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可知)。如果(对象)是人,当作人来想而杀害的,所犯的罪不可悔。把人(故意)当作非人来想而杀害的,对于人而(故意)起疑惑想来杀害的,都是犯不可悔罪。如果(对象)是非人,而当作人来想去杀死的,或者对于非人而起疑惑想来杀害的,所犯的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
原文:又一人被截手足。置着城堑中。又众女人来入城中。闻是啼哭声。便往就观。共相谓言。若有能与是人药浆饮。使得时死。则不久受苦。中有愚直女人。便与药浆即死。诸女言。汝犯戒不可悔。即白佛。佛言。汝与药浆时死者。犯戒不可悔。(注十一)
现代汉语译文:又(比如)一个人被截断手和脚,被扔到城堑里,又有一些女人到城里来,听到他的痛哭之声,就前去围观,相互之间议论:“如果有人能给这人药浆喝,让他随即死去,那就不用受很长时间的苦了。”其中有愚痴直性子的女人,就给了(那人)药浆喝,(那人)就死了。那些女人对她说:“你犯了杀戒(并且是)不可悔罪。”(那女人)就向佛说明(此事)。佛说:“你给他喝药浆时他死去,犯杀戒不可悔罪。”
原 文:若居士作方便欲杀母。而杀非母。是中罪可悔。若居士欲杀非母。而自杀母。是犯中罪可悔。非逆。
现代汉语译文:如果居士用一些办法想要杀死母亲,而结果却杀死了不是母亲的人,这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如果居士采用方法想要杀死不是母亲的人,而结果却杀死了自己的母亲,这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不是五逆重罪。
原 文:若人怀畜生胎。堕此胎者。犯小可悔罪。若畜生怀人胎者。堕此胎死者。犯不可悔。
现代汉语译文:如果人怀上了畜生的胎,堕这个胎的,犯的是小可悔罪。假如畜生怀上了人的胎儿,堕这个胎的,犯不可悔罪。
原 文:若居士作杀人方便。居士先死。后若有死者。是罪犯可悔。
现代汉语译文:如果居士用了杀人的方法,(但是)居士先死了,其后如果(因这种杀人方法)而有死亡的人,这是犯了可悔罪。
原文:若居士欲杀父母。心生疑。是父母非耶。若定知是父母杀者。是逆罪不可悔。若居士生疑。是人非人。若心定知是人杀者。犯不可悔。
现代汉语译文:如果居士想杀害自己的父母时,心里边有怀疑,他们是不是自己的父母呢?如果明确知道是自己的父母,而杀害自己的父母,是属于五逆罪不可悔。如果居士怀疑道:对方到底是人还是非人?如果心里确认了是人而(将对方)杀死,犯不可悔罪。
原文:若人捉贼欲将杀。贼得走去。若以官力若聚落力。追逐是贼。若居士逆道来。追者问居士言。汝见贼不。是居士先于贼有恶心嗔恨。语言。我见在是处。以是因缘令贼失命者。犯不可悔。
现代汉语译文:如果有人捉拿贼想要把他杀掉,贼得以逃脱,以官府或者民众的力量,追捕这个贼,如果居士从对面方向来,追捕的人问居士:“你看到贼了没有?”这个居士先前对贼生起过恶心和嗔恨,(于是)说:“我看见(他)在某处。”因为这个缘故让贼(被捉到)而失去生命的,(居士)犯不可悔罪。
原文:若人将众多贼欲杀。是贼得走者。若以官力若聚落力追逐。是居士逆道来。追者问居士言。汝见贼不。是贼中或有一人是居士所嗔者。言我见在是处。若杀非所嗔者。是罪可悔。余如上说。
现代汉语译文:如果有人想把许多贼杀掉,这些贼得以逃脱,以官府或者民众的力量追捕(这些贼),这个居士从对面方向来,追捕的人问居士:“你看到贼了没有?”这些贼里面或许有一个人是这个居士先前所嗔恨的,(于是居士)说:“我看见(他们)在某个地方。”(以此因缘)如果杀死了不是居士所嗔恨的那个贼,(居士)犯的罪可悔。其它的情形如上所说。
原 文:若居士。母想杀非母。犯不可悔。非逆罪。若戏笑打他。若死者。是罪可悔。若狂不自忆念杀者。无罪。
现代汉语译文:如果居士起母亲想而杀了不是母亲的人,犯不可悔罪。不是逆罪。如果是开玩笑击打他人,假若(对方)死亡,所犯的罪可以忏悔。如果精神失常,不能自己(进行正常的)记忆和思考,(这种情形下)杀人者无罪。
原 文:若优婆塞用有虫水及草木中杀虫。皆犯罪。若有虫无虫想用亦犯。若无虫虫想用者亦犯。
现代汉语译文:如果优婆塞在饮用有浮游生物的水,以及(使用)草木的时候杀了虫的,都犯罪。如果有虫而当作无虫想来用,也犯(戒)。如果无虫而当作有虫想去用的,也犯(戒)。
原文:有居士起新舍。在屋上住。手中失梁。堕木师头上即死。居士生疑。是罪为可悔不。问佛。佛言无罪。屋上梁。人力少不禁故。梁堕木师头上杀木师。居士即生疑。佛言无罪。从今日作好用心。勿令杀人。
