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百業經▪P9

  ..續本文上一頁  之惑,不再還來欲界受生。

   ⑺ 羅漢果: 即第四果又作極果,無學果。指已斷盡色界,無色界之一切見惑、修惑而永入涅槃

        之聖者。

   ⑻ 緣覺: 又作獨覺,因緣覺。指獨自悟道之修行者,即于現在身中,不禀佛教,無師獨悟、

      性樂寂靜而不事說法教化之聖者。

  國王立即生起歡喜心,當下,身光複原,地縫閉合。國王對尊者作禮便回宮了。

  時過不久,恰嘎國王又帶著四大軍隊去森林中狩獵,捕殺了不少野獸。當時,國王自己向一方追捕,後來脫離了自己的眷屬,在森林中迷失了方向。他心中很著急,四處狂奔,得見一牧童家便沖進去了。但牧童不知道他是國王,只是暫時讓他安住下來一起生活。國王因害怕、著急及委屈,而神志不清,迷迷糊糊,以至瘋狂。太子、大臣等在森林中四處尋覓,卻不見國王身影,他們只好作罷回宮。六個月過後的一天,國王手下的一位大臣忽然又想起了丟失的國王,與衆大臣商量:“我們再去尋找國王吧,若能找回來,就最好;若是找不回來,則另立太子爲國君。”議畢,太子與大臣共同外出尋找國王。同時,國王的神志已清醒。牧童也認出了他是國王,准備把他送回宮去。正巧在路上與尋找國王的大臣們邂逅。太子異常興奮地問:“父王六個月來是如何度日的?”國王便將六個月中如何如何詳細述說于太子。在他詳述時,聰慧的太子就回想起尊者,當時對父王的授記。便禀白父王事情的前前後後,是應驗了尊者的授記。國王聽畢,也覺得此事不可思議,頓時,對尊者增上了信心對太子說:“父王暫不回宮,先禮尊者去。”他們直奔果賢巴城的施主家去拜見尊者,國王一見尊者便立即上前恭敬頂禮,祈請傳法,尊者給他傳了相應的法。之後國王請求:“尊者,您能否接受我在七天中的供養?”尊者默許了。國王心悅神怡,在七天中,以各種上好飲食供養尊者。受供圓滿後,尊者又給他們傳了相應的法,他們贊歎尊者的傳法功德後,返回宮中。時世尊與眷屬也莅臨果賢巴城住到施主家。恰嘎國王得知後立即去拜見世尊,世尊也對他傳了法。國王請求:“世尊,您能否在叁個月中接受我的供養?”世尊默然應允。在叁個月的廣大供養中,國王總是對尊者另眼相待,其余比丘衆心懷不解,便問尊者:“爲什麼國王總是特殊對待您?”尊著就將國王對待他的前前後後告訴了衆比丘,衆比丘聽畢,往世尊前請問:“世尊,以何因緣,國王先對尊者生嗔心導致身失光色,後生信心使身光恢複?唯願爲說。”世尊告諸比丘:“此乃前世因緣。久遠以前,在追培城裏有位甯布國王,他在位期間,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富裕祥和。甯布國王部下的一位小國王家降生了位小太子。太子長大後,精通了經詩史學等十八明,這位穎慧的太子觀察到他的父王時爾利于民衆,時爾害于民衆,及人生的苦樂悲歡截然不同而深有感觸。經過日久的觀察,太子生起了一個猛厲的出離心,便舍棄王位到寂靜的森林中修行。他修得四禅八定⑼、五種神通⑽(Pancabhinna),成了一位著名的仙人。之後,他回宮傳法,當時,對他恭敬供養者多不勝數。那位甯布國王打獵路過見到衆多人群,就問大臣:“怎麼有那麼多人會集?”臣曰:“是您部下的一位小王子修證成仙人,回宮

  

  注:⑼ 四禅八定: 四禅又作四靜慮,即色界天之四禅。八定謂色界天之四禅與無色界天之四無色

      定,合之而成八定。(應知八定包含四禅)

   ⑽ 五種神通: 指修四根本靜慮所得五種神通。即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及宿命通。

  傳法,所以衆人濟濟。”聽此言,國王心想:以前我們彼此頗爲友好,現應該去看看他。(師言:今世的果報與前世的果報在細節上也幾乎相同。佛陀曾在經中說:”今生作何業,來世亦受如是果。如今生對某人生嗔心,後來化解合好,肯定在前世也有同樣的過程,這就是同行等流果。經中佛說:“造業受報五百世”的喻意即此也。)甯布國王來拜見仙人時,仙人也是沒起身相迎,當下國王頓起嗔心,想要殺掉他。正動念之時,國王身光消失,大地裂開,他害怕極了,立刻到仙人前求忏悔。仙人慈悲地說:“這對我沒什麼,但您要從因果方面考慮考慮。”國王再叁祈求:“我對您發了惡心,將來對我的王位會不會有影響?對我的來有什麼報應?”仙人安慰他說:“您的王位不會有影響,如果您對我生, 起信心與歡喜心,身光會恢複如故。”國王立刻對仙人生起了歡喜心,眼前的地裂也合閉了,身光也恢複了。衆比丘,當時的仙人,即今布德作拉巴Ra多紮的尊者也;時甯布國王者,即今的恰嘎國王也。因果如是毫厘不爽!”

