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藏傳因明基礎課(寶僧法師)▪P9

  ..續本文上一頁謂極隱蔽事,向下推導推不出來的,直接經驗又沒有,比量又沒有直接的原因安立,甚至我們都沒有教量。但關于教量是如何安立,這個是比較複雜的。其實我們現在很多佛教徒在沒有不了解現量,不了解比量,沒有因明推導之前,在網上那些基本上用的都是教量。教量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對于一個你相信的那個有情,某一個人你對他産生相信,按他講的話你進行推斷。問題就是你相信的人怎麼安排?當然佛教裏面,大部分這一票都投給釋迦牟尼佛,當然也包括佛的象征文殊、觀世音菩薩等,我們把信心投給他們了。但是問題是如果什麼事情都以教量的話,就有一個問題。因爲教量裏面經常有一個對機問題,對不同時間他講不同法,對不同的人講不同的法。單單從語言上面表述式上面,它是有一定有問題的。比如說《大乘經莊嚴論》裏面曾經說,佛會呵斥那些初地菩薩,如果某個菩薩在初地已經圓滿了他的布施波羅蜜多時,他應該更往上走的時候,在那時對于他繼續修布施會呵斥他的,停留于原地那種修行,會被佛呵斥的。但是我們在經典上面一看,啊!布施無作用嗎?那是鼓勵不要再停留在原來的那個層次上面,要更往上走,是對那個菩薩說的。對我們現在的情況來說,當然是多多無害的,對不對?所以單單如果永遠是靠教量,就會出現現在這種情況,很多人說佛是這樣說的,那個說佛是那樣說的。但是他無法進行對這個密意--所謂的真正的含義,真正的意思,沒有辦法對密意進行抉擇,只是一些口頭上面的、語言上面的爭論。

  剛說的無法推導的,就是我們承認的極隱蔽事。就你說的,在某種時候,我們的思維邏輯裏面無法做出肯定的推導,無論是與不是都無法做出肯定。假設你能接受你的下一生,對不對,但是關于你下一生是人還不是人,就很難推斷了。我們沒有親自看到,按比量無法推導,按教量,在任何大小乘經典加上密續裏面,可能沒有一個授記說,在2005年裏的這個你,在下一生裏面會變成什麼,沒有這個授記。那我們沒有任何依據,是無法推測的。

  (接回分類的講解)在大分類裏面,如果但凡無我的話,必定是有和無的。只要你舉任何一個東西,必定是無我的。在分類裏面,我說的是這個總集分類,基于佛教裏面,決定是你不能找出任何是存在或不存在的東西,它是一種獨立、恒常、自主的存在的。你能證明的話,整個中觀論都被你砍倒了,可以把佛教基本理論從根砍倒了,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

  除了剛才說的這些基于互絕分類的無,另外還有一絕對不存在的東西是什麼?

  學生:我

  法師:對。

  3,講解有、常、物

  “有”是什麼?“有”是一種能被我們量所緣到的,即能被我們所認識的。任何能被我們認識的,能作爲我們對境,作爲我們認識對象的東西,那就是存在。如果不能被我們認識的東西就是不存在。上面說的“我們”是指所有有情,如果我們辯論時直接就說佛就對的,因爲佛是遍知,佛都不認識,那就把它放在不存在那一類了。

  這個分類是存在。有,也叫所知。能知是心、識,當然也可說我。所知的就是我們認識的對象。所知、有、存在,都是同義詞。在有裏面有分成兩大集合:常、物。常就是一種非刹那性的法(無常是刹那性的),它不是刹那刹那變化的。

  學生:還有比刹那更小的嗎?

  法師:在理論建立上,刹那的定義是一種無方分的,不能再細分的最小單位。當然中觀上還可破它的,既然是最小,那它有無前、中、後叁個之分呢?要知道,我們這種大分類,在佛教中是基于四個主要的宗見--說一切有部、經量部、唯識、中觀。前兩種是小乘的,後二是大乘。因明分類主要是前兩個,還沒到上面的宗見。因爲宗見越往上走越靠近最徹底,特別是對無我、空性的講解就越徹底,其對微細的世界觀,對我們的認識對象觀察得也越仔細。到這些層面上,有很多建立稍微複雜的理論體系,這一定要建立在辯論上面,在你的理解上進行辯論時才會出現的。前兩個比較粗,但比較靠近我們人的認識。如中觀中,它提出但凡存在的東西全部是我們假設出來的,但這種說法,須基于下面這部分了解後,慢慢往上去才行。

  我們有時學都不學就實修,如果真正有一天你去禅定觀無我,觀空性,若這些沒有確定的話,那個無我怎麼觀察?坐上去睡覺差不多。實際上,米旁仁波切也說過,對中觀見沒有進行決定微細的觀察之前,所謂的大圓滿就只是盲修。對自己要破除的對境還不曉得的時候,靶在哪兒還不曉得,就放箭了。所以米旁仁波切說,沒有抉擇中觀之前那些所謂的修就是盲修,無的放矢。

