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竅決寶藏海 10、無垢覺性明點▪P2

  ..續本文上一頁是大圓滿和往生極樂世界。

  以前我們一家叁個人也是共同發願過往生極樂世界,現在我就准備在大幻化網壇城上的阿彌陀佛像前,供養一個價值非常昂貴的金剛鑽石的裝飾品,等一會請你們管理壇城的負責人到我這裏來取走。這個裝飾品是廣西一位居士供養我的,現在我就把它供養給阿彌陀佛,願我和我所有的眷屬將來能共同往生極樂世界,這也是我們共同的期盼,以我這個微薄的供養,現在大家就一起來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我們一起共同發願往生極樂世界。

  八萬四千法門可以集聚在無上大圓滿阿底瑜伽中,而阿底瑜伽所有的要點,又可以包括在自然本智當中。所謂的自然本智,就是依靠上師的教言認識自心的本體光明,這就是無二智慧,也就是文殊菩薩。

  我們經常講,所有的諸佛菩薩都可以涵攝在一個本尊當中,那麼此本尊,也可以包括在自己的心當中。當我們認識到自心本面的時候,這就是大圓滿,也是自己的本尊。但此心就象是一個蹦跳淘氣的猴子一樣,經常受著各種環境的影響,因此我們修行的首要任務就是觀察自己的心,到寂靜的地方作精進修持。

  我們首先應當觀修一切皆屬于無常法。在《俱舍論》中講這個器世界有六十四種次第的毀滅方式,在《如意寶藏論》中對此雖有一些不同的說法,但總的意思都指出劫末時地水火風將毀滅器世界,然後有情世界中所攝的一切衆生也會隨之死亡,整個世界上不存在一個不死的生命,比如《親友書》當中講梵天也會墮地獄,所以世間上所有的快樂也象是閃電一樣無常。

  一切諸法皆無常,以前的諸法是如此,以後的諸法也同樣不例外。就我來講,我以前所有的親眷好友都是無常,再過十年,回顧一下我們這個學院的曆史,整個喇榮地帶又會變成什麼樣的情景呢?這也很難以預料。如果我們遇到一些大的違緣,比如患上某類極其危險的傳染病,那在今天就死去也極有可能。

  平時我們應該觀想自他的身體象水泡一樣,是無常的本性,就如早晨的鮮花立即就會枯萎凋謝,人身也會很快衰老和死亡。我們的心不應跟隨世間上的美妙事物,對女人不要貪執,應把自她的身體都觀想爲屍陀林的那些腐爛屍體而修不淨觀。

  我們每一次作會供或召開密宗的大法會時,以密宗的儀軌和傳承,按理應該有男衆和女衆一起共修,這樣根據無垢光尊者和麥彭仁波切的觀點,易迅速獲得成就,以公知仁波切的觀點,也是在短時間內能積累大量資糧等有各種功德。

  我們每一次的修法,也非常需要有真正的持明男女,雖然我們現在沒有具足這種條件,但也需要男女衆在一起共修以爲表示,這樣修持密宗也是很好的方便。在每年元月我們開持明法會,若是男女衆分開,那就算不上是一個真正的持明法會,因此我要求大家共同在大經堂裏面開法會。智慧和方便如果脫離,那我們以後開法會傳講佛法等很多事情也不太方便,但是如果大家沒有自覺遵守紀律,那可能也不得不分開。

  世上有許許多多的出衆男女,她們就象天上的星星、月亮和太陽的差別一樣,一個賽過一個,那我們爲什麼要貪執其中一個人呢?實在不應該生起貪心。世間人所欣賞的這些端莊美麗,也是分別念的一種假立,真正的莊嚴就是釋迦牟尼佛的身像。

  即使某人以散亂心看見牆上的佛像,他將來也會逐漸得到解脫,這是佛的金剛語。以嗔恨心或擾亂心來看佛像,雖然此人暫時會墮入惡趣,但實際因爲他已經與佛陀結上了緣分,那這個人最終漸漸也會證得佛果。因此希望大家對佛像應該生起信心,在《親友書》中講,有智慧的人對木製的佛像也生起恭敬心。

  在本學院的大幻化網壇城的上上下下,都有無數的佛像和經書,以及系解脫和菩提樹等衆多的功德所依物,因此大家以信心和恭敬心轉繞壇城會有無比的功德。釋迦牟尼佛當年曾親自開示道:現在對我供養,與將來對我的舍利作供養,二者沒有任何差別。觀想具足相好的佛像,對即生和來世都有重大的意義,當然具有智慧的人應該觀想和修持佛陀的智慧身,這樣的功德更爲殊勝。

  比如有些貪心強盛的人,當他看見一個美女時,就希望得到她,于是美女的笑靥就時時刻刻在他的心中浮現,此愚人就這樣白天晚上不斷地想著這個美女。同樣的道理,若對諸佛菩薩生起"貪心"也是一個正道,我們也應以如此大的信心來觀想佛菩薩。上面比喻的意思是說,對自己的本尊或根本上師,我們應時時刻刻地觀想,就象那個愚笨的人時刻思念美女一樣。

  一切叁世諸佛的智慧身是文殊師利菩薩,還有叁世諸佛的代表和總集體蓮花生大士,我們就把蓮花生大士、文殊菩薩和上師無二無別的形象再叁地觀想。如果能堅持經常這樣觀想,他們就乃至菩提果之間都不會離開我們,並且用大悲心時時都在加持,爲我們帶來一切利樂的悉地。

