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句经 Dhammapada▪P4

  ..续本文上一页“上流人”。(注:uddhamsoto“上流人”意为向上流去的人,即肯定会生于净居天的阿那含圣者。)

  

  219·如长久在异乡之人,从远方平安归来时,其亲友及愿他幸福的人,都愉快地欢迎他归来。

  

  220·同样地,在今生行善者去到来世时,他以前所造的善业会迎接他,如同亲戚迎接亲爱的人归来。

  

  第十七:忿怒品

  

  221·舍弃忿怒、舍弃我慢、克服一切结。苦恼不会降临不执著名色与无烦恼之人。(注:samyajanam“结”一共有十个:被四个道智次第地断除。Nama“名”是心与心所;rupa“色”是二十八种色法。Akincanam“无烦恼”即是无贪嗔痴。)

  

  222·若人能如善御马者制止疾行的马车般抑制忿怒,我称此人为真正的御者,余者只是执缰人而已。

  

  223·以无忿(即慈爱)战胜忿怒者,以善战胜恶人,以布施战胜吝啬的人,以说真实语战胜妄语者。

  

  224·人们应说真实语、不忿怒、(己物虽少)仍然施与乞求者;以此三事他得以上生天界。

  

  225·圣者不伤害他人,常防护自身行为,去到不死(的涅槃),在其地无忧无愁。

  

  226·时刻保持醒觉的人,日以续夜地训练自己,他真心地朝向涅槃,总有一天他的烦恼必会止息。

  

  227·噢,阿都拉,这并不是新的,自古以来即是如此。人们指责沉默的人,指责多话的人,也指责少语的人。在这世间是无人不受指责的。

  

  228·在过去、未来与现在,都没有只受指责或只受称赞的人。

  

  229·智者日复一日地检讨后,他会称赞真正无过失、贤明及智慧与戒行兼备的人。

  

  230·谁会指责这有如纯金之人?他为天神所称赞,甚至梵天也称赞。

  

  231·防止身恶行,善制御己身;舍弃身恶行,培育身善行。

  

  232·防止语恶行,善制御己语;舍弃语恶行,培育语善行。

  

  233·防止意恶行,善制御己意;舍弃意恶行,培育意善行。

  

  234·智者制御身,御语亦御意;智者于自制,真能善圆满。

  

  第十八:污垢品

  

  235·如今你就像一片枯叶,死亡使者已在你近旁;你就快要开始漫长的旅程了,然而却没有旅费。

  

  236·你应当为自己建个归依处,快快勤修以成为智者。在清除污垢与解脱烦恼之后,你会上生天界的圣地。

  

  237·你的生命已到了终点,就快要去见死亡之王了,途中又没有休息站,然而你却没有旅费。

  

  238·你应当为自己建个归依处,快快勤修以成为智者。在清除污垢与解脱烦恼之后,你将不会再有生与老。(注:漫长的旅程是指生死轮回。Dibbam ariyabhumim“天界圣地”即是色界天的净居天,只有阿那含圣者才能投生其地。)

  

  239·智者渐次地、一点点地 刹那至刹那地清除自己的污垢,如同金匠清除银或金的杂质。

  

  240·如铁锈自铁而生,生锈后反蚀其铁;同样地,造恶者的恶业导致他投生恶道。

  

  241·不背诵是学习的污垢,不维修是屋子的污垢,懈怠是美貌的污垢,无正念是守护者的污垢。

  

  242·邪淫是妇女的污垢,吝啬是施者的污垢;恶法的确是今生与来世的污垢。

  

  243·比这些更糟的污垢是无明,它是最大的污垢。诸比丘,当舍弃这污垢,以成为无垢之人。

  

  244·无耻与勇若鸟鸦者的生活是容易的,他两舌、虚伪、傲慢与腐败。

  

  245·知耻与常求清净者的生活是艰难的,他无着、谦虚、有礼、清净活命及有智见。

  

  246-247·在今世杀生、说妄语、盗取不与之物、犯邪淫及沉湎于饮酒的人,连自己今生的根也都给掘毁了。

  

  248·你应当知道:“不自制即为恶。”莫让贪与非法带给自己长久的痛苦。

  

  249·人们依照信心与喜好而行布施。若人对他人所受的饮食心怀不满,其心昼夜皆不得安定。

  

  250·若人能断除、根除与消灭此不满,其心昼夜皆得安定。

  

  251·无(任何)火可相等于贪欲(之火),无(任何)执着可相等于嗔(的执着),无(任何)罗网可相等于痴(的罗网),无(任何)河流可相等于渴爱(之流)。

  

  252·要见到他人的过失是很容易的,但要看到自己的过失却很难。他如同播掉谷糠般宣扬他人的过失,却如同遮蔽自己的狡猾捕鸟者(5)般隐藏自己的过失。

  (注5)原文是 satho“赌徒”,注疏解释它为捕鸟者。

  

  253·常挑他人的过失及贬抑他人者,其烦恼增长。灭烦恼离他真是遥远。

  

  254·虚空中没有行道,正法之外无圣沙门。凡夫乐于延长轮回的束缚,诸佛皆已解脱这些束缚。

  

  255·虚空中没有行道,正法之外无圣沙门。没有任何有为法(6)是永恒的,诸佛皆不受动摇。

  

