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深密經▪P13

  ..續本文上一頁昏沈睡眠的精神狀態從他的日常生活中徹底地排除掉,這就說明他心念相績的思維能力已經極爲完善了!

  

  彌勒又問:那麼,究竟到了什麼程度,我們方可判斷說修行人的觀照思維能力已經非常完善了

  

  

  佛陀回答說:善男子!如果一個修行人能把精神遊離于認識對象及事後後悔的心理狀態從他的日常生活中排除掉,那就說明他觀照思維的能力已經非常完善了。

  

  彌勒菩薩又問:世尊!如果一個菩薩致力于培養修行精神結構,已經能現實地控製自己的修行狀態,這時他要特別提防哪幾種錯誤的運思方式

  

  

  佛陀回答說:此時修行人要特別注意五種錯誤的運思,它們都能誘導心識,破壞剛剛創獲的修行精神結構。第一種叫做錯誤的意念走向:第二種叫做錯誤的外境追逐:第叁種叫做錯誤的內心貪戀:第四種叫做錯誤的客體觀念之執著;第五種叫做錯誤的主體觀念之執著。

  

  善男子!如果一個修行人在精神改變即將成功之際,突然放棄了先前誓願成佛的廣大志向,用「放棄生命活動」的要求代替了「追求圓滿覺悟」的初衷,這就叫做錯誤的意念走向,如果一個修行人突然對美色、柔音、異香、奇味、妙觸這五類極富誘惑力的外界事物産生濃烈興趣,由自己的生存欲望爲主千,攜帶種種伴隨著的心理情緒,肆無忌憚地向外境撲去,這就叫做錯誤的外境追逐:如果一個修行人一心一意地投入到那種一切思維活動不再發生的精神感受裏,牢牢守著這一似睡非睡的境界,或者他的精神更被此一狀態中的邪惡情緒所染汙了,以上這種運思就叫做錯誤的內心貪戀:如果修行人在培植新思維即將成功之際,卻把修行精神所變現的認識對象當作外部實體來思考,這就是錯誤的客體觀念之執著:如果修行人把自己的運思方向指向身體內部,他會對自己修行狀態下的身體産生出極爲真切的感受,根據內在的真切感受,他就在身體內部追求主宰性的自我,並由此激發驕慢之氣,這就是錯誤的主體觀念之執著。

  

  彌勒菩薩又禀告佛陀說:世尊!根據我的理解,培育心念相續的思維和觀照思維,這項工作是貫穿在修行人的整個修行活動過程中的。那麼從菩薩初次邁入菩薩修行階位一直到成就最高覺悟爲止,在修行生活的每一級別、每一階位上,精神改變活動特別著眼于消除何種身心障礙呢

  

  

  佛陀回答說:善男子!精神改變活動在菩薩修行的初地,主要對治邪惡情緒、生命行爲、生存活動等染汙生命本性的事物的現實作用,諸種染汙生命本性的事物之現實作用能將生命引導到更痛苦、更無希望的生存狀態:在菩薩修行的二地,精神改變活動主要對治邪惡情緒極其細微的失控狀態,邪惡情緒失控後的任何細微作用都將對生命的淨化帶來不利的影響:在菩薩修行的叁地,精神改變活動主要著力清除對教法的貪著心情,這種貪著情緒會妨害修行人對教法真谛的理解:在菩薩修行的四地,精神改變活動主要著力消除對修行境界的貪戀,修行人往往走不出內在感受的玄妙迷障:在菩薩修行的五地,精神改變活動致力于消除那種一向害怕生死流轉,一向欣羨圓滿安甯的心理,修行人的這種心理將引發錯誤的運思方式:在菩薩修行的六地,精神改變活動著力改變主觀意向的心理提示作用,在修行人的持續努力中,此種主觀意的提示作用十分重要,但「提示,」不斷外化爲心理上的現實活動,自然就成了認識上的障礙;在菩薩修行的七地,精神改變活動主要著眼于消除主觀意向極爲隱蔽的「提示」作用,只有當一切提示作用不再存在時,修行人的生命活動方與真理融成一片:

  

  在菩薩修行的八地,精神改變活動全力以赴地致力于開發生命中的巨大能量:在菩薩修行的九地,精神改變活動致力于清除語言障礙,開發出與真理相應的語言功能:在菩薩修行的第十地,精神改變活動致力于擴大生命的深度和廣度,使自由和真理能在生命中完完全全地實現出來。

  

  善男子!精神改變活動在成佛的階位上,主要致力于消除那些最細微的心理障礙和知識障礙,由于徹底消除了以自我主體的實體化執著爲中心的心理障礙,生命就達到自由、安樂,由于徹底消除了以對對象客體的實體化執著爲中心的知識障礙,真理就能在一切存在上圓滿地獲得昭示:依據最圓滿的智慧與充分實現的真理,這就把存在的本性及生命的本性真實地開展出來了。

  

  彌勒菩薩又禀告佛陀說:世尊!菩薩是怎樣通過培養修行精神結構,勤勉地改變著自己的精神活動,以致于最後親身實現了最高最圓滿的覺悟

  

  

  佛陀告訴彌勒菩薩說:善男子!現實修行生活的具體展開過程是這樣的:當菩薩們已經對修行精神結構的要領有所體會後,他就運用奇妙的認識方式對自己所接受所思考的有關存在真實本性的七種道理,進行反複觀察、反複研究、在與真理相應的思維方式裏深入思考著存在的真實本性:由于他們對對象的認識是根據存在之本性而來,所以在他們的認知活動裏能舍棄微細實體觀念的任何現實作用,連微細的實體觀念都舍棄掉了,更何競爭那些粗顯的實體執著呢?

