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刺激全部是如夢如幻的,能夠看透這些都是空性的,我們有沒有可能去追求所謂的幸福快樂、去爭權奪利呢?那是不可能的。爭什麼權?!奪什麼利?!都是空性的。
還有一點要注意的是,要把世俗谛和勝義谛分開,分得清清楚楚,否則很多人會對空性産生誤解。因爲曾經詳談過二谛的問題,在此就無庸贅言了。
(叁)爲何要破“人我執”和“法我執”
了解爲什麼要破“人我執”和“法我執”十分重要。輪回的根源是“人我執”和“法我執”。有些人雖然不願意受痛苦,但也不願意脫離輪回,只希望在流轉的過程中生生世世享受人天福報,那麼,這種人不需要斷除這兩種執著。可是,如果我們不願意再流轉輪回,希望了脫生老病死的痛苦、從輪回中解脫,就一定要推翻這兩個執著,否則解脫無望。
(四)如何推翻二種執著
從出離心生起的第二刹那起,我們就開始與輪回分手,這時還沒有能力推翻輪回,因爲脫離輪回的條件之一是證悟空性。若想飛速地推翻輪回,就要學密,特別要學大手印、大圓滿之類的法。學顯宗同樣能夠了脫生死,但沒有那麼快。通過比較顯密經典和顯密修行人的進步速度,就可以看出這個差別。但是,對一般人而言,首先要用中觀的推理方法來抉擇空性,然後再去聽聞、修習大圓滿。到那時,這些中觀的修法會對證悟大有裨益。所以,我們要推翻自己的執著,先要依靠中觀的修法,最終要依靠密宗的修法。
(五)宣講中觀的殊勝並勸導修習中觀
用中觀的推理方法能夠抉擇一切法是空性的,而實際的效果要依修行的深度而定。
從一個角度看,僅僅聽聞而不修習中觀,也是有意義的。這是爲什麼呢?《般若波羅密多經》中講過:任何一個人在對空性稍有了解後,其輪回的相續就會因此而受到破壞。因爲輪回的相續已經被破壞,所以對他而言,雖然輪回沒有立即停止,但其不斷向前的能力已經被取消,他的輪回就不會再延續很長時間了。從這方面講,無論修或不修,只要聽到“空性”,就有很大的收獲和利益。
佛在《般若波羅密多經》裏講了幾種比喻,其中我記得的有兩種。一個比喻是,(古時候,印度有些商人要到海島上取寶,他們大多是從遠離海洋的內陸出發的。)商人們從內陸出發後,當高山開始逐漸遠去、消失不見、一切都變成平原的時候,就說明已經接近了海洋(當然,這是指一些特定的地方,不是所有的地方)。另外一個比喻是:有一個人在原始森林裏迷了路,徘徊良久後遇到一些牧童,這說明他已經接近了森林的邊緣,因爲放牧人只會在森林的邊緣,而不可能到森林的深處。同樣,任何一個人聽到空性、聽到般若波羅密多,就像臨近海洋時望見平原、在森林中遇到牧童一樣,這說明此人已經接近了輪回的邊緣。所以,從這個角度看,聽到空性即使沒有證悟,也有很大作用。
但是,從實際修法的角度來說,僅僅聽聞而不修習,不會有太大作用。所以一定要修!修之前需要證悟,但這不是指大圓滿等密宗的證悟,純粹是一種中觀的證悟。通過邏輯推理、通過理論,對空性有了非常深刻的體會,叫做中觀的證悟。這對于在家人也好、出家人也好都很重要。要證悟這樣的空性是否一定要出家呢?不是。在家的、出家的、男、女、老、少,誰都可能證悟。只要能先證悟、再修行,就可以推翻“我執”。
如果不推翻“我執”,它就有很強的控製力,讓我們生生世世流轉輪回。人們認爲世間最可怕的傷害就是害命,其實,這只是結束了一種臨時的生活、這一世的性命而已,卻無法使人下地獄。我們經常害怕鬼或者魔,其實,它們只能暫時使人生生病而已,也無法讓人下地獄。但是,如果不和這兩種“執著”作鬥爭,它們就會非常有力,會生生世世害我們,會令我們墮入叁塗。現在,如果肯反過來去推翻它,它就是軟弱的,沒有能力的。爲什麼沒有能力呢?因爲它所有的出發點都是沒有根據、沒有理由的,所以很容易推翻它。可是,這兩種執著在我們的心中生存了那麼長時間,如果不去觀察它的過失和不足之處,即使再沒有理由,它仍然會繼續存在下去。現在回頭觀察的時候,就很容易發現它是錯誤的,既然知道是錯誤,就容易斷除它。
理論上,我們的執著是沒有根據,很容易斷除的;實際上,要通過修習中觀,而徹底推翻我執也並非易事,需要經過一個漫長的過程。因爲,我執雖然無憑無據,卻是我們無始以來的串習,要徹底推翻它,確實不太容易。
總之,認識流轉輪回的根源相當重要。我們來此世界,不是自願的,也非造物主的安排,而是一種強有力的勢力安排我們在這輪回中漂蕩,這就是“人我執”和“法我執”。那麼,現在是我們去推翻這兩個執著的時候了,這是非常重要的。
二、“人無我”的具體修法
(一)人我的概念
