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藏傳因明基礎課(寶僧法師)▪P14

  ..續本文上一頁些就是爲了度一切衆生的話,基于這種了解,你會把你的知識以一種善巧方便的方式令對方開悟。以因明的方式,假設你作這樣的承認,一路辯下去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你原來的思維架構有瑕疵。

  學生乙:重新來過,以桔子作有法,應是唯以分別心安立而成就的法

  學生甲:同意

  法師對乙:別人同意,你就應該翻過來,說,以桔子作有法,應不是唯以分別心安立而成就的法。對方通常會答:爲什麼?你就要給出原因

  學生乙:若桔子是唯以分別心安立而成就的法,那補特伽羅都突然死光的時候,桔子應該是不存在的

  法師對乙:那對方肯定答同意,因爲補特伽羅都突然死光是不可能發生的,你不能證明根本沒有的事

  學生乙:那觀察這個桔子的補特伽羅死了,桔子就應該不存在了

  法師:同意。觀察這個桔子的補特伽羅死了也是假設來的,你不能證明的。辯論裏有一條,如果你的假設本身就無法證明的話,你的推論也就無法證明了。

  學生乙:觀察這個桔子的補特伽羅睡著了,桔子就應該不存在了

  法師:爲什麼?

  學生乙:睡著就沒有“桔子”這個分別心了

  法師:周遍不成立,我睡著了,在我的分別心裏沒有,對我而言不存在而已,但在別人的分別心裏面可能有。

   (有師兄提出若桔子唯以分別心安立而成立,螞蟻應看不到桔子,同樣因無法證明螞蟻能否看到,不能成立推論)

  。。。。。

  在這種辯論上我們會發現,我們想論證一事,但支撐的理由不充分。在這一宗裏,乙的劃分是對的,問題是他在依這一宗論證時沒有足夠的理由,沒有找到很明顯的最基礎的理由去論證。若在論證上應該這麼說,以桔子作有法,若是唯以分別心安立而成就的法,那它應不能獨立起功用。若它不能從自體上起功用,我們應想象它有什麼味道就是什麼味道等。例如夢中的桔子,幻想中的桔子,它能獨立起功用嗎?若能,你就可以摘下來吃了。要抓住“唯以”這兩個字。

  在辯論中,一般我們只需回答同意、不同意、爲什麼、因不成立、不周遍就夠了,如果對方抛出的是假因,論證不嚴密的話,這已經讓對方跑不了。在辯論時大家都是按一個思路走的,如果對方立宗很嚴密,確實就無法回答,但如果對方立宗有問題,回答這些就可以讓對方無法進行下去了。這也是一個學習過程。

   在經量部和說一切有部,是將物分到勝義谛,勝義谛和物是同義詞,世俗谛與常是同義詞。但在中觀,佛教最究竟的見解,除佛智、空性以外,沒有勝義谛了,其他全是世俗谛。但現在是在因明的範疇裏,比較靠近人類思維的範疇裏。其實這個題蠻難理解的,如果我們對這些概念沒有很好理解之前,就一下跳到中觀的辯論去,那你要小心了,在中觀宗裏面有很多的字眼,它的表述式只有那麼幾個字,但它包含的內容卻包括了前面(因明)的大量辯論所確認的東西,特別是對外道辯論的時候。

  昨天說,甯瑪派是不承認二谛的,是有這種說法,但這是在什麼時候呢?那是在二谛圓融之後。某種意義上,他們甚至不承認勝義谛,但這個不承認會帶來很多經論怎麼講解的問題。但還是有一個依據,在《維摩诘經》裏面,文殊菩薩問維摩诘什麼是不二法門,維摩诘默然不答。這個很簡單,桔子說出來的甜甜不甜?不甜。這只是文字概念,當我們吃進去時,甜的概念已經沒有意思了,如果只是爲了追求這個甜的真正作用而言,當我們舌頭嘗到甜的時候,說不說甜在我個人來說已經沒有太大意義了。所以當現量直接經驗這個事物的時候,當聖者的智慧直接證到空性的時候,如水進水,沒有二顯的狀態中,一切概念已經無法生起。在這個層面上,在聖者的根本定時,一切言語不起作用。但我們現在是什麼人呢?一位大堪布說,這種是很高的見解,但不能對一般人去講的,例如放牛娃問牛,什麼是不二法門,牛也不答,這能和聖者相同嗎?所以不能在未理解一些概念的真正含義時,在字面上東跑西跑,這是網上佛教界的最大問題,這也是目前佛教理論體系的最大問題了。對表面同樣的文字沒有確認的認知,沒有准確的定義,然後各說各的,寫十幾萬字解決不了什麼問題。

