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到國王面前告狀,國王了知原由後,說:“你本來就有缺陷嘛,別人這麼說你,也不用生氣。”這時另外一個人又來告狀,說別人罵他是殘廢人,國王又加以詢問後,說:“你不是殘廢人,別人怎麼說也沒有什麼害處,不用生氣嘛!”如是依智慧平息了诤論,而沒有懲罰任何人。月稱菩薩說:“正士已見谛,無論是真實,抑或非真實,皆無生嗔時。”已見到真理者,面對別人的毀罵譏諷,無論對方所說是真實或不真實,皆不會生起嗔惱,因而欲調伏自心者,應當努力使自己現見這些事物中的真相。
子五、(對惡劣者說惡語不應起嗔):
問曰:聽到世間那些粗暴惡劣者說惡語時,如何調伏自心呢?
從諸惡劣人,非僅出惡語,
惡人發惡語,實屬于少分。
從諸惡劣人之中,不僅僅是發出惡語而已;惡人對你只發出了一點惡語,實際上只屬于少分輕微的惡行。
世間有一些秉性粗惡之人,修行人在遇到他們口出粗惡語辱罵時,應該理解這是很幸運的遭遇,以此而保持安忍與欣慶的態度。因爲,對粗惡之人來說,他們由于無知覆心,嗔恚等惡劣習氣熾盛,平時會不斷地造惡業;而且所造惡業不只是說一些粗惡語,他們還會殺害、毆打別人,偷盜邪淫等,這些大罪行也會毫無顧忌地去做。在遇到這種不知因果的愚人惡人時,如果他們口發惡語,百般毀罵,這只是他們煩惱惡習的少分流露,而他相續中更厲害的粗惡煩惱,現在已被壓製,沒有爆發出來給人造成傷害。了解到此層意義後,修行者自然會以歡喜心安忍他們的惡語,而無絲毫嗔惱情緒。
譬如說,本師釋迦牟尼佛在世時,富樓那尊者于一次結夏安居圓滿後,到佛陀面前請求去“學那”(輸盧那國)邊地布道弘法。當時學那地方的人非常野蠻,世尊告訴尊者:“富樓那,你還是另選一地去弘法吧,學那地方的人非常粗野凶暴,你如果去那兒,他們會傷害你,那時你該如何應付呢?”富樓那尊者說:佛陀,正是因那兒很危險,沒有人去傳教,所以我祈求世尊您慈悲開許,加持我去那兒弘法。對于危險,我已有准備,如果他人罵我,我會覺得他們很好,因爲這些野蠻人只是辱罵而沒有用棍棒打我;如果他們用棍棒打我,我仍會認爲他們很好,因爲他們沒有用刀槍傷害我;即使用刀槍傷害,我也會爲他們沒有殺死我而保持慈悲;如果殺死我的色身,即助成我的道業而幫我進入涅槃,因此我會始終對他們懷以好感而忍受。佛陀對富樓那尊者的忍辱修證深表贊歎,也允許了尊者的請求。
還有一個譬喻說,以前衛當地方有一棵衛當樹,這棵大樹非常邪惡,凡有在樹下睡覺歇涼的人,都會受到損害。有一天一個過路人在樹下休息過夜,第二天醒來時,他覺得全身非常痛,于是忍不住哭了起來。別人將其送往一個大醫師處療治,醫師了知原由後,說:“你看樣子是有大福報的人,不然在那棵樹下過夜者,以前從未有人逃脫死難,你只是生病而已,所以你應該高興,不要再哭了!”同樣,遇到惡人只是挨了一些辱罵,而沒有遭受打殺傷害,自己也應欣然忍受。月稱菩薩說:“劣者無不說,無惡不作故,僅說此惡語,彼屬于少分。”諸欲修習忍辱對治煩惱者,對這些對治智慧理應細心揣摩,銘記于心。
癸叁、(破懲罰無故罵人者無過):
問曰:如果別人無緣無故毀罵自己時,以嗔惱懲罰他,難道不是合法合理的嗎?
