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他當時是發了這樣的願,諸比丘,你們是怎樣想的?當時的那位施主就是這位羅漢比丘。他當時爲了勝過另外一位施主而出家,今世又是想勝過給孤獨施主而出家,並獲證羅漢果位。
諸比丘複次請問:“世尊,以何因緣這位羅漢比丘發心如此廣大,其他施主不能勝過他?唯願爲說。”世尊告曰:“不僅現在他的發心非常廣大,以前也是。早在人壽叁萬歲人天導師,如來正等覺金寂佛⑴(Konagamana)出世時,有一大國王,准備在自己的花園裏修建一座經堂供養如來,便對大臣、施主、男女老少宣布:“你們當中誰能發心修建這座經堂,便可供養到金寂佛。”其中有一位施主積累了很多黃金發心修建這座經堂,修成後,供養了金寂佛。在臨終時發願:以此善根,願我生生世世能超勝一切施主,並能在釋迦佛的教法下出家,滅盡煩惱,獲證羅漢果位。以其發願成熟之因緣,今在我教法下得出家,滅盡煩惱,獲證了羅漢果位。”世尊如是宣說,諸比丘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82) 兩位老人
——前世願力 七歲證果
一時,佛在舍衛城,有一大國王,名曰增長。他統率軍隊將整個釋迦族塗炭無余。阿難尊者的妹妹、妹夫亦無幸存,唯遺留兩個孤兒,流落于迦毗羅衛城的街頭,無依無靠,無家可歸時,從舍衛城來了一位施主,看見沿街乞討的兩個孤兒,便認出了是自己朋友的孩子,前去詢問他倆:“孩子,你們的父母哪兒去了?”“我們的父母都被增長王殺害了,留下我們兩兄弟無家可歸,流浪于街頭。”“你們既然已無人撫養,那就去找你們的舅舅阿難尊者,他在舍衛城,對親戚特別關心,你們如果去找他,肯定會得到照顧。”兩個孩子說:“舅舅遠在舍衛城,我們路途又不熟,不知道怎樣去找舅舅。”施主安慰道:“不要急,等我在此辦完事,可以帶你們去。”這兩個孤兒耐心地等待,施主事情辦妥後,就把他倆帶到舍衛城,告訴他們:“你們的舅舅就在此苦行(Tapo Kamma),你們自己去找,我要回去了。”施主囑咐畢,獨自回去了。這兩個孤兒四處訪尋,終于找到了自己的舅舅阿難尊者。尊者知道他們是來自迦毗羅衛城的外甥,便問:“你們的父母哪裏去了?”他倆說:“舅舅,我們的父母都被人殺了,留下了我們兩個,無處可依,四處流浪,後來,聽說了舅舅您在舍衛城,故特意來投靠您的。”阿難尊者聽畢心裏很憂愁,諸比丘見阿難尊者如此,便詢問道:“尊者爲何心裏如此沈重?”尊者說:“這兩個孤兒是我妹妹的孩子,無依無靠,特來投靠于我,但我是一個苦行僧,自己無資生之源,叁寶的財物他們又不能享用,不撫養又不行,若撫養,對我來說又很困難,真不知該怎麼辦?”諸比丘勸阿難尊者說:“尊者,還是好好地照顧他們吧。世尊曾講過,如果對僧衆作利益事,可以對其布施,因果上也沒有什麼不應理的。這樣,可以讓這兩個孩子常爲僧衆洗缽、洗水果、供花等,作一些這樣的事是可以開
注:⑴ 金寂佛: 乃過去七佛中之第五佛,賢劫千佛之第二佛。又作狗那含佛、俱那含佛、迦那伽牟
尼、拘那含牟尼、迦那含牟尼、迦諾迦牟尼。意譯者金色仙、金儒、金寂。據長阿
含卷一大本經載,此佛於人壽叁萬歲時出生於清淨城,爲婆羅門種,姓迦葉。其父
名大德,母名善勝;佛于烏暫婆羅樹下成道,曾有一會之說法,度化弟子叁萬人,
最優者有舒槃那多、郁多羅。其執事弟子名安和。
許的。”如此阿難尊者便攝受了這兩個可憐的孤兒。(師言:象一般的小孩子或居士,若經常爲僧衆作事,僧衆的財物同樣可以享用。所以,本院每次供齋開許居士們享用,在此有教證的依據。以後供齋時,希望居士們盡量去挑水、掃地等作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因果方面會比較如法。)平時,比丘把剩下的一些飯菜布施給這兩個孤兒,但不足以充饑,後來,阿難尊者就把自己化緣所得之一缽飯食分一半給他們食用,自己僅食用半缽。日子久了,尊者的法體日趨衰弱。世尊得知後問余比丘其中緣故,諸比丘便如實對世尊陳白了事情的原委。世尊就問阿難:“你收養的兩個孤兒是否要出家?”阿難白佛言:“世尊,這兩個孤兒是要出家的。”世尊說:“阿難,這兩個孩子若出家的話,可以享用僧衆的財産,沒出家前,爲僧衆作些供花果等事,也可以享用僧衆的財産。”世尊這樣開許後,他倆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又過了一段時間,世尊問阿難:“你那兩個外甥爲什麼還不出家?”阿難說:“世尊,因您早已規定:不滿十五歲則不能出家,這兩個孩子現在不滿十五,一直在等,所以,還沒能出家。”