  不同宗的勝義谛、世俗谛說法,以後有機會你們學宗義學的時候,學真正的宗見理論,學空見時再細細分辨這些。但這些也都是有聯系的,下部是比較靠近我們凡夫對世界認識的規則,然後再往上推。當如何徹底完整地去理解一個東西是如何存在,我們的生命是如何存在,最真實的存在的時候,往究竟判別時,我們是從靠近凡夫的思維起步,逐漸靠近能夠理解那種很難表述的空性。空性很難用用語言直接表述,我們如果能准確理解基礎概念也起到一種輔助理解的作用。勝義谛世俗谛其實是最難的,定義上的辯論特別多,牽涉到我們在宗見上的安立。

  我們通常看這個世界是常的、樂的、有的,當我們真正去思考這個世間的真正價值存在時,當我們用這種思考方法去觀察的時候,當我們真正去修心,去改變我們世界觀時,就起到一種性變的作用。在叁大寺據說以前有一些老格西,在辯論場上辯著就證悟了。聽說拉布楞寺有這麼一位老格西,格西講課時問物質一定是有障礙的了?然後他的手就從柱子上揮過去。在證悟空性者來說,這種定義就沒有必然性。當你的心對這個世界的認識改造之後,世界也會改變的。那我們是否可以推導,當一種徹底的世界觀改變,當無始的輪回中的我執被打破時,假如我們的實踐是可行的,假如我們是能超越“我”的,在這種不可思議的世界觀改造之下,這個世界也會有所改觀的。

  (這時有人說這是否真的?)法師說:我經常說,我們保留一種懷疑的心態,但是小心,我們人類向來是不善于懷疑的,我們應該作一種徹底的懷疑,真正的懷疑是什麼?對一件事的是與否我們還不能正確判斷,那保留懷疑。但如果你有能力推導一種可能性是否存在時,我也准備隨時接受其中一個(是與否,兩個不同概念如我與無我等)。只要你能依理證明是兩種中任何一個,我將隨時開放我的心胸去接受。但我們人類不會真正的懷疑,我們的懷疑其實是戴著懷疑的假象在背地裏否定,“我懷疑”其實是說不可能,“我懷疑你是小偷”幾乎就是說“你是小偷”。要小心我們的懷疑,不要變成那種沒有意義的懷疑論者。當一種合理的可能性存在時,在思考時要開放自己的心胸去接受。

  八,講解總和別

  我們現在講解對所知進行分類,在分類的過程會出現很多設定類別的過程,總和別就是在分類上最重要的兩個概念了。

  總:在自類中作隨行的法

  例如瓶子是總,金瓶、銀瓶等都屬于瓶。也就是說瓶子這個概念能夠在金瓶、銀瓶等不同的事物上面存在,是攝集這種存在的。在自類中作隨行的意思是在自體的同類,支分同類下面存在著。

  別:具有作爲能周遍自界的法

  自界的意思是自己的領域、範圍。例如金瓶就是瓶的別,爲什麼?簡單說,它有自己的總--瓶,瓶能夠周遍金瓶自己。

  法師:總和別是否相違?

  學生:不是。瓶既是總,也是別。

  法師:對某一事而言呢?

  學生:是相違的。

  法師:A是B的總的話,它就不能是它的別,對不對?