现代汉语译文:有居士造新房子,在房顶上停留,手中滑落了梁木,掉在了木匠的头上,(木匠)立刻就死了。居士心生疑惑:“这罪可以忏悔么?”(于是来)问佛,佛说:“无罪。房屋上梁,人力气小没有擎住(梁木)的缘故,梁木坠落到木匠的头上杀死了木匠。”居士就心生疑虑。佛说:“无罪。从今天开始做事好好用心,不要再使得(木堕)杀人(的情况发生了)。”
原 文:又一居士屋上作。见泥中有蝎。怖畏跳下。堕木师上即死。居士生疑。佛言无罪。从今日好用心作。勿令杀人。
现代汉语译文:又有一个居士在屋上劳作,看到泥里有蝎子,惊吓得跳了下来,坠落在木匠的头上,(木匠)立刻就死了。居士心生疑虑。佛说:“无罪。从今天开始做事好好用心,不要再使得杀人(的情况发生了)。”
原 文:又一居士日暮入崄道值贼。贼欲取之。舍贼而走。堕岸下织衣人上。织师即死。居士即生疑。佛言无罪。
现代汉语译文:又有一个居士,太阳快下山的时候,走到陡峭的山路上,遇到盗贼,盗贼准备劫掠他,(居士)躲避盗贼而逃跑,(不小心)掉落在山崖下的织衣人身上,纺织匠于是死了。居士就心生疑虑。佛说:“无罪。”
原 文:又一居士山上推石。石下杀人。生疑。佛言无罪。若欲推石时。当先唱。石下。令人知。
现代汉语译文:再有一个居士在山上推石头,石头落下杀死了人。(居士)心生疑虑(是否犯戒)。佛说:“无罪。如果想要推石头的时候,应该先高声喊:石头要落下来了!让人知道。”
原文:又一人病痈疮未熟。居士为破而死。即生疑。佛言。痈疮未熟。若破者人死。是中罪可悔。若破熟痈疮死者。无罪。
现代汉语译文:又有一个人患了大脓疮,还没有(发作)熟透,居士为他挑破(脓疮),(但对方)死了。于是心生疑虑。佛说:“大脓疮没有(完全发作)成熟(时),如果(挑)破导致对方死亡,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如果(挑)破(完全发作)成熟的大脓疮而致对方死,无罪。”
原 文:又一小儿喜笑。居士捉击攊令大笑故便死。居士生疑。佛言。戏笑故不犯杀罪。从今不应复击攊人令笑。
现代汉语译文:又有一个小孩喜欢笑,居士抓住他打闹着(开玩笑)使他大笑,(小孩)就死了,居士有所疑虑(犯戒的情况),佛说:“开玩笑的缘故,不犯杀罪。但从今起不应该再打闹人让人(大)笑了。”
原文:又一人坐以衣自覆。居士唤言起。是人言。勿唤我。起便死。复唤言起。起便即死。居士生疑。佛言。犯中可悔罪。
现代汉语译文:又(比如)一个人坐着,以衣服覆盖着自己,居士叫他起来,那个人说:“不要叫我,起来就死了”。(居士)又叫他说:“起来。”(对方)一起来马上就死了。居士有所疑虑。佛说:“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
盗戒第二
原文:佛告诸比丘。优婆塞。以三种取他重物。犯不可悔。一者用心。二者用身。三者离本处。用心者。发心思惟欲为偷盗。用身者。用身分等取他物。离本处者。随物在处举着余处。
现代汉语译文:佛告诉比丘大众说:优婆塞以三种(条件并具)窃取他人价值重的东西,犯不可悔罪。一是用心,二是用身体,三是(将想要的东西)举离他本来的处所。用心,是发心思虑想要做偷盗的事情。用身体,是用身体的某些部分等来拿取别人的东西。离本处,是从东西所在的地方拿起(后)放到别的地方。
原文:复有三种取人重物犯不可悔罪。一者自取。二者教他取。三遣使取。自取者。自手举离本处。教他取者。若优婆塞教人言。盗他物。是人随意取离本处时。遣使者。语使人言。汝知彼重物处不。答言知处。遣往盗取。是人随语取离本处时。
现代汉语译文:另外有三种方式盗取别人价值重的东西犯不可悔罪。一种是自己窃取,第二种是教唆别人窃取,第三种是指派别人窃取。自取:自己用手(将东西)举离它原来的位置。教他取:如果优婆塞教唆别人说,(去)偷盗他人的(某个)东西,对方于是根据他的意图(将他物)取离原有位置的时候。遣使取:(如果优婆塞)告诉被派遣的人说:“你知道那个贵重物品所在之处吗?”(对方)回答:“知道(那个)地方。”(于是)派遣他前去盗取。这个被指派的人听受(优婆塞的)话,盗取重物,使之离开原来位置之时。
原文:复有五种取他重物犯不可悔。一者苦切取。二者轻慢取。三者诈称他名字取。四者强夺取。五者受寄取。重物者。若五钱若直五钱物。犯不可悔。(注十二)
现代汉语译文:另外有五种情形,盗取别人的东西犯不可悔(罪),一种是(通过)苦逼(对方)来获取,一种是以轻慢(的心态)来获取,第三种是假冒别人的名字来获得,第四种是以暴力来夺取,第五种是把(别人)寄存(的东西)归为己有。所谓重物,是指或者五钱或者价值五钱(以上)的东西,犯不可悔罪。
原文:若居士知他有五宝。若似五宝。以偷心选择而未离处。犯可悔罪。若选择已。取离本处。直五钱者。犯不可悔。(注十三)
现代汉语译文:如果居士知…
《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