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做種種修行,欲想求得圓滿覺悟。這個人想要求的圓滿覺悟自性,不是依靠作意就能夠得到的。所以,這被稱爲作病。
二是任病。如果有人做這樣的想法:我們現在不去斷滅生死輪回,也不去求取涅槃,生死輪回和涅槃,既不會在我們念想中生起,也不存在在我們念想中斷滅,我們只是放任一切去隨順迎合諸法的本性,以此想求取圓滿覺悟。這種想法也是病相,因爲圓滿覺悟的自性,不是放任一切就能夠去隨順迎合的而使之存在的。所以,這被稱爲任病。
叁是止病。如果有人這樣認爲:我現在的自性心,在于永遠息滅諸種念想,由此就能夠得到一切自性,心中也就會寂然平等,我欲想以此來求取圓滿覺悟。這種認識亦爲病相,因爲圓滿覺悟,不是因爲心止住于某處而契合生出的。這被稱爲止病。
四是滅病。如果有人做這樣的觀想。我現在要永遠斷除一切煩惱,因爲一切有煩惱的身心,最終都是空無所有;衆生的眼、耳、鼻、舌、身、意諸根和相對應的汙穢的塵境,也都是虛妄的境界,我定使這些一切都永遠寂滅,以此來求取圓滿覺悟。這種觀想亦爲病相,因爲圓滿覺悟的自性,並不是寂滅,只是人爲地創造出來的寂滅。這被稱爲滅病。
離開了以上四種病,就能知道什麼是清淨。能夠做這樣觀想的,被稱爲正觀;如果采取其他觀想的方法,都可稱爲是邪觀。
善男子!末世衆生中欲想修行的人,應當盡心盡力地供養志同道合的善友,侍奉善知識爲師。所侍奉的善知識若想來親近,你應當斷除傲慢之心;善知識如果想離開,你也不要因此而生出瞋恨,認爲他疏遠了你而去親近別人。
這樣,無論你是在受挫折的逆境中,抑或還是在諸事如意的順境中,心境都不會波動,如同虛空一樣廣大。如此也就知道自己的身心最終就是虛空,自己與其他衆生在本性是一樣的,沒有任何差別。能以這種方法修行,方能最後獲得圓滿覺悟。
善男子!末世衆生之所以不能成佛,是因爲他們不能放棄無始之際以來就存在的關于自我的執著。並因之而有憎惡和愛戀的習氣種子作祟。所以他們不能得到解脫。
如果有的人見到曾經與自己結過怨的人,仍視其如父母一樣的自家人,心中不生異見,那他就可以除去心內原有的諸種病患。對世界上的其他各種事物,無論是自己或他人,無論是憎恨或者愛戀,都應該采取這種平等無二的態度。
善男子!末世衆生要求得圓滿覺悟,應當發心並做這樣的想法:一切衆生都同歸于虛空,我都會讓他們獲得最後的圓滿覺悟境界,我既獲得了圓滿覺悟,就不會有不能獲得圓滿覺悟的人,這一最終結果已斷除了我相、人相及一切相。若能以這種認識來發大願,就不會墮于邪見而阻礙成佛。
佛世尊宣說完上述教法後,爲了再次強調他的教法,便用偈語的形式又總結道:
普覺汝當知,末世諸衆生,欲求善知識,應當求正覺,心遠二乘者。法中除四病,謂作止任滅,親近無 慢,遠離無瞋恨,見種種境界,心當生希有,還如佛出世,不犯非律儀,戒根永清淨,度一切衆生,究竟入圓覺,無彼我人相,常依正智慧,使得超邪見,證覺般涅槃。
圓覺菩薩章
佛祖釋迦牟尼宣說完畢偈語後,圓覺菩薩在大衆中離座而起,他走到佛祖面前,用自己的頭頂觸摸佛祖的腳面,然後起立右轉,圍著佛祖繞了叁圈,又長跪在地雙手合掌對佛祖說:大慈大悲的世尊!您已經爲我們廣泛宣說了清淨覺悟的種種方便法門,使末世衆生獲得了極大無上的利益。世尊!我們聽了您的教誨後,已經取得了開悟。如果佛離開我們而入于寂滅,末世衆生中那些沒有抓住入悟機會的修行者,應怎樣安居來修習證得清淨圓滿覺悟的境界呢?在修習證得圓滿覺悟境界中,叁種修淨觀哪一種應該排在首要的位置呢?惟願大慈大悲的世尊,爲了諸位與會的大衆和末世衆生,請再行施予我們極大無上的利益吧!
