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深密经▪P14

  ..续本文上一页,还可以指在修行过程中获得了提高的第六意识,这个意识能够在极短时间内把无穷无尽的内容放进自己的认知框架中,例如,它可以在一刹那之间进入好几种静中思维状态,也可以同时看见许多佛国世界,还可以同时看见在那些佛国世界中许多大修行正在不同地点所从事的利群济生的庄严事业,等等。第三个是指只能以少量事物少量内容作为自己认知对象的心识,这指的是系缚于欲念生命生存状况中的心识。第四个是能以大量事物大量内容作为自己认知对象的心识,这指的是没有欲念而有身体的那一生命状态中的心识。第五个是以无穷无尽的事物或内容作为认知对象的心识,这是在「无边的虚空」、「无边的思维」这两种生存状况中的心识。第六个是以极为微细的观念作为自己认知对象的心识,这指的是在「物质和思维似乎部不存在了」这一生存状况中的心识。第七个是住在三重世俗世界最边际的那一类生命的心识,即指处在「既没有思想活动、又并非没有思想活动]这一生存状况中的心识。第八个是没有实体观念的心识,这既指超越于流转生命之上的真正生命之心识,也指把认知对象融合到精神活动中来的心识状况。第九个是与痛苦烦恼相伴而生的心识,这是指处在「地狱」这一生存状况中的生命之心识。第十个是指可伴有各种感受活动的心识,这指的是欲念生命的心识状况。第十一个是指伴随着喜悦感受的心识,这是指在心念相续的修行状况中处于第一、第二个层次上的心识状况。第十二个是指伴随着快乐感受的心识,这是指在心念相续的思维状况中处于第三层次上的心识状况。第十三个是伴随着不苦不乐感受活动的心识,这是指在心念相续的思维状况中处于第四至第八五个修行层次上的心识状况。第十四个是与染污相伴而生的心识,这是指处在生灭流转、痛苦烦恼这一世俗生命状况中的心识。第十五个是与良善心理情绪相伴而生的心识,这里所谓的良善情绪,指无贪欲、无恨恶、无愚昧、信念佛法等,这是指正处在修行生活中的心识状况。第十六个是既不与良善情绪相伴、又不与邪恶情绪相伴的心识,人们在世俗生活中常常能经验到那种「非善非恶」的心识状况。

  

  所谓善于观察认识活动与对象之间的关系,就是说要善于理解认识活动过程的真实本性,也就是要把一切现象领会为是精神活动的产物。

  

  所谓善于观察心识从束缚中摆脱出来的情况,也即指正确地了解什么是束缚生命自由本性的事物,如果了解了实体观念及其心理潜势力的存在,那么就必然能通过修行活动把生命从这两重系缚中解放出来。

  

  所谓善于观察心识作用功能强化的情况,就是说能如实了解那些能对治两重系缚力量的精神结构,当实体执着及其潜势力的影响增强时,精神结构功能也会相应地得到强化。

  

  所谓善于观察心识功能弱化的情况,就是能如实了解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精神结构的功能会弱化,修行人在践修过程中经常体会到,一旦实体执着及其潜势力的影响减弱时,修行精神功能的对治作用也会相应地弱化下来。

  

  所谓观察心识作用的自由品性,也即是了解什么是精神期求摆脱的,什么是精神希望达成的

  修行人在其精神生活中无不深深体会到:精神生命深切厌恶于痛苦烦恼、深切欣慕着自由安乐,这就是心识本质上的自由品性,我们几乎可以说,此种心识自由品性才是生命转化、进化和净化的真正基础。

  

  弥勒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您曾经说过,在一切邪恶情绪悉已消除,不再退入流转过程的自由生命里,一切感受活动就永远消除了。世尊,您这里指的是哪些种类的感受活动呢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说:善男子!慨略言之,在净化生命的绝对自由状态里,有两种感受活动被永远消除了。其一是根据身体内感觉器官而来的感受活动,其二是根据外部感觉对象而来的感受活动。

  

  根据身体内感觉器官而来的感受活动又有以下几个类型:一是根据眼、耳、鼻、舌、身这五样官能而来的感受,二是根据认知功能而来的感受,三是指现实生命中引发的各种感受,四是指现实生命行为将来会在未来生命周期中引发的感受。

  

  根据外部感知对象而来的感受活动也可以分成四个类型,一是指对自然界的感受活动,二是指对资生事物的感受活动,三是指把自然界和资生事物摄取过来为己所用的感受活动,四是指在摄取一切环境、事物、对象后进一步贪着于它们的感受活动。

  

  在已经消除邪恶情绪的现实作用、尚未彻底征服心理上的烦恼潜势力、生命已达到相对自由的境界里,未来的感受活动即已消除掉了:由于此时已获得与真理相应的智能,智能与外部对象一接触,即会有感受活动发生,它可以包括对自然界的感受,也可以包括对现实生命的感受等等。也可以换个说法,在生命达到相对自由的境界里,依据感觉功能、依据外部对象而引发的所有感受活动都已经消除掉了,只剩下对认知对象的直接感受,这个直接感受是与智慧交融在一起的。当生命由相对自由向绝对自由跃进时,这个「与智能相应的直接感受」功能也将予以消除。所以我说,在绝对自由的生命状态里就没有任何感受活动了。