  (注6)有为法是由因缘和合而生之法,即一切名色法。

  

  第十九:住于法品

  

  256·对事武断者不公正;智者应辨别对错两者之后才下判断。

  

  257·智者不会误导他人,而是如法与平等的护法者,他被称为“住于法之人”。

  

  258·人不会只是因为讲得多即成为智者;只有平安无怨无畏之人才是智者。

  

  259·人不会只是因为讲得多即成为精通法者;听闻虽少,却能知见法、对法不失念者,是真正的精通法者。

  

  260·他不会只是因为白了头发即是长老(7),仅只是年岁大的人名为“白活到老”。

  

  (注7)长老是至少有十个戒腊的比丘。

  

  261·只有已体证四圣谛与法(8)、无害与有戒行、自制与解脱烦恼(9)的人才是真正的长老。

  

  (注8)法是指四道、四果与涅槃九种出世间法。

  

  (注9)以四道智解脱烦恼。

  

  262·若依然嫉妒、吝啬与狡猾,仅只辩才好或容貌美并不会令人成为善心人。

  

  263·已断除、根除与消灭这些(恶法)及已解脱烦恼的智者才是真正的善心人。

  

  264·若人无戒行又说妄语,仅只剃掉头发并不会成为沙门。充满贪欲之人怎么会是沙门?

  

  265·已彻底息灭一切大小恶的人才是沙门,因为他已克服一切恶。

  

  266·他不会只是因为去托钵即成为比丘。他不是比丘,因为他奉行不如法的信仰。

  

  267·在这世间上,已舍弃善恶两者、修持梵行、及明了五蕴的人才是真正的比丘。

  

  268-269·愚人不会只是因为保持沉默而成为圣者。智者如持秤般舍恶而取最上,因此他才是圣者。明了两种世间者也因此是圣者。(注:在此 varam“最上”是指戒定慧。 Ubho loko“两种世间”是指内外五蕴。内五蕴是指自己的五蕴;外五蕴是其它众生的诸蕴与非有情的色蕴。修观禅时必须能够照见内、外、过去、未来、现在等五蕴、及它们的诸因的无常、苦、无我三相。)

  

  270·伤害生命者不是圣人;不会伤害一切生命者才是圣人。

  

  271-272·比丘不应只是因为有戒行、或多闻、或有禅定、或独处、或自知“我得享凡夫享受不到的出离乐”而感到满足,而不灭尽烦恼(即证悟阿罗汉道果)。(注:nekkhamasukham“出离乐”是指阿那含果。)

  

  第二十:道品

  

  273·于诸道之中,八圣道最胜;于诸谛之中,四圣谛最胜;于诸法之中,离欲(即涅槃)最胜;于诸二足(人类)之中,一切知者最胜。

  

  274·这是唯一的道路,再无其它知见清净之道。实践此道能令魔王迷惑。

  

  275·实践此道,你将能灭苦。在亲自知见这能拔除烦恼之刺的道路后,我对你们宣说此道。

  

  276·你必须自己努力,如来只能指示道路。修禅者得以解脱魔王的束缚。(注:一切知者与如来都是佛陀的名称。)

  

  277·诸行无常。当以智慧知见这点时,他就会对苦(即五蕴)感到厌倦。这即是朝向清净之道。

  

  278·诸行是苦。当以智慧知见这点时,他就会对苦(即五蕴)感到厌倦。这即是朝向清净之道。

  

  279·诸法无我。当以智慧知见这点时,他就会对苦(即五蕴)感到厌倦。这即是朝向清净之道。(注:在此,智慧是指观智。诸行是指一切有为法。诸法则包括一切有为法、概念法与无为法,即涅槃。于此,不能说“诸法无常”或“诸法是苦”,因为概念法与无为法都不是“无常”,也不是“苦”的。)

  

  280·懒人当勤时不努力,虽年青力壮却怠惰,意志薄弱及心散乱,无法以慧体证道智。

  

  281·慎言、摄心、亦不以身造恶。且让他清净此三业,及赢获圣者觉悟之道。

  

  282·智慧生于禅修之中,无禅修智慧即退失;知晓此二得失之道,且实践以令慧增长。

  

  283·诸比丘,且砍掉(欲)林而非真树;怖畏自欲林而生。砍掉欲林与欲丛,以达到无(欲)林。

  

  284·只要男子对女子的情欲还有些少未断除,他的心即还是受到束缚,如同小牛离不开母牛。

  

  285·且断除自己的贪,如以手拔掉秋莲。善逝已说示涅槃,且培育寂静之道。(注:善逝也是佛陀的名称。)

  

  286·愚人心想:“雨季时我住在这里,冬天和夏天时我也住在这里。”却觉察不到(就快要死的)危险。

  

  287·宠爱孩子与家畜者,其心执着于欲乐。他被死神捉走,如洪水冲掉沉睡中之村。

  

  288·儿子、父母或亲戚都不能保护被死神捕捉之人。的确无亲族能给予保护。

  

  289·明了这一点,持守戒律的智者应迅速地清除趣向涅槃之道的阻碍。

  

  第廿一:杂品

  

  290·若舍弃小乐会获得大乐,预见大乐的智者应当舍弃小乐。

  

  291·为求自己的快乐,而令他人痛苦者…

《法句经 Dhammapada》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佛说譬喻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