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句經 Dhammapada▪P3

  ..續本文上一頁aranakarana jananam“辨明諸法之因與非因”。)

  

  145·治水者疏導水,矢師矯正箭,木匠修飾木,善行者製伏自己。

  

  第十一:老品

  

  146·(世間)常在燒,爲何還有歡笑?爲何還有喜悅?當被黑暗覆蔽時,爲何不尋求明燈?

  

  147·看這被裝飾的身體,它是一堆的瘡痍,由(骨頭)所支持,多病與擁有許多(欲)念。此身的確不堅固及不能常存。

  

  148·這身體隨著年紀衰老,它是一窠的疾病,易壞的。當這惡臭的汙穢體分解時,生命真的結束于死亡。

  

  149·這些灰白的骨頭就像在秋天裏被丟棄的葫蘆一般,見到它們又有什麼可喜的呢?

  

  150·此城(身)以骨建成,再以血肉包裝;內裏藏著老、死、我慢與貶抑。

  

  151·裝飾得華麗的皇家馬車亦終須損壞,人體也是一樣會變得衰老,然而善人之法不會老化。衆善人如此互相說示。(注:善人之法是指九出世間法,即:四道、四果與涅槃。)

  

  152·這少聞之人如牡牛般長大,只增長肌肉,不增長智能。

  

  153·多世以來我在娑婆世界裏漂流,找卻找不到造屋者。生而複生的確真苦。

  

  154·噢,造屋者,我看到你了。你將無法再造屋。你的柱子都斷了,你的棟梁都毀了。我心已證得無爲,已滅盡渴愛。(注:屋子是身體;造屋者是渴愛。無爲即是涅槃:滅盡渴愛即已證得阿羅漢果。)

  

  155·他們少壯時不修梵行,也不賺取財富;他們沮喪地浪費了生命,如同在無魚的幹池裏的老鹭。

  

  156·他們少壯時不修梵行,也不賺取財富;如已損壞的弓般無助地躺著,悲歎著種種的過去。

  

  第十二:自品

  

  157、若人懂得愛惜自身,他應當好好地保護自己。在(生命)叁個階段的任何階段裏,智者應保持(對邪惡)警覺。

  

  158·人們應自己先修好善法,然後才可教導他人。此等智者不會有煩惱。

  

  159·自己所作的應如自己所教的;只有在完全製伏自己後才可製伏他人。製伏自己的確是很困難的。

  

  160·自己的確是自己的依歸,他人怎能作爲自己的依歸?製伏自己之後,人們獲得了難得的歸依處(阿羅漢果)。

  

  161·自己所造之惡,由自己所生,由自己造成,它摧毀了愚人,如同金剛粉碎了寶石。

  

  162·如同蔓藤纏住娑羅樹,無德者爲自身所作的,正是其敵所願的。

  

  163·要做對自己有害的惡事是很容易的,真正最難做的是對自己有益的善事。

  

  164·持有邪見的愚人誹謗阿羅漢、聖者、住于正法者的教法,實是自我毀滅;如迦達迦樹生果實,實是爲自己帶來滅亡。

  

  165·只有自己才能造惡,自己才能汙染自己;只有自己才能不造惡,自己才能清淨自己。淨與不淨只看自己,無人能夠清淨他人。

  

  166·無論利益他人的事有多重大,也莫忽視了自身的利益;清楚地知道了自身的利益,他應當盡全力獲取它。(注:attadattham“自身的利益”是指道、果與涅槃。)

  

  第十叁:世間品

  

  167·莫作卑劣事,莫怠惰過活,莫執持邪見,莫延長世界。(注:在此世界是指生死輪回。)

  

  168·莫懶于執行(托缽的)責任,應細心地奉行此善行。實踐此善行的人,今生來世皆安樂。

  

  169·應細心地奉行(托缽的)責任,莫跟隨惡行(即不托缽)。實踐此善行的人,今生來世皆安樂。

  

  170·若人能有如看待水泡,或看待海市蜃樓般,來看待這世界(即五蘊),那麼,死亡之王就看不到他了。

  

  171·來吧,看看這世界(即五蘊)。它像華麗的皇家馬車;愚人沈湎其中,但智者毫不執著于它。

  

  172·以前放逸,後來精進的人,如無雲的明月,照亮這世間。

  

  173·以善撲滅了舊惡之人,如無雲的明月,照亮這世間。(注:“以善”的善是指阿羅漢道智)。

  

  174·這世界是黑暗的,在此中能(以觀智)洞察之人很少。就像只有少數的鳥能逃脫羅網,只有少數幾人能去到天界(與涅槃)。

  

  175·天鵝在天空中飛翔,有神通者在虛空中飛行;智者在戰勝魔王與魔軍之後,脫離了這世間(即證得涅槃)。

  

  176·違犯一種法,說妄語及漠視來世者,是無惡不可爲的。(注:一種法是指真實。)

  

  177·誠然,吝啬的人不會上生天界,愚人不會贊歎布施;然而智者隨喜布施,因此來世獲得安樂。

  

  178·成爲統治這大地唯一的大王,或上生天界,或統治全宇宙,都遠遠比不上證悟須陀洹果。

  第十四:佛陀品

  

  179·佛陀的勝利是圓滿的,再無世間的煩惱可生起。智慧無邊的佛陀是超越道的,你能以何道引誘他?