  

  当时,佛陀又赞叹弥勒菩萨说:好啊,太好了!善男子!你现在已能归依于最圆满的净化教法,你今日的一切提问都集中在净化精神这个主题上。你对「净比生命」的原则已能透彻理解,你对「净化生命」的方法细则也已完全掌握。过去、现在和未来,觉者们已经陈说的、正在陈说的、将来要陈说的道理,都已经在这里了。诸善男子、善女人!你们都应该根据这一净化精神结构的方法勇敢地去投入修行实践。精神改变之路是漫长、曲折的,精神改变的事业是庄严、绚烂的,但是一切修行人都要切切注意,从你们步入修行生活的第一天起,你们就必须以理性和智慧决择出正确的修行方法。

  

  当时,佛陀想把以上教法的大意用简略的语言概括出来,以便于听众记忆和掌握,就说了下面这些偈颂。他说:

  

  在假借语言概念成立的净化教法中,如果精神活动不能自我调控、自我改变,那就破坏了一切的修行道理:如果依据这一圆满教法,遵循它的净化之路,如果他能正确地展开修行,那么他将会获得最高的觉悟。

  

  有些修行人执着于教法中的某些观念,他把这些观念看成是真理,说:我已经掌握真理了,这些人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弥勒说他们与真理相差得还太遥远,就像大地与天空相隔何啻千里万里!

  

  世上有些事情能给身家性命带来好处,但为了真理则必须断然抛弃它们:智慧人在无穷无尽的生命绵延里净化着自己,他最终将摆脱一切染污,才能得到圆满的安宁和喜乐的收获。

  

  如果一个人在陈说真理和接受真理时掺杂着世俗的欲念,那他将永远成为欲念的奴隶!愚钝的人虽然也有机会接触真理教法,但他不懂得净化自己的生命,开拓内在的德性,他仍然贫穷得像四处流浪的乞丐。

  

  应当放弃各种学理的偏见,应当生起发达进化的志愿,为了救济沦没于苦难中的生命,你应当沿着净化道路去好好修学!

  

  当时,弥勒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在您这部解析深奥意蕴的教法中,应当如何称呼以上教法呢

  我们应当怎样去保护它、奉行它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说:善男子!以上教法可以称作「最圆满的净化教法」,你应当根据教法的指导,勤勉不懈地去改变自己的精神结构:以净化方法来净化自己,这就是对「净化教法」最好的奉行和保护。

  

  佛陀在陈说「圆满净化教法」时,与会大众中有六十万众生激发了最高最圆满的觉悟之心:有三十万要求放弃一切生命活动的修行人消除了邪恶情绪的现实作用,并获得直接体认存在本性的认识能力:有十五万要求解除生命活动的修行人彻底消除了生命深层的邪恶势力,达到自由安乐状态;有七万五千个菩萨引发出以净化教法改变精神结构的巨大决心。

  

  当时,观自在菩萨禀告佛陀说:世尊!您曾经说过菩萨净化生命的十个修行阶位。这十个阶位按次序是极大欢喜的阶位、摆脱非自觉调控的阶位、智慧生起的阶位、焚烧一切烦恼的阶位、把对真理的认识与对事物个别特性的认识调和起来的阶位、直接观察生命流转状态的阶位、真理念念相绩不再间断的阶位、任何现实的生命活动不再触动的阶位、彻底透破语言障碍的阶位,获得广大智能和功业的阶位,最后,您又说过,菩萨净化生命的第十一个修行阶位即成佛的阶位。世尊!我现在想知道,以上这些修行阶位共讲了几种净化

  十一个阶位所表征的修行过程里,又包括哪些方面的修行内容呢

  

  

  当时佛陀告诉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你应当知道,十一个修行阶位中共包括了四种净化和十一个方面的净化、修行内容,也就是说,这四种净化和十一个方面的净化内容可以概括菩萨修行生活的内容和实质。为什么说四种净化能概括修行阶位的特质呢

  具体说来,一种净化了的超然愉悦能够概括第一阶位的特质,一种净化了的意志调控能力可以概括第二阶位的特质:一种净化了的认识功能可以概括第三阶位的特质:一种净化了的与真理相应的智慧从第四阶位开始,愈向修行生活的高层次迈进,愈能得到更深更广的开发,所以它能概括从第四阶位一直到成佛阶位的修行特质。善男子!以上就是用四种净化概括修行生活的具体意思。

  

  从十一个方面来概括修行内容,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

  详细情况是这样的:菩萨在跃入菩萨阶位之前的修行过程中,他依靠书写经典、诵读经典等十条途径勤勉地修学着教法,这样久而久之后,就会获得与真理相契符的确定性的观念、见解,这就使修行人超出了漫长的准备阶段,而进入菩萨阶位的第一个层次,根据这一原因,修行生活这一方面内容得到了满足;但是菩萨还不能自觉调节精神活动中…

《解深密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佛说信佛功德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