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念身經(身觀念處經) 阿含經卷第二十▪P2

  ..續本文上一頁各種過患而得到定心,那麼得到定心之後,就會如實地了知上述的狀況。這就稱之爲比丘修習身觀念處。”

  

  【四大觀】

  “其次,比丘修習身觀念處時,比丘觀察此身的各種性質,我的身體裏面有地性、水性、火性、風性、空性、識性元素,就像屠夫殺牛一般,剝皮放在地上,分作六段。比丘就像這樣,觀察身體的各種性質。在這個身體裏面有地性、水性、火性、風性、空性、識性元素。比丘這樣隨念著自己身體的活動,便會如實地認知上述情況。他如果能夠這樣保持遠離獨住、心無放逸、精勤修行,切斷心理上的各種過患而得到定心,那麼得到定心之後,就會如實地了知上述的狀況。這就稱之爲比丘修習身觀念處。”

  

  【墓墟觀】

  “其次,比丘修習身觀念處時,比丘觀察死屍,過了一、二天乃至六、七天之後,被烏鴉所啄食,被狼、狗所啃食,火燒地埋都會腐朽、爛壞。看到之後,自行比較:如今我這個身體也是一樣,同樣會有這個現相,終究難逃這個下場。比丘這樣隨念著自己身體的變化,便會如實地認知上述情況,他如果能夠這樣保持遠離獨住、心無放逸、精勤修行,切斷心理上的各種過患而得到定心,那麼得到定心之後,就能如實地了知上述的狀況,這就稱之爲比丘修習身觀念處。”

  

  “其次,比丘修習身觀念處時,比丘原來所看到的死屍,骸骨已呈青色,腐爛侵蝕泰半,骨鎖散落在地。看到之後,自行比較:如今我這個身體也是一樣,同樣會有這個現相,終究難逃這個下場。比丘這樣隨念著自己身體的變化,便會如實地認知上述情況。他如果能夠這樣保持遠離獨住、心無放逸、精勤修行,切斷心理上的各種過患而得到定心,那麼得到定心之後,就能如實地了知上述的狀況。這就稱之爲比丘修習身觀念處。”

  

  “其次,比丘修習身觀念處時,比丘原來所看到的死屍,皮膚、血、肉均已剝離,只有筋腱相連。看到之後,自行比較:如今我這個身體也是一樣,同樣會有這個現相,終究難逃這個下場。比丘這樣隨念著自己身體的變化,便會如實地認知上述情況。他如果能夠這樣保持遠離獨住、心無放逸、精勤修行,切斷心理上的各種過患而得到定心,那麼得到定心之後,就能如實地了知上述的狀況。這就稱之爲比丘修習身觀念處。”

  

  “其次,比丘修習身觀念處時,比丘原來所看到的死屍,骨頭已經節節支解,散落在各處,腳骨、手骨、髀骨、躊骨、脊骨、肩骨、頸骨、髑髅骨(頭骨),各在不同的地方。看到之後,自行比較:如今我這個身體也是一樣,同樣會有這個現相,終究難逃這個下場。比丘這樣隨念著自己身體的變化,便會如實地認知上述情況。他如果能夠這樣保持遠離獨住、心無放逸、精勤修行,切斷心理上的各種過患而得到定心,那麼得到定心之後,就能如實地了知上述的狀況。這就稱之爲比丘修習身觀念處。”

  

  “其次,比丘修習身觀念處時,比丘原來所看到的死屍,骨頭已經泛白如螺貝,泛青如鴿羽的顔色,赤色則如血汙,腐爛朽壞如粉末。看到之後,自行比較:如今我這個身體也是一樣,同樣會有這個現相,終究難逃這個下場。比丘這樣隨念著自己身體的變化,便會如實地認知上述情況。他如果能夠這樣保持遠離獨住、心無放逸、精勤修行,切斷心理上的各種過患而得到定心,那麼得到定心之後,就能如實地了知上述的狀況。這就稱之爲比丘修習身觀念處。”

  

