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谓极隐蔽事,向下推导推不出来的,直接经验又没有,比量又没有直接的原因安立,甚至我们都没有教量。但关于教量是如何安立,这个是比较复杂的。其实我们现在很多佛教徒在没有不了解现量,不了解比量,没有因明推导之前,在网上那些基本上用的都是教量。教量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对于一个你相信的那个有情,某一个人你对他产生相信,按他讲的话你进行推断。问题就是你相信的人怎么安排?当然佛教里面,大部分这一票都投给释迦牟尼佛,当然也包括佛的象征文殊、观世音菩萨等,我们把信心投给他们了。但是问题是如果什么事情都以教量的话,就有一个问题。因为教量里面经常有一个对机问题,对不同时间他讲不同法,对不同的人讲不同的法。单单从语言上面表述式上面,它是有一定有问题的。比如说《大乘经庄严论》里面曾经说,佛会呵斥那些初地菩萨,如果某个菩萨在初地已经圆满了他的布施波罗蜜多时,他应该更往上走的时候,在那时对于他继续修布施会呵斥他的,停留于原地那种修行,会被佛呵斥的。但是我们在经典上面一看,啊!布施无作用吗?那是鼓励不要再停留在原来的那个层次上面,要更往上走,是对那个菩萨说的。对我们现在的情况来说,当然是多多无害的,对不对?所以单单如果永远是靠教量,就会出现现在这种情况,很多人说佛是这样说的,那个说佛是那样说的。但是他无法进行对这个密意--所谓的真正的含义,真正的意思,没有办法对密意进行抉择,只是一些口头上面的、语言上面的争论。
刚说的无法推导的,就是我们承认的极隐蔽事。就你说的,在某种时候,我们的思维逻辑里面无法做出肯定的推导,无论是与不是都无法做出肯定。假设你能接受你的下一生,对不对,但是关于你下一生是人还不是人,就很难推断了。我们没有亲自看到,按比量无法推导,按教量,在任何大小乘经典加上密续里面,可能没有一个授记说,在2005年里的这个你,在下一生里面会变成什么,没有这个授记。那我们没有任何依据,是无法推测的。
(接回分类的讲解)在大分类里面,如果但凡无我的话,必定是有和无的。只要你举任何一个东西,必定是无我的。在分类里面,我说的是这个总集分类,基于佛教里面,决定是你不能找出任何是存在或不存在的东西,它是一种独立、恒常、自主的存在的。你能证明的话,整个中观论都被你砍倒了,可以把佛教基本理论从根砍倒了,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除了刚才说的这些基于互绝分类的无,另外还有一绝对不存在的东西是什么?
学生:我
法师:对。
3,讲解有、常、物
“有”是什么?“有”是一种能被我们量所缘到的,即能被我们所认识的。任何能被我们认识的,能作为我们对境,作为我们认识对象的东西,那就是存在。如果不能被我们认识的东西就是不存在。上面说的“我们”是指所有有情,如果我们辩论时直接就说佛就对的,因为佛是遍知,佛都不认识,那就把它放在不存在那一类了。
这个分类是存在。有,也叫所知。能知是心、识,当然也可说我。所知的就是我们认识的对象。所知、有、存在,都是同义词。在有里面有分成两大集合:常、物。常就是一种非刹那性的法(无常是刹那性的),它不是刹那刹那变化的。
学生:还有比刹那更小的吗?
法师:在理论建立上,刹那的定义是一种无方分的,不能再细分的最小单位。当然中观上还可破它的,既然是最小,那它有无前、中、后三个之分呢?要知道,我们这种大分类,在佛教中是基于四个主要的宗见--说一切有部、经量部、唯识、中观。前两种是小乘的,后二是大乘。因明分类主要是前两个,还没到上面的宗见。因为宗见越往上走越靠近最彻底,特别是对无我、空性的讲解就越彻底,其对微细的世界观,对我们的认识对象观察得也越仔细。到这些层面上,有很多建立稍微复杂的理论体系,这一定要建立在辩论上面,在你的理解上进行辩论时才会出现的。前两个比较粗,但比较靠近我们人的认识。如中观中,它提出但凡存在的东西全部是我们假设出来的,但这种说法,须基于下面这部分了解后,慢慢往上去才行。
我们有时学都不学就实修,如果真正有一天你去禅定观无我,观空性,若这些没有确定的话,那个无我怎么观察?坐上去睡觉差不多。实际上,米旁仁波切也说过,对中观见没有进行决定微细的观察之前,所谓的大圆满就只是盲修。对自己要破除的对境还不晓得的时候,靶在哪儿还不晓得,就放箭了。所以米旁仁波切说,没有抉择中观之前那些所谓的修就是盲修,无的放矢。
