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昏沈睡眠的精神状态从他的日常生活中彻底地排除掉,这就说明他心念相绩的思维能力已经极为完善了!
弥勒又问:那么,究竟到了什么程度,我们方可判断说修行人的观照思维能力已经非常完善了
佛陀回答说:善男子!如果一个修行人能把精神游离于认识对象及事后后悔的心理状态从他的日常生活中排除掉,那就说明他观照思维的能力已经非常完善了。
弥勒菩萨又问:世尊!如果一个菩萨致力于培养修行精神结构,已经能现实地控制自己的修行状态,这时他要特别提防哪几种错误的运思方式
佛陀回答说:此时修行人要特别注意五种错误的运思,它们都能诱导心识,破坏刚刚创获的修行精神结构。第一种叫做错误的意念走向:第二种叫做错误的外境追逐:第三种叫做错误的内心贪恋:第四种叫做错误的客体观念之执着;第五种叫做错误的主体观念之执着。
善男子!如果一个修行人在精神改变即将成功之际,突然放弃了先前誓愿成佛的广大志向,用「放弃生命活动」的要求代替了「追求圆满觉悟」的初衷,这就叫做错误的意念走向,如果一个修行人突然对美色、柔音、异香、奇味、妙触这五类极富诱惑力的外界事物产生浓烈兴趣,由自己的生存欲望为主千,携带种种伴随着的心理情绪,肆无忌惮地向外境扑去,这就叫做错误的外境追逐:如果一个修行人一心一意地投入到那种一切思维活动不再发生的精神感受里,牢牢守着这一似睡非睡的境界,或者他的精神更被此一状态中的邪恶情绪所染污了,以上这种运思就叫做错误的内心贪恋:如果修行人在培植新思维即将成功之际,却把修行精神所变现的认识对象当作外部实体来思考,这就是错误的客体观念之执着:如果修行人把自己的运思方向指向身体内部,他会对自己修行状态下的身体产生出极为真切的感受,根据内在的真切感受,他就在身体内部追求主宰性的自我,并由此激发骄慢之气,这就是错误的主体观念之执着。
弥勒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根据我的理解,培育心念相续的思维和观照思维,这项工作是贯穿在修行人的整个修行活动过程中的。那么从菩萨初次迈入菩萨修行阶位一直到成就最高觉悟为止,在修行生活的每一级别、每一阶位上,精神改变活动特别着眼于消除何种身心障碍呢
佛陀回答说:善男子!精神改变活动在菩萨修行的初地,主要对治邪恶情绪、生命行为、生存活动等染污生命本性的事物的现实作用,诸种染污生命本性的事物之现实作用能将生命引导到更痛苦、更无希望的生存状态:在菩萨修行的二地,精神改变活动主要对治邪恶情绪极其细微的失控状态,邪恶情绪失控后的任何细微作用都将对生命的净化带来不利的影响:在菩萨修行的三地,精神改变活动主要着力清除对教法的贪着心情,这种贪着情绪会妨害修行人对教法真谛的理解:在菩萨修行的四地,精神改变活动主要着力消除对修行境界的贪恋,修行人往往走不出内在感受的玄妙迷障:在菩萨修行的五地,精神改变活动致力于消除那种一向害怕生死流转,一向欣羡圆满安宁的心理,修行人的这种心理将引发错误的运思方式:在菩萨修行的六地,精神改变活动着力改变主观意向的心理提示作用,在修行人的持续努力中,此种主观意的提示作用十分重要,但「提示,」不断外化为心理上的现实活动,自然就成了认识上的障碍;在菩萨修行的七地,精神改变活动主要着眼于消除主观意向极为隐蔽的「提示」作用,只有当一切提示作用不再存在时,修行人的生命活动方与真理融成一片:
在菩萨修行的八地,精神改变活动全力以赴地致力于开发生命中的巨大能量:在菩萨修行的九地,精神改变活动致力于清除语言障碍,开发出与真理相应的语言功能:在菩萨修行的第十地,精神改变活动致力于扩大生命的深度和广度,使自由和真理能在生命中完完全全地实现出来。
善男子!精神改变活动在成佛的阶位上,主要致力于消除那些最细微的心理障碍和知识障碍,由于彻底消除了以自我主体的实体化执着为中心的心理障碍,生命就达到自由、安乐,由于彻底消除了以对对象客体的实体化执着为中心的知识障碍,真理就能在一切存在上圆满地获得昭示:依据最圆满的智慧与充分实现的真理,这就把存在的本性及生命的本性真实地开展出来了。
弥勒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菩萨是怎样通过培养修行精神结构,勤勉地改变着自己的精神活动,以致于最后亲身实现了最高最圆满的觉悟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说:善男子!现实修行生活的具体展开过程是这样的:当菩萨们已经对修行精神结构的要领有所体会后,他就运用奇妙的认识方式对自己所接受所思考的有关存在真实本性的七种道理,进行反复观察、反复研究、在与真理相应的思维方式里深入思考着存在的真实本性:由于他们对对象的认识是根据存在之本性而来,所以在他们的认知活动里能舍弃微细实体观念的任何现实作用,连微细的实体观念都舍弃掉了,更何竞争那些粗显的实体执着呢?