  

  善男子!讓我們在此稍稍仔細地討論一下。那所謂的「微細實體觀念]是多種多樣的,修行人愈是深切地改變著自己的思維結構,也就愈能逼真地體會到它們的糾纏。舉例說來,有心識對對象的執取、對對象的感受、對對象的分析判斷、心識或染汙或淨化的活動等等,每一種精神活動每一種生命動作裏都有實體觀念摻雜于其間:有關于內部主體的觀念,有關于外部客體的觀念,有時候這兩種觀念又混雜在一起發揮作用,有執著于利濟其它生命的觀念,有執著于正確知識的觀念,有執著于存在本身的觀念、有執著于四種真理的觀念,有執著于生命現象生滅造作、變動不居的觀念,有執著于生命現象無生滅無造作的觀念,有執著于事物常住不動的觀念,有執著于事物刹那變遷的觀念,有執著于生命現象痛苦煩惱的觀念,有執著于一切煩惱痛苦均不存在的觀念,有執著于生命型態種類差別的觀念,有執著于貫穿種類差別的共性之觀念,有執著于語言稱謂背後實體存在的觀念,有執著于生命活動主宰實體不存在的觀念,有執著一切存在現象中主宰實體不存在的觀念,等等:針對教法道理的每一理解裏,也都有實體觀念介入于其間。

  

  以上諸種細密繁雜的實體執著之現實活動均能被修行中的心識活動所摒棄,心識既然恒常地處在此一自我改變的修行過程中,在修行活動的每時每刻,修行人就能針對著束縛生命自由的事物、覆蓋生命本性的事物以及引誘精神錯誤運思的事物,有目的的、有意識的強化著克服這些邪惡事物的方法。

  

  在此之後,修行人對有關七種存在本性的道理,就分別産生出親切體認它們的奇妙智慧,到此地步,就可以說,修行人已經「看見」存在的真實本性了。他此時不必再運用知性、理性去推測存在本性是什麼,他直接地現實地認識到了存在之本性。由于創獲親切體認存在本性的奇妙智慧,就可以說修行人已經步入舍棄世俗生命形式的正確道路,已經進入真理的家園,這就爲修行人贏得菩薩修行中的第一地。再者,修行人在「看見」存在本性以前,已經可以對兩種思維對象進行認知,即有分析判斷的作爲認知精神活動之産物的思維對象和無分析判斷的作爲認知精神活動之産物的思維對象。現在,修行人既已能現實地「看見」真理,他在認知功能上自然會發生巨大的飛躍,現在,作爲修行人思維對象的東西,就在前兩樣事物上添加上存在各方面的屬性和特性。此後,修行人在逐級升高的修行階位上更加勤奮地修學實踐,他把自己精神功能的方向集中到前面述及的叁種對象上,愈來愈真切地迫近對象。

  

  這種情形就好比鉚工在日常生活中所體會的,鉚工爲了把粗釘子從物體中敲打出來,往往要巧妙地利用細釘子,菩薩們爲了驅逐實體觀念的種種執著,就把所有認知對象都體會是精神活動之産物,這樣一來,對精神生活、精神生命構成嚴重染汙的實體觀念就被完全排除掉了,由于排除了實體觀念的現實作用,染汙生命本性的心理潛勢力也最終得以放棄。

  

  菩薩在修行階位上一步比一步加功用力,這情形就跟淘金一樣,淘金者要不斷淘煉金塊,排除其雜質,方能得到純金,菩薩由于對實體觀念及實體觀念的心理潛勢力進行反複破斥、反複排除,他最後就能淨化心識,獲得全面淨化了的精神結構。與此同時,修行人就能把圓滿顯現的存在實態作爲自己的認識對象。就這樣,菩薩在把一切事物收歸心識活動的精神修行過程中,親身開發出最高最圓滿的覺悟之心。

  

  彌勒菩薩又禀告佛陀說:世尊!修行人應當怎樣引發出菩薩利濟群生的巨大威德呢

  

  

  佛陀回答說:善男子!如果修行人善于觀察精神活動六個方面的表現,他就一定能夠引發出利濟群生的巨大威德來。第一,他要如實觀察各種各樣的心識是怎樣産生的:第二,他要如實觀察心識與對象間的關系:第叁,他要如實觀察心識是怎樣從束縛和染汙中解脫出來的:第四,他要如實觀察心識功能強化的情況;第五,他要如實觀察心識功能弱化的情況:第六,他要如實觀察心識作用厭棄流轉、欣羨真理的自由品性。

  

  所謂要如實觀察心識作用産生時的情況,即要求修行人透徹了解十六種流轉變動的心識作用在生起時的差別狀況。

  

  具體說來,第一個是被稱作「阿陀那」的深層心識,它的感知功能極其細微、不易了解,它的內容時時刻刻都在變遷著,但在流轉生滅中心識作用又維持著生命活動的自身同一性;此外,總的來說,深層心識把作爲生命依據的自然界當作自己的感受對象。第二個是以種種事物作爲對象的第六意識,它既可指能把物質、精神各個方面事物作爲自己認識對象的有分析判斷的第六意識,又可指能夠伴隨一切感覺活動、能夠感受身心內外刺激的第六意識…

《解深密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說信佛功德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