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十(優婆塞盧榮章譯)

  

  白話佛經

  

  楞嚴經 優婆塞盧榮章 譯

  

  第十卷

  

   阿難!上來說修學禅定的人,在實習的時刻,破除了想陰,動念已盡、浮想亦除,和平常人飽睡醒來,夢想全消,與平常心一樣。心中靈明虛靜,猶如晴空萬裏,充溢了自己的心地。從此以後,這人看見世間的山河大地,好像在鏡中看花,來去都沒有痕迹,不過是物來照物,物去不隨。只余下第八識的真體,一切生滅根本的元由;和八識含藏七識的微細種子,都是生滅的根源,從此披發顯露,見到十二類生命體的生滅情形,仍未能完全通達他們受命原因;但在衆同分的基因中,猶如陽焰浮蕩幽隱,波動不斷,這是生命體浮根四塵,究竟轉變的樞紐。這個階段,叫做行陰區局的景象。是想陰除後,識陰未破的時候,如把這個浮蕩幽隱、波動不斷的七識樞紐,轉入本源澄清時,習氣一時凈盡,有如波瀾變成止水,澄湛的細浪全消,這時叫做行陰盡;立即超出異生濁,觀察行陰的生因,原來是幽深隱微的妄想。它出現時、亦有十種不同的情況:

  

   一、修學禅定的人,想陰除掉了、明白究竟空的正知見,不會受不正思維惑亂,天王們亦無從再考驗了,圓通便得發明;修習正定,精心研尋各類生命體的生滅根本,一一窮究它是怎樣顯露出來的,這仍在行陰境界中。在觀察幽隱輕清中,得見各類生命體的微細動相;如果看到同分的生基,不起妄計,便可以打破行陰。不過他見到圓遍的生元時,便妄計是根本的生滅,因此陷入兩種無因理論中。第一、是根本無因;這人想陰已除,行陰生滅機能顯露,眼根清淨所具有的八百功德,能見八萬劫內,生命體業行循環情況。在八萬劫外,便無所知了;于是認爲十方的生命體,在這時期中是無因自有,結果亡失正見,不知道有正覺真心。第二、結果無因;這人既認爲十方的生命體無因自有,故此亦認爲無因是生命體的根本,見到的是人生人、鳥生鳥、烏鴉是黑色、鹄鳥是白色,白的不是洗白,黑的不是染黑,人和天人都是豎立的,畜生都是橫行的;完全是自然沒有原因,八萬劫內從沒有改變過,于是認爲十方的生命體,在這時期中,是在同類中循環不息。他們從沒有由覺性生起,又怎會有成正覺的事呢?因是沒有,結果自然是斷滅。于是亡失正見,不知道有正覺真心了,這便是兩種無因理論。

   二、修學禅定的人,想陰除掉了、明白究竟空的正知見,不會受不正思維惑亂,天王們亦無從再考驗了,圓通便得發明;修習正定,精心研究生命體的根本,這時仍在行陰境界中。在觀察行陰幽隱輕清中,見它不斷叫做常、見它周遍叫做圓、以爲這就是生命體的根元,因此妄生計度,便陷入四種遍常理論中。第一、由修觀時,窮究行陰中的心和境,能知二萬劫前,兩者都是無因自有,所有生死皆是循環不斷,沒有散失;于是計心和境的性,是遍常的。第二、由修觀時,窮究四大地、水、火、風的堅、濕、暖、動四種性,是經常存在;不清楚是唯識變現,當體是空的。但在觀行中能知四萬劫內,十方生命體的生滅;本體是周遍和恒常不變,沒有散失,于是計四大性是周遍和恒常的。第叁、由修觀時,窮究六根中所具有的六識、恒審思量的七識、八識執持的根身、和器界種子等,都是恒常不變的;八萬劫內十方生命體,生死輾轉循環,亦是一樣沒有散失,不知道這是行陰相續相,故此計是周遍和恒常的。第四、這人想陰除掉了,從前所有的生滅根元,沒有流動相、靜相、和運轉相;以爲生滅心亦滅盡了,在理論上自然成爲不生滅的境界;不明白七識中的我執種子,正在很微細不絕流注中,不是真的不生不滅,只是因心理計度,認爲是周遍和恒常吧!上面四種見解,都是以爲自己不是還在行陰境界中;竟認爲是周遍和恒常的,故亡失正知正見,不知道有正覺真心,這樣便落在四種不正見的圓常理論去。

   叁、修學禅定的人,想陰除掉了、堅持正心不退,凝然不動,不會再受不正思維惑亂,天王們亦無從再考驗了,這時仍在行陰境界中。研究生命體的根本,在觀察行陰幽隱輕清中,見它不斷叫做常,見它波動叫做擾;以爲這是一切生命體的根本,在此中是有自他彼此不同的;因此妄生計度,便陷入一部分是常,一部分是無常的四種顛倒理論中。第一、因把行陰當作妙明真心,滿遍十方世界,澄湛如止水,就是究竟的神我。由定力能見八萬劫內一切事,以外就不知;故此建立冥谛,從冥谛生覺大,從覺大生我心,從我心生色、聲、香、味、觸五微;從五微生地、水、火、風、空五大;從五大生十一根,最後就是神我。冥谛是能生,二十叁法爲所生;神我能受用,二十叁法是所受用;神我遍滿十方,無生無滅叫做常。其它一切生命體,在我心中自生自滅,叫做無常。第二、這人在前觀察自心知道是常,觀察其它生命體,亦知是無常;現在觀察十方世界國土,成壞不一樣,劫壞盡空,便認是究竟無常種性。見劫不壞處,說是究竟的真常種性。第叁、這人有時不觀察自心,因想陰除掉,正在行陰階段,它就是七識的種子行相,細不能見、陰幽微密,猶如微塵。于是懷疑是微細的我,能隨我流轉十方,但性質並沒有改移;又能令此身實時生滅,于是認不變的心性叫做常性。其它一切生死的身,從我心中流出叫做無常性。向自己身心窮究,一方面是常,一方面是無常。第四、這人又觀察行陰正在遷流中,相續不斷遷流不息,便認它是常性;在前色受想叁陰,已滅盡沒有;它們是無常性。以上四種妄計,所執各有不同;實在不出一分是常,一分是無常,落在顛倒知見的。不知道有正覺真心,這樣便落在四種不正見的一分常,一分無常中去。