圓覺菩薩乞請完畢後,將五體投地,對佛祖再行禮拜,如此反複了叁次,以表示他的虔誠之請。
圓覺菩薩乞請禮拜完畢後,佛世尊便開口對他說道:善哉!善哉!善男子!你能爲諸大衆和末世衆生咨問如來修行的方便法門,准備以更大的恩澤和利益施予諸衆生。現在,請你們仔細聽著,我將爲你們解說。
圓覺菩薩聽佛祖將要說法,爲能獲得佛祖的親自教誨,內心充滿了喜悅之情,與會的諸位大衆和菩薩,也都鴉雀無聲,默默地開始聽佛祖說法:
善男子!一切衆生,無論是佛住于世的正法時期,還是佛辭世後的寂法時期,以及在佛法受淩夷的末法時期,都有一大批具備了大乘種的衆生,他們滿懷信仰佛教的秘密大圓滿覺悟的玄妙之心。
想要修習佛法的人,假若住在寺院裏,就要與寺裏的同道和睦相處,大家共同修行,隨順迎合滿足成佛的因緣,做種種事相的分別和進行觀察思考。關于這一點,我已經在前面多處講過,于此就不再多說了。
修行者如果不再有別的事情的因緣幹擾,那就應馬上去建立修行的道場,給自己訂立修行的期限,如果要訂立長期的則是一百二十天,中期的是一百天,短期的是八十天,然後即安心居道,潛心修行清淨。
如果佛在世,就要按照佛的教導,生起正確的思維;如果佛已離世,則要建造施設佛像進行供養,心中時時念佛,眼看著佛像而作觀想,如果能懷有正當的憶念,一切都會同如來在世一樣。
同時,還要在修行的道場中懸挂各種幡,用鮮花供養佛像,經過二十一天,頂禮膜拜十方叁世諸佛,口裏念誦他們的佛號,心中求得慈悲哀憫,常做忏悔,便會在這樣的善境界裏,心中生出輕松安適的感覺。
再過二十一天,把因爲供養禮佛得到的利益,轉加到心的修行方面,約束身心,堅持念想佛的名字,由此進入寂靜境界。
如果是在夏安居叁個月之初,修行者應當首先奉行清淨的菩薩乘,即大乘的修行方法,心中止住聲聞小乘的妄念,不受別人的幹擾,自己安心修道。
在安居日裏,修行者應該在佛像面前做這樣的誓言:我是比丘、比丘尼、優婆塞或優婆夷中的某某,我要在菩薩乘中,修習清淨寂滅,同菩薩一樣進入清淨境界,掌握般若實相,以大圓滿覺悟爲我心中的寺院,讓我的身心安居于一切衆生自性平等沒有差別的智慧之中,使涅槃的自性沒有任何牽系,沒有任何歸屬。今天,我虔誠地向諸佛如來發願祈請,不依靠聲聞小乘的力量,當與十方如來和大菩薩們一起安居叁個月,爲修行菩薩乘的無上玄妙覺悟爲最大因緣,而不會影響其他徒衆的獨自證得。
善男子!這被稱爲菩薩示現安居,等過了長期、中期或短期的日子,修行者就能隨心所欲獨自往來而不遇障礙。
善男子!如果那些末世修菩薩行的衆生,要想求得菩薩道,進入安居期訂立長期、中期或短期的修行者,凡不是應該求證的一切境界,千萬不可去爭取。
善男子!如果諸衆生修習奢摩他止法,先要求取達到至爲寂靜的境界,于是便會在心中不再生起思念的活動而進入寂靜,寂靜如果到了極其靜的程度,便會得到最後的覺悟。像這樣的極靜,會從一身擴張到一個世界,使這一世界整個都寂靜;
