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出現的偶然失控狀態,他還不能完全避免心理潛勢力偶現的作用,根據這一原因,菩薩修行的這一方面內容就未能滿足,爲了使這一方面得到滿足,他要勤勉不懈地繼續努力,最後他就能自覺控製精神生活的一切現實作用;菩薩修行的這一方面內容雖然滿足了,但他靜中思維的能力還不發達,也還沒有記憶不忘的本領,因此他還需要勤勉不懈地繼續努力,最後他就能獲得圓滿的靜中思維能力和記憶能力:菩薩修行的這一方面內容雖已得到滿足,但他還不能對「四種真理」表述的存在道理進行直接的靜觀,他只是貪戀于自己的內心感受,無法從自己的精神幻覺裏走出來,因此他還需要勤勉不懈的繼續努力,最後他就能突破精神幻覺,而對存在各方面的本性作直接的靜觀;菩薩修行的這一方面內容雖已得到滿足,但他還不能擺脫一向厭惡生死流轉、一向眷戀甯靜安樂的心理,因此他還需要勤勉不懈地繼續努力,最後他就能擺脫那種不正確的心理傾向:菩薩修行的這一方面內容雖已得到滿足,但他還沒有直接靜觀流轉變動的生命過程之認識能力,又因爲他對于生命抱著厭惡的態度,所以他未能如實領會生命過程其實沒有主宰實體的道理,未能把握到生命過程即是存在本性的昭示,因此他還需要勤勉不懈地繼續努力,最後他就能如實靜觀到流轉生命的真正本性;菩薩修行的這一方面內容雖已得到滿足,但他還不能使真理在自己的觀念中不間斷地發揮作用,因此他還需要勤勉不懈地繼續努力,最後他就能使認識結構與真理時時相應:菩薩修行的這一方面內容雖已得到滿足,但是他還是把真理當作一個觀念、一個工具,他還未能使真理和現實的生命活動完全融合起來,同時他還未獲得對一切存在的圓滿知識,所以他還需要勤勉不懈地繼續努力,最後他就能把真理貫徹在生命現象的一切活動裏:菩薩修行的這一方面內容雖已得到滿足,但他還不能對無窮無盡的教法觀念、教法系統達到融會貫通,他也沒有徹底清除語言障礙,所以他還需要勤勉不懈地繼續努力,最後他就能徹底突破語言功能障礙,圓滿解決真理陳說方面的一切困難,菩薩修行的這一方面內容雖已得到滿足,但他還沒有現實地體會到那最圓滿的真理之呈現,因此他仍需要勤勉不懈地繼續努力,最後他就能親身見到那圓滿實現的真理:菩薩修行的這一方面雖已得到滿足,但他還不具備體認一切對象個性、特殊性的奇妙智慧,因此他還需要勤勉不懈地繼續努力,最後他就能獲得體認一切現象特殊性的圓滿認識能力。到此階位,菩薩修行的一切方面內容就已經得到了滿足,淨化生命的修行過程就已圓滿完成了。因此我說,以上十一個方面概括了菩薩階位上的一切修行內容。
觀自在菩薩又禀告佛陀說:世尊!現在我想知道,爲什麼菩薩修行的第一地叫做「極大歡喜的階位」,乃至于爲什麼菩薩修行的最後一個階位叫做「成佛地」呢
佛陀告訴觀自在菩薩說:善男子!菩薩修行階位的得名,主要依據該階位的修行內容和修行特質,具體說來,菩薩初步成就了修行精神結構,其心識第一次從世俗認識模式裏擺脫出來,精神上産生極度的歡喜愉悅感,所以最初這個修行地就叫做「極大歡喜愉悅的階位」:第二地叫做「脫離一切汙垢的階位」,在此階位,菩薩能舍棄不能自覺調控的精神狀態:第叁地叫做「智慧開發的階位」,在此階位他所得到的修行精神結構和廣大記憶能力成爲一切智能的基礎;第四地叫做[智慧熾盛、焚燒一切煩惱的階位」,在此階位,菩薩所開發的與真理相應的認識能力能焚燒一切發生現實作用的邪惡情緒,就像烈火能焚燒柴木一樣:第五地叫做「把對真理的認識與對事物個別特性的認識相調和的階位」,在此階位,菩薩通過艱苦的修行工作,終于徹底掌握了與真理相應的認知方式:第六地叫做「直接觀察生命流轉狀態的階位」,在此階位,菩薩能親身靜觀生命的流轉過程,對流轉生命的真實本性獲得直接的體認;第七地叫做「真理觀念在精神生活中念念相績的階位」,在此階位,菩薩的生命活動才能與真理息息相應:第八地叫做「任何現實的生命活動不再觸動的階位」,在此階位,菩薩把真理與現實生命活動完全統一起來,生命現象的一切活動一切動作都不再影響、染汙生命的真實本性:第九地叫做「圓滿陳說真理的階位」,在此階位,菩薩對闡述真理的一切語言系統已能舉一反叁、融會貫通:第十地叫做「獲得廣大智慧和功業的階位」,在此階位,菩薩的身體就會變得廣大如虛空,他的生命與存在已融成一片,就像虛空無所不覆、廣湛無涯,菩薩那智慧和功業凝聚而成的身體在存在中也無所不在;第十一地叫做「成佛的階位」,在此階位,他把最細微的痛苦煩惱全然舍棄掉了,他把最細微的知識障礙也全都舍棄掉了,他對一切的認知境界都産生出圓滿的覺悟,他親身「看見」一切存在的真實樣態了。
