,馬車上的皮帶被狗吃了,國王非常憤怒,命令將國中的狗全部關在一處,然後殺光。正在將狗趕在一處時,菩薩變現的狗走到了國王座下,國王一見更加惱怒,立即下令:“將這條狗抓起來殺掉,就是它損壞了我的馬車!”狗不慌不忙地用人的語言說:“國王,你殺我也可以,但是我們先辯論一場,如果你贏了,你可以任意處置我,但我若贏了,你就不能殺我。剛才你說就是我損壞了馬車,你是怎麼知道的呢?”“怎麼不是你呢,這明明是狗啃壞的。”“皮帶是狗啃壞的,但狗不只是我一個,怎麼能以此而歸罪于我呢?”“正因爲不知是哪條狗吃的,所以我要全部殺掉你們這些狗。”“國王,如果一條狗損壞了馬車,你就要殺掉所有的狗;那麼以一個人犯罪,國王難道不是要殺掉所有的人麼?......。"國王被辯得無法回答,明白了自己的錯誤,便將所有的狗都放了。菩薩爲了救度有情而化現爲下劣身相的公案,在諸過多經論中皆有講述,月稱菩薩言:“爲利自有情,舍棄自享受,以悲趨惡道,此亦甚難行。”故諸見聞者,當對具大悲的尊者生大信心。
癸二、(思維菩薩無量功德而修信心):
方便諸時中,久遠所集福,
如來說彼量,尚非遍智境。
菩薩以圓滿的善巧方便力,于諸時中不斷饒益有情,如是在久遠劫中所積集的福德,如來說其量尚且不是遍智所能盡數之境。
具足無邊善巧方便力的菩薩,他無需勤作即能任運饒益有情,于晝夜六時中,菩薩依清淨叁門的一切作爲都可不間斷地利益衆生,如是在無數劫中堅持不懈,依此而積聚起不可思議的福德資糧。此處一般是指登地以上的菩薩,但有些利根的初發心菩薩,依其相續中猛烈的大悲心,與大乘法門殊勝的方便,也可以于一舉一動之間修持利益有情的善法,恒時不斷地積累福德資糧。菩薩以如是方便善巧力不斷積累善根福德,而且于無數劫中恒常如此,因此其福德不可衡量,佛陀也說過:此等菩薩的功德猶如虛空無有邊際,非遍智所能盡量之境。月稱菩薩也言:“大海水滴數,山王如芥子,刹那能衡量,彼福非能量。”大海水滴的數量,須彌山王全部做成芥子許的小丸之數,以如來智慧能于刹那間衡量清楚,而對菩薩的福德,如來智慧也不能量盡。仁達瓦大師總結說:菩薩爲什麼有無量功德呢?其一是因他對衆生具有無緣大悲心;二是他發心無有限量;叁是所度化的衆生無量。以悲心等無有邊際之善因,其福德果也自然無有邊際。
譬如說,凡夫衆生漂泊輪回的時間無有始端,因而其輪回時間無法衡量;同樣道理,菩薩的大悲發心如虛空一般無有邊際,如大海一般甚深不可測度,因此其福德也無法衡量。菩薩有如是無邊的福德,諸了知者當生誠信,爲了使諸父母衆生得到利濟,自己也應得到大福德,應毫無遲緩地趨入大乘菩薩妙道,修習大悲菩提心。
辛五、(能究竟圓滿菩薩行的理由)分五:一、欣樂布施之理由;二、呵責卑劣施之理由;叁、能修一切行之理由;四、不希求獨自寂靜安樂之理由;五、能得殊勝身之理由。
壬一、(欣樂布施之理由):
問曰:《本生經》等經典中,著重敘述了菩薩非常喜歡布施,但對戒律並無如是重視,這是爲什麼呢?
布施能顯示,死法及余有,
是故于菩薩,施聲恒優美。
布施的聲音能顯示死亡,正法和余有,所以對于菩薩,聽到施聲都會恒常覺得優美,(以此自然于布施特別欣樂)。
菩薩特意欣樂于布施,是因其不共功用而致。布施之梵語音爲“達那”,它有叁層意義,其一、死亡,因布施能顯示生際必死的無常死亡,使人們認識這種規律;二、布施能顯示出財施、無畏施、法施叁種殊勝的布施法,這叁種布施法實際上包括六度萬行所有法門。其中財施可包括布施度;無畏施包括持戒度與忍辱度;法施包括靜慮度與般若度;而精進度是其余五度的助緣,故不必單獨宣說。叁、檀那有護持身口意叁門使叁業清淨之意,如叁業清淨,修行者自然會超越叁有輪回,隨欲往余有受生。仁達瓦大師等釋“余有”爲佛果,修行者依清淨叁門之因,而于將來獲得余有——即佛果。以布施有顯示死亡、正法、余有之功用,所以菩薩對布施的聲音語言,都會覺得非常優美而恒常贊歎,由此于布施行,自然樂于行持,而且會不畏一切難行而持之不懈,以求究竟圓滿地利樂有情。
譬如說,已判死刑的囚犯,若聽到法官宣告釋放之語聲,內心即會生起無與倫比的喜悅。同樣,布施的聲音,實際上也是宣告輪回牢獄中的衆生,可以依此正道而往余有受生的釋放之聲,視衆生如己身的菩薩,聞之怎能不生喜悅呢?《入中論》裏說:“彼等所求諸受用,滅苦之因皆施生,......,且如佛子聞求施,思維彼聲所生樂,聖者入滅無彼樂,何況菩薩施一切?”月稱菩薩于本論大疏中也言:“施者與取者,也獲安樂故,菩薩于施聲,恒時生歡喜。”能了知現見布施的功德,大乘修行者即能恒時歡喜于布施,也定能精勤圓滿布施。
壬二、(何責卑劣施之理由):
問曰:爲什麼菩薩的布施有如是如量功德,而一般人的布施卻沒有呢?
若謂今行施,當感大果報,
爲取而舍施,如商賈應呵。
如果認爲現今行布施,當來能感大受用果報,這種想法是爲取得實有果報而舍施,猶如商賈爲取財利而舍商品,誠應受聖者呵責。
布施應在菩提心攝持下,爲了利益一切衆生,以量等虛空一樣的發心而行,如是以大悲智慧而行施,其發心無量故,福德也無邊際。如果不如是而行,在布施過程中有能施所施執著,而且心有希企,這種布施是智者所呵斥的卑劣施,也沒有真實的大福德果報。一般凡夫行持施舍等善法,其發心往往帶有自私自…
《中觀四百論廣釋——句義明鏡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