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還可以指在修行過程中獲得了提高的第六意識,這個意識能夠在極短時間內把無窮無盡的內容放進自己的認知框架中,例如,它可以在一刹那之間進入好幾種靜中思維狀態,也可以同時看見許多佛國世界,還可以同時看見在那些佛國世界中許多大修行正在不同地點所從事的利群濟生的莊嚴事業,等等。第叁個是指只能以少量事物少量內容作爲自己認知對象的心識,這指的是系縛于欲念生命生存狀況中的心識。第四個是能以大量事物大量內容作爲自己認知對象的心識,這指的是沒有欲念而有身體的那一生命狀態中的心識。第五個是以無窮無盡的事物或內容作爲認知對象的心識,這是在「無邊的虛空」、「無邊的思維」這兩種生存狀況中的心識。第六個是以極爲微細的觀念作爲自己認知對象的心識,這指的是在「物質和思維似乎部不存在了」這一生存狀況中的心識。第七個是住在叁重世俗世界最邊際的那一類生命的心識,即指處在「既沒有思想活動、又並非沒有思想活動]這一生存狀況中的心識。第八個是沒有實體觀念的心識,這既指超越于流轉生命之上的真正生命之心識,也指把認知對象融合到精神活動中來的心識狀況。第九個是與痛苦煩惱相伴而生的心識,這是指處在「地獄」這一生存狀況中的生命之心識。第十個是指可伴有各種感受活動的心識,這指的是欲念生命的心識狀況。第十一個是指伴隨著喜悅感受的心識,這是指在心念相續的修行狀況中處于第一、第二個層次上的心識狀況。第十二個是指伴隨著快樂感受的心識,這是指在心念相續的思維狀況中處于第叁層次上的心識狀況。第十叁個是伴隨著不苦不樂感受活動的心識,這是指在心念相續的思維狀況中處于第四至第八五個修行層次上的心識狀況。第十四個是與染汙相伴而生的心識,這是指處在生滅流轉、痛苦煩惱這一世俗生命狀況中的心識。第十五個是與良善心理情緒相伴而生的心識,這裏所謂的良善情緒,指無貪欲、無恨惡、無愚昧、信念佛法等,這是指正處在修行生活中的心識狀況。第十六個是既不與良善情緒相伴、又不與邪惡情緒相伴的心識,人們在世俗生活中常常能經驗到那種「非善非惡」的心識狀況。
所謂善于觀察認識活動與對象之間的關系,就是說要善于理解認識活動過程的真實本性,也就是要把一切現象領會爲是精神活動的産物。
所謂善于觀察心識從束縛中擺脫出來的情況,也即指正確地了解什麼是束縛生命自由本性的事物,如果了解了實體觀念及其心理潛勢力的存在,那麼就必然能通過修行活動把生命從這兩重系縛中解放出來。
所謂善于觀察心識作用功能強化的情況,就是說能如實了解那些能對治兩重系縛力量的精神結構,當實體執著及其潛勢力的影響增強時,精神結構功能也會相應地得到強化。
所謂善于觀察心識功能弱化的情況,就是能如實了解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精神結構的功能會弱化,修行人在踐修過程中經常體會到,一旦實體執著及其潛勢力的影響減弱時,修行精神功能的對治作用也會相應地弱化下來。
所謂觀察心識作用的自由品性,也即是了解什麼是精神期求擺脫的,什麼是精神希望達成的
修行人在其精神生活中無不深深體會到:精神生命深切厭惡于痛苦煩惱、深切欣慕著自由安樂,這就是心識本質上的自由品性,我們幾乎可以說,此種心識自由品性才是生命轉化、進化和淨化的真正基礎。
彌勒菩薩又禀告佛陀說:世尊!您曾經說過,在一切邪惡情緒悉已消除,不再退入流轉過程的自由生命裏,一切感受活動就永遠消除了。世尊,您這裏指的是哪些種類的感受活動呢
佛陀告訴彌勒菩薩說:善男子!慨略言之,在淨化生命的絕對自由狀態裏,有兩種感受活動被永遠消除了。其一是根據身體內感覺器官而來的感受活動,其二是根據外部感覺對象而來的感受活動。
根據身體內感覺器官而來的感受活動又有以下幾個類型:一是根據眼、耳、鼻、舌、身這五樣官能而來的感受,二是根據認知功能而來的感受,叁是指現實生命中引發的各種感受,四是指現實生命行爲將來會在未來生命周期中引發的感受。
根據外部感知對象而來的感受活動也可以分成四個類型,一是指對自然界的感受活動,二是指對資生事物的感受活動,叁是指把自然界和資生事物攝取過來爲己所用的感受活動,四是指在攝取一切環境、事物、對象後進一步貪著于它們的感受活動。
在已經消除邪惡情緒的現實作用、尚未徹底征服心理上的煩惱潛勢力、生命已達到相對自由的境界裏,未來的感受活動即已消除掉了:由于此時已獲得與真理相應的智能,智能與外部對象一接觸,即會有感受活動發生,它可以包括對自然界的感受,也可以包括對現實生命的感受等等。也可以換個說法,在生命達到相對自由的境界裏,依據感覺功能、依據外部對象而引發的所有感受活動都已經消除掉了,只剩下對認知對象的直接感受,這個直接感受是與智慧交融在一起的。當生命由相對自由向絕對自由躍進時,這個「與智能相應的直接感受」功能也將予以消除。所以我說,在絕對自由的生命狀態裏就沒有任何感受活動了。