損害于他人,于自無少德,
汝重無德嗔,唯屬于妄執。
報複損害他人對自己無有少分功德利益,而你重視這種有過無德的嗔惱,只是屬于顛倒妄執,(無有任何合理可言)。
受到他人毀罵侮辱時,無論如何也不能以嗔惱回報,如果生起嗔恚而報複損害他人,這樣做于自己各方面都不會有絲毫功德。從暫時觀察,若以嗔惱報複詈罵損惱者,對你自己所受的損害毫無彌補作用,縱然能將製造損惱者害死,對你的苦害也不會有點滴補救,那又何必再去製造爭鬥給自他帶來痛苦呢?再從究竟看,佛經中說過,“損害他衆非沙門”,如果報複損害他人,即嚴重違背了戒律,造下佛製罪與自性罪爲今生後世都會帶來痛苦。因此,這種損害行爲,無論如何觀察,皆是有過無德的非法行爲。而世人在平時總覺得對無故侵害者應該報複打擊,如俗話言:“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而且認爲這合法合理,其實是非理妄執,一個人若執持著這種觀念不放,對毫無功德的嗔惱報複非常注重,那只是愚癡妄執惡習深厚的表現。《寶積經》中以狗和獅子的譬喻說過:“比如人以石擊狗,狗不追尋擊石人,卻反于追咬石頭,獅子于此則相反,直接追尋擊石人。”智者如同獅子一般,會認清傷害的來源是內心煩惱而向其攻擊,而愚者如狗一樣,目光短淺,妄執外境諸煩惱所使者爲損害來源。而執無故罵人者爲應懲罰之人,實際上也是這種如同狗一樣的愚者,只會爲自己帶來更大苦害。
譬如說,試驗刀劍的鋒利程度時,如果以自己爲試驗品去劃割,那麼不管是鋒利還是不鋒利,自己一定會有痛苦;同樣,不管你有理或無理,嗔惱損害別人,其結果對你自己必定會有今生後世的痛苦。月稱菩薩言:“有者雖妄執,害他自有德,大乘種姓者,不能害他衆。”諸修行人當依教奉行,于平時盡力修習忍辱波羅蜜多。
癸四、(思維忍的功德後而破嗔)分叁:一、對罵者應當修忍;二、對壓伏卑弱者的嗔恚不應敬重;叁、思維修忍功德應生歡喜心。
子一、(對罵者應當修忍):
問曰:若怨仇惡人對自己經常損害,障礙修行,這時候該如何調伏自心呢?
若忍無劬勞,能得大福德,
若于忍作障,有誰愚同彼。
若能修習忍辱,則無需劬勞即能獲得大福德;如果有人將忍辱境作爲障礙,有誰同這人一樣愚癡呢?
