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十二章經

  白話佛經

  四十二章經(白話語譯)

  佚名提供

  

  世尊釋迦牟尼修成道後,便這樣想道:排除欲念,清淨無爲,這是最美妙的境界;進入專一靜慮的覺悟境界,就能降伏各種妖魔外道。

  

  于是,便在鹿野苑樹林中,開始講示四谛聖道,傳授佛法,度脫 陳如等五個人,使他們出家開悟,修成正果。

  

  以後又有其他的比丘(僧人),向釋迦佛提出許多疑問,請求佛答複,並指示他是繼續修行呢,還是停止修行呢?世尊釋迦牟尼對他們予以教化引導,使他們一一開悟。于是,他們合掌、恭敬地隨順釋迦世尊所教化的佛法去修行了。

  第一章 出家證果

   釋迦牟尼佛說:辭親出家的人,能夠認識到自己的本心,認識到一切事物本質的虛幻性,能夠悟解佛理佛法,這樣的人才可以稱作沙門。沙門如果能堅持奉行二百五十戒,無論幹什麼事,或不幹什麼事,都能做到清心寡欲,勤修四谛聖道,這樣他就可以修成阿羅漢。

  

  達到阿羅漢果位的人,能夠在天上飛行,隨意變化,他的生命無限量之長;他住的地方,都有天地鬼神予以衛護。

  沙門修行次一等的是達到阿那含果位。達到阿那含果位的人,他壽命終了之後,靈魂便上升到十九天上,即到無煩天,便能證得阿羅漢果位。

  沙門修行再次一等的是達到斯陀含果位。達到斯陀含果位的人,再經曆往生一次天上,返回往生一次人間,就能證得阿羅漢果位;

  

  沙門修行再次一等的是達到須陀洹果位,達到須陀洹果位的人,還要經曆七生七死,便能證得阿羅漢果位。

  

  能把貪欲除了,才能成道。而要斷絕貪欲,就不能憂慮,不能想斷而不斷,就像斷除四肢之後,就永遠不能再用了,下決心斷絕貪欲,就不要再貪戀了。

  第二章 斷欲絕求

  釋迦牟尼佛說:出家的沙門,只要斷絕貪欲,認識自己的本性,領會最深的佛理,了悟無爲無不爲的佛法,內心不貪戀妄念,身外沒有什麼貪求,心境不執著在修道上,而實際卻處處在奉行佛道,不要做惡事,造惡業,沒有妄念,沒有虛妄的行爲,修到極點無可再修,已經得道,不需再證,不需要再經曆成佛的各個階位,而自己自然就達到最高的果位,這樣的沙門就叫做成道了。

  第叁章 割愛去貪

  釋迦牟尼佛說:一個人剃去了胡須、頭發,而出家當沙門,他遵依佛教道法,抛棄世間的資産財富,拿上飯缽出門乞食,只要能吃飽就行了,每天只在中午吃一頓,一棵樹下只睡一宿,很謹慎地不再求其他的享受了。

  

  人之所以會因愚癡而受蒙蔽、犯下過失,就是由于執著地貪求和欲望所造成的。

  第四章 善惡並明

  釋迦牟尼佛說:衆人以十種事情行善,也以十種事情作惡。是哪十種事呢?

  

  屬于行爲方面的有叁種,屬于語言方面的有四種,屬于意識方面的有叁種。

  

  行爲方面的叁種是:殺生、偷盜、邪淫;

  

  語言方面的四種是:挑撥是非、惡語罵人、說謊騙人、穢言亂語;

  

  意識方面的叁種是:嫉妒別人、怨恨他人、愚蠢糊塗。

  

  這十種事,不合乎佛家聖道,叫做十惡行。這十種事如果改正不再犯了,就叫做具備了十種善行。

  第五章 轉重令輕

  釋迦牟尼佛說:如果人有許多過錯,而他自己不覺悟,不悔過自新,這就頓然失去了改過之心,那麼罪業就會向他奔來,就好像河水流向大海一樣,越積越深越大。如果人有過錯,能自己知道錯了,從而自己改正解脫,能改惡行善,那麼,他的罪業自然就消除了,就好像病人出了一身汗,漸漸地疾病就會痊愈或減輕了。

  第六章 忍惡無瞋

  釋迦牟尼佛說:當惡人聽到有善人在做善事時,就故意來找麻煩,打擾破壞行善。這時,你要自己心平氣和,做善事不動搖,也不要惱怒責罵打擾你的那個惡人,不理睬他。那麼,那個惡人,就是自己給自己添惡業,暴露了他自己的做惡行徑。

  第七章 惡還本身

  釋迦牟尼佛說:有人聽說我在信守佛道,修持奉行大仁大慈,就故意來罵佛,佛聽到罵聲,也不回答。

  

  等到那人罵聲停止了,佛就問他:“如果你用禮貌仁義對待別人,別人不接受,那麼,這個禮貌仁義是否還是回到自己身上來?”