善男子!让我们在此稍稍仔细地讨论一下。那所谓的「微细实体观念]是多种多样的,修行人愈是深切地改变着自己的思维结构,也就愈能逼真地体会到它们的纠缠。举例说来,有心识对对象的执取、对对象的感受、对对象的分析判断、心识或染污或净化的活动等等,每一种精神活动每一种生命动作里都有实体观念掺杂于其间:有关于内部主体的观念,有关于外部客体的观念,有时候这两种观念又混杂在一起发挥作用,有执着于利济其它生命的观念,有执着于正确知识的观念,有执着于存在本身的观念、有执着于四种真理的观念,有执着于生命现象生灭造作、变动不居的观念,有执着于生命现象无生灭无造作的观念,有执着于事物常住不动的观念,有执着于事物刹那变迁的观念,有执着于生命现象痛苦烦恼的观念,有执着于一切烦恼痛苦均不存在的观念,有执着于生命型态种类差别的观念,有执着于贯穿种类差别的共性之观念,有执着于语言称谓背后实体存在的观念,有执着于生命活动主宰实体不存在的观念,有执着一切存在现象中主宰实体不存在的观念,等等:针对教法道理的每一理解里,也都有实体观念介入于其间。
以上诸种细密繁杂的实体执着之现实活动均能被修行中的心识活动所摒弃,心识既然恒常地处在此一自我改变的修行过程中,在修行活动的每时每刻,修行人就能针对着束缚生命自由的事物、覆盖生命本性的事物以及引诱精神错误运思的事物,有目的的、有意识的强化着克服这些邪恶事物的方法。
在此之后,修行人对有关七种存在本性的道理,就分别产生出亲切体认它们的奇妙智慧,到此地步,就可以说,修行人已经「看见」存在的真实本性了。他此时不必再运用知性、理性去推测存在本性是什么,他直接地现实地认识到了存在之本性。由于创获亲切体认存在本性的奇妙智慧,就可以说修行人已经步入舍弃世俗生命形式的正确道路,已经进入真理的家园,这就为修行人赢得菩萨修行中的第一地。再者,修行人在「看见」存在本性以前,已经可以对两种思维对象进行认知,即有分析判断的作为认知精神活动之产物的思维对象和无分析判断的作为认知精神活动之产物的思维对象。现在,修行人既已能现实地「看见」真理,他在认知功能上自然会发生巨大的飞跃,现在,作为修行人思维对象的东西,就在前两样事物上添加上存在各方面的属性和特性。此后,修行人在逐级升高的修行阶位上更加勤奋地修学实践,他把自己精神功能的方向集中到前面述及的三种对象上,愈来愈真切地迫近对象。
这种情形就好比铆工在日常生活中所体会的,铆工为了把粗钉子从物体中敲打出来,往往要巧妙地利用细钉子,菩萨们为了驱逐实体观念的种种执着,就把所有认知对象都体会是精神活动之产物,这样一来,对精神生活、精神生命构成严重染污的实体观念就被完全排除掉了,由于排除了实体观念的现实作用,染污生命本性的心理潜势力也最终得以放弃。
菩萨在修行阶位上一步比一步加功用力,这情形就跟淘金一样,淘金者要不断淘炼金块,排除其杂质,方能得到纯金,菩萨由于对实体观念及实体观念的心理潜势力进行反复破斥、反复排除,他最后就能净化心识,获得全面净化了的精神结构。与此同时,修行人就能把圆满显现的存在实态作为自己的认识对象。就这样,菩萨在把一切事物收归心识活动的精神修行过程中,亲身开发出最高最圆满的觉悟之心。
弥勒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修行人应当怎样引发出菩萨利济群生的巨大威德呢
佛陀回答说:善男子!如果修行人善于观察精神活动六个方面的表现,他就一定能够引发出利济群生的巨大威德来。第一,他要如实观察各种各样的心识是怎样产生的:第二,他要如实观察心识与对象间的关系:第三,他要如实观察心识是怎样从束缚和染污中解脱出来的:第四,他要如实观察心识功能强化的情况;第五,他要如实观察心识功能弱化的情况:第六,他要如实观察心识作用厌弃流转、欣羡真理的自由品性。
所谓要如实观察心识作用产生时的情况,即要求修行人透彻了解十六种流转变动的心识作用在生起时的差别状况。
具体说来,第一个是被称作「阿陀那」的深层心识,它的感知功能极其细微、不易了解,它的内容时时刻刻都在变迁着,但在流转生灭中心识作用又维持着生命活动的自身同一性;此外,总的来说,深层心识把作为生命依据的自然界当作自己的感受对象。第二个是以种种事物作为对象的第六意识,它既可指能把物质、精神各个方面事物作为自己认识对象的有分析判断的第六意识,又可指能够伴随一切感觉活动、能够感受身心内外刺激的第六意识…
《解深密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