怨仇惡人對修行人進行損害,其實是修行者最好的修習機會。佛陀在《遺教經》中說過:“忍之爲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妙臂請問經》中也說過:“修安忍者,以少功力及微小苦,能圓滿波羅蜜多。”能忍辱者在短時間無需象布施持戒那樣勤作,即能積累巨大福德資糧,爲今生後世感召相貌莊嚴,相續不爲嗔惱所害等果報。如是殊勝的法門,其主要助緣當然是損惱自己的對境,如頌雲:“無敵不生忍。”因此,對這些對境應當珍惜、感激、回向功德。但是,若不能認識這點反而將安忍境當成障礙,將這些增上緣抛棄,自己給修忍製造障礙,這是非常不合理的行爲,也再沒有與此相同等的愚癡。寂天菩薩說過:“若吾因己過,不堪忍彼敵,是則徒自障,習忍福德因。”自己將別人送來的大福德因破壞,這種人顯然非常愚癡。
譬如說,以前有一婦女,其丈夫病了很長時間不能痊愈,後來她覺得丈夫的病痛非常難忍,不如死了,于是將他殺死。這種行爲非常愚癡,因爲生命是最爲寶貴的,他雖然病痛難忍,然而能堅持也有存活機會,可以用短暫痛苦換來生存的大安樂;而且暫時的病苦是感受消除罪業的機會,若以終止生命的方式逃避,其後痛苦會更爲難忍。同樣,一時外境損害雖然有難忍的苦受,但是安忍此暫時小苦能換來大福德的安樂果,也能消除許多招致痛苦的罪業,若認爲是障礙而逃避舍棄這種對境,無疑是極爲愚昧的行爲。月稱菩薩說:“佛說依忍力,修忍最勝法,是故趣佛法,並非法障礙。”依生嗔境修習忍辱是最殊勝的積資方便,而非修善法的障礙。因此,欲修習六度積累資糧者,當依之如同摩尼寶也。
子二、(對壓伏卑弱者的嗔恚不應敬重):
特對強力者,嗔恚則不起,
嗔唯淩羸弱,汝何敬重彼。
專門對強而有力者,嗔恚則不會生起,而嗔心只是欺淩羸弱者,所以你爲什麼要敬重這種欺弱怕硬的嗔恚呢?
從嗔恚煩惱所損害的對象方面觀察,理應斷除這種惡劣習氣。因爲一般凡夫的嗔恚損惱之心,在那些具有強大勢力者前,比如說在國王及一些地方豪強前,嗔恚惡心一般不容易生起,即使生起少許也不敢發作,而是將它埋藏于內心或抑製消除。因爲已了知對方具有強力,自己發嗔恚也無有能力損害對方,反而招來災殃,以此而可以壓製嗔恚。嗔恚對強者不敢作損害,但對那些羸弱無力者,在那些卑小軟弱者前,它會肆無忌憚地發作,對那些沒有能力抵抗者進行百般損惱。如是觀察之下,這種嗔恚習氣的惡劣、狡詐、欺弱怕硬之相,也就昭然于目。作爲一個公平正直者也理應斷除它,而且由它害怕強力的弱點,也可迅速找到有效地對治方便斷除,而沒有任何理由害怕敬重這種低劣的惡習。
譬如說,以前有一個國王,率領將士攻打另一個國家,到了敵國的邊境時,國王召集諸眷屬,問他們准備如何征服敵人。有些勇士說:“我要直攻皇宮,打敗他們。”有些人說:“皇宮我不敢進攻,但我可以到他們的邊境上試一試。”這時其中有一個人說:“爲了讓國王您生起歡喜心,我可以用鞭子狠狠地抽打敵國的女人。”國王聽後很不滿意地斥責他:“你是最下等的膽怯者,婦女們那麼弱小,你怎麼能欺負她們呢?”然後將他開除出去。同樣,人們的嗔恨心對具有強力者不敢發作,而只會欺淩弱小無力者,這種膽怯狡猾的惡習,理應徹底摒棄。月稱菩薩說:“于諸強力者,已知未生嗔,具德諸智者,不應淩弱者。”諸追求美德福善的修行人,理應認清嗔恚面目,而斷除欺淩弱者的惡習。
子叁、(思維修忍功德應生歡喜)
問曰:若修忍辱,別人會認爲自己軟弱膽怯無力報複,以此會更加欺侮,所以應生嗔恚?
若于嗔處忍,能生諸修德,
于德處雲畏,汝唯是愚夫。
如果對生嗔境修習安忍,能生起諸修法功德;所以對忍辱功德處說成畏懼處,你這樣只是愚夫的表現。
修習忍辱,不應以別人的譏笑蔑視而舍棄。因爲對生嗔境修習安忍,能生起諸修習慈心的功德。大疏中說:乃至在擠牛奶的短時間中(一般2~10分鍾左右)修習慈悲安忍,亦能引生八種功德…
《中觀四百論廣釋——句義明鏡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