  在下部見的那種特殊的安立,到上部見確實還有辯論的地方,比如剛才所說的刹那。目前在因明中,基本以唯識以下的。特別是攝類學,就是對這些東西分類時,基本上是以小乘的兩宗,唯識都先不用,因爲這兩個較爲靠近我們人類。我剛才說的,一成年男人作一下彈指,把這個時間分成360分取一分就是一個刹那,你們能觀察得到嗎?這已極端微細,對凡夫已經是無方分了。無方分是什麼意思?它不是立體的,沒有長短方圓,前後氛圍的,不能再劃分的。這兩宗都同意刹那是無方分的,另外一個就是物質上面的極微。一個桌子一直砍,把它砍到最小,最小的微粒,他們就認爲有這樣一種東西,然後由這種東西來類積成粗的那種我們能看見的物質。這個是我們人看不見的,只有證聖果以後方能看見。

  這兩宗他們認爲不是假設來的,是真有這種東西的。但在看不見的時候,還只能用假設。他們這兩個說法,是基于對經典的撰識,他們把佛的經典進行歸納總結,進行定義、理解時,形成一種較有理論體系宗見時,就把這種東西定義出來。但這種定義,在唯識、中觀宗中,說你們理解的這種假設可以這樣說,但還只是假設。如唯識就對他們極微進行了破斥,當他們想證明一切東西本質唯心時,他們認爲沒有一種東西是在認識以外成立的。這兩宗就不是的,他們就承認外境,所謂書歸書,心歸心,它們各自獨立的,至于心能認識書那是另外一回事,但心跟書是互相獨立的。到唯識宗,他就認爲不可能,因爲你在外境當中,無法究竟徹底地把它建立出來,就是它怎麼“有”你說不清楚。即使你安立了一個極微,他又問你一個東西 ,那你那個極微,還有沒有形狀呢?還有沒有方、分呢?假設沒有方分,用數學就很好了,一個體積是零的東西,再怎麼累積也累積不出一個有體積的東西。也就是說如果一個東西是沒有方分的,如何累積出一個有方分的東西呢?

  在唯識宗裏面還是承認刹那,最究竟的刹那。但到了中觀宗裏,他又問你那個刹那又怎麼算?還有前、中、後叁段嗎?若無,怎麼向後推斷呢?它的變化如何向後推斷?如果不變化,就算你那個刹那上面是不變化,一種不變化的東西又怎麼往下推斷?中觀又向唯識提出了這種難題。那麼一層一層向上破,破到應成中觀時,那麼佛教的見解已經推到最微細最究竟了。

  我們經常在辯論時,經常就是往上走,把見解拉上去,但我們回答時,可以回答,上宗以上的確實你可以作這樣的安立,但是目前辯論的是以這兩宗爲主。這是有限製的,就是辯論場上,在理解上面,能不能按世人的那套規則先理解而把它安立穩定下來。現在就是拿出這兩部見的說法,能讓我自相矛盾,那我就真的輸了。也就是說,我站在這個宗裏面去討論問題,居然自宗都無法維護那就輸掉了。

  “有”分成常與物兩種,常剛才說了,非刹那性,它不變化的。例如,概念。

  我們現在講的這部分,千萬不要小看它,是一個基礎課程。拉蔔楞寺辯這個是最出名的地方,在叁大寺裏面六個分院,只有哲蚌寺的果莽分院跟拉蔔楞寺是同一個體系的,使用的是同一教材。他們學這部分書就學叁年,我們只學一年,他們對這種定義之間的互相的關系,每種定義下的准確性等,然後還問你一些就是有沒有一種東西即是相違又是物等等,就是把幾個概念綜合起來,讓你舉出一個例子來,這是他們非常強項的東西。攝類學就是把所有的所知的這些東西把它歸類。攝類學的班就是第一班,就是十七年裏面第一個班,最低的那個一個班,小孩子練嘴皮的地方,也是讓頭等格西跑到這地方來出醜的地方。

  一般我們說凡是概念性的東西都是常的。爲什麼?因爲它是我們擬造出來,想像出來的。虛空是常的,那麼但凡是常的東西就不能被我們直接經驗,不能由那種無分別心去經驗的――現量一定是無分別的,常是不能被嘗到、聞到、見到、摸到。

  虛空能被我們看見嗎?虛空定義就是沒有障礙的。那看不見嗎?沒東西你看不見嗎?這個格魯派與薩迦派有一個很嚴重的分歧,薩迦派是認爲絕對看不見的。他們的分法更接近現代人的思維模式。當因明傳入西藏以後,早期薩迦派有個叫薩迦班智達的,大概在元代時,寫了本《量理寶藏論》,將原來印度的歸類方法進行了重新塑造,成爲所謂的西藏式新因明。有趣的是,新因明只發展在薩迦派以內。然後在後期出現宗喀巴大師,格魯派又恢複到印度傳統說法,嚴格追尋印度古因明,因此又翻回去到老的傳統。那麼在格魯派,就分成兩種,虛空看不見,但能看見天空,這很複雜的,不管它了。“虛空是沒有阻礙的”,只是一種構造上面的東西,只是我們在理解上面是通過分別心來構造出來的,而不能直接被我們經驗所見的。還有嗎?“無我”是常的東西。因爲無我本身是構造的,是沒有實際變化的東西。任何依靠我們思維認識産生的,那就是常。

  第二個分類就是物了。物跟我們一般物質是不同的。物的定義是任何能産生功能的東西。那麼任何能産生功能的東西必然是無常的。什麼叫産生功能呢?

  學生:有用處

  法師:有用途。意思是一樣的,只是換了一種說法。當我們說給出一個意思是,一定要往下走,不能往上走,也不能平行,就是往基礎上面走。…

《藏傳因明基礎課(寶僧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