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句經 Dhammapada▪P4

  ..續本文上一頁“上流人”。(注:uddhamsoto“上流人”意爲向上流去的人,即肯定會生于淨居天的阿那含聖者。)

  

  219·如長久在異鄉之人,從遠方平安歸來時,其親友及願他幸福的人,都愉快地歡迎他歸來。

  

  220·同樣地,在今生行善者去到來世時,他以前所造的善業會迎接他,如同親戚迎接親愛的人歸來。

  

  第十七:忿怒品

  

  221·舍棄忿怒、舍棄我慢、克服一切結。苦惱不會降臨不執著名色與無煩惱之人。(注:samyajanam“結”一共有十個:被四個道智次第地斷除。Nama“名”是心與心所;rupa“色”是二十八種色法。Akincanam“無煩惱”即是無貪嗔癡。)

  

  222·若人能如善禦馬者製止疾行的馬車般抑製忿怒,我稱此人爲真正的禦者,余者只是執缰人而已。

  

  223·以無忿(即慈愛)戰勝忿怒者,以善戰勝惡人,以布施戰勝吝啬的人,以說真實語戰勝妄語者。

  

  224·人們應說真實語、不忿怒、(己物雖少)仍然施與乞求者;以此叁事他得以上生天界。

  

  225·聖者不傷害他人,常防護自身行爲,去到不死(的涅槃),在其地無憂無愁。

  

  226·時刻保持醒覺的人,日以續夜地訓練自己,他真心地朝向涅槃,總有一天他的煩惱必會止息。

  

  227·噢,阿都拉,這並不是新的,自古以來即是如此。人們指責沈默的人,指責多話的人,也指責少語的人。在這世間是無人不受指責的。

  

  228·在過去、未來與現在,都沒有只受指責或只受稱贊的人。

  

  229·智者日複一日地檢討後,他會稱贊真正無過失、賢明及智慧與戒行兼備的人。

  

  230·誰會指責這有如純金之人?他爲天神所稱贊,甚至梵天也稱贊。

  

  231·防止身惡行,善製禦己身;舍棄身惡行,培育身善行。

  

  232·防止語惡行,善製禦己語;舍棄語惡行,培育語善行。

  

  233·防止意惡行,善製禦己意;舍棄意惡行,培育意善行。

  

  234·智者製禦身,禦語亦禦意;智者于自製,真能善圓滿。

  

  第十八:汙垢品

  

  235·如今你就像一片枯葉,死亡使者已在你近旁;你就快要開始漫長的旅程了,然而卻沒有旅費。

  

  236·你應當爲自己建個歸依處,快快勤修以成爲智者。在清除汙垢與解脫煩惱之後,你會上生天界的聖地。

  

  237·你的生命已到了終點,就快要去見死亡之王了,途中又沒有休息站,然而你卻沒有旅費。

  

  238·你應當爲自己建個歸依處,快快勤修以成爲智者。在清除汙垢與解脫煩惱之後,你將不會再有生與老。(注:漫長的旅程是指生死輪回。Dibbam ariyabhumim“天界聖地”即是色界天的淨居天,只有阿那含聖者才能投生其地。)

  

  239·智者漸次地、一點點地 刹那至刹那地清除自己的汙垢,如同金匠清除銀或金的雜質。

  

  240·如鐵鏽自鐵而生,生鏽後反蝕其鐵;同樣地,造惡者的惡業導致他投生惡道。

  

  241·不背誦是學習的汙垢,不維修是屋子的汙垢,懈怠是美貌的汙垢,無正念是守護者的汙垢。

  

  242·邪淫是婦女的汙垢,吝啬是施者的汙垢;惡法的確是今生與來世的汙垢。

  

  243·比這些更糟的汙垢是無明,它是最大的汙垢。諸比丘,當舍棄這汙垢,以成爲無垢之人。

  

  244·無恥與勇若鳥鴉者的生活是容易的,他兩舌、虛僞、傲慢與腐敗。

  

  245·知恥與常求清淨者的生活是艱難的,他無著、謙虛、有禮、清淨活命及有智見。

  

  246-247·在今世殺生、說妄語、盜取不與之物、犯邪淫及沈湎于飲酒的人,連自己今生的根也都給掘毀了。

  

  248·你應當知道:“不自製即爲惡。”莫讓貪與非法帶給自己長久的痛苦。

  

  249·人們依照信心與喜好而行布施。若人對他人所受的飲食心懷不滿,其心晝夜皆不得安定。

  

  250·若人能斷除、根除與消滅此不滿,其心晝夜皆得安定。

  

  251·無(任何)火可相等于貪欲(之火),無(任何)執著可相等于嗔(的執著),無(任何)羅網可相等于癡(的羅網),無(任何)河流可相等于渴愛(之流)。

  

  252·要見到他人的過失是很容易的,但要看到自己的過失卻很難。他如同播掉谷糠般宣揚他人的過失,卻如同遮蔽自己的狡猾捕鳥者(5)般隱藏自己的過失。

  (注5)原文是 satho“賭徒”,注疏解釋它爲捕鳥者。

  

  253·常挑他人的過失及貶抑他人者,其煩惱增長。滅煩惱離他真是遙遠。

  

  254·虛空中沒有行道,正法之外無聖沙門。凡夫樂于延長輪回的束縛,諸佛皆已解脫這些束縛。

  

  255·虛空中沒有行道,正法之外無聖沙門。沒有任何有爲法(6)是永恒的,諸佛皆不受動搖。

  