  

  罵人的人回答說:“是的,是回到我自己身上來了。”

  

  佛又說:“現在你罵我,我不接受、不理睬,那麼你自己就招禍了,惡業就回到你自己身上了。

  

  這就像發出聲音就會有回聲,影子是緊隨著物體一樣,永遠也不會分離的,你罵我招禍造成惡業是永遠也不會免除的。所以,要言行謹慎,不要做惡事。”

  第八章 塵唾自汙

  釋迦牟尼佛說:無德的惡人要加害有道德的賢人,就好像面朝天唾口水一樣,口水並不能唾到天上去,還會落到自己臉上;迎著風揚灰塵,灰塵並不能揚到別處去,還會反轉來撒落自己的身上。

  

  賢人是不可以毀謗的,毀謗陷害賢人,自己必然招禍而遭毀滅。

  第九章 返本會道

  釋迦牟尼佛說:只是廣博地聞聽佛法,産生愛佛法之心,這並不能真正修得佛道;只有一心一意奉行佛法,你自然就會得修佛道的極大成就。

  第十章 喜施獲福

  釋迦牟尼佛說:看見別人在布施,要跟著歡喜、支持,就會得到很大的福報。

  

  有個沙門問道:“隨喜的人都有了很大的福報,那麼,布施的人應得到的福報是否會沒有了呢?”佛回答說:如像有一支火炬,成百上千的人拿上火把來分取火種,也點燃火炬,用這火煮飯照明。但是原來的火還是存在的,並不因他人取火而消失,布施所得的福報也是這樣的。

  第十一章 施飯轉勝

  釋迦牟尼佛說:施舍飯給一百個惡人,不如施飯給一個善人;

  施飯給一千個善人,不如施飯給一個修持五戒的人;

  施飯給一萬個修持五戒的人,不如施飯給一個修得須陀洹果位的人;

  施飯給一百萬個修得須陀洹果位的人,不如施飯給一個修得斯陀含果位的人;

  施飯給一千萬個修得斯陀含果位的人,不如施飯給一個修得阿那含果位的人;

  施飯給一億個修得阿那含果位的人,不如施飯給一個修得阿羅漢果位的人;

  施飯給十億個修得阿羅漢果位的人,不如施飯給一個辟支佛;

  施飯給一百億個辟支佛,不如施飯給一個叁世佛;

  施飯給一千億個叁世佛,不如施飯給一個達到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佛教最高境界的聖者。

  第十二章 舉難勸修

  釋迦牟尼佛說:人有二十種難以做到的事:

  

  貧窮的人要想布施是很難的,

  自己尊貴而富有的人要想學佛修道是很難的,

  要下決心結束生命是很難的,

  要想看到佛經是很難的,

  想生在佛在世的世界裏是很難的,

  要想忍得色和貪欲的誘惑是很難的,

  遇到好的東西不貪求是很難的,

  受到侮辱而不憤怒怨恨是很難的,

  有權勢而不仗勢欺人是很難的,

  遇到事情能泰然處之是很難的,

  要廣泛地學習深刻地研究事理是很難的,

  要破除高傲自負是很難的,

  要不輕視尚未學得佛法的人很難的,

  要想具有平等慈悲之心是很難的,

  要能不說是非是很難的,

  要想遇到有真才實學的有知識的人是很難的,

  學佛的人要想明白真正的佛理、明心見性是很難的,

  隨緣分來教化衆生是很難的,

  遇到任何環境、處境都能安然處之是很難的,

  要想明白世間各種行爲方法的實質是很難的。

  第十叁章 問道宿命

  有位沙門向佛問道:“用什麼因緣,怎樣修行,就能得知前世的生命是什麼樣子,以及能弄明白真正的佛法佛理的?”

  

  釋迦牟尼佛說:“清淨你的心性,堅定你的志向,一心學佛,便可明白真正的佛理。譬如擦鏡子一樣,把鏡子上的汙垢擦去了,光明就顯現出來了;你把欲念斷除了,沒有什麼貪求了,便能知道自己前世的生命了。”

  第十四章 請問善大

  一個沙門向佛問道:“什麼是善事呢?什麼事情是最大的善事呢?”

  

  釋迦牟尼佛回答說:“奉行真正的佛法,按佛法去做事就是善事,你的志願與你所修的道相一致就是最大的善事。”

  第十五章 請問力明

  有一位沙門問佛:“什麼力量最多最大?什麼是最光明最有智慧的呢?”

  

  釋迦牟尼佛回答說:“如果能夠忍受恥辱,那力量就是最大的,因爲能夠忍受恥辱的人,他不懷惡心,而且又能使自己平安無禍,身體健康。

  

  能忍耐的人,一定不會去作惡的,必然受到人們的尊敬。他心裏那些不潔淨的雜念消除盡了,心地清淨得一點兒瑕疵和汙染斑點都沒有,所以說這才是最光明、最有智慧的。

  

  從很久很久還沒有天地以前直到今日,古往今來各個時期,東西南北各個角落,具有最明智慧的人是無所不見、無所不知、無所不聞的。他具有一切智慧,這才真正叫智慧!”

  第十六章 舍愛得道

  釋迦牟尼佛說:人如果心懷貪求的欲望,就不能得到佛家真理,不能進入佛門。

  

  這就像一池本來很澄亮透淨的水,你用手去攪渾它。衆人都來到這池水前,沒有一個人能看到自己在水中的影子。人就因爲對色財的愛欲交替纏繞著,利令智昏,把心中水攪渾濁了,所以就不明白道理,無法證得佛法果位。你們這些沙門,應當舍棄愛欲,愛欲如塵垢一樣洗除幹淨後,就能明心見性,見道證果了。

  第十七章 明來暗滅

  釋迦牟尼佛說:修持得佛道的人,就好象人手持火把,進入黑暗的房間中,那黑暗就自然沒有了,而只有光明存在著。你修習佛道就能得到佛法真谛,你心中的愚癡黑暗就立即消滅了,而聰明智慧就永遠存在你心裏了。

  第十八章 念等本空

  釋迦牟尼佛說:我的這個佛法就是,在意念方面,就是沒有意念,連沒有意念這個念都沒有了;在修行方面,不要執…

《四十二章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未曾有因緣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