由此推之,覺悟也是這樣,也是有了最初的覺悟,然後到全身,最後擴張到一世界。善男子!如果覺悟遍滿了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中,只要衆生中有一人生起了一個念頭,那麼這個世界都會被牽動,任何人都能知曉。由此推知,一百個一千個世界都會是這種情況。但是,凡不是應該求證的一切境界,千萬不可去爭取。
善男子!如果諸衆生要修習叁摩缽提的定法,首先應當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十方菩薩,然後依靠種種方便法門,循序漸進的修行,勤苦修習叁昧,廣泛發起大願,自己依然久久熏習的力量促成習慣性思維,演成種性。但是,如果是不應該求證的一切境界,千萬不要去追求。
善男子!如果諸衆生要修習禅那,首先要攝取數種修心的法門,然後在心中生起了生、住、滅的念想,依靠這幾種念想,再分別采用不同的法門,對事物和現象進行有針對性、有目的的觀想修心,最後把所有法門全部修習完。
進而在行、住、坐、臥四威儀裏,再進行分別觀想,數數對治,無不以觀想一一涉及,再以觀想一一體認,然後循序漸進地增進定力,直到最後,對百世界千世界的一滴雨水,也想去認知,好像要用眼睛去看到所有的事物。但是,如果是不應該求證的一切境界,千萬不要去爭取。
以上的觀奢摩他、觀叁摩缽提、觀禅那,被稱爲叁觀初首方便法門。
如果諸位衆生,遍修奢摩他、叁摩缽提和禅那叁種觀法,勤奮修行,精進不懈,這便是如來再現于世。
如果是後出的末世中那些反應遲緩鈍根在身的衆生,他們想求取正道,而總不能得到成就,這是因爲他們過去造的惡業太重,存在業障的緣故,所以才會如此。
這樣的話,他們就應該經常忏悔,心中不放棄希望,先把憎惡、愛意、嫉妒、谄曲各種貪欲消滅,精進努力,立下志向,求勝上心,在叁種清淨觀法中,隨便選擇一種進行修習,如果一種不行,就再換一種。
總之,找到合適于自己的觀法,心不放逸舍棄,堅持修行,步步深入,最後終會獲得求證。
佛祖釋迦牟尼宣說完上述教法後,爲了更進一步強調他的說法,于是又用偈語總結道:
圓覺汝當知,一切諸衆生,欲求無上道,先當結叁期,忏悔無始業。經于叁七日,然後正思惟,非彼所聞境,畢竟不可取,奢摩他至靜,叁摩正憶持,禅那明數門,是名叁淨觀。若能勤修習,是名佛出世,鈍根未成者,常當勤心忏,無始一切罪。諸障若消滅,佛境便現前。
賢善首菩薩章
佛祖釋迦牟尼宣說完畢偈語後,賢善首菩薩在大衆中離座而起,他走到佛祖面前,用自己的頭頂觸摸佛祖的腳面,然後起立右轉,圍著佛祖繞了叁圈,又長跪在地雙手合掌對佛祖說:大慈大悲的衆生!您廣泛地爲我們及末世衆生,宣說了怎樣開悟的這種不可思議的教法。世尊!這個大乘教的名稱有什麼含義?爲什麼和怎樣去奉持?衆生修習它之後,能獲得哪些功德?我們應當怎樣來維護受持這部經典,讓它廣爲流傳?可將它傳到哪些地方?
