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可知)。如果(對象)是人,當作人來想而殺害的,所犯的罪不可悔。把人(故意)當作非人來想而殺害的,對于人而(故意)起疑惑想來殺害的,都是犯不可悔罪。如果(對象)是非人,而當作人來想去殺死的,或者對于非人而起疑惑想來殺害的,所犯的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
原文:又一人被截手足。置著城塹中。又衆女人來入城中。聞是啼哭聲。便往就觀。共相謂言。若有能與是人藥漿飲。使得時死。則不久受苦。中有愚直女人。便與藥漿即死。諸女言。汝犯戒不可悔。即白佛。佛言。汝與藥漿時死者。犯戒不可悔。(注十一)
現代漢語譯文:又(比如)一個人被截斷手和腳,被扔到城塹裏,又有一些女人到城裏來,聽到他的痛哭之聲,就前去圍觀,相互之間議論:“如果有人能給這人藥漿喝,讓他隨即死去,那就不用受很長時間的苦了。”其中有愚癡直性子的女人,就給了(那人)藥漿喝,(那人)就死了。那些女人對她說:“你犯了殺戒(並且是)不可悔罪。”(那女人)就向佛說明(此事)。佛說:“你給他喝藥漿時他死去,犯殺戒不可悔罪。”
原 文:若居士作方便欲殺母。而殺非母。是中罪可悔。若居士欲殺非母。而自殺母。是犯中罪可悔。非逆。
現代漢語譯文:如果居士用一些辦法想要殺死母親,而結果卻殺死了不是母親的人,這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如果居士采用方法想要殺死不是母親的人,而結果卻殺死了自己的母親,這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不是五逆重罪。
原 文:若人懷畜生胎。墮此胎者。犯小可悔罪。若畜生懷人胎者。墮此胎死者。犯不可悔。
現代漢語譯文:如果人懷上了畜生的胎,墮這個胎的,犯的是小可悔罪。假如畜生懷上了人的胎兒,墮這個胎的,犯不可悔罪。
原 文:若居士作殺人方便。居士先死。後若有死者。是罪犯可悔。
現代漢語譯文:如果居士用了殺人的方法,(但是)居士先死了,其後如果(因這種殺人方法)而有死亡的人,這是犯了可悔罪。
原文:若居士欲殺父母。心生疑。是父母非耶。若定知是父母殺者。是逆罪不可悔。若居士生疑。是人非人。若心定知是人殺者。犯不可悔。
現代漢語譯文:如果居士想殺害自己的父母時,心裏邊有懷疑,他們是不是自己的父母呢?如果明確知道是自己的父母,而殺害自己的父母,是屬于五逆罪不可悔。如果居士懷疑道:對方到底是人還是非人?如果心裏確認了是人而(將對方)殺死,犯不可悔罪。
原文:若人捉賊欲將殺。賊得走去。若以官力若聚落力。追逐是賊。若居士逆道來。追者問居士言。汝見賊不。是居士先于賊有惡心嗔恨。語言。我見在是處。以是因緣令賊失命者。犯不可悔。
現代漢語譯文:如果有人捉拿賊想要把他殺掉,賊得以逃脫,以官府或者民衆的力量,追捕這個賊,如果居士從對面方向來,追捕的人問居士:“你看到賊了沒有?”這個居士先前對賊生起過惡心和嗔恨,(于是)說:“我看見(他)在某處。”因爲這個緣故讓賊(被捉到)而失去生命的,(居士)犯不可悔罪。
原文:若人將衆多賊欲殺。是賊得走者。若以官力若聚落力追逐。是居士逆道來。追者問居士言。汝見賊不。是賊中或有一人是居士所嗔者。言我見在是處。若殺非所嗔者。是罪可悔。余如上說。
現代漢語譯文:如果有人想把許多賊殺掉,這些賊得以逃脫,以官府或者民衆的力量追捕(這些賊),這個居士從對面方向來,追捕的人問居士:“你看到賊了沒有?”這些賊裏面或許有一個人是這個居士先前所嗔恨的,(于是居士)說:“我看見(他們)在某個地方。”(以此因緣)如果殺死了不是居士所嗔恨的那個賊,(居士)犯的罪可悔。其它的情形如上所說。
原 文:若居士。母想殺非母。犯不可悔。非逆罪。若戲笑打他。若死者。是罪可悔。若狂不自憶念殺者。無罪。
現代漢語譯文:如果居士起母親想而殺了不是母親的人,犯不可悔罪。不是逆罪。如果是開玩笑擊打他人,假若(對方)死亡,所犯的罪可以忏悔。如果精神失常,不能自己(進行正常的)記憶和思考,(這種情形下)殺人者無罪。
原 文:若優婆塞用有蟲水及草木中殺蟲。皆犯罪。若有蟲無蟲想用亦犯。若無蟲蟲想用者亦犯。
現代漢語譯文:如果優婆塞在飲用有浮遊生物的水,以及(使用)草木的時候殺了蟲的,都犯罪。如果有蟲而當作無蟲想來用,也犯(戒)。如果無蟲而當作有蟲想去用的,也犯(戒)。
原文:有居士起新舍。在屋上住。手中失梁。墮木師頭上即死。居士生疑。是罪爲可悔不。問佛。佛言無罪。屋上梁。人力少不禁故。梁墮木師頭上殺木師。居士即生疑。佛言無罪。從今日作好用心。勿令殺人。
