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若做了某事不會後悔,以及受其果報時,他感到歡喜快樂,那即是已經善行其事。
69·只要惡業還未成熟,愚者以爲它是甜如蜜的;然而當惡業成熟時,愚者就得爲它受苦。
70·即使愚者月複一月地修苦行,只以古沙草片攝取飲食,卻依然比不上已思惟真谛者(聖人)的十六份之一。
71·惡業不會即刻帶來果報,如剛擠出的牛奶不會即刻凝固,但它依然跟隨著愚者,如蓋上灰的活火炭。
72·愚人的知識只會傷害他自己,它毀滅了他的福業,也使他的頭顱破裂。(注:頭顱是指智慧。)
73·無知的比丘,貪求自己不當得的恭敬,想要在衆比丘中居先,要在寺院裏掌權,以及貪求與他非親之人的頂禮。
74·且讓在家衆與比丘們都想:“諸事皆因我而成就。無論一切大小事,且讓他們聽從我的指示。”這是愚人的想法,增長其貪欲與我慢。
75·誠然,一個是導向世俗成就之道,另一個則是導向涅槃之道。明了這一點,身爲佛弟子的比丘,不應樂于世俗的成就與恭敬,而應培育舍離與不執取。
第六:智者品
76·人們應跟隨指摘人們過失的智者,如同跟隨向導至被埋沒的寶藏。對于跟隨此智者的人,只有益處,絕無厄難。
77·智者應訓誡他人,給予他人勸告,以及防止他人犯錯。這種人受到善人喜愛,只有惡人才會討厭他。
78·人們不應親近惡友,亦不應親近卑劣之人。人們應親近善友,以及親近聖者。
79·飲法之人,以安甯之心愉快地活著;智者常樂于聖者所說之法。
80·治水者疏導水,矢師矯正箭,木匠修飾木,智者製伏自己。
81·如同岩嶽不受狂風動搖,智者亦不受毀譽動搖。
82·如同既深且清又平靜的水池,智者聽聞正法後變得安詳。
83·誠然,具德者舍棄了一切(執著不以貪欲之心交談;當面對快樂或痛苦時,智者不顯示出歡喜或悲愁。
84·他不會爲了自己或他人而造惡,不會造惡以求獲得子女、財富或王國,不會以卑劣的手段獲取成就。只有這種人才是真正的—具德、睿智及公正。
85·到達彼岸(涅槃)的人,只有少數幾個;其它所有的人,皆在此岸(生死輪回)來去徘徊。
86·然而,依照善說之法實行的人,能夠到達彼岸,越渡了極難越渡的死界。(注:死界是指生死輪回,亦即娑婆世界。)
87-88·離家後走向無家的智者,應舍棄黑暗而培育光明。他應樂于獨處、無著與涅槃,這是凡夫俗子難以享受的。他亦應舍棄欲樂,不執著于任何事物,清淨自己心中的一切汙穢。
89·心已圓滿地培育了七覺支,以及舍棄了一切貪欲的人,樂于自己已舍棄了執著。此人已根除了一切煩惱,擁有阿羅漢道智明亮之光,在此界已證得了涅槃。(注:此界是指五蘊。)
第七:阿羅漢品
90·旅程已盡,解脫了苦及一切,已消滅了一切束縛的人,不再苦惱。
91·有正念的人勤于修行,不樂于家(即欲樂的生活);如同天鵝舍棄泥沼,他們舍棄一切住家生活(即一切貪欲)。
92·他們不儲藏,飲食時適當地省察。他們的目標是空與無相的解脫。他們的去處無法追尋,如同鳥在天空中所經之路(無迹)。(注:不儲藏是指不再造業或不儲藏四資具。省察是指以叁遍知省察。空、無相與解脫皆是指涅槃。)
93·他已解脫煩惱,不執著于飲食。他的目標是空與無相的解脫。他的行道無法追尋,如同鳥在天空中所經之路。
94·他諸根平靜,如同被馬車夫馴服的馬,他已脫離我慢及諸煩惱,這平穩的人受到天神喜愛。(注:平穩的人是指不受世間的起落動搖之人。)
95·阿羅漢如大地般堅忍,不會受到刺激而生氣;他有如門柱般穩固,不受生命中的起落所動搖;他有如無淤泥的水池般安甯清淨。這樣的人是不會再有輪回的了。
96·完全解脫、寂靜與平穩者,他意平靜、語平靜、身亦平靜。
97·他不盲信,已證悟無爲(涅槃),斷除了生死輪回的束縛,不再造善惡業,舍棄了一切渴愛,他的確是至上者(阿羅漢)。
98·在村子或森林裏,在山谷中或山上,無論阿羅漢住在何處,其地都令人感到愉悅。
99·森林是令人感到愉悅之地,然而凡夫俗子卻不喜愛它;只有無欲之人才會喜愛森林,因爲他們不追求欲樂。
第八:千品
100·一句有意義及聽後心得平靜的話,好過千句無意義、與證悟涅槃無關的話。
101·一首有意義及聽後心得平靜的偈,好過千首無意義、與證悟涅槃無關的偈。
102·背誦一首有意義及聽後心得平靜的偈,好過背誦百首無意義、與證悟涅槃無關的偈。
103·即使人們在戰場上戰勝千人千次,然而,能戰勝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至上勝利者。
