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事業,這就像大地上諸種因緣條件輾轉變化,因而萬事萬物的生機就能勃發出來。與真理相應的佛,他所變現的生命是由各種莊嚴事業積聚起來的,他是絕對真理在生存世界上的完美體現。你應當知道,對于佛爲教化衆生而變現的生命,可以說他有産生,至于那真正的生命,「産生」這一概念根本就不適合去表達它。
曼殊室利菩薩又禀告佛陀說:世尊!我想了解佛爲教化衆生而變現的生命,這個「變現生命」的情況究竟是怎樣的呢
佛陀告訴曼殊室利菩薩說:善男子!佛變現生命的具體情況是這樣的:佛在叁千大千世界這個屬于他教化範圍內的種種生命存在的地方,或者選擇握有巨大權力的貴族家庭,或者選擇那些家資殷豐而又樂善好施的人家,佛可以在不同地點同時去變現生命,他進入母胎、誕生、長大、娶妻生子、離開家庭志意向道、尋求苦行的方式去達到解脫、摒棄苦行這種無效的方法、成就最高最圓滿的覺悟,以上幾個生命階段按次序顯現,這就是佛變現生命的一般情況。
曼殊室利菩薩又禀告佛陀說:世尊!佛所說的經典可以看成是佛與真理相應的真正生命的具體表現形式,因爲表述真正生命的經典存在著,那些尚未能自我把握其生命流轉方向的人必然能自我把握了,那些已能把握生命進化方向的修行人,就可以通過研究佛的教法經典而快速地解除痛苦煩惱。現在我想知道,那表述佛「真正生命」的經典分成哪幾個部分呢
佛陀告訴曼殊室利菩薩說:善男子!表述佛真正生命的經典可以分爲叁個部分…一是經藏,二是律藏,叁是論藏。
曼殊室利菩薩接著問:世尊!那麼,什麼叫做「經藏」,什麼叫做「律藏」,什麼又叫做「論藏」呢
佛陀說:曼殊室利!如果我把同一性質的事物放在一起,分門別類地給予解說,這樣來分析一切存在現象的經典就叫做「經藏」。我有時根據四樣事物分析存在現象,有時根據九樣事物分析存在現象,甚至有時根據二十九樣事物來分析存在現象。
究竟是哪四樣事物呢
第一是接受教法、思考教法後引發出來的兩種智慧:第二是歸敬佛、歸敬佛親證的真理及佛施設的教法:第叁是指幫助衆生展開現實修行活動的叁種學問,即戒律學、禅定學和智慧學:第四是走向真理的具體方法,共包括叁十七種方法。
究竟是哪九樣事物呢
第一是構成生命現象的五種成分聚集體,包括肉體物質、感受功能、造相功能、心理欲念及意識活動等:第二是生命與外界接觸後發生統攝作用,生命利用感知功能在外界環境的刺激下産生感覺、知覺,並同時向環境有所攝取,用以維系生命的生存和發展:第叁是生命活動具體過程的展開,這裏陳述了構成展開過程的十二個環節:第四指生命的資生方式,資生方式有世俗生命的資生方式以及與真理相應的資生方式這兩大類別:第五是關于染汙生命的狀態、原因以及淨化生命的狀態、原因的描述,這就是四種真理的相關教法:第六是對宇宙世界中各種存在現象的一個總體分類,包括自然界、生命現象、真理教法、真實的生命狀態、諸種走向真理的修學方法等五大類:第七是能陳說真理的覺者,即佛:第八是被陳說的真理,即教法;第九是參與佛教會議的大衆,這包括貴族、出家修行人、有學問的人、有財勢的人、四種天界生命等。
究竟是哪二十九樣事物呢
第一指構成生命現象的五種成分聚集體:第二指由十二個環節組成的生命展開過程:第叁指在無主宰存在的流轉過程中執著有主宰、主體的實體式存在,這一錯誤觀念成爲招感未來生命流轉狀態的重要原因:第四指在沒有實體存在的流轉過程中執著有對象、客體的實體式存在,這一錯誤觀念也是招感未來生命流轉狀態的一個重要原因:第五指培養注意力的四種方法,它們的主要原則是根據教法指導,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一事物之上,這樣通過持久的努力使精神漸漸集中到真理之上:第六指通過反複研究教法而獲得的智慧,這一研究過程中需要極大的意志力之參與:第七指靜中思維工夫,其主要特征是把認知對象體會爲精神活動之展現,從而得以突破外在實體的頑固觀念:第八指提高了的靜中思維能力,此時精神已能持久地傾注于存在本性之上:第九指同解除生命流轉之苦這一最高目標,爲實現這一宏偉目標作准備的良善行爲:第十指對世俗生命痛苦煩惱狀態的全面認識和觀察,這又包括叁方面內容,其一是對有欲念的生命現狀之觀察,其二是對沒有欲念但有肉體的生命現狀之觀察,其叁是對既無欲念又無肉體但殘存思想活動的生命現狀之觀察,在第一種生命狀態裏,最主要的痛苦根源是顛倒性的知識和觀念,它們是從對自我與對象這兩重實體執著裏引發出來的,在第二種生命現狀裏,思維方式仍然是邪惡的,第叁種生命則稍稍能克服一些自我執著,但自我執著的煩惱潛勢力仍然深深隱伏