現代漢語譯文:有居士造新房子,在房頂上停留,手中滑落了梁木,掉在了木匠的頭上,(木匠)立刻就死了。居士心生疑惑:“這罪可以忏悔麼?”(于是來)問佛,佛說:“無罪。房屋上梁,人力氣小沒有擎住(梁木)的緣故,梁木墜落到木匠的頭上殺死了木匠。”居士就心生疑慮。佛說:“無罪。從今天開始做事好好用心,不要再使得(木墮)殺人(的情況發生了)。”
原 文:又一居士屋上作。見泥中有蠍。怖畏跳下。墮木師上即死。居士生疑。佛言無罪。從今日好用心作。勿令殺人。
現代漢語譯文:又有一個居士在屋上勞作,看到泥裏有蠍子,驚嚇得跳了下來,墜落在木匠的頭上,(木匠)立刻就死了。居士心生疑慮。佛說:“無罪。從今天開始做事好好用心,不要再使得殺人(的情況發生了)。”
原 文:又一居士日暮入崄道值賊。賊欲取之。舍賊而走。墮岸下織衣人上。織師即死。居士即生疑。佛言無罪。
現代漢語譯文:又有一個居士,太陽快下山的時候,走到陡峭的山路上,遇到盜賊,盜賊准備劫掠他,(居士)躲避盜賊而逃跑,(不小心)掉落在山崖下的織衣人身上,紡織匠于是死了。居士就心生疑慮。佛說:“無罪。”
原 文:又一居士山上推石。石下殺人。生疑。佛言無罪。若欲推石時。當先唱。石下。令人知。
現代漢語譯文:再有一個居士在山上推石頭,石頭落下殺死了人。(居士)心生疑慮(是否犯戒)。佛說:“無罪。如果想要推石頭的時候,應該先高聲喊:石頭要落下來了!讓人知道。”
原文:又一人病癰瘡未熟。居士爲破而死。即生疑。佛言。癰瘡未熟。若破者人死。是中罪可悔。若破熟癰瘡死者。無罪。
現代漢語譯文:又有一個人患了大膿瘡,還沒有(發作)熟透,居士爲他挑破(膿瘡),(但對方)死了。于是心生疑慮。佛說:“大膿瘡沒有(完全發作)成熟(時),如果(挑)破導致對方死亡,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如果(挑)破(完全發作)成熟的大膿瘡而致對方死,無罪。”
原 文:又一小兒喜笑。居士捉擊攊令大笑故便死。居士生疑。佛言。戲笑故不犯殺罪。從今不應複擊攊人令笑。
現代漢語譯文:又有一個小孩喜歡笑,居士抓住他打鬧著(開玩笑)使他大笑,(小孩)就死了,居士有所疑慮(犯戒的情況),佛說:“開玩笑的緣故,不犯殺罪。但從今起不應該再打鬧人讓人(大)笑了。”
原文:又一人坐以衣自覆。居士喚言起。是人言。勿喚我。起便死。複喚言起。起便即死。居士生疑。佛言。犯中可悔罪。
現代漢語譯文:又(比如)一個人坐著,以衣服覆蓋著自己,居士叫他起來,那個人說:“不要叫我,起來就死了”。(居士)又叫他說:“起來。”(對方)一起來馬上就死了。居士有所疑慮。佛說:“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
盜戒第二
原文:佛告諸比丘。優婆塞。以叁種取他重物。犯不可悔。一者用心。二者用身。叁者離本處。用心者。發心思惟欲爲偷盜。用身者。用身分等取他物。離本處者。隨物在處舉著余處。
現代漢語譯文:佛告訴比丘大衆說:優婆塞以叁種(條件並具)竊取他人價值重的東西,犯不可悔罪。一是用心,二是用身體,叁是(將想要的東西)舉離他本來的處所。用心,是發心思慮想要做偷盜的事情。用身體,是用身體的某些部分等來拿取別人的東西。離本處,是從東西所在的地方拿起(後)放到別的地方。
原文:複有叁種取人重物犯不可悔罪。一者自取。二者教他取。叁遣使取。自取者。自手舉離本處。教他取者。若優婆塞教人言。盜他物。是人隨意取離本處時。遣使者。語使人言。汝知彼重物處不。答言知處。遣往盜取。是人隨語取離本處時。
現代漢語譯文:另外有叁種方式盜取別人價值重的東西犯不可悔罪。一種是自己竊取,第二種是教唆別人竊取,第叁種是指派別人竊取。自取:自己用手(將東西)舉離它原來的位置。教他取:如果優婆塞教唆別人說,(去)偷盜他人的(某個)東西,對方于是根據他的意圖(將他物)取離原有位置的時候。遣使取:(如果優婆塞)告訴被派遣的人說:“你知道那個貴重物品所在之處嗎?”(對方)回答:“知道(那個)地方。”(于是)派遣他前去盜取。這個被指派的人聽受(優婆塞的)話,盜取重物,使之離開原來位置之時。
原文:複有五種取他重物犯不可悔。一者苦切取。二者輕慢取。叁者詐稱他名字取。四者強奪取。五者受寄取。重物者。若五錢若直五錢物。犯不可悔。(注十二)
現代漢語譯文:另外有五種情形,盜取別人的東西犯不可悔(罪),一種是(通過)苦逼(對方)來獲取,一種是以輕慢(的心態)來獲取,第叁種是假冒別人的名字來獲得,第四種是以暴力來奪取,第五種是把(別人)寄存(的東西)歸爲己有。所謂重物,是指或者五錢或者價值五錢(以上)的東西,犯不可悔罪。
原文:若居士知他有五寶。若似五寶。以偷心選擇而未離處。犯可悔罪。若選擇已。取離本處。直五錢者。犯不可悔。(注十叁)
現代漢語譯文:如果居士知…
《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