觀自在菩薩又禀告佛陀說:菩薩在修行的每一階位上,各有哪些愚昧無知的表現
各有哪些邪惡的潛在勢力是修行人必須堅決予以排除的
佛陀告訴觀自在菩薩說:善男子!菩薩修行的十一個階位上共有二十二種愚昧無知的表現,共有十一種邪惡的心理潛勢力是修行人必須堅決予以排除的。
具體說來,在修行第一地上有兩種愚昧無知的表現,其一是執著于生命實體和存在實體的存在,其二是將會引導生命淪入更痛苦生存狀態的種種染汙性的事物,這兩種愚昧無知的心理潛勢力是修行人必須堅決予以排除的。
在修行第二地上有兩種愚昧無知的表現,其一是那種微細的、失控的精神活動狀態,其二是會引起未來生命周期流轉生命的各種行爲,這兩種愚昧無知的心理潛勢力是修行人必須堅決予以排除的。
在修行第叁地上有兩種愚昧無知的表現,其一是能妨害修行精神結構的各種貪欲心理,其二是妨害圓滿記憶能力的渾沌力量,這兩種愚昧無知的心理潛勢力是修行人必須堅決予以排除的。
在修行第四地上有兩種愚昧無知的表現,其一是對修行境界、內心感受的貪戀心理,其二是對佛教教法的貪戀執著,這兩種愚昧無知的心理潛勢力是修行人必須堅決予以排除的。
在修行第五地上有兩種愚昧無知的表現,其一是一向害怕生死流轉、一向厭惡生命活動的心理,其二是一向欣慕安甯安樂、一向渴望圓滿自由的心理,這兩種愚昧無知的心理潛勢力是修行人心須堅決予以排除的。
在修行第六地上有兩種愚昧無知的表現,其一是不能現實地、直接地體會生命流轉的實際情狀,其二是精神活動始終存留主觀意向的暗示作用、達不到自然而然的境地,這兩種愚昧無知的心理潛勢力是修行人必須堅決予以排除的。
在修行第七地上有兩種愚昧無知的表現,其一是微細的實體觀念仍然起著作用,其二是執著于沒有實體存在的存在本性,這兩種愚昧無知的心理潛勢力是修行人必須堅決予以排除的。
在修行第八地上有兩種愚昧無知的表現,其一是仍然把存在本性當作抽象理念來把握,其二是在現實生命活動中無法體會到圓滿安樂的存在本性,這兩種愚昧無知的心理潛勢力是修行人必須堅決予以放棄的。
在修行第九地上有兩種愚昧無知的表現,其一是對陳說真理的語言系統無法融會貫通、對于覺者以最高智慧所創立的概括存在法則之簡略文字無法把握,其二是缺乏創立相應于真理的語言系統之能力,這兩種愚昧無知的心理潛勢力是修行人必須堅決予以排除的。
在修行第十地上有兩種愚昧無知的表現,其一是無法開發出生命中潛伏的巨大能量,其二是無法使真正的生命在全宇宙的一切存在現象中圓滿地實現出來,這兩種愚昧無知的心理潛勢力是修行人必須堅決予以排除的。
在成佛地上有兩種愚昧無知的表現,其一是對一切認知境界存留著極微細的實體執著,其二是對一切認知對象存在極微細的無知狀態,這兩種愚昧無知的心理潛勢力是修行人必須堅決予以排除的。
善男子!所謂最高最圓滿的覺悟正是指從上述二十二種愚昧無知的生命表現活動及其心理潛勢力的重重汙染、重重束縛中完全擺脫出來。
觀自在菩薩就對佛陀說:世尊!您的圓滿覺悟真是宇宙間最驚奇、贊歎的事!您的覺悟不僅成就了自利、利他的宏偉功業,而且能幫助諸菩薩沖出愚昧無知的重重羅網,讓一切生命都有了覺醒的希望和機緣!
觀自在菩薩接著禀告佛陀說:世尊!您所說的修行皆位,就其表征菩薩的精神活動而言,與一般人的精神活動狀況相比,菩薩修行皆位中的命活動究竟有什麼特殊的品性呢?
佛陀告訴觀自在菩薩說:善男子!總的說來,菩薩修行皆位中的生命活動是與世俗生命活動大異與其趣味的,具體地說,修行地表征的生命活動共有八種獨特的淨化品性:一、在菩薩的修行生活中,一切起心動念都是淨化的;二、思維結構是拓破了主客對立之二元模式的:叁、同情衆生的慈悲情懷也是淨化的:四、能把生命由生死流轉狀態引導到自由安樂狀態:五、對佛的奉獻是淨化的:六、對其他生命的教導和幫助也是淨化的;七、修行生命的生存方式是淨化的:八、他的事業、相貌都是圓滿無缺的。
善男子!在修行的第一地上就包含了上述八個方面的淨化品性,乃至于到了成佛的階位,也都包含了上述八個方面的淨化品性,可是隨著修行階位的提高,這些品性的特質也在起變化,總起來說,其淨化程度是愈來愈提高了。此外,在成佛階位的生命活動中,也可以說不再包含「淨化的生存方式」這一品性了。爲什麼這樣說呢
因爲佛的生存方式無疑也是淨化的,但佛的生存方式和修行活動過程那些菩薩們的生存方式有著重大的下同,佛的功業和智慧是具足圓滿的,佛的生命再也不欠缺什麼。
觀自在菩薩又禀告佛陀說:世尊!您根據什麼說菩薩…
《解深密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