當時,佛陀又贊歎彌勒菩薩說:好啊,太好了!善男子!你現在已能歸依于最圓滿的淨化教法,你今日的一切提問都集中在淨化精神這個主題上。你對「淨比生命」的原則已能透徹理解,你對「淨化生命」的方法細則也已完全掌握。過去、現在和未來,覺者們已經陳說的、正在陳說的、將來要陳說的道理,都已經在這裏了。諸善男子、善女人!你們都應該根據這一淨化精神結構的方法勇敢地去投入修行實踐。精神改變之路是漫長、曲折的,精神改變的事業是莊嚴、絢爛的,但是一切修行人都要切切注意,從你們步入修行生活的第一天起,你們就必須以理性和智慧決擇出正確的修行方法。
當時,佛陀想把以上教法的大意用簡略的語言概括出來,以便于聽衆記憶和掌握,就說了下面這些偈頌。他說:
在假借語言概念成立的淨化教法中,如果精神活動不能自我調控、自我改變,那就破壞了一切的修行道理:如果依據這一圓滿教法,遵循它的淨化之路,如果他能正確地展開修行,那麼他將會獲得最高的覺悟。
有些修行人執著于教法中的某些觀念,他把這些觀念看成是真理,說:我已經掌握真理了,這些人一葉障目、不見森林,彌勒說他們與真理相差得還太遙遠,就像大地與天空相隔何啻千裏萬裏!
世上有些事情能給身家性命帶來好處,但爲了真理則必須斷然抛棄它們:智慧人在無窮無盡的生命綿延裏淨化著自己,他最終將擺脫一切染汙,才能得到圓滿的安甯和喜樂的收獲。
如果一個人在陳說真理和接受真理時摻雜著世俗的欲念,那他將永遠成爲欲念的奴隸!愚鈍的人雖然也有機會接觸真理教法,但他不懂得淨化自己的生命,開拓內在的德性,他仍然貧窮得像四處流浪的乞丐。
應當放棄各種學理的偏見,應當生起發達進化的志願,爲了救濟淪沒于苦難中的生命,你應當沿著淨化道路去好好修學!
當時,彌勒菩薩又禀告佛陀說:世尊!在您這部解析深奧意蘊的教法中,應當如何稱呼以上教法呢
我們應當怎樣去保護它、奉行它
佛陀告訴彌勒菩薩說:善男子!以上教法可以稱作「最圓滿的淨化教法」,你應當根據教法的指導,勤勉不懈地去改變自己的精神結構:以淨化方法來淨化自己,這就是對「淨化教法」最好的奉行和保護。
佛陀在陳說「圓滿淨化教法」時,與會大衆中有六十萬衆生激發了最高最圓滿的覺悟之心:有叁十萬要求放棄一切生命活動的修行人消除了邪惡情緒的現實作用,並獲得直接體認存在本性的認識能力:有十五萬要求解除生命活動的修行人徹底消除了生命深層的邪惡勢力,達到自由安樂狀態;有七萬五千個菩薩引發出以淨化教法改變精神結構的巨大決心。
當時,觀自在菩薩禀告佛陀說:世尊!您曾經說過菩薩淨化生命的十個修行階位。這十個階位按次序是極大歡喜的階位、擺脫非自覺調控的階位、智慧生起的階位、焚燒一切煩惱的階位、把對真理的認識與對事物個別特性的認識調和起來的階位、直接觀察生命流轉狀態的階位、真理念念相績不再間斷的階位、任何現實的生命活動不再觸動的階位、徹底透破語言障礙的階位,獲得廣大智能和功業的階位,最後,您又說過,菩薩淨化生命的第十一個修行階位即成佛的階位。世尊!我現在想知道,以上這些修行階位共講了幾種淨化
十一個階位所表征的修行過程裏,又包括哪些方面的修行內容呢
當時佛陀告訴觀自在菩薩說:善男子!你應當知道,十一個修行階位中共包括了四種淨化和十一個方面的淨化、修行內容,也就是說,這四種淨化和十一個方面的淨化內容可以概括菩薩修行生活的內容和實質。爲什麼說四種淨化能概括修行階位的特質呢
具體說來,一種淨化了的超然愉悅能夠概括第一階位的特質,一種淨化了的意志調控能力可以概括第二階位的特質:一種淨化了的認識功能可以概括第叁階位的特質:一種淨化了的與真理相應的智慧從第四階位開始,愈向修行生活的高層次邁進,愈能得到更深更廣的開發,所以它能概括從第四階位一直到成佛階位的修行特質。善男子!以上就是用四種淨化概括修行生活的具體意思。
從十一個方面來概括修行內容,這句話又是什麼意思呢
詳細情況是這樣的:菩薩在躍入菩薩階位之前的修行過程中,他依靠書寫經典、誦讀經典等十條途徑勤勉地修學著教法,這樣久而久之後,就會獲得與真理相契符的確定性的觀念、見解,這就使修行人超出了漫長的准備階段,而進入菩薩階位的第一個層次,根據這一原因,修行生活這一方面內容得到了滿足;但是菩薩還不能自覺調節精神活動中…
《解深密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