賢善首菩薩乞請完畢後,將五體投地,對佛祖再行禮拜,如是反複了叁次,以表達他的虔誠之請。
賢善首菩薩乞請禮拜完畢後,佛世尊便開口對他說道:善哉!善哉!善男子!你能爲諸位菩薩和末世衆生,咨問如來本經能帶來的功德利益,以及它的名稱。現在,請你們仔細聽著,我將爲你們解說。
賢善首菩薩聽佛祖釋迦牟尼將要說法,爲能親自聽到佛祖的教誨,內心充滿歡喜,其他與會大衆,也都鴉雀無聲,默默地聽佛祖開始說法:
善男子!這部經是百千萬億,數量如同恒河沙數一樣多的諸佛所宣說的,以後又由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叁世如來守護,十方諸多菩薩又都歸依于它。這部經也是全部佛經各種類別中的清淨眼目,即是佛經的精華,像眼睛一樣,能使人認清一切,從而獲得正道。
這部經的全名叫《大廣方圓覺陀羅尼》,也被稱爲《修多羅了義》、《秘密王叁昧》、《如來決定境界》、《如來藏自性差別》等多種名稱,你們應當虔誠地奉持它。
善男子!惟有這部佛經才能盡顯如來的境界,也惟有佛才能對這部經從不同的角度給予詳盡、完善、透徹的說明。如果諸位菩薩和末世衆生,依靠和根據這部經所講的內容,發心修行,步步深入,最後就能達到成佛的境界。
善男子!這部經之所以又被稱爲《頓教大乘》,是因爲有頓悟根機的衆生都是從它開始而得到開悟的。
同時,這部經也護攝那些只能漸悟修習的一切衆生及其所依據的經典,這就好像浩瀚的大海,能容納百川小溪一樣。無論是蚊虻還是阿修羅,即如這類小蟲和惡魔,一旦飲用了這種海水後,也都能充滿歡喜而趨向成佛。
善男子!假若有人純粹以黃金、白銀、琉璃、砗磲、瑪瑙、珍珠等七種寶物來填滿叁千大千世界,然後再用這些寶物進行布施,以獲取功德,還不如有人聽聽這部經的名稱或裏面的一句話所獲的功德大。
善男子!假若有人教化百千萬億數同恒河沙粒一樣多的衆生,使他們獲得阿羅漢果位,還不如有人宣說這部經的教義,而且只宣說半句偈語就夠了。
善男子,如果有人聽說了這部經的名稱後,就能堅定信心,不再被迷惑。你們應該明白地知道,這種人得到的不是一個佛兩個佛種下的諸種小的福田智慧,而是由如恒河沙粒一樣的一切佛所種下的諸種善根的巨大的福慧。聽聞了這部經的名字和教法後,你們善男子們,應當守護末世的修行者,不要使他們被惡魔和諸外道擾亂身心,以免他們産生退屈之心或走上邪路。
這時,在參加法會的大衆中,有火首金剛、摧碎金剛、尼藍婆金剛等八萬金剛及其眷屬,他們一起離座而起,用頭頂觸摸佛祖的腳面,並對佛祖說:“大慈大悲的世尊!如果末世一切衆生,有能夠持守堅定大乘信仰的人,我們一定要好好地守護他們,就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凡是他們的修行道場,我們各位金剛決心各自帶領自己的部屬,從早到晚進行守護,使他們堅信佛法,修持道行的信念之力不會退轉,並使他們的家庭眷屬永遠不蒙受災難,不會被瘟疫疾病侵害,家中的財寶豐富充足,永遠不會減少。
隨後,法會上的大梵天王、二十八天王、須彌山王和護國天王等,也都離座而起,走到佛祖前面,用頭頂觸摸佛祖的腳面,起立右轉,圍著佛祖繞了叁圈,然後對佛祖說:大慈大悲的世尊!我們也要守護持有這部經書的人,讓他們經常能得到安穩,使他們奉佛的心不減弱不退轉。
隨後,法會上的大力鬼王吉槃荼與十萬鬼王一同離座而起,他們也走到佛祖面前,用自己的頭頂觸佛祖的腳面,再起立右轉,圍著佛祖轉了叁圈,然後對佛祖說:大慈大悲的世尊!我們也決心守護那些奉持這部經書的人,從早到晚侍衛在他們身旁,使他們的修道之心永不退轉,使他們不受委屈;在他們居住之地方圓一由旬內,如果有鬼神侵犯、幹擾,我們定會將其粉碎,使化爲灰塵。
至此,佛祖釋迦牟尼演說完了這部經,一切菩薩、天龍鬼神、八部眷屬和諸位天王、梵王等一切大衆,各因聞聽了佛祖的說法,無不感到極大的歡喜,對佛教更加深信不疑,全都表示要受持奉行。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圓覺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