  

   (7) 嘎希美女

   ——六國爭娶 毅然出家

  一時,佛在舍衛城,鹿野苑有位著名的國王——梵施國王。他在位期間,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林園果囿、牛肥馬壯,整個國家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繁榮昌盛的景象。梵施國王如理如法的掌管著這個國家,人們過著祥和的生活。不久,王妃懷孕,十月後生下一個美麗端莊的女孩,宮庭內外爲她舉行一個隆重的賀生儀式,准備給她取名時,因爲王家種姓是嘎希,而她又天生麗質,秀美非凡,故取名嘎希美女。國王特地爲她請了八位姨母,(師言:世尊時代,印度有個習俗,富家孩子由姨母撫養,世尊亦如此,只是因世尊的母親在世尊出世七天後與世長辭了。)八位姨母分門別類,從吃喝拉撒睡到玩耍戲樂無不精心地照顧撫養她,她如海中的蓮花很快地成長。自幼她便學習各種文武理數、經史詩賦等,並對釋迦牟尼佛有無比信心,還經常籍父母之力供養叁寶。時嘎希美女青春芳齡,窈窕賢淑,其貌美麗質堪稱世間第一,無與倫比,以至于六國的國王無不知曉,均欲據爲己有。六國各派信使往印度梵施王那裏希求通婚。梵施國王聽後心裏很是不安。心想:我僅有一女,若答應其中一位,則其余五國必定挑戰,將危及到舉國臣民。他有些擔憂,故未答應任何一位國王。六位國王都按乃不住內心的不悅,各自統帥四大軍隊向鹿野苑進軍,准備搶人。

  一天早上,梵施國王登上鹿野苑的城牆時,出現在眼前的竟然是六國的軍隊,突然,他覺得一切都完了,內心萬分焦急。拖著沈重的步子無精打采地回到房頂上,托腮凝思。這時嘎希美女來到梵施國王身邊,見父王滿面愁容,忙問:“父王爲何心事重重?”王曰:“爲你”。“爲我,莫非是我貌不夠美?”梵施國王苦笑著說:“不是因爲不美,而是因爲你太美了,六國競相爭娶,我一一回絕,以至今日六國兵臨城下,這可如何是好?”嘎希美女略作思索便問:“父王,女人有沒有自己選擇婚姻的權力?”(師言:按佛法與法律來說,每人都有婚姻自由,但現在有些地方的習俗仍是父母包辦婚姻,子女們生活得並不融洽,如果自己選擇的話,相對會好些。)國王痛快地回答:“有自己選擇的權力。”嘎希美女得到開許後,對父王寬慰道:“父王,請不要擔憂,您告訴六位國王,我將親自挑選他們。”國王聽完這些話,心裏輕松了許多。便派了六個信使將此事告訴六位國王,請他們收兵稍侯幾天,准備參加侯選。六個國王這時都驕傲地認爲嘎希美女一定會選中自己,因此,他們都不約而同地答應退兵了。信使把情況如實地禀白了國王,國王心想,女兒肯定要出嫁作王妃了,但不管怎樣,只要國泰民安,吾心足矣。他的心漸漸平靜下來了。

  那六位侯選的國王各自興修宮殿,身著各種寶飾,帶上大象財寶及眷屬,幾乎是傾其所有,准時來到了鹿野苑。他們各自爲陣,坐在獅子座上,等候著嘎希美女的到來。嘎希美女著妙衣寶飾,騎著大象,徐徐從每一位國王面前走過,最後真誠地告訴他們:“我不願與任何人過世間真真假假的生活,我願意禮拜釋迦牟尼佛。”說畢離去。六位國王及眷屬都看著她姗姗遠去的背影,都深感失望,但又覺稀有:這麼美麗的女子,卻不貪戀世間的生活,又不願享受人生的榮華富貴,居然情願皈依佛陀。梵施國王及眷屬們也目睹了嘎希美女此舉,他們半信半疑地尾隨著嘎希美女觀其真相。

   嘎希美女路途中能騎則騎,不能騎則徒步前行,一路風塵仆仆,終于到了佛陀聖居。見到佛陀後,她于佛足下合掌,恭敬頂禮,祈求:“世尊,我願在您的教法下出家,受持淨戒,唯願恩准!”(譯者:這裏嘎希美女雖被六個國王爭娶,可她毅然回絕,舍俗出家。現在人們聽說什麼歌唱家、名演員出家了,大家都感到稀奇,這是見識不廣的原因。在我們學院裏可能也有如嘎希美女般不顧名譽地位、不顧親朋好友的阻攔而毅然走進西藏,走進喇榮的。)佛陀欣然應允,叫來衆生主母,親自交予。(譯者:衆生主母乃衆比丘尼之首。現在我們學院尼衆經堂與僧衆經堂間的距離,就是當年上師如意寶(Cinta Mani)朝聖地印度時,在舍衛城親自度量了的。並說:以後尼衆會越來越多的,我們是按照舍衛城佛陀當時的大僧與二僧經堂間的距離來修建我們學院的經堂。)衆生主母給她剃度出家,授具足戒,傳授佛法。她積累資糧精進修持,斷盡了叁界輪回的根本,證得了聖者羅漢的果位。在她的境界中:黃金與牛糞等同(無有賢劣),手掌與虛空無別(顯空無二),諸天贊歎。尾隨的人們見嘎希美女真的出了家並證得果位,覺得非常稀有。嘎希美女又去佛前禮謝,世尊也對尾隨而來的人們傳了法。

   時衆比丘請問:“世尊,以何因緣,嘎希美女生帝王之家?以何因緣,相好莊嚴?以何因緣于如來教法生大信心?以何因緣速證聖果?”佛言:“這是她往昔的願力。曾在賢劫人壽兩萬歲,人天導師、如來、正等…

《百業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