  “如果能夠這樣修習身觀念處,這樣廣爲解說者,各種善法,也就是道品法,盡在其中。他如果具有清淨心,猓解整個心意活動的過程,就像大海,各條小河都流入海中。如果能夠這樣修習身觀念處,這樣廣爲解說者,各種善法,也就是道品法,盡在其中。”

  

  “若有出家修梵行的人,不能正確地建立身觀念處,往來遊行時很少用心的人,就會被魔王波旬所窺伺、尋求其控製之方便,而且必定能夠得逞的。爲什麼會這樣呢孤因爲那個出家修梵行的人內心空虛而沒有身觀念處的緣故。就像一個無水的空瓶子安放在地上,如果有人持水來倒入瓶中,你們認爲如何?那瓶子是否會承受水呢?”

  

  比丘答曰:“會承受的,世尊”

  

  “爲什麼呢?因爲它中空無水,安放在地上,所以一定會承受。因此,若有出家修梵行的人不能正確地建立身觀念處,往來遊行時很少用心的人,就會被魔王波旬所窺伺、尋求其控製之方便,而且必定能夠得逞的。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那個出家修梵行的人內心空虛而沒有身觀念處的緣故。”

  

  “若有出家修行的人能夠正確地建立身觀念處,往來遊行時充滿無量專注之心者,雖被魔王波旬所窺伺、尋求其控製之方便,終不能得逞,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那個出家修梵行的人內心不空虛而具有身觀念處的緣故。就像有一個裝滿水的瓶子安放在地上,若有人拿水來傾倒入于瓶中,你們認爲那個瓶子還會再承受水嗎?”

  

  比丘答:“不再承受了,世尊。”

  

  “爲什麼呢?因爲那裝滿水的瓶子安放在地上,所以不再承受。因此,若有出家修梵行的人能夠正確地建立身觀念處,往來遊行時充滿無量專注之心者,雖被魔王窺伺、尋求其控製之方便,終不能得逞。爲什麼呢?因爲那個出家修梵行的人內心不空虛而具有身觀念處的緣故。”

  

  “若有出家修梵行的人不能正確地建立身觀念處,往來遊行時很少用心的人,就會被魔王波旬所窺伺、尋求其控製之方便,而且必定能夠得逞的。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那個出家修梵行的人內心空虛而沒有身觀念處的緣故。就像大力士把沈重的大石頭擲到泥沼中,你們認爲會不會陷入泥沼之中呢?”

  

  比丘答:“會陷入的,世尊。”

  

  “爲什麼呢?因爲石頭比泥沼沈重,所以一定會陷入。因此,若有出家修梵行的人不能正確地建立身觀念處,往來遊行時很少用心的人,就會被魔王波旬所窺伺、尋求其控製之方便,而且必能得逞的。爲什麼呢?因爲那個出家修梵行的人內心空虛而沒有身觀念處的緣故。

  

  “若有出家修梵行的人能夠正確地建立身觀念處,往來遊行時充滿無量專注之心者,雖被魔王波旬所窺伺、尋求其控製之方便,終不能得逞。爲什麼呢?那個出家修梵行的人內心不空虛而具有身觀念處的緣故。就像大力士把輕毛球(絮)水平擲往窗戶門扇一樣,你們認爲會不會丟進窗戶門框裏面去呢?”

  

  比丘答:“不會的,世尊。”

  

  “爲什麼呢?因爲毛球(絮)很輕,窗戶門扇平行而立,所以丟不進去。因此,若有出家修梵行的人能夠正確地建立身觀念處,往來遊行時充滿無量專注之心者,雖被魔王波旬所窺伺、尋求其控製之方便,終不能得逞。爲什麼呢?因爲那個出家修梵行的人內心不空虛而具有身觀念處的緣故。”

  

  “若有出家修梵行的人不能正確地建立身觀念處,往來遊行時很少用心的人,就會被魔王波旬所窺伺、尋求其控製之便,而且必能得逞的。爲什麼呢?因爲那個出家修梵行的人內心空虛而沒有身觀念處的緣故。就像有人用枯槁的木頭和幹燥的鑽子來鑽木取火一樣,你們認爲那個人能取得到火嗎?”

