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若做了某事不会后悔,以及受其果报时,他感到欢喜快乐,那即是已经善行其事。
69·只要恶业还未成熟,愚者以为它是甜如蜜的;然而当恶业成熟时,愚者就得为它受苦。
70·即使愚者月复一月地修苦行,只以古沙草片摄取饮食,却依然比不上已思惟真谛者(圣人)的十六份之一。
71·恶业不会即刻带来果报,如刚挤出的牛奶不会即刻凝固,但它依然跟随着愚者,如盖上灰的活火炭。
72·愚人的知识只会伤害他自己,它毁灭了他的福业,也使他的头颅破裂。(注:头颅是指智慧。)
73·无知的比丘,贪求自己不当得的恭敬,想要在众比丘中居先,要在寺院里掌权,以及贪求与他非亲之人的顶礼。
74·且让在家众与比丘们都想:“诸事皆因我而成就。无论一切大小事,且让他们听从我的指示。”这是愚人的想法,增长其贪欲与我慢。
75·诚然,一个是导向世俗成就之道,另一个则是导向涅槃之道。明了这一点,身为佛弟子的比丘,不应乐于世俗的成就与恭敬,而应培育舍离与不执取。
第六:智者品
76·人们应跟随指摘人们过失的智者,如同跟随向导至被埋没的宝藏。对于跟随此智者的人,只有益处,绝无厄难。
77·智者应训诫他人,给予他人劝告,以及防止他人犯错。这种人受到善人喜爱,只有恶人才会讨厌他。
78·人们不应亲近恶友,亦不应亲近卑劣之人。人们应亲近善友,以及亲近圣者。
79·饮法之人,以安宁之心愉快地活着;智者常乐于圣者所说之法。
80·治水者疏导水,矢师矫正箭,木匠修饰木,智者制伏自己。
81·如同岩岳不受狂风动摇,智者亦不受毁誉动摇。
82·如同既深且清又平静的水池,智者听闻正法后变得安详。
83·诚然,具德者舍弃了一切(执着不以贪欲之心交谈;当面对快乐或痛苦时,智者不显示出欢喜或悲愁。
84·他不会为了自己或他人而造恶,不会造恶以求获得子女、财富或王国,不会以卑劣的手段获取成就。只有这种人才是真正的—具德、睿智及公正。
85·到达彼岸(涅槃)的人,只有少数几个;其它所有的人,皆在此岸(生死轮回)来去徘徊。
86·然而,依照善说之法实行的人,能够到达彼岸,越渡了极难越渡的死界。(注:死界是指生死轮回,亦即娑婆世界。)
87-88·离家后走向无家的智者,应舍弃黑暗而培育光明。他应乐于独处、无着与涅槃,这是凡夫俗子难以享受的。他亦应舍弃欲乐,不执着于任何事物,清净自己心中的一切污秽。
89·心已圆满地培育了七觉支,以及舍弃了一切贪欲的人,乐于自己已舍弃了执着。此人已根除了一切烦恼,拥有阿罗汉道智明亮之光,在此界已证得了涅槃。(注:此界是指五蕴。)
第七:阿罗汉品
90·旅程已尽,解脱了苦及一切,已消灭了一切束缚的人,不再苦恼。
91·有正念的人勤于修行,不乐于家(即欲乐的生活);如同天鹅舍弃泥沼,他们舍弃一切住家生活(即一切贪欲)。
92·他们不储藏,饮食时适当地省察。他们的目标是空与无相的解脱。他们的去处无法追寻,如同鸟在天空中所经之路(无迹)。(注:不储藏是指不再造业或不储藏四资具。省察是指以三遍知省察。空、无相与解脱皆是指涅槃。)
93·他已解脱烦恼,不执着于饮食。他的目标是空与无相的解脱。他的行道无法追寻,如同鸟在天空中所经之路。
94·他诸根平静,如同被马车夫驯服的马,他已脱离我慢及诸烦恼,这平稳的人受到天神喜爱。(注:平稳的人是指不受世间的起落动摇之人。)
95·阿罗汉如大地般坚忍,不会受到刺激而生气;他有如门柱般稳固,不受生命中的起落所动摇;他有如无淤泥的水池般安宁清净。这样的人是不会再有轮回的了。
96·完全解脱、寂静与平稳者,他意平静、语平静、身亦平静。
97·他不盲信,已证悟无为(涅槃),断除了生死轮回的束缚,不再造善恶业,舍弃了一切渴爱,他的确是至上者(阿罗汉)。
98·在村子或森林里,在山谷中或山上,无论阿罗汉住在何处,其地都令人感到愉悦。
99·森林是令人感到愉悦之地,然而凡夫俗子却不喜爱它;只有无欲之人才会喜爱森林,因为他们不追求欲乐。
第八:千品
100·一句有意义及听后心得平静的话,好过千句无意义、与证悟涅槃无关的话。
101·一首有意义及听后心得平静的偈,好过千首无意义、与证悟涅槃无关的偈。
102·背诵一首有意义及听后心得平静的偈,好过背诵百首无意义、与证悟涅槃无关的偈。
103·即使人们在战场上战胜千人千次,然而,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至上胜利者。
