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佛經
楞嚴經 優婆塞盧榮章 譯
第一卷
在距離現在大約叁千年的時候,佛在印度室羅筏城外的祗桓精舍;同住的有一千二百五十位出家人,他們都是已經證得阿羅漢果、不會再漏落生死輪轉的。同時在佛的國土中,有威可敬、有儀可仰;能幫助宣揚正法,繼承佛遺志的。他們生活很有規矩、堪稱叁界人天的導師,能夠應現多種身形、協助大衆,對于將來的生命體、亦同樣會拔除他們痛苦的根源。其中著名的有;舍利弗、目犍連、拘絺羅、富樓羅、須菩提、優波尼等。還有從別處來的聲聞、緣覺,和初、二、叁、四果正在學習的大衆,都趁著結夏安居期滿的假日、來到佛前;參加自我批評和互相坦白的檢討大會。還有十方世界的菩薩,亦在佛慈悲肅穆的環境中、恭敬請問難以解決的深奧問題。那時佛隨即展開坐具、舒適地坐下,面對在會的群衆,講說高深微妙義理。在會的大衆,在飽餐一頓法味後、法喜充滿、有得未曾有的感受。這時佛的音聲,活像迦陵仙鳥聲音一樣,和雅悅耳、偏滿十方世界。而各世界無數的大菩薩,都一時湧聚法會來。在這莊嚴隆重的法會中,文殊菩薩是傑出的上首一位了。
當時室羅筏城的國主波斯匿王,這天恰巧是他父親的忌辰,特別預備許多美食、親往迎請佛和各大菩薩,到王宮內虔誠供養。同時城中其它的長者和居士們,亦在結夏吉日、准備了食品,等候出家人前來受供養的。佛清早便吩咐文殊菩薩,分別帶領部份菩薩和阿羅漢、前往應供。只有阿難,早已接受了別請,到回來時因路途隔涉、已經趕不上應供行列了。他是沒有和上座或軌範師一起同行的,而在這天的早晨、又剛好是結夏的大齋日,沒有人家會想到有人會獨自行乞、因此沿路都沒有人擺設齋供。而阿難仍然照常托砵、在經過的室羅筏城次第行乞。在他心中,只要今天的施主、得到一個供僧機會,便能成就布施的功德。他本著佛的慈悲心,不擇貴賤賢愚、平等行乞。他知道同學大迦葉舍富從貧,須菩提舍貧就富,都曾被佛呵責身爲阿羅漢、心不平等。在漫步經過城外的濠塹、進入城內時,仍不時低頭整理袈裟、檢點自己的儀容,注意到個人的禮貌和態度。
就在次第行乞得不到供養後,阿難只好沿路回精舍去。在經過一間賣酒的店鋪時,卻被幻術家摩登伽的女兒寶吉娣、用迦羅道的先梵天催眠術,逼使阿難心神恍惚、不由自主地跟隨她進入店鋪內;寶吉娣對阿難早已深心愛慕、奈何他是王子,而且已經出家,這次有機會和他接近、情不自禁地躬伏在他身上,撫愛有加。這時阿難是年青血肉的身軀、怎樣能夠保持不爲所動呢?
佛和大菩薩們正在王宮應供的同時,心中計算阿難回來的時間已經過了,但仍未見他影蹤;因此齋後隨即返回精舍,座上的國王、大臣、長者和居士,亦跟隨佛回精舍、期待佛開示法要。這時佛結跏趺坐、全身放大光明。同時打發文殊菩薩立即去找尋阿難,文殊菩薩路過酒鋪、見到阿難和寶吉娣正在千鈞一發破戒的時刻,阿難驟然見到文殊、才如夢初醒,便和寶吉娣一同跟隨文殊菩薩回精舍去。
阿難見佛時,立即投地頂禮、悲哀飲泣;自恨從無始到今日,一向貪求多聞、未曾有真實體驗,故全無力量。隨即非常懇切地請問:十方佛得成佛果,因中修習空觀、如幻觀和禅定,最初下手的方法是怎樣?當時亦引發起無數菩薩,阿羅漢和緣覺大衆,各各都期待佛慈悲開示。
佛親切對阿難說:我們雖然不是親兄弟,但祖父是同一人、所以有天倫情感。試問你初發心出家時,見到一些甚麼事,一時頓舍世間父母妻兒恩愛呢?阿難說:我看見佛的叁十二種妙好的形相,和世人是不同的;你的身軀,映徹明亮、如青色寶石一樣,我常想這不是從欲愛所生的;因爲欲受麤濁、腥臭、膿血、不淨,不可能産生這殊勝、清淨、微妙、明亮,如紫金光聚在一起的相貌。我喜愛佛的形相,所以就剃發出家。佛說:對呵!阿難,你們要知道、所有的生命,從無始到今,生死相績不斷、都是由于不知本有一個常住真心,清淨光明的本體。反錯認胡思亂想的意識,當作真心、故此便有輪轉生死的事。如今各位想研求覺道,發揮本有真心妙性的話,就應該老實答複我的問題;十方佛能夠解脫生死這回事,是走同一的正道、忠實面對現實、由心忠實開始,直至成佛,其中是沒有各種障礙的。阿難!我來問你,當你初發心攀緣佛的叁十二相時,是用甚麼東西看見呢?又用甚麼東西去喜愛呢?阿難說:我是用心和眼。由眼看見佛的形相、跟著便心生喜愛了。