在下部见的那种特殊的安立,到上部见确实还有辩论的地方,比如刚才所说的刹那。目前在因明中,基本以唯识以下的。特别是摄类学,就是对这些东西分类时,基本上是以小乘的两宗,唯识都先不用,因为这两个较为靠近我们人类。我刚才说的,一成年男人作一下弹指,把这个时间分成360分取一分就是一个刹那,你们能观察得到吗?这已极端微细,对凡夫已经是无方分了。无方分是什么意思?它不是立体的,没有长短方圆,前后氛围的,不能再划分的。这两宗都同意刹那是无方分的,另外一个就是物质上面的极微。一个桌子一直砍,把它砍到最小,最小的微粒,他们就认为有这样一种东西,然后由这种东西来类积成粗的那种我们能看见的物质。这个是我们人看不见的,只有证圣果以后方能看见。
这两宗他们认为不是假设来的,是真有这种东西的。但在看不见的时候,还只能用假设。他们这两个说法,是基于对经典的撰识,他们把佛的经典进行归纳总结,进行定义、理解时,形成一种较有理论体系宗见时,就把这种东西定义出来。但这种定义,在唯识、中观宗中,说你们理解的这种假设可以这样说,但还只是假设。如唯识就对他们极微进行了破斥,当他们想证明一切东西本质唯心时,他们认为没有一种东西是在认识以外成立的。这两宗就不是的,他们就承认外境,所谓书归书,心归心,它们各自独立的,至于心能认识书那是另外一回事,但心跟书是互相独立的。到唯识宗,他就认为不可能,因为你在外境当中,无法究竟彻底地把它建立出来,就是它怎么“有”你说不清楚。即使你安立了一个极微,他又问你一个东西 ,那你那个极微,还有没有形状呢?还有没有方、分呢?假设没有方分,用数学就很好了,一个体积是零的东西,再怎么累积也累积不出一个有体积的东西。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东西是没有方分的,如何累积出一个有方分的东西呢?
在唯识宗里面还是承认刹那,最究竟的刹那。但到了中观宗里,他又问你那个刹那又怎么算?还有前、中、后三段吗?若无,怎么向后推断呢?它的变化如何向后推断?如果不变化,就算你那个刹那上面是不变化,一种不变化的东西又怎么往下推断?中观又向唯识提出了这种难题。那么一层一层向上破,破到应成中观时,那么佛教的见解已经推到最微细最究竟了。
我们经常在辩论时,经常就是往上走,把见解拉上去,但我们回答时,可以回答,上宗以上的确实你可以作这样的安立,但是目前辩论的是以这两宗为主。这是有限制的,就是辩论场上,在理解上面,能不能按世人的那套规则先理解而把它安立稳定下来。现在就是拿出这两部见的说法,能让我自相矛盾,那我就真的输了。也就是说,我站在这个宗里面去讨论问题,居然自宗都无法维护那就输掉了。
“有”分成常与物两种,常刚才说了,非刹那性,它不变化的。例如,概念。
我们现在讲的这部分,千万不要小看它,是一个基础课程。拉卜楞寺辩这个是最出名的地方,在三大寺里面六个分院,只有哲蚌寺的果莽分院跟拉卜楞寺是同一个体系的,使用的是同一教材。他们学这部分书就学三年,我们只学一年,他们对这种定义之间的互相的关系,每种定义下的准确性等,然后还问你一些就是有没有一种东西即是相违又是物等等,就是把几个概念综合起来,让你举出一个例子来,这是他们非常强项的东西。摄类学就是把所有的所知的这些东西把它归类。摄类学的班就是第一班,就是十七年里面第一个班,最低的那个一个班,小孩子练嘴皮的地方,也是让头等格西跑到这地方来出丑的地方。
一般我们说凡是概念性的东西都是常的。为什么?因为它是我们拟造出来,想像出来的。虚空是常的,那么但凡是常的东西就不能被我们直接经验,不能由那种无分别心去经验的――现量一定是无分别的,常是不能被尝到、闻到、见到、摸到。
虚空能被我们看见吗?虚空定义就是没有障碍的。那看不见吗?没东西你看不见吗?这个格鲁派与萨迦派有一个很严重的分歧,萨迦派是认为绝对看不见的。他们的分法更接近现代人的思维模式。当因明传入西藏以后,早期萨迦派有个叫萨迦班智达的,大概在元代时,写了本《量理宝藏论》,将原来印度的归类方法进行了重新塑造,成为所谓的西藏式新因明。有趣的是,新因明只发展在萨迦派以内。然后在后期出现宗喀巴大师,格鲁派又恢复到印度传统说法,严格追寻印度古因明,因此又翻回去到老的传统。那么在格鲁派,就分成两种,虚空看不见,但能看见天空,这很复杂的,不管它了。“虚空是没有阻碍的”,只是一种构造上面的东西,只是我们在理解上面是通过分别心来构造出来的,而不能直接被我们经验所见的。还有吗?“无我”是常的东西。因为无我本身是构造的,是没有实际变化的东西。任何依靠我们思维认识产生的,那就是常。
第二个分类就是物了。物跟我们一般物质是不同的。物的定义是任何能产生功能的东西。那么任何能产生功能的东西必然是无常的。什么叫产生功能呢?
学生:有用处
法师:有用途。意思是一样的,只是换了一种说法。当我们说给出一个意思是,一定要往下走,不能往上走,也不能平行,就是往基础上面走。…
《藏传因明基础课(宝僧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