104·战胜自己的确远胜于战胜他人。
105·天神、干达婆、魔王与梵天,都赢不过已制伏自己者的胜利。
106·虽人月复一月布施千个钱币(给普通人)长达百年,然而,向一位有修行的人顶礼一刹那,却胜过百年的布施(给普通人)。(注:钱在此可以是铜、银或金的。有修行的人是指修习观禅的比丘。)
107·虽人在林中拜祭圣火百年,然而,向一位有修行的人顶礼一刹那,却胜过拜祭圣火百年。
1O8·虽人整年作了许多大小布施,然而这一切布施却比不上向行正道的圣者顶礼的福业的四份之一。
109·时常尊敬长辈及具德者之人的四种利益会增长,即:寿命、美貌、快乐与力量。
11O·有德及有禅修的一天,好过无德与不能自制诸根的百年生命。
111·禅修智者的一天,好过不能自制诸根之愚人的百年生命。
112·精进于禅修者的一天,好过怠惰之人的百年生命。
113·知见五蕴生灭者的一天,好过不能知见五蕴生灭者的百年生命。
114·知见不死道(涅槃)者的一天,好过不能知见不死道者的百年生命。
115·知见至上法者的一天,好过不能知见至上法者的百年生命。(注:至上法是指九出世间法,即:四道、四果及涅槃。)
第九:恶品
116·应速于行善及防止心造恶,因为行善缓慢之心乐于邪恶。
117·若人造了恶,他不应重犯,不应乐于造恶,累积邪恶将导致痛苦。
ll8·若人行了善,他应常常行善,应乐于行善,累积善业将导致快乐。
119·只要恶业还未成熟,恶人依然会看到快乐;但当恶业成熟时,他就会遭受恶果。
120·只要善业还未成熟,善人依然会遭受痛苦;但当善业成熟时,他得享善业的福报。
121·莫轻视恶行,以为“小恶不会为我带来果报”;如同滴水能注满水瓶,愚人累积小恶至罪恶满盈。
122·莫轻视善行,以为“小善不会为我带来果报”;如同滴水能注满水瓶,智者累积小善至福德满盈。
123·如财多而随从少的富商避开危险的路线,如想要生存之人避免毒药,人们亦应避免邪恶。
124·若手无创口则可以手持毒,因毒不入侵无创口之人;不造恶者是不会有罪恶的。
125·若人冒犯了不应受到冒犯、清净无染者(2),该罪恶返归于愚人,如逆风扬尘。
(注2)即阿罗汉。恼者即是阿罗汉。
126·有些人投生母胎,邪恶者堕入地狱,正直之人上生天界,无烦恼者入般涅槃。(注:在此投生于母胎是指投生作人。无烦
127·无论是在虚空中、海洋里、山洞内或世上任何地方,都无处可令人逃脱恶业的果报。
128·无论是在虚空中、海洋里、山洞内或世上任何地方,都无处可令人逃脱死亡。
第十:惩罚品
129·一切众生都害怕刑罚,都害怕死亡。推己及人,人们不应杀害他人,或唆使他人杀害生命。
130·一切众生都害怕刑罚,都爱惜自己的生命。推己及人,人们不应杀害他人,或唆使他人杀害生命。
131·伤害他人以求己乐者,来世不得安乐。
132·不伤害他人以求己乐者,来世得享安乐。
133·莫向任何人粗言恶语,受辱駡者将会反击。愤怒之言的确是苦因,换来的只是痛击。
134·若你能保持沉默平静,像一只破裂之鼓不再声响,你肯定会证悟涅槃,不再存有愤怒。
135·如同牧牛者以棍棒驱赶牛群至牧场,老与死亦在驱逐着众生的寿命。
136·愚人造恶时不知其恶,然而他却因自己的恶业而受苦,如同被火焚烧的人。
137·若人以棍棒伤害无害、不当受到伤害的人,他会很快就遭受到以下十种恶果之一:
138-140·他会遭受到剧痛,或不幸,或身体伤残,或重病,或发疯,或因国王发怒而遭殃,或被诬陷,或失去亲人,或财产破毁,或家被火烧毁。该愚人死后将会堕入地狱。
141·不是裸行,不是结,不是以泥涂身,不是睡在露天之下,不是以灰尘涂身,也不是蹲着勤修能够清净还未破除疑惑的人。
142·虽有庄严其身,若他是平静的、脱离了烦恼、制伏了诸根、拥有道智、完全清净及舍弃了对一切众生的嗔恨,那么,他的确是婆罗门,是沙门,是比丘。(注:在此,婆罗门、沙门与比丘都是指阿罗汉。)
143·在这世上,由于羞于为恶而自制者是稀有的,他保持警觉及不造令人指责之事,如良马不会作出受到鞭打的导因。
144·如良马受到鞭策,人们应精进及对生死轮回感到悚惧。以信、戒、精进、定、抉择法、具足明行与正念来解脱这无量之苦。(注:dhammavincchayena“抉择法”是指k…
《法句经 Dhammapada》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