佛說:依你所講,你的喜愛、是由心和眼,這樣看來,如果找不出心和眼在那裏,你就不能除掉煩惱。譬如國王被暴徒侵擾,出兵平亂時;一定要知道暴徒所在的地方。心和眼、等于暴徒,現在使你在生死流轉,就是心和眼;我再問你,你的心和眼現在甚麼地方呢?阿難說:世間十種不同類型的生命體,都知道心在身內。他們的眼睛、都在面上,我見佛的眼睛、亦在佛面上。從前佛曾說:面上的眼睛,和耳、鼻、舌,是四塵組成的、所以叫做浮塵根。我現在見到浮塵根的眼,在我面上。而我能覺知的心,是在我身體內。佛說:阿難,你今身在講堂,看見祗陀林在那裏呢?阿難說:祗桓精舍的講堂,在祗陀園內,祗陀林就在講堂外面。
佛說:你在堂中,首先見到甚麼?阿難說:首先見到佛,其次是大衆、再向外望,才看見園林。佛說:你說看見園林,是怎樣看見的?阿難說:因爲講堂門窗打開,我雖身在堂中、亦可以從窗門開處見到園林的。
佛伸出他的手撫摩阿難的頭,使他得到安慰,同時說:各位,有一個方法,名叫首楞嚴王,能具備所有其它的方法。十方的佛、都依照這一個方法,超越生死、步上妙莊嚴的大道,你門細心地聽下去。阿難和大衆合掌行禮,隨即坐下靜心聽講。佛繼續說:依你上面所講,因爲門窗打開、身在講堂中、透過空處便看見園林。試問有沒有人,在堂中不見大衆,只看見園林呢?阿難說:在堂中不見大衆,只看見堂外一切,這是不可能的。佛說:阿難!你就是這樣,認定了知一切的心在身內。如果是真的話,就應該先明白體內的東西;你以爲有這可能嗎?就算看不見心、肝、脾、胃;爪甲和頭發如何生長,但筋絡轉動、血脈流通,多少亦知一點吧!爲甚麼完全不知?你該明白剛才所說:覺了能知的心是在身內,這話是不對的。
阿難起立敬禮佛說:我聽了佛所說的話,才明白能知的心、實在身外。爲甚麼呢?例如堂內燈光,先照堂內;然後透過門窗、才照到堂外一切的。我們不見身內,只見身外,亦同燈在堂外一樣。這一點道理,和佛意見差不多、大概不會錯吧?佛說:你看在座各同學們,剛才和我到城中去受供的,現在都返回精舍、過午不再食了。你試想、如果只有一個人吃飯,其余的人都會飽嗎?阿難說:不!他們雖然同是阿羅漢,身體各別不同,怎可以一人吃飯使大衆飽腹呢?佛說:若是你覺了能知的心是在身外,這樣身心都在外、自然是漠不相關,身知道的、心不能知,心知道的、身亦不能知,我現在豎起一手、你眼看見時,心知道麼?阿難說:我眼見到手時、心亦知道的。佛說:如果眼見心知,就不可以說心在外。你該明白覺了能知的心是在身外,這話是不合道理的。
阿難說:照佛所說;心不見內、就是心不在內,身心又同時知道、證明心亦不在外,現在我想是在一個地方了。佛說:在甚麼地方?阿難說:這個覺了能知的心,不能知內但能見外,我想是潛藏在眼根裏,比如有人戴上水晶眼鏡,雖然有眼鏡戴上、但不障礙眼的視力功能,換句話說;心潛藏在眼根裏,眼是不會障礙心的,眼見心知;故我覺了能知的心、爲甚麼不見內,因爲潛藏在眼根裏,而不是身內。又能見外、眼根像水晶眼鏡,不會障礙眼根裏的心。佛說:照你所說;心潛藏在眼根裏,如戴上水晶眼鏡,當你看見山河大地時、還見眼鏡嗎?阿難說:見的,如戴上水晶眼鏡,自然是見到眼鏡。佛說:如果是見的話,當你看見山河大地時、又同時見到眼睛,那麼眼睛便同外境;如果不見眼睛,就不能說覺了能知的心,潛藏在眼根裏,如戴上眼鏡一樣,這話又是不合道理的。
阿難說:我又想到人的身體,髒腑在內、竅穴在外,有藏的便暗、有竅的就有明;現在張開眼睛見佛、即見明和見外,閉眼時竅穴隨閉、即見暗和見內。這樣說可以嗎?佛說:在你閉眼見暗時,這暗的境界、是和眼相對嗎?如果相對、這不過是暗境,不是內髒。如說暗境就是內髒,你在暗室中、沒有日月燈光時,整個暗室是你的內髒嗎?如果不相對、怎可以說是看見?見到明和暗、都是見的功能。若說見暗是反觀身內的暗,張眼見明亦該反觀見到自己的面目。可見閉眼見暗、不是反觀身內的暗。張眼見明又能見面的話,那時你覺了能知的心和眼睛、即到空中去了。那不是在內而是在外、亦不是你了。若堅持在外的又是你,那你一人便有兩個覺了能知的心,豈不是一人變成兩人。所以你說:見暗名見內的話。仍是不合道理的。
阿難說:過去你曾對我們開示說過,由于心生、就有種種法生,由于法生、又有種種心生,我現在想清楚了,能夠考慮的便是我的心,隨所考慮的法相合;心亦隨法生。故此心實在不在內、外、中間叁處。佛說:你剛才說,由于法生、便有心生,隨所考慮的法相合;心亦隨法而生。心並不是一件物,是沒有形相的東西,怎能夠和法相合呢?如果能相合的話;等于十九界和七塵相合,而這兩法都是憑空想象虛幻的,那有相合的道理。如心真有體的話,你用手去捉摸身體、身被手捉時,應有所知覺。這知覺是從身出來?還是從身外進入呢?如從內出…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優婆塞盧榮章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