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四百論廣釋——句義明鏡論▪P3

  ..續本文上一頁與中年者,恒被死來侵,雲何不懷怖?”生命隨時會爲死緣所奪,你有何理由不怖畏死亡,而安逸度日呢?同樣,有些中年人認爲自己的百年生命才過一半,還有相等的五十年;有些老年認爲自己才活七十歲,雖然大半生命已盡,但仍有少部分可以享受;如是思維自己尚有與已度的時光等不等的日子可存活,可以不害怕死亡,這無非是自欺之舉而已。既然已了知生命在不斷流逝,就應當對死亡生起警惕、恐懼,然自己不但不生懼意,反而以種種似是而非的想法爲自己壯膽,說不用害怕死不用害怕死,這種說法如同人們步入怖畏之境時的大聲呼喊不害怕一樣,顯然是自我欺騙之舉。

  死亡的威脅在人生整個過程中都平等存在著,故不應有一時不會死一時會死的分別邪計。譬喻說,有一群婆羅門童子外出,黃昏到某處村莊借宿,晚上時這些童子到處大便,染汙了村莊的環境。清早群童子一哄而散,只有幾個婆羅門子沒來得及走,被守村莊的巡夜人抓住。巡夜者對他們說:“你們本應受到處罰的,趁村長還不知道前,趕緊將糞穢打掃幹淨吧!”幾個婆羅門子只除去了自己所遺的糞穢,而對別人所遺的糞穢卻捂著鼻子不願清除。世人計執自己有不會死的存活時,這種邪計如同婆羅門執自己的糞便爲淨,而執他人的糞便不淨一樣,後認爲村長會因一部分糞穢已除對其余的糞穢不會計較,不會懲罰自己一樣,何期愚癡也!

  壬二、(思維一切死亡而觀無常):

  問曰:壽命雖不決定,但是死亡是一切有情所共有的結局,並不是我個人才有,所以這又有什麼可怕呢?

  由死共他故,汝無死畏者,

  豈唯害一人,由嫉使生苦。

  由于死是一切有情所共有的原故,你就不畏懼死,(這種心態難道不是只見害死一個有情,而不見其他人死,由此而生起的嫉妒苦惱嗎?)然而死亡難道只是唯害一人所生的嫉妒之苦嗎?

  以爲死亡是一切衆生所共有的苦,自己就不必害怕,這種人十分愚癡,而且其心態也是一種嫉妒煩惱。因爲按這種心態去推理,如果大家全部都會死你就不害怕,那麼你一個人爲死主所害,而別人都不受害時,你豈不是要害怕,要爲別人不受害而生嫉妒苦惱嗎?所以爲一切衆生共有死苦而自己心安理得,首先這種心態就是非理的嫉妒煩惱。再從另一個層次而言,死亡本身也並非可以因衆人皆有,而不會爲你帶來痛苦,衆人皆死,並不會遮止你個人面臨死亡時的痛苦。因爲死亡帶來的並非只是殘害一人,使其人生起嫉妒苦惱,而是它本身即能生苦,如同火能生熱一般,它能給每一個人平等地帶來極度的痛苦。雖然每一個衆生皆有死亡,但每個衆生都會有苦受,並不會因共有死亡而無有苦受。因爲衆生的身心相續不同,生時獨來,死時獨去,自相續中的感受他人無法代替,因此面臨死亡時,即使成千上萬的人在一起,各自必定會獨自感受死苦。

  衆生這種愚昧的分別,就如同有一國王,首先只征受某個人的稅收時,那個人心乁非常苦惱。但後來不是向他一個人征稅,而是向所有的人收稅時,他雖然照樣要交稅,卻心安理得,不再苦惱。見到衆人皆有死亡結局而不怖畏死亡者,不但與此人相同,而且比此人更爲愚昧卑劣。因死亡不會因衆人共有而會消除其苦,這就象共處一死牢的人再多,也毫不能減少每個人的痛苦。

  壬叁、(思維無法回避死亡而觀無常):

  問曰:如果沒有衰老病變,也就不會有死亡,然而疾病能用療治,衰老可用抗衰老的良藥金丹對治,如是可以長生不死,永遠不死,所有對死亡不必畏懼。

  老病可治故,汝無畏死者,

  後罰無可治,汝極應畏死。

  如果以老病可以對治,你就對死亡不畏懼,然而最終死主的處罰是無可對治的,所以你極應畏懼死亡。

  這種想法也是邪執,因死亡是叁界衆生誰也無法逃避的處罰。雖然對一般疾病確實有種種醫藥可以有效地治療,以斷除它對色身的損害;然後對衰老,也有一些抗衰老的特效藥或一些特殊的方法對治。在古代,世界各地都有許多金丹之類長生不老藥的傳說,現在國外醫學界在抗衰老方面,也有很大進展。臺灣有一位八十歲左右的富人,不惜花費巨資服食特效藥物,據傳一直保持著二十余歲時的容顔。但是,不論有情采取何種世間方法,即使能對治老病,對最後死神的處罰,卻是誰也無法對治。在死亡面前,任何金丹、仙術、威勢等等,起不到絲毫作用,因此在叁界之中,從來就沒有一個有情逃過了死神的處罰。《解憂書》中雲:“地上或天間,有生然不死,此事汝豈見,豈聞或生疑”,“大仙具五通,能行于虛空,然而卻不能,詣于無死出。”除了趨入內教證得長壽持明果位的聖者,或象虹光身成就者蓮師、聖者布瑪目劄一樣,此外誰也不可能擺脫死神的掌握。所以作爲低劣的凡夫衆生,即使能暫時抵抗老病,然而我們有什麼辦法不怖畏死亡呢?