104·戰勝自己的確遠勝于戰勝他人。
105·天神、幹達婆、魔王與梵天,都贏不過已製伏自己者的勝利。
106·雖人月複一月布施千個錢幣(給普通人)長達百年,然而,向一位有修行的人頂禮一刹那,卻勝過百年的布施(給普通人)。(注:錢在此可以是銅、銀或金的。有修行的人是指修習觀禅的比丘。)
107·雖人在林中拜祭聖火百年,然而,向一位有修行的人頂禮一刹那,卻勝過拜祭聖火百年。
1O8·雖人整年作了許多大小布施,然而這一切布施卻比不上向行正道的聖者頂禮的福業的四份之一。
109·時常尊敬長輩及具德者之人的四種利益會增長,即:壽命、美貌、快樂與力量。
11O·有德及有禅修的一天,好過無德與不能自製諸根的百年生命。
111·禅修智者的一天,好過不能自製諸根之愚人的百年生命。
112·精進于禅修者的一天,好過怠惰之人的百年生命。
113·知見五蘊生滅者的一天,好過不能知見五蘊生滅者的百年生命。
114·知見不死道(涅槃)者的一天,好過不能知見不死道者的百年生命。
115·知見至上法者的一天,好過不能知見至上法者的百年生命。(注:至上法是指九出世間法,即:四道、四果及涅槃。)
第九:惡品
116·應速于行善及防止心造惡,因爲行善緩慢之心樂于邪惡。
117·若人造了惡,他不應重犯,不應樂于造惡,累積邪惡將導致痛苦。
ll8·若人行了善,他應常常行善,應樂于行善,累積善業將導致快樂。
119·只要惡業還未成熟,惡人依然會看到快樂;但當惡業成熟時,他就會遭受惡果。
120·只要善業還未成熟,善人依然會遭受痛苦;但當善業成熟時,他得享善業的福報。
121·莫輕視惡行,以爲“小惡不會爲我帶來果報”;如同滴水能注滿水瓶,愚人累積小惡至罪惡滿盈。
122·莫輕視善行,以爲“小善不會爲我帶來果報”;如同滴水能注滿水瓶,智者累積小善至福德滿盈。
123·如財多而隨從少的富商避開危險的路線,如想要生存之人避免毒藥,人們亦應避免邪惡。
124·若手無創口則可以手持毒,因毒不入侵無創口之人;不造惡者是不會有罪惡的。
125·若人冒犯了不應受到冒犯、清淨無染者(2),該罪惡返歸于愚人,如逆風揚塵。
(注2)即阿羅漢。惱者即是阿羅漢。
126·有些人投生母胎,邪惡者墮入地獄,正直之人上生天界,無煩惱者入般涅槃。(注:在此投生于母胎是指投生作人。無煩
127·無論是在虛空中、海洋裏、山洞內或世上任何地方,都無處可令人逃脫惡業的果報。
128·無論是在虛空中、海洋裏、山洞內或世上任何地方,都無處可令人逃脫死亡。
第十:懲罰品
129·一切衆生都害怕刑罰,都害怕死亡。推己及人,人們不應殺害他人,或唆使他人殺害生命。
130·一切衆生都害怕刑罰,都愛惜自己的生命。推己及人,人們不應殺害他人,或唆使他人殺害生命。
131·傷害他人以求己樂者,來世不得安樂。
132·不傷害他人以求己樂者,來世得享安樂。
133·莫向任何人粗言惡語,受辱駡者將會反擊。憤怒之言的確是苦因,換來的只是痛擊。
134·若你能保持沈默平靜,像一只破裂之鼓不再聲響,你肯定會證悟涅槃,不再存有憤怒。
135·如同牧牛者以棍棒驅趕牛群至牧場,老與死亦在驅逐著衆生的壽命。
136·愚人造惡時不知其惡,然而他卻因自己的惡業而受苦,如同被火焚燒的人。
137·若人以棍棒傷害無害、不當受到傷害的人,他會很快就遭受到以下十種惡果之一:
138-140·他會遭受到劇痛,或不幸,或身體傷殘,或重病,或發瘋,或因國王發怒而遭殃,或被誣陷,或失去親人,或財産破毀,或家被火燒毀。該愚人死後將會墮入地獄。
141·不是裸行,不是結,不是以泥塗身,不是睡在露天之下,不是以灰塵塗身,也不是蹲著勤修能夠清淨還未破除疑惑的人。
142·雖有莊嚴其身,若他是平靜的、脫離了煩惱、製伏了諸根、擁有道智、完全清淨及舍棄了對一切衆生的嗔恨,那麼,他的確是婆羅門,是沙門,是比丘。(注:在此,婆羅門、沙門與比丘都是指阿羅漢。)
143·在這世上,由于羞于爲惡而自製者是稀有的,他保持警覺及不造令人指責之事,如良馬不會作出受到鞭打的導因。
144·如良馬受到鞭策,人們應精進及對生死輪回感到悚懼。以信、戒、精進、定、抉擇法、具足明行與正念來解脫這無量之苦。(注:dhammavincchayena“抉擇法”是指k…
《法句經 Dhammapada》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