   四、修學禅定的人,想陰除掉了、堅持正心不退,凝然不動,不會再受不正思維惑亂,天王們亦無從再考驗了,這時仍在行陰境界中。研究生命體的根本,在觀察行陰幽隱輕清中,見它不斷叫做常,見它波動叫做擾;以爲這是一切生命體的根本,于是有四種不同的看法;有在時間立場的,有在見聞立場的,有在自他立場的,有在生滅立場的,結果便陷入四種邊見中;就是有邊即是無邊,無邊即是無常的理論裏。第一、由誤會行陰是一切生命體的根本,因此見到所有的遷流業用,循環不息,以爲過去心已滅,未來心未生,叫做有邊。現在心的相續處,並沒有間斷,叫做無邊。是站在叁方面立場,妄計有邊無邊。第二、由自己的定力,能見八萬劫的事;因看不見劫前有生命體,只是寂寂無見無聞,以爲沒有生命體的地方,叫做無邊。在生了又滅,滅了又生,生滅相續不斷的,叫做有邊。這是站在見聞立場,妄計有邊無邊。第叁、由個人觀察自己的行陰,執著只有這個就是真我;現在能夠周遍了知,在一切法中得到無邊性。其它一切生命體,雖然出現在我所知中,但我是不能知他們的覺知性;以爲他們得不到無邊性,只可以叫做有邊性,這是站在自他的立場,妄計有邊和無邊。第四、這人想陰除掉了,見行陰遷流不斷,以定力窮究,希望能滅除行陰;在定中的時候,覺得行陰已滅,出定後覺得行陰又生。這是因定力不足,如果充足的話,行陰會滅除的;化作澄湛的止水,現在他所見的,是用妄心測度,便說所有生命體的身中,都是半生半滅;生命體是這樣,世界中任何事物,亦是一半有邊一半無邊,因爲生時覺得有邊,滅時覺得無邊,這是站在生滅的立場妄計有邊和無邊。由上面四種妄計有邊無邊,不知道有正覺真心,這樣便落在四種、不正見的有邊和無邊理論中去。

   五、修學禅定的人,想陰除掉了、堅持正心不退,凝然不動,不會再受不正思維惑亂,天王們亦無從再考驗了,這時仍在行陰境界中。研究生命體的根本,在觀察行陰幽隱輕清中,見它不斷叫做常,見它波動叫做擾;以爲這是一切生命體的根本,在所知所見中,不能明了抉擇,便會便陷入四種顛倒遍計、不死矯亂的理論中;第一、這個人觀察行陰變化的根元,見到遷流轉變處,叫它做變;見到前後相續處,叫它做常;見到八萬劫內有生命體生,叫它做生;見到八萬劫外沒有生命體生了,叫它做滅;見前的行陰滅,後的行陰未生,中間相續的一段識,因爲不知道是識陰,叫它做增;又在同一情形中,前後際斷中的一點,叫它做減;見到各生命體生處,將生作有,叫它做有;見到各生命體沒有了,叫它做無;他從不同角度觀察行陰,用心是各別不同,但未得正知正見;如果有人問他方法時,他答的是亦變、亦常、亦生、亦滅、亦增、亦減、亦有、亦無,自語相違,前後矯亂,滿口矛盾,令人不知他在說甚麼的。第二、這個人觀察行陰的心境,見到甚麼都沒有,以爲自己所證的就是這樣;所以有人來問他方法,只答一個無字,除這無字外,更不說話。第叁、這個人觀察行陰的心境,見到處處都好像是有的,以爲自己所證的就是這樣;所以有人來問他方法,只答一個有字,除這有字外,更不說話。第四、這個人觀察行陰的心境,見到有、見到無,見念念生、亦見到念念滅,當時的心境,猶如一樹生開兩棵,使他混淆不清;有人來問他方法,便答亦有即是亦無,亦無即是亦有;前後的說話矯揉亂說,難使人明白的。由上這些妄計,矯詞亂語、虛妄不實;不知道有正覺真心,這樣便落在不正見的四種矯亂說話,周遍計度虛妄理論中去。

   六、修學禅定的人,想陰除掉了、堅持正心不退,凝然不動,不會再受不正思維惑亂,天王們亦無從再考驗了,這時仍在行陰境界中。研究生命體的根本,在觀察行陰幽隱輕清中,見它不斷叫做常,見它波動叫做擾;以爲這是一切生命體的生滅根本,在行陰相續無盡,遷流不息中,認作是一切動的根元,將來亦能再生動的。由此類推色陰、受陰、想陰,它們現在雖滅,將來亦必生,和行陰一樣;這個人由此便誤認死後,還有前叁陰的心相生起,更發生顛倒的見解。或有人…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十(優婆塞盧榮章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