在他們的深層生命結構裏:第十一指造成生命痛苦現狀的基本原因:第十二指親自體會到真理,也指被體認到的生命自由狀態和存在真實本性:第十叁指解除痛苦煩惱實現生命自由的具體修行方法;第十四指已直接「看見」真理,再也不會從真理的道路上退回去:第十五指在真理這一絕對知識指導下的關于存在特殊性的知識:第十六指與真理相應的認識之思維物件:第十七指對已被斷除的後天煩惱和未被斷除的先天煩惱都進行細致的觀察:第十八指「看見」真理後仍然會偶而失控的心理狀態;第十九指旨在調節失控狀態的一些修行手段:第二十指絕對不會再失控的修行精神思維結構:第二十一指刻苦修學以期清除欲念生命狀態中的身心煩惱:第二十二指刻苦修學以期清除沒有欲念但有肉體的生命現狀中的身心煩惱:第二十叁指菩薩修行第八階位創獲的與真理絕對相應的精神結構:第二十四指與真理相應的智慧:第二十五指與真理絕對相應同時能體認存在各方面特殊性的智慧:第二十六指爲了使生命進入一切頃惱不再存留的自由狀態,應首先研究什麼是真實的道理,什麼是錯誤的妄見:第二十七指爲了使生命進入一切煩惱不再存留的圓滿自由中,首先致力于消除各種煩惱的現實活動:第二十八指在佛教教法中獲得正知正見,盡管此種知見還未越出流轉變動的範圍,但已足夠超過那些不按佛教教法修行的人在思維水平上達到的最高峰:第二十九是指雖然一些衆生對我的教法産生了正知正見,但他不能在此正知正見的指導下,勤勉地展開修行工作,我就說他們從真理的道路上退回來了,不是說要現實地産生出與真理不相應的錯誤觀念才可以叫做「從真理的道路上退回來了」,一個人雖然有正知正見,但他不能認真地改變自己的精神結構,不能認真地從事淨化生命的實踐,這就已經是「從真理的道路上退回來了」。
曼殊室利!我在有些經典中爲體會四種真理的修行人和希求成佛的修行人各自製定了一些他們應該遵守的戒律,與此同時也陳述了與戒律有聯系的一些相關事項,這一部分經典即叫做「律藏」。
曼殊室利菩薩又請問佛陀說:世尊!您在經典中爲菩薩們製定的戒律,其內容共有哪些部分呢
佛陀說:善男子!這部分「律藏」內容共有七個方面:一是講述接受戒律時應舉行的相應儀式:二是針對一些重大罪行的製止戒律,這些重大罪行包括殺害、偷盜、邪淫、謊言等;叁是詳細規定具體戒律的適用範圍:四是從理論上說明處于流轉變異生存狀態中的衆生有違犯戒律的潛在可能性:五是從理論上證明那些在精神改變上取得很大進步的修行人不再有違犯戒律的潛在可能性:六是規定修行人從犯戒狀態擺脫出來的具體方法和步驟;七是講述一些修行人接受戒律一段時間後又摒棄戒律時可能會出現的情況。
曼殊室利!我在一些經典中,從十一個方面來研究存在現象,對之進行細致深入的分析和討論,這部分經典就叫做「論藏」。這裏說的是哪十一個方面呢
第一是存在流轉變異的方面,第二是存在的真實本性,第叁是叁十七條引向真理的認識方法各自所研究的事物,第四是討論八個類別的事物,第五是走向真理的方法本身,第六是消除一切痛苦煩惱後所獲得的功德,第七是如何接受覺者的智慧,又如何把覺者的智慧傳達給他人,第八是能夠染汙修行方法的一些事物,第九是實現真理的輔助性手段,第十指那些染汙修行方法的事物所帶來的錯失,第十一則指實現真理的輔助性手段所帶來的樂觀成果。
所謂存在流轉變異的方面,這指的是以下叁種情況:其一是根據五種事物的成分聚集體假說有生命現象存在,而此一生命被一般衆生以「自我」統攝起來;其二是意識處處計較而虛構的實體存在樣態;其叁是指依據因緣條件流轉的生命現象、生命過程、生命活動等。
所謂存在的真實本性,這就是我前面曾提出的七種存在本性之說。
所謂叁十七種認識真理的方法各自所研究的事物,總起來說也是我們知識的本體。
所謂概述八個類別的事物,事實上是側重研究跟修行有關的事物:第一是觀察什麼是事物中的東西,第二是觀察存在現象中哪些是假借語言概念成立而其自身其實並不存在的東西,同時觀察佛陀陳說教法的一些原則;第叁是觀察那些染汙衆生本性的事物給衆生帶來的錯失,第四是觀察淨化生命的事物給衆生帶來的利益,第五是觀察教法中各種道理的真實意義,第六是觀察流轉衆生中包含的因果原則,第七是研究教法中的各種道理,第八是觀察教法提示的具體修行方法。
所謂觀察真理,實即觀察存在的真理本性。所謂觀察存在中假借語言概念成立的東西,包括五類成分聚集體複合而成的生命現象,人們在這個複合體中執著有統攝性的、主宰性的自我之存在:也包括意識處處計較而虛構的一切事物之實體:還包括佛陀爲了陳說真理而使用的一些陳說原則,例如:對任何人的講說都一致的說法,…
《解深密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