  

  比丘答:“取得到,世尊。”

  

  “爲什麼呢?因爲用幹燥的鑽子鑽入枯槁的木頭,所以一定取得到。因此,若有出家修梵行的人不能正確地建立身觀念處,往來遊行時很少用心的人,就會被魔王波旬所窺伺、尋求其控製之方便,而且必能得逞。爲什麼呢?因爲那個出家修梵行的人內心空虛而沒有身觀念處的緣故。”

  

  “若有出家修梵行的人能夠正確地建立身觀念處,往來遊行時充滿無量專注之心者,雖被魔王窺伺、尋求其控製之方便,終不能得逞。爲什麼呢?因爲那個出家修梵行的人內心不空虛而有身觀念處的緣故。就像有人用潮濕的木頭和鑽子來鑽木取火一樣,你們認爲那個人能取得到火嗎?”

  

  比丘答:“取不到,世尊。”

  

  “爲什麼呢?因爲用潮濕的鑽子鑽入潮濕的木頭,所以取不到。因此,若有出家修梵行的人能夠正確地建立身觀念處,往來遊行時充滿無量專注之心者,雖被魔王波旬所窺伺、尋求其控製之方便,終不能得逞。爲什麼呢?因爲那個出家修梵行的人內心不空虛而有身觀念處的緣故。”

  

  【十八項功德】

  “這樣修習身觀念處,這樣廣爲解說者,當會得到十八項功德。那十八項

  呢?”

  

  比丘能夠忍受饑渴、寒熱、蚊虻、蠅蚤、風日的煎熬,惡聲漫罵、木杖捶打也能忍受。身體遇到各種疾病,極爲痛苦,幾乎喪命,種種不愉快的事皆能忍耐。這樣修習身觀念處,這樣廣爲解說者,就是第一項功德。

  

  其次,比丘能忍耐不愉快,若發生不愉快的事,內心終不執著。這樣修習身觀念處,這樣廣爲解說者,就是第二項功德。

  

  其次,比丘能夠忍耐恐怖。若發生恐怖的事,內心終不執著。這樣修習身觀念處,這樣廣爲解說者,就是第叁項功德。

  

  其次,比丘若生起叁惡念,欲念、恚念、害念,若生起叁惡念,內心終不執著。這樣修習身觀念處,這樣廣爲解說者,就是第四、五、六、七項功德。

  

  其次,比丘離欲、離惡不善之法乃至得到第四禅成就,這樣修習身觀念處,這樣廣爲解說者,就是第八項功德。

  

  其次,比丘叁結(注:身見、戒禁取見、疑法)已盡,證得須陀洹果,不再墮入惡趣,必定趨向正覺,最多再經曆七次往返于人間、天上的生命旅程,就會超越苦海的邊際,這樣修習身觀念處,這樣廣爲解說者,就是第九項功德。

  

   其次,比丘叁結已盡,淫、怒、癡轉薄,證得一來果(注:斯陀含果),只要再經曆一次人天往返的生命旅程,就會超越苦海的邊際。這樣修習身觀念處,這樣廣爲解說者,就是第十項功德。

  

   其次,比丘五下分結(注:貪欲、淪恚及叁結)已盡,生于阿那含天便得不退法,不還生此世間。這樣修習身觀念處,這樣廣爲解說者,就是第十一項功德。

  

  其次,比丘若有息解脫、離色得無色、如其像定、成就以身作證,以智慧觀察、知漏(煩惱)斷漏,這樣修習身觀念處,這樣廣爲解說者,就是第十二、十叁、十四、十五、十六、十七項功德。

  

   其次,比丘得如意足、天耳通、他心通、宿命智、生死智,諸漏已盡,得到無漏的心解脫和慧解脫。于現法中(此時此地)當下自知自覺,自行成就以身作證,如實地知道: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再受後有。這樣修習身觀念處,這樣廣爲解說者,就是第十八項功德。

  

  “這樣修習身觀念處,這樣廣爲解說者,當明白有此十八項功德。”佛陀這樣解說,諸比丘聽聞之後都歡喜奉行。

  

  

《念身經(身觀念處經) 阿含經卷第二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