世尊又問:“這兩個孩子能否在僧衆曬糧時驅趕烏鴉,如果能作驅烏之事則可出家。”“驅烏之事足以能作。”“若能驅烏,則七歲可出家。”世尊如此開許了,他倆都出了家,生活也很好,但很懶惰。白天樂于嬉戲,晚上長時睡眠,根本不聞思修行。目犍連看到這兩個孩子放逸睡眠度日,便對阿難說:“讓兩個孩子這樣的虛度很不好,應該嚴加管教。”阿難說:“我確實太慈悲了,這兩個孩子一點也不聽話,不聞思修,我也沒辦法,不如交給您來管教好不好?”目犍連尊者爽快地應承管教這兩個孩子。這兩個孩子很害怕,心想:這個比丘肯定很厲害,以後肯定會很嚴厲地管教我們的。但又不敢違背舅舅的言教,只好在目犍連尊者座下學習。目犍連尊者開始還是比較嚴厲,可漸漸地也是很慈悲,不能嚴厲管教了。阿難尊者就問目犍連尊者:“您現在怎麼也嬌慣這兩個孩子?”目犍連尊者說:“不行,這兩個孩子已經了解到我很慈悲,所以,一點都不聽話,實在拿他們沒辦法。”阿難尊者說:“您確實對他倆束手無策的話,那就請用方便法使他倆生起厭離心。”目犍連尊者便答應了。
一天,目犍連尊者帶著兩個孩子外出玩耍。他以神變幻現一個異常恐怖的地獄,並發出各種巨響。尊者故意問這兩個孩子:“聽,這是什麼聲音?”“我們也不知道,這麼令人害怕。”“那你們去看看究竟是什麼聲音。”他們倆去看時,只見地獄裏的衆生正在遭受燒殺煎熬等各種痛苦,令人目不忍睹,再轉到一個非常大的鐵鍋旁,見鍋裏正熬著鐵水,空無衆生,他倆覺得奇怪,就問地獄裏的衆生:“爲什麼這個鐵鍋裏只熬鐵水,有什麼意義?”他們說道:“這不是沒有意義,因人間阿難尊者有兩個外甥,天天不聞思修卻享用僧衆的財産,待他們離開人間時,墮入地獄,就在這鍋鐵水裏煎熬。”聽後,他倆非常恐懼,即速返回到尊者身邊。尊者問其所見,他們說:“尊者,我們已親眼目睹地獄之苦,真是可怕極了。我們若再不精進聞思修,將來肯定會墮地獄的,現在我們很害怕。”尊者說:“以前我對你們講的,你們不太相信,現在你們親眼目睹地獄中種種痛苦,以後你們看著辦吧。”
從此兩個孩子夜以繼日精進修學。若在早上沒吃飯時想起地獄的痛苦便不思飲食了;若是已吃過飯後想起地獄的慘景遂將食物全部吐出。如是茶飯不思精進聞思修行,漸漸的體衰無力,面色萎黃。阿難尊者見此情景便去詢問目犍連尊者其中緣由。目犍連尊者如實告曰:“大概是這兩個孩子見到地獄的景象以後非常恐懼,故不敢吃飯。”阿難尊者很擔心長久下去會把兩個孩子的身體拖垮,便請求目犍連尊者,能否再以善巧方便安慰這兩個孩子,目犍連尊者答應想個辦法。
過了幾天,目犍連尊者要帶兩個孩子去外面的花園裏玩,但兩個孩子不敢去。尊者告訴他們說:“今天我們不去上次的地方,我們到另外一個很好的地方去玩。”兩個孩子就跟著目犍連尊者出遊了。尊者又幻化了一個美妙的天堂,天堂中的天子天女無憂無慮的生活著。聽到各種天人的音樂和手掌聲時,目犍連尊者問這兩個孩子:“我們聽到的是什麼聲音?”兩個孩子都說不知道,尊者就遣他們去看個究竟。他們看到很多的天子和天女周身以天人的珠寶裝飾著,共同享受非常美好的生活。兩個孩子心裏很羨慕這種天人的生活。後來他們又看到有兩個獅子座⑴有很多天女圍繞著,演奏各種樂器,供養各種鮮花。兩個小孩便問:“爲什麼這兩個獅子座上沒有天子呢?”衆天女告訴他們說:“現在人間阿難尊者的兩個外甥,他們不精進聞思修行卻享用僧衆的財産,故會墮入地獄受苦報,又因他們害怕墮地獄而精進修行的功德于未來世會轉生天界。這兩個獅子座是爲他們准備的。”聽到這番話兩個孩子非常高興,心想,如果現在能精進修行,以後還是可以轉生天界的。他們歡天喜地的跑回來將實情一一禀告了尊者。尊者慈悲的對他們說:“你們已經親眼目睹了善、惡趣的苦樂,所以你們一定要精進的修行啊!”此後,兩個孩子特別精進修持佛法,他們終于發現無論生于地獄、餓鬼、傍生、人、阿修羅或天人中,皆沒有任何安樂可言,一切都是有漏法,叁界輪回猶如火宅,一切都是痛苦的本性,真正的生起了出離心。(師言:對于出家人,出離心是很重要的,但我們剛出家時是否具有出離心有兩個觀點。一種說出家時必須要有出離心否則是不得戒體的,另一種說法是只要能夠發起出離心暫時有沒有是無所謂的。但從《百業經》 的內容來看,剛剛出家的時候不一定有很勇猛的出離心,但佛陀已經開許他們出家了。所以,在出家以後才生起出離心也可以得到戒體。)以後他們精進修持,滅盡了叁界輪回的煩惱,證得了羅漢果位。在他們的境界中:黃金與牛糞等同,虛空與手掌無別,諸天贊歎他們的功德。得果後,他們二人經常依神變
到各處去采集水果、鮮花等來供養僧衆。…
《百業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