世俗人簡單地認爲:“人”是由精神和肉體構成的。佛教把肉體和精神又分成“五蘊”。“蘊”是集合、堆積在一起的意思。也就是,精神和肉體又可分成五個種族,這五種不同的成分叫做“五蘊”。所謂“人我”,是指對五蘊或者精神與肉體的一種先天性“我執”。“我”是誰呢?我們會指著自己的身體說:“這是我”。比如,頭疼的時候會說“我疼”,腳疼的時候也說“我疼”,無論身體的哪一個部位感覺疼痛,我們都會說“我的頭(腳等)疼”或說“我疼”。其中都有一個我執。我們不僅嘴上講了“我”字,心裏也是這樣想的。因爲心裏這樣想,嘴裏才這樣說。
那麼,“人我”的範圍是什麼?“人我”的範圍就是精神和肉體。我們從來不把外物認做“我”,從來不把房子、汽車以及各種生活用品當作“我”,只認爲此精神和肉體是“我”。有些人認爲,死亡的時候會放棄這個身體,所以身體不是“我”,但精神會永遠延續下去,所以精神是“我”。
(二)觀察人我的推理方法
該如何觀察“人我”呢?我們依據的,是龍樹菩薩的《中論》和月稱菩薩的《入中論》。龍樹菩薩通過五種邏輯,來抉擇以上觀點是錯誤的。月稱菩薩在此基礎上,又添加了另外兩種推理方法,總共有七種推理方法。這七種推理的方法,在中觀裏叫做七相“木車因”。之所以稱作“木車”,是因爲古代只有牛馬拉的木車,沒有現代的汽車、火車。爲何以木車做比喻呢?因爲它的構造和我們人是相似的。木車也像汽車一樣,是由很多配件組成的。同樣,我們的色身也是由皮膚、骨骼、肌肉、液體等等“配件”組成的。所以,包括機械唯物主義也說,人就象一部機器一樣。雖然他們不了解人的精神層面,但僅就肉體的某些方面而言,他們說的也沒有錯。“因”是邏輯、道理的意思。七相木車因,即七種木車的道理。現在,因爲我們對汽車最了解,說七相“汽車因”才是最合適的。從汽車的比喻,我們就可以看清楚 “我”到底是什麼。(因爲很多人對五蘊的內涵不了解,故這裏只講精神和肉體。)
首先,觀察“我”是精神,還是肉體,還是它們的“綜合體”。很多人會說,“我”是精神和肉體的“綜合體”。此刻,當我們反觀時會發現,如果只承認肉體是“我”,就有很多問題,是不對的;如果承認肉體不是“我”、只有精神是“我”也不對,因爲我們在頭疼的時候,會說“我疼”。所以,很多人承許它們的“綜合體”是“我”。
再進一步觀察,什麼叫作“綜合體”呢?能不能在汽車上找到一個汽車的“綜合體”呢?實際上,把所有的汽車零件組裝起來放在一邊,就是所謂的“綜合體”。但是,在“綜合體”存在的同時,除了這些配件以外,誰能找出一個“綜合體”呢?找不出來。組裝後的每一個配件與它們在組裝前分散時一模一樣,一個不多,一個不少,把這些配件一一拆下後,在每一個配件上都找不到一個“綜合體”。所以,所謂的“綜合體”,就是一種錯誤的觀點,它是引人誤入迷途的根源。
七種因中的第一個,是抉擇“我”與“五蘊”,或者“我”與“肉體和精神”是非一體。
我們往往認爲,“我”與“肉體和精神”是一體,精神和肉體就是“我”,除了肉體和精神以外,不會有一個單獨的“我”。
這時,我們可以依次分解觀察,首先分解肉體。人的身體至少可以分成五部分:頭、兩只手、兩只腳。那麼,這五個當中誰是“我”呢?若頭是“我”,當然不對!因爲如果只有一個大腦,其他什麼也沒有的話,誰會說這是“我”呢?這只是一個頭顱而已,不叫人。如果手、腳是“我”,也是錯的。因爲,截肢的時候,可以不要左手或右手甚至雙手,也可以不要雙腳,但截肢者還是活下來了,還是認爲有“我”的存在。在人體的每一個器官上,作同樣的觀察,也都找不到一個“我”。(你們回去觀察一下,能不能找到“我”?佛教裏沒有教條,觀察時沒有任何限製和規定。)所以,在肉體上根本就找不到“我”。原來,我們認爲有一個血肉及骨骼、皮膚等的綜合體是“我”;這樣分解以後,我們卻找不到一個“綜合體”,更找不到一個“我”。
還有一個希望,在精神上能否找到“我”呢?精神本身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眼睛能夠看到精神嗎?耳朵能夠聽到精神嗎?不能。只有精神自己可以看見自己。可是,通過觀察可以了知,精神是一刹那一刹那生滅的。就象電影膠片一樣,在一秒鍾裏有24幀畫面通過鏡頭,一幀一幀是分開的,不是一體的。但是,一幀的時間太短了,所以分不清24副圖象的變化,看上去人物的舉手投足就和普通人一模一樣。又如,電腦的屏幕,一秒鍾至少有50次的掃描,但這些是肉眼看不見的,因爲變化太快了,就引起了眼睛的幻覺。同樣地,我們可以推理出心或精神就是這樣一刹那一刹那生滅的。
假如抓住現在的一個刹那,在這一刹那之前,已經發生過的一系列刹那,現在是否還存在呢?這些都已經毀滅了,已經不存在于這個叁千大千世界中…
《慧燈之光之二 無我的修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