  

  18O·再也沒有羅網般的渴愛可帶佛陀去任何地方(輪回)。智慧無邊的佛陀是超越道的,你能以何道引誘他?(注:智慧無邊是指 sabbannuta-nana“一切知智”。在此的“超越道”是指佛陀已解脫了輪回的因緣,即:愛、取等。)

  

  181·智者投入禅修中,樂于出離之寂靜(即涅槃)。持有正念正覺者,甚至天神也敬愛。

  

  182·甚難獲得此人身,有死生命真難過,欲聽正法真是難,甚難會有佛出世。

  

  183·不造一切惡,實行一切善,及清淨自心,是諸佛所教。

  

  184·諸佛說:“忍辱是最好的德行,涅槃至上。”出家人不會傷害他人,傷人者不是沙門。

  

  l85·莫辱駡、莫傷害、應依照戒律自製(3)、飲食知節量、安住于靜處、勤修增上心(4),這是諸佛的教誡。

  

  (注3)原文是 patimokkhe ca samvaro,意即“依照別解脫律儀自製”。

  

  (注4)增上心(adhicitta)即是禅定。

  

  186-187·即使天降金幣雨,欲念也不會滿足。欲樂只有小小的甜頭,卻有很大的苦果。如此的明了,即使對天上的快樂,智者也不覺其樂;佛弟子只樂于斷除愛染。

  

  188·當面對怖畏時,人們尋求種種歸依處:高山、森林、公園、樹木與寺院。

  

  189·但這些都不是平安的歸依處,不是最上的歸依處。人們不能依此歸依處而解脫一切苦。

  

  l90-191·歸依佛法僧者,以道智得見四聖谛,即苦、苦的起因、苦的止息與導向滅苦的八聖道。

  

  192·誠然,這是平安的歸依處,是最上的歸依處。依此歸依處,人們得以解脫一切苦。

  

  193·最聖潔者是稀有的,他不會隨處出生。無論這智者生于何處,其家皆得安樂。(注:最聖潔者是指佛陀。)

  

  194·諸佛的出世令人喜悅,正法的宣說令人喜悅,僧伽的和合令人喜悅,和合者之行令人喜悅。

  

  195·他頂禮值得頂禮的人,即已克服障礙與脫離憂悲的佛陀或佛弟子。

  

  196·此人向寂靜無畏者頂禮所獲得的功德,是無人能夠計量的。

  

  第十五:樂品

  

  197·我們的確很安樂地活著。在衆怨恨之中,我們無怨無恨;在衆怨恨者中,我們住于無怨無恨。

  

  198·我們的確很安樂地活著。在衆病之中,我們無病患;在衆病患者中,我們住于無病。

  

  199·我們的確很安樂地活著。在衆貪欲之中,我們無貪無欲;在衆貪欲者中,我們住于無貪無欲。(注:aturesu, atura“病”是指道德之病。)

  

  200·我們的確很安樂地活著,無憂無慮地活著。如同光音天的梵天神般,我們以喜悅爲食。(注:nattbi kincanam“無憂無慮”是指無貪、無嗔及無癡。)

  

  201·勝利者招來仇敵,戰敗者活在苦惱裏;舍棄勝敗的寂靜者,得以安樂地過活。(注:upasanto“寂靜者”是指已斷除煩惱的人。)

  

  202·無火可比貪欲,無惡可比嗔恨,無苦可比五蘊,無樂可比寂靜。(注:寂靜即是涅槃。)

  

  203·饑餓是最大的疾病,諸行則是最苦。智者如實知見它們後,得證至樂的涅槃。(注:sankhara“諸行”是指五蘊。)

  

  204·健康是最大的利益,知足是最大的財富,可信任的朋友是最親的親人,涅槃是至上的寂樂。

  

  205·得嘗獨處與寂靜之味後,飲法悅者得以無畏無惡。(注:寂靜即是涅槃。)

  

  206·得見聖者是很好的,與他們相處常安樂;不見愚人亦是常安樂。

  

  207·與愚人同行者必會長期苦惱。與愚人相處常是苦,如與仇敵共生共活;與智者相處常是樂,如與親人共生共活。

  

  208·因此,人們應跟隨智者、慧者、多聞者、持恒者及盡責的聖者;跟隨這樣的善智者,如同月亮順著星道而行。

  

  第十六:喜愛品

  

  209·做了不該做的,該做的卻不做;放棄修行而執取欲樂的人,將妒嫉精進者的成就。

  

  210·莫與親愛者相處,莫與厭惡者相處;不見親愛者是苦,見厭惡者也是苦。

  

  211·因此人們不應執著任何喜愛。與所愛者分離是苦;無愛無恨者無束縛。

  

  212·由喜愛引生憂愁,由喜愛引生恐懼。脫離喜愛者無憂,于他又有何可懼?

  

  213·由親愛引生憂愁,由親愛引生恐懼。脫離親愛者無憂,于他又有何可懼?

  

  214·由欲樂引生憂愁,由欲樂引生恐懼。脫離欲樂者無憂,于他又有何可懼?

  

  215·由渴愛引生憂愁,由渴愛引生恐懼。脫離渴愛者無憂,于他又有何可懼?

  

  216·由渴愛引生憂愁,由渴愛引生恐懼。脫離渴愛者無憂,于他又有何可懼?

  

  217·具足戒行與智見、住于法、了悟真谛及實行自己的任務者,爲人人所愛。

  

  2l8·欲求到達超言說(即涅槃),其心盈滿正慮(叁果),及不再執著于欲界的人,是爲…

《法句經 Dhammapada》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說譬喻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