  譬如說一個大國王要鏟除某位橫蠻的大臣,開始時派其他將軍去,那位大臣都能抗拒,以種種方便或武力躲過懲罰,然而最後國王親自領兵來圍剿,這時他也就再無能力抗拒了。我們如同大臣,死主如同國王,開始時即使能抗拒死主派來的老病將軍,然死主親自降臨時,怎麼能抵抗呢?如近日被處死的廣西省副書記陳克捷,雖然他能有種種手段超越地方政府的法律法規,而不受懲罰,可是,當中央政府的咽令出現時,他也就無法可施主,只有束手就死了。同樣,對凡夫有情而言,死主的懲罰是無法逃脫的。還有一個比喻說,洗衣服的人將婆羅門的衣服弄壞了,能以種種方法使婆羅門無法傷害他(喻有情可以用方便抗住老病),而將國王的衣服弄壞了,他也就回天乏術,定會受到國王的懲罰(喻死主無法抗拒)。甲操傑論師在注疏中說:月稱論師在注釋引了與此不同之喻,謂損壞王衣者能以悅耳歌贊對治,然而自己對死主卻無法以請求而對治。然但細閱月稱論師的注釋,此觀點是論師引用其余注釋中的說法,而非其自宗之義。

  壬四、(思維現見死亡而觀無常):

  問曰:一切凡夫有情雖無法避免死亡,但是並非當下就決定知道自己會死,以此而觀,不害怕死亡豈不是很應理嗎?

  如所宰衆畜,死是衆所共,

  複現見死者,汝何不畏死。

  就象所宰殺的衆牲畜,無一可免一樣,死是一切衆生所共有,而且又能現見死亡在不斷發生,那麼你爲什麼不害怕死呢?

  死亡並非很難理解,它不是秘密,而是任何有頭腦者可以一目了然的事情。就象屠場中的衆多牲畜,死亡是它們共同的結局,由見到一個被殺死,也就極易推知它們無一可免死。同樣,死亡是叁界衆生所共有,我們現在活著的這些人百年之內,肯定都會死去,這是很容易理解的事實。而且,在自己面前,已經有不少衆生死去了,現在也有一些衆生正在死亡,或立即會死亡,這也是現量可見的事,我們不用佯裝沒看見或不知道。所以用不能決定了知當死作理由,而不害怕死亡者,無非是一種掩耳盜鈴,自欺或自我麻醉的愚昧行爲。難道你掩上眼睛,前面就不會有懸崖嗎?你以爲不知道當死,就可以不畏懼死嗎?

  譬如屠宰場中的牲畜,見一畜被宰殺,另外的牲畜如果視若無睹,仍然悠閑安住,這是極不應理的麻木愚癡。同樣,不願再昏昏噩噩,任死神擺布者,當深思:我們現在都是叁界屠場中的待宰者,死神屠夫正在逐個地殘殺著,見到同類遭殺,我們豈能如同蠢畜而無動于衷;有些牲畜見同類遭殺,尚知惶惶尋求逃脫,作爲有智力的善趣人道有情,更應努力尋求脫離叁界之方便也。

  壬五、(思維死時無定而觀死亡):

  問曰:雖然能現見其他人的死亡,但是對我而言,死的時間卻不決定,並不見得馬上就會到來,這難道不是現在可以不用害怕死亡的理由嗎?

  由時無定故,便思我常者,

  則終有一日,死來傷害汝。

  釋:由于死時不決定的原因,便計執我是常恒者,則最終有一日,死神必定會來傷害你的。

  以死亡之時不可決定而計執自己爲常,可以高枕無憂不懼死亡者,顯然是非常愚笨的人。正因死時不可決定,每個人或許當下就會告別人世或許明日、後日即命歸黃泉,《因緣品》中說過:“明日死誰知,今日當精進,彼死主大軍,豈是汝親戚。”以此更應時刻警惕。如果明日複明日,將對治死苦之修習耽擱下去,死亡最終也不會放過你,到那時必定取走你的性命,這是凡夫衆生誰也免不了的結局。譬如“瓦格羅刹”所控製的地區,其地之人必會爲它所食,無有可免者;同樣,身處叁界之中,絕無可免死神殘殺者,有理智的人,當斷絕自己現在不會死的愚癡常執。雖然我們無法以眼等決定了知自己何時會死,別人何時會死,然而最終都會死而且死時無定,對此完全可以決定了知的。因此,當恒念死亡,以策勵自己徹底放下可以存活不死之類常執,而勤修出離叁界之聖道。

  庚二、(思維高際必墮而觀無常):

  問曰:雖然能知道決定會死,但怕死只是怯弱者才會有,而英勇無畏者,爲了名利贊譽等沖鋒陷陣,雖利刃加身也不會有任何死的怖畏。由此而觀,爲了名利,豈不是不會畏懼死亡嗎?

  只顧未來利,不顧生命盡,

  誰說自賣身,稱汝爲智者。

  只顧現生將來的名利,而不顧所依身命之滅盡,誰會將這樣爲名利而自賣其身者,稱之爲智者呢?

  世間有許多人認爲,畏懼死亡是怯弱者的標志,而英勇豪壯之士,不應畏死。世人有謂生命誠可貴,但爲了名譽地位、財色等此生的世俗利益,抛棄也是可以的,如爲了得到王侯之位而奮戰沙場的勇士,其想法大抵如是。這些只顧眼前尚未到手的利益,而不顧當下生命失去的舉動,實際上是一種沒有見識,沒有遠大心胸目光之舉,而稍有見識者,誰也不會說這些人是智者,這種不怕死也是智者們不會贊揚的。如果受用所依的生命失去了,又有誰能享受什麼名利恭敬呢?名利只是將來之事,能否得到無法肯定,…

《中觀四百論廣釋——句義明鏡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