  不論祈禱哪一位聖尊,都會增長智慧。尤其是想得到加持,就對上師祈禱,想獲得悉地就向本尊祈禱,要成就事業就對護法神祈禱,要遣除違緣就向空行母祈禱,望大家經常如是作祈禱。

  人們在輪回中頭出頭沒,産生又死亡,就象是水中冒出的汽泡一樣,類似這樣的身體在往昔和將來也都是有無數個,我們對此就不應貪執。愚笨貪心大的人不知道這種道理,舍棄涅槃而欣求這些無常的世間法,結果就會使自己墮入肮髒的爛泥坑當中不能自拔。

  一切有爲法就象是閃電一樣刹那無常,我們不能去希求它們,否則始終不會有一個結局。全知無垢光尊者說:"世間上的瑣事,若我們去希求它就沒有一個完成的時候,但當我們何時把它放下,它就已經了結了。"從無始以來,我們在這些世間法方面就花費了許多的時間,而且也是徒勞無益,因此我們現在應該使自己的心獲得休息。

  有些富裕的人財富圓滿,但對自己的奴仆卻是絲毫也不願意布施,這類人真是可憐。那些富裕的人,若有機會見到天人美滿的生活,再回過頭來看自己的財産受用,那就會象見到腐爛的屍體,再也不會有濃厚的興趣了。有些高僧大德和長官,財富如泉湧,地位也是高高在上,但對這些財富和地位也不應該貪執。

  其實世間這種有漏的財富,許多品格極其卑劣的人也能得到,因此我們在稍微擁有財富的時候,千萬不能有傲慢心。以前,多聞天子把自己寶庫裏面最好的衣服穿上,然後到貢嘎天子那裏去,結果發現,貢嘎天子的財富已經遠遠地超過了他,此後多聞天子的傲慢就沒有了。這是托嘎如意寶所講的一個故事,既然多聞天子的財富也不值得驕傲,那我們世間上的財富又怎會可靠呢?

  我們應該觀察內心的無常,並以如幻如夢來對待一切諸法,這樣就能現前如夢如幻的覺受,于是對世間法就不會有太強烈的執著,就象看見電視熒屏上顯現的這些影像一樣,慢慢地自己的執著心自然會消盡。有時候我們可以觀想所有世間上的人,對他們斷除貪嗔之心,都以一顆平等心來對待,這樣世間法和佛法的功德自然而然會具足。

  全知麥彭仁波切在其它教言中講過:"自己廣聞多智,就不會生起貪心和傲慢之心。"若我們有深廣的智慧,也知道整個世間的真理,而世間的真理對無邊的衆生也是有極大的饒益,如此用自己智慧的燈光就能遣除世間愚昧的黑暗。

  廣聞多學的人是整個世間的莊嚴,而孤陋寡聞的愚人猶如井底之蛙,這種人經常以貪嗔癡嫉妒傲慢心來遮擋住自己內心的光明,他們根本不會擁有世間和佛法的功德。

  當具有廣聞智慧光芒的月亮在佛法的天空中冉冉升起時,就會遣除愚人心中的二障黑暗,在清淨智慧的月光照耀下,一切暫時和究竟安樂的青蓮花也會自然盛開,這時青蓮花的笑容就會在世間上美麗綻放。

  很多人對這個不清淨、具有生老病死痛苦的身體,也是經常地清洗和刻意打扮,既然我們對無常的身體都是這樣費心盡力地去愛護,那對于生生世世都不能離開自己的這個心,爲什麼不去以各種功德來莊嚴它呢?既然我們對身體如是地重視,對心爲什麼不重視呢?所以我們一定要精進地去行持善法。

  我們一般人的智慧,就象叁十日的月亮一樣是看不見的,爲此我們應通過不斷的努力,來使自己的智慧象初一至十五上弦的月亮一樣,光芒越來越增盛。

  要燒盡世間的茂密森林,就需要有廣大智慧的火,同樣要渡過深廣的佛法大海,也必須要依靠廣大智慧的船。這裏的意思是,既然作世間法也需要智慧和精進,那何況如大海般廣大的佛法爲什麼不需要廣大的智慧和精勤呢?

  在世界上有兩種好人,一是在寂靜的地方享受甘露妙法,也就是在佛法方面修行非常好的人,還有一種就是具有功德普受衆人恭敬的人。佛說這二種人都非常值得世間上人們的尊重,他們在佛教裏也是受到了贊歎。若一個人同時具足二種功德則比較完美,但只具足其中一種功德也是值得稱贊和隨喜。或者是在寂靜處修持,或者是在人群中饒益衆生,這就是上等人,二種功德中任何一種都沒有就是指愚人。

  就象到了寶洲見到如意寶時,人們會想:"這樣的寶貝在別的地方肯定找不到,我們應該拿一些回去,把它們帶到別的地方去。"同理,當我們已經遇到了善知識,這就是真正得到了珍寶,這個珍寶也就是善妙的佛法,爲此我們應該精進修持,我們也應該把這樣的珍寶拿到來世去。在其它的教言中也說過:"當我們轉生在南瞻部洲時,爲什麼不好好地積累資糧、修持善法?"

  時間轉瞬即逝,人的一生非常短暫,在這短暫的人生當中所有的事情裏,我們最爲重視的應該是佛法。就象天鵝善于在水乳溶汁中吸取牛奶精華一樣,我們應該抛棄一切世間的瑣事,去行持佛法。乃至現在美妙的月亮還沒有被死亡的羅睺吞食之前,它應該發出清涼的光輝,同樣,我們還沒有被生老病死的痛苦強烈折磨之前,應該精進地修持。我們應對自己生起悲心,改正以前的不良行爲,並行…

《竅決寶藏海 10、無垢覺性明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