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优婆塞卢荣章译)

  

  白话佛经

  

  楞严经 优婆塞卢荣章 译

  

  第一卷

  

   在距离现在大约三千年的时候,佛在印度室罗筏城外的祗桓精舍;同住的有一千二百五十位出家人,他们都是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不会再漏落生死轮转的。同时在佛的国土中,有威可敬、有仪可仰;能帮助宣扬正法,继承佛遗志的。他们生活很有规矩、堪称三界人天的导师,能够应现多种身形、协助大众,对于将来的生命体、亦同样会拔除他们痛苦的根源。其中著名的有;舍利弗、目犍连、拘絺罗、富楼罗、须菩提、优波尼等。还有从别处来的声闻、缘觉,和初、二、三、四果正在学习的大众,都趁着结夏安居期满的假日、来到佛前;参加自我批评和互相坦白的检讨大会。还有十方世界的菩萨,亦在佛慈悲肃穆的环境中、恭敬请问难以解决的深奥问题。那时佛随即展开坐具、舒适地坐下,面对在会的群众,讲说高深微妙义理。在会的大众,在饱餐一顿法味后、法喜充满、有得未曾有的感受。这时佛的音声,活像迦陵仙鸟声音一样,和雅悦耳、偏满十方世界。而各世界无数的大菩萨,都一时涌聚法会来。在这庄严隆重的法会中,文殊菩萨是杰出的上首一位了。

  

   当时室罗筏城的国主波斯匿王,这天恰巧是他父亲的忌辰,特别预备许多美食、亲往迎请佛和各大菩萨,到王宫内虔诚供养。同时城中其它的长者和居士们,亦在结夏吉日、准备了食品,等候出家人前来受供养的。佛清早便吩咐文殊菩萨,分别带领部份菩萨和阿罗汉、前往应供。只有阿难,早已接受了别请,到回来时因路途隔涉、已经赶不上应供行列了。他是没有和上座或轨范师一起同行的,而在这天的早晨、又刚好是结夏的大斋日,没有人家会想到有人会独自行乞、因此沿路都没有人摆设斋供。而阿难仍然照常托砵、在经过的室罗筏城次第行乞。在他心中,只要今天的施主、得到一个供僧机会,便能成就布施的功德。他本着佛的慈悲心,不择贵贱贤愚、平等行乞。他知道同学大迦叶舍富从贫,须菩提舍贫就富,都曾被佛呵责身为阿罗汉、心不平等。在漫步经过城外的濠堑、进入城内时,仍不时低头整理袈裟、检点自己的仪容,注意到个人的礼貌和态度。

  

   就在次第行乞得不到供养后,阿难只好沿路回精舍去。在经过一间卖酒的店铺时,却被幻术家摩登伽的女儿宝吉娣、用迦罗道的先梵天催眠术,逼使阿难心神恍惚、不由自主地跟随她进入店铺内;宝吉娣对阿难早已深心爱慕、奈何他是王子,而且已经出家,这次有机会和他接近、情不自禁地躬伏在他身上,抚爱有加。这时阿难是年青血肉的身躯、怎样能够保持不为所动呢?

  

   佛和大菩萨们正在王宫应供的同时,心中计算阿难回来的时间已经过了,但仍未见他影踪;因此斋后随即返回精舍,座上的国王、大臣、长者和居士,亦跟随佛回精舍、期待佛开示法要。这时佛结跏趺坐、全身放大光明。同时打发文殊菩萨立即去找寻阿难,文殊菩萨路过酒铺、见到阿难和宝吉娣正在千钧一发破戒的时刻,阿难骤然见到文殊、才如梦初醒,便和宝吉娣一同跟随文殊菩萨回精舍去。

  

   阿难见佛时,立即投地顶礼、悲哀饮泣;自恨从无始到今日,一向贪求多闻、未曾有真实体验,故全无力量。随即非常恳切地请问:十方佛得成佛果,因中修习空观、如幻观和禅定,最初下手的方法是怎样?当时亦引发起无数菩萨,阿罗汉和缘觉大众,各各都期待佛慈悲开示。

  

   佛亲切对阿难说:我们虽然不是亲兄弟,但祖父是同一人、所以有天伦情感。试问你初发心出家时,见到一些甚么事,一时顿舍世间父母妻儿恩爱呢?阿难说:我看见佛的三十二种妙好的形相,和世人是不同的;你的身躯,映彻明亮、如青色宝石一样,我常想这不是从欲爱所生的;因为欲受麤浊、腥臭、脓血、不净,不可能产生这殊胜、清净、微妙、明亮,如紫金光聚在一起的相貌。我喜爱佛的形相,所以就剃发出家。佛说:对呵!阿难,你们要知道、所有的生命,从无始到今,生死相绩不断、都是由于不知本有一个常住真心,清净光明的本体。反错认胡思乱想的意识,当作真心、故此便有轮转生死的事。如今各位想研求觉道,发挥本有真心妙性的话,就应该老实答复我的问题;十方佛能够解脱生死这回事,是走同一的正道、忠实面对现实、由心忠实开始,直至成佛,其中是没有各种障碍的。阿难!我来问你,当你初发心攀缘佛的三十二相时,是用甚么东西看见呢?又用甚么东西去喜爱呢?阿难说:我是用心和眼。由眼看见佛的形相、跟着便心生喜爱了。

  