  學生:對

  法師:所知是不是常的總?

  學生:是

  法師:所知不是常的別?

  學生:是常的別。

  法師:原因?。。。。所知若是常的別,那應該另外還有至少一個不是“所知”的東西是常,能不能找到?

  學生:兔角

  法師:兔角是無,而但凡是總和別一定是有。虛空呢?

  學生:虛空是常的別,但它也是所知。

  法師:當然了,找不到不是所知的。所知對常而言,是它的總,但不是它的別。

  法師:但凡是總,是不是一定是別?

  學生:所知是總,但不是別。

  法師:原因?

  學生:因爲找不到一種既不是所知又是它的總的東西。

  法師:假設所知是別,它一定有自己的總,但找不到一種既不是所知又是它的總的東西,OK

  法師:但凡是別,是不是一定是總?

  學生:不是,例如虛空

  法師:東邊的虛空和西邊的虛空呢?

  學生:刹那

  法師:前一刹那和後一刹那

  學生:當下這一刹那

  法師:現在當下這一刹那是不是當下這一刹那?

  學生:不是

  法師:那當下這一刹那你怎麼安立?

  法師:有沒有能攻破的?。。。。。常物二者,瓶柱二者,是所知的別,但不是總,因爲沒有是常物二者,也沒有是瓶柱二者的。

  總裏面還有很多分類,如義總、聲總等,這些就不詳細講了。

  九,講解相違和相屬

  相屬就是有聯系、有關系的意思,例如真因必須滿足叁相:宗法性、隨遍、逆遍,如果要證明宗的話,隨遍、逆遍即在原來的那個因和後陳法必須要成爲相屬的,你們將來會碰到的。

  相違:是相異又不存在同體的法

  相屬:由某相異法中,其相異者若被排除否定,其相異法也必定被排除否定

  先講同一和相異。“同一”就是在我們的分別心裏不會各別現起的,同一表述式的。舉例單舉一個就是,例如虛空,瓶等等。“相異”就是在分別心中分別現起的,例如瓶柱二者,瓶柱的概念在我們的分別心裏是各別現起的,想瓶的時候就不會想柱。還有你我兩個等等,幾乎是只要表述式不同就是相異。(順便講講)克主傑對“同一表達式”這個說法是不同意的,他說某些概念在字詞上有差別,但在理解上是沒有差別的,在分別心中現起時是一樣的。

  相違有什麼例子?注意表述式,用“。。。。的法”這個表述式,就是說它一定是存在的。

  法師:瓶子是不是相違?

  學生:不是

  法師:爲什麼

  學生:只有一個

  法師:對,它不是相異的。那瓶和物是不是相違?

  學生:不是。因爲瓶是物

  法師:OK.但說“瓶是物”別人可能會繼續問你,你不一定答得上。

  學生:那瓶和物有同體。

  法師:這樣答比較好

  相屬舉例:例如無常和所作性是相異,他們在分別心中是各別現起的,我們想無常和所作性時想的方法和角度、用的概念是不同的。如果所作性被排除的話,無常也必定被排除,所以無常和所作性是相屬,而且無常被排除,所作性也被排除,它們是互相相屬。

  法師:瓶和柱是否相屬?

  學生:不是。它們沒有同體的東西

  法師:沒有同體的東西就不是相屬?

  學生:否定柱子的話不一定否定瓶子

  法師:舉例說明

  學生:例如在一個房子沒有瓶子但不一定沒有柱子

  法師:對,但表述式不用這麼羅嗦,舉例只需說“在有瓶無柱的桌子上”就可以了。

  法師:瓶和物相屬嗎?

  學生:是相屬,否定物就沒有瓶

  法師:對。物和瓶相屬嗎?

  學生:不相屬,否定瓶不能否定物

  法師:如果它們兩個是相屬會不會必然有隨機的一方是另外一方的?有沒有這種必然性?

  學生:應該是

  法師:煙和火是不是相屬?