  (注6)有爲法是由因緣和合而生之法,即一切名色法。

  

  第十九:住于法品

  

  256·對事武斷者不公正;智者應辨別對錯兩者之後才下判斷。

  

  257·智者不會誤導他人,而是如法與平等的護法者,他被稱爲“住于法之人”。

  

  258·人不會只是因爲講得多即成爲智者;只有平安無怨無畏之人才是智者。

  

  259·人不會只是因爲講得多即成爲精通法者;聽聞雖少,卻能知見法、對法不失念者,是真正的精通法者。

  

  260·他不會只是因爲白了頭發即是長老(7),僅只是年歲大的人名爲“白活到老”。

  

  (注7)長老是至少有十個戒臘的比丘。

  

  261·只有已體證四聖谛與法(8)、無害與有戒行、自製與解脫煩惱(9)的人才是真正的長老。

  

  (注8)法是指四道、四果與涅槃九種出世間法。

  

  (注9)以四道智解脫煩惱。

  

  262·若依然嫉妒、吝啬與狡猾,僅只辯才好或容貌美並不會令人成爲善心人。

  

  263·已斷除、根除與消滅這些(惡法)及已解脫煩惱的智者才是真正的善心人。

  

  264·若人無戒行又說妄語,僅只剃掉頭發並不會成爲沙門。充滿貪欲之人怎麼會是沙門?

  

  265·已徹底息滅一切大小惡的人才是沙門,因爲他已克服一切惡。

  

  266·他不會只是因爲去托缽即成爲比丘。他不是比丘,因爲他奉行不如法的信仰。

  

  267·在這世間上,已舍棄善惡兩者、修持梵行、及明了五蘊的人才是真正的比丘。

  

  268-269·愚人不會只是因爲保持沈默而成爲聖者。智者如持秤般舍惡而取最上,因此他才是聖者。明了兩種世間者也因此是聖者。(注:在此 varam“最上”是指戒定慧。 Ubho loko“兩種世間”是指內外五蘊。內五蘊是指自己的五蘊;外五蘊是其它衆生的諸蘊與非有情的色蘊。修觀禅時必須能夠照見內、外、過去、未來、現在等五蘊、及它們的諸因的無常、苦、無我叁相。)

  

  270·傷害生命者不是聖人;不會傷害一切生命者才是聖人。

  

  271-272·比丘不應只是因爲有戒行、或多聞、或有禅定、或獨處、或自知“我得享凡夫享受不到的出離樂”而感到滿足,而不滅盡煩惱(即證悟阿羅漢道果)。(注:nekkhamasukham“出離樂”是指阿那含果。)

  

  第二十:道品

  

  273·于諸道之中,八聖道最勝;于諸谛之中,四聖谛最勝;于諸法之中,離欲(即涅槃)最勝;于諸二足(人類)之中,一切知者最勝。

  

  274·這是唯一的道路,再無其它知見清淨之道。實踐此道能令魔王迷惑。

  

  275·實踐此道,你將能滅苦。在親自知見這能拔除煩惱之刺的道路後,我對你們宣說此道。

  

  276·你必須自己努力,如來只能指示道路。修禅者得以解脫魔王的束縛。(注:一切知者與如來都是佛陀的名稱。)

  

  277·諸行無常。當以智慧知見這點時,他就會對苦(即五蘊)感到厭倦。這即是朝向清淨之道。

  

  278·諸行是苦。當以智慧知見這點時,他就會對苦(即五蘊)感到厭倦。這即是朝向清淨之道。

  

  279·諸法無我。當以智慧知見這點時,他就會對苦(即五蘊)感到厭倦。這即是朝向清淨之道。(注:在此,智慧是指觀智。諸行是指一切有爲法。諸法則包括一切有爲法、概念法與無爲法,即涅槃。于此,不能說“諸法無常”或“諸法是苦”,因爲概念法與無爲法都不是“無常”,也不是“苦”的。)

  

  280·懶人當勤時不努力,雖年青力壯卻怠惰,意志薄弱及心散亂,無法以慧體證道智。

  

  281·慎言、攝心、亦不以身造惡。且讓他清淨此叁業,及贏獲聖者覺悟之道。

  

  282·智慧生于禅修之中,無禅修智慧即退失;知曉此二得失之道,且實踐以令慧增長。

  

  283·諸比丘,且砍掉(欲)林而非真樹;怖畏自欲林而生。砍掉欲林與欲叢,以達到無(欲)林。

  

  284·只要男子對女子的情欲還有些少未斷除,他的心即還是受到束縛,如同小牛離不開母牛。

  

  285·且斷除自己的貪,如以手拔掉秋蓮。善逝已說示涅槃,且培育寂靜之道。(注:善逝也是佛陀的名稱。)

  

  286·愚人心想:“雨季時我住在這裏,冬天和夏天時我也住在這裏。”卻覺察不到(就快要死的)危險。

  

  287·寵愛孩子與家畜者,其心執著于欲樂。他被死神捉走,如洪水沖掉沈睡中之村。

  

  288·兒子、父母或親戚都不能保護被死神捕捉之人。的確無親族能給予保護。

  

  289·明了這一點,持守戒律的智者應迅速地清除趣向涅槃之道的阻礙。

  

  第廿一:雜品

  

  290·若舍棄小樂會獲得大樂,預見大樂的智者應當舍棄小樂。

  

  291·爲求自己的快樂,而令他人痛苦者…

《法句經 Dhammapada》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說譬喻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