   佛说:依你所讲,你的喜爱、是由心和眼,这样看来,如果找不出心和眼在那里,你就不能除掉烦恼。譬如国王被暴徒侵扰,出兵平乱时;一定要知道暴徒所在的地方。心和眼、等于暴徒,现在使你在生死流转,就是心和眼;我再问你,你的心和眼现在甚么地方呢?阿难说:世间十种不同类型的生命体,都知道心在身内。他们的眼睛、都在面上,我见佛的眼睛、亦在佛面上。从前佛曾说:面上的眼睛,和耳、鼻、舌,是四尘组成的、所以叫做浮尘根。我现在见到浮尘根的眼,在我面上。而我能觉知的心,是在我身体内。佛说:阿难,你今身在讲堂,看见祗陀林在那里呢?阿难说:祗桓精舍的讲堂,在祗陀园内,祗陀林就在讲堂外面。

  

  佛说:你在堂中,首先见到甚么?阿难说:首先见到佛,其次是大众、再向外望,才看见园林。佛说:你说看见园林,是怎样看见的?阿难说:因为讲堂门窗打开,我虽身在堂中、亦可以从窗门开处见到园林的。

  

   佛伸出他的手抚摩阿难的头,使他得到安慰,同时说:各位,有一个方法,名叫首楞严王,能具备所有其它的方法。十方的佛、都依照这一个方法,超越生死、步上妙庄严的大道,你门细心地听下去。阿难和大众合掌行礼,随即坐下静心听讲。佛继续说:依你上面所讲,因为门窗打开、身在讲堂中、透过空处便看见园林。试问有没有人,在堂中不见大众,只看见园林呢?阿难说:在堂中不见大众,只看见堂外一切,这是不可能的。佛说:阿难!你就是这样,认定了知一切的心在身内。如果是真的话,就应该先明白体内的东西;你以为有这可能吗?就算看不见心、肝、脾、胃;爪甲和头发如何生长,但筋络转动、血脉流通,多少亦知一点吧!为甚么完全不知?你该明白刚才所说:觉了能知的心是在身内,这话是不对的。

  

   阿难起立敬礼佛说:我听了佛所说的话,才明白能知的心、实在身外。为甚么呢?例如堂内灯光,先照堂内;然后透过门窗、才照到堂外一切的。我们不见身内,只见身外,亦同灯在堂外一样。这一点道理,和佛意见差不多、大概不会错吧?佛说:你看在座各同学们,刚才和我到城中去受供的,现在都返回精舍、过午不再食了。你试想、如果只有一个人吃饭,其余的人都会饱吗?阿难说:不!他们虽然同是阿罗汉,身体各别不同,怎可以一人吃饭使大众饱腹呢?佛说:若是你觉了能知的心是在身外,这样身心都在外、自然是漠不相关,身知道的、心不能知,心知道的、身亦不能知,我现在竖起一手、你眼看见时,心知道么?阿难说:我眼见到手时、心亦知道的。佛说:如果眼见心知,就不可以说心在外。你该明白觉了能知的心是在身外,这话是不合道理的。

  

   阿难说:照佛所说;心不见内、就是心不在内,身心又同时知道、证明心亦不在外,现在我想是在一个地方了。佛说:在甚么地方?阿难说:这个觉了能知的心,不能知内但能见外,我想是潜藏在眼根里,比如有人戴上水晶眼镜,虽然有眼镜戴上、但不障碍眼的视力功能,换句话说;心潜藏在眼根里,眼是不会障碍心的,眼见心知;故我觉了能知的心、为甚么不见内,因为潜藏在眼根里,而不是身内。又能见外、眼根像水晶眼镜,不会障碍眼根里的心。佛说:照你所说;心潜藏在眼根里,如戴上水晶眼镜,当你看见山河大地时、还见眼镜吗?阿难说:见的,如戴上水晶眼镜,自然是见到眼镜。佛说:如果是见的话,当你看见山河大地时、又同时见到眼睛,那么眼睛便同外境;如果不见眼睛,就不能说觉了能知的心,潜藏在眼根里,如戴上眼镜一样,这话又是不合道理的。

  

   阿难说:我又想到人的身体,脏腑在内、窍穴在外,有藏的便暗、有窍的就有明;现在张开眼睛见佛、即见明和见外,闭眼时窍穴随闭、即见暗和见内。这样说可以吗?佛说:在你闭眼见暗时,这暗的境界、是和眼相对吗?如果相对、这不过是暗境,不是内脏。如说暗境就是内脏,你在暗室中、没有日月灯光时,整个暗室是你的内脏吗?如果不相对、怎可以说是看见?见到明和暗、都是见的功能。若说见暗是反观身内的暗,张眼见明亦该反观见到自己的面目。可见闭眼见暗、不是反观身内的暗。张眼见明又能见面的话,那时你觉了能知的心和眼睛、即到空中去了。那不是在内而是在外、亦不是你了。若坚持在外的又是你,那你一人便有两个觉了能知的心,岂不是一人变成两人。所以你说:见暗名见内的话。仍是不合道理的。

  

   阿难说:过去你曾对我们开示说过,由于心生、就有种种法生,由于法生、又有种种心生,我现在想清楚了,能够考虑的便是我的心,随所考虑的法相合;心亦随法生。故此心实在不在内、外、中间三处。佛说:你刚才说,由于法生、便有心生,随所考虑的法相合;心亦随法而生。心并不是一件物,是没有形相的东西,怎能够和法相合呢?如果能相合的话;等于十九界和七尘相合,而这两法都是凭空想象虚幻的,那有相合的道理。如心真有体的话,你用手去捉摸身体、身被手捉时,应有所知觉。这知觉是从身出来?还是从身外进入呢?如从内出…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优婆塞卢荣章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