  學生:化學反應生成的煙和火不相屬

  法師:在古印度是沒有這種煙的,在因明煙的定義就是火生煙。也好,我們就用火生煙。火生煙和火是不是相屬?火生煙和火是不是有聯系?(沒有火就沒有煙了)

  學生:有

  法師:若有就必然産生上面那個判斷式,火生煙作有法,應該是火

  學生:不是

  法師:火作有法,應是火生煙

  學生:不是

  法師:那就是說,即使兩樣事物(兩個相異的概念)有聯系,有相屬關系,也不必然有隨機的一方是另外一方的。

  相屬分兩種,同體相屬和他生(因果)相屬。

  同體相屬如無常和所作性,瓶和物等,這是存在有隨機的一方是另外一方的必然性的。他生(因果)相屬如火生煙和火,幾乎不存在上述那種必然性的。因果必然是異體,因已經存在但果還未有,果出生時因已經滅了,所以幾乎不存在這種必然性。

  法師:煙和火是相屬,沒有火就沒有煙,對不對?

  學生:對

  法師:那沒有煙就沒有火,對不對?

  學生:不對,這不一定

  法師:那火跟煙就不是相屬,對不對?

  學生:不對

  法師:我問的是,因和果是相屬嗎?沒有果是不是就沒有因了?因和果是不是相屬?如果因和果相屬,那沒有果就一定沒有因。同意不同意?

  學生:不同意

  法師:沒有苗不一定沒有種子,沒有果不一定沒有因,沒有因就一定沒有果。所以只能推導因對果有相屬(果和因是相屬),果對因不一定是相屬(因和果不一定是相屬)。

  上面是很重要的一個論題。我們探討真因的時候,就要用到相屬,真因分叁種,

  自性因:例如,聲作有法,應是無常,所作性故。因和後陳是同體相屬,所作性和無常都是聲的自性,所以叫自性因

  果因:有煙山上,應有火,有煙故。因和後陳是因果相屬。以看到有果的原故,推斷有因,以能生所生的角度、關系推論。真因沒有“因因”的,因爲我們不能從有因推斷有果。

  未緣到因:這是否定因,上面兩個是成立因。例如,在虛空體上,應沒有物,以沒有無常的原故。

  有個辯論很好玩的,在吸煙人的口中應有火,以有煙的原故,同意嗎?

  學生:有煙的地方不一定有火

  法師:剛才我們不是說這是相屬嗎?

  學生:。。。。

  法師:大家要注意,我們討論因果相屬,只是討論能生和所生的關系,從這個角度上我們說有果必然有因。但對方下有法時,將討論域限製在某個地方、某一處、某個特定時間時,因果相屬的必然性就不一定能成立了。釋量論有講過,在討論果因時,若加上時間、地點的限製,周遍性是不成立的。對這種問題,我們回答“此時不周遍(或不定)”就可以了。這是很特殊的答法,若答不周遍或不定,對方會問你有煙不一定有火嗎?你就答不了。若回答此時不周遍(不定),對方問爲什麼,那你要清楚“此時”是指什麼,不然就答不上來。

  今次就講到這裏,其他所知的分類還有很多,以後你們慢慢學習吧。

  我一再說的就是,其實我不希望你們去鑽研這些定義構造和辯論,你們在課程中主要要了解的是有這種思辯方式,從人類能理解的角度,在我們的佛教邏輯裏面對自宗的證成,證明解脫和解脫的道路上面是有一種嚴密的方法的,希望能對你們更加確定這條道路有幫助。現在我只想交待,有這麼一個領域,是目前漢傳佛教裏面缺失的,是我們比較薄弱的,在我們追求真理的道路上缺了這麼一根拐杖,若有朋友爲了將這根拐杖弄得更結實而願意努力的話,我將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這也是我一直希望的。你們在家人學因明是很困難的,但要保持一種歡喜和珍惜的心態,坦白說,這是爲我們將來能夠作一個依理抉擇的隨法行人而種下一個種子。

  (全文完)

  

《藏傳因明基礎課(寶僧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