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竅決寶藏海 06、自我教言▪P3

  ..續本文上一頁一切顯現是自然解脫,這也是大圓滿之道。但在大圓滿的道之中,你心裏一邊經常存有世間八法的分別念,然後一邊說是一切顯現自然解脫,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這只能是自欺欺人,如此說法和行爲也變成極爲荒唐可笑。所以現在末法時代有一種說法,說是對精神瘋狂不正常的這種人好象稱爲是成就者。但若真正是成就者,那他在世間法和出世間法二方面都會圓融無礙,不會是那副神經錯亂的樣子。

  對于大圓滿,需要多生累劫積累資糧才能真正證悟。雖然要證悟可能比較困難,但僅僅了知大圓滿的見解卻並不是那麼艱難。

  所謂的了知,就象中觀一樣對諸法的本性作詳細的觀察。依靠中觀的理證,把一切諸法抉擇爲心,然後心的本性也是遠離一切戲論,對此生起了定解的時候,這也可以稱爲是大圓滿的一種覺性。當年宗喀巴大師的上師曾說,我現在已生起殊勝的定解,即使諸佛菩薩來至我面前的虛空,我的見解也不會有任何變化,這種見解就可以稱爲定解,也可以稱爲真正了知。

  在內心要生起這種了知的境界,或者說對大圓滿的覺性要生起一種定解,就必須要長時間地依止善知識忏罪積資才能獲得。爲弟子宣講大圓滿引導的人,則在內心對大圓滿至少應當有一些覺受。這種覺受,並不是以推理方法,而是以直接體驗的方式在自己的定解之上産生的一種堅定境界。

  現在末法時代的很多人自稱是大修行者,但真正的大修行人卻十分稀少,因爲真正有修行的人,貪嗔等心根本不會在他的相續中生起。所以我們應當恒時觀察內心,當自己受到誹謗或獲得贊歎恭敬利養的時候,請立即觀察自己內心的狀態!當你與別人相處時,請觀察自己內心有沒有貪、嗔、癡、嫉妒、我慢等這些煩惱,如果此時清清楚楚地明白自己的相續中,不但存在著如此衆多的煩惱,而且還非常深重,那就說明你的境界並非那麼深不可測。我們也應再叁地觀察,看看遠離分別念的寂止和現見實相的勝觀,在自己的相續當中是否有進步?

  有些人認爲自己遠離了世間八法,並以此經常自贊謗他,其實這種行爲本身就是最大的世間法。實際上,這種人受世間八法的纏縛一點也不亞于他人,如有些人在別人的供養面前,他都表示不需要,然而在內心裏卻是渴求著供養,這就是世間八法。別人爲你安立了一個法座或位子時,自己也不願意坐在上面,這也是世間八法。有些出家人特別地執著,好象不需要任何人的恭敬,這也是世間八法。在他人面前表現的特別謙虛,以此表明自己遠離了世間八法,這樣人人會贊歎我,但其實這就是世間八法的一個標志。

  在大乘,若自己戒律真正清淨,看見別人犯戒會生起悲心;在小乘,若自己清淨戒律而又生傲慢,這也屬于犯戒。以自己清淨戒律生起傲慢心,贊歎自己和誹謗別人,以爲自己很了不起,而某某人已經犯戒了,其實這就是真正的破戒者。所以,若別人犯戒了,我們一般不能隨便傳講。

  有些人以爲自己見解高深,以此爲傲看低他人,這正是危害見解的毒藥,因爲真正證悟了正見的人現見一切諸法爲清淨。有些人認爲自己已經證悟了,其實這種人的見解也不正。如果真正是見到本性的瑜伽士,比如我在十八歲的時候,當時在德格有一個老人叫索甲,他以前是一個平凡的人,衆人都根本不知道他會有修行的境界,但當他圓寂時,真正成了大虹身。在大圓滿大史中也講到了他的故事,所以證悟本性也不一定隨便宣示別人。

  若心相續中對世間的一切瑣事興趣索然,這是真正的厭世心。但是自己好象是不吃不喝、修持苦行,內心以爲自己高人一等,並貶低誹謗別人,這就不是厭世心。

  精通一切諸法的密要,對各種宗派無有任何貪嗔,這也是一種證悟,阿底峽尊者說:"如果知道一切論典爲竅訣,這是最大的一個證悟。"有些人認爲自己的智慧非凡,于是狂傲我慢,輕視他人,自贊毀他,這種人的人格也不能算是高尚,更談不上修行了,這只是愚人的一種習氣和標志而已。我想若真正具有智慧,你對大圓滿、大手印在本性上應該有一定的證悟,或者對顯宗、密宗的經典能精通無礙,這樣你可以稱爲是智者。

  有些人稍微學習過高僧大德的論典,如對薩迦派及其它宗派的各種說法有了大致的了解,這時他就特別傲慢,自以爲學識淵博、智慧高深,其實他誹謗佛法倒是確實不一般,這就只是造罪業而已,對自己心相續的改善和未來的前途起不到任何實際的利益。

  未登地之前,不要隨心所欲對各種宗派之間的辯論下結論。比如,宗喀巴大師本來是文殊菩薩的化現,可是有些凡夫人也經常誹謗宗喀巴大師的善說。高僧大德之間互相辯論是完全可以的,而我們作爲凡夫小人也要模仿聖者菩薩獅子們的行爲,則是有掉下深澗粉身碎骨的危險。

  又比如榮敦西夏格堅造有《現觀莊嚴論》的講義,其中他說第八地菩薩以前的境界是我自己的境界,八地後的境界則全是依憑教證而來。但現代的一些愚人,也妄評榮敦的《現觀莊嚴論講義》有錯謬之處。

  我們獲得一個人身寶,尤其是作爲甯瑪巴教法的後學弟子,當然有必要把自宗教法搞通弄懂,在不離正知正念的基礎上,也可以做一些相應的辯論,但是千萬不能誹謗他宗。好象諸佛菩薩無法解釋清楚,高僧大德也不能诠釋,而我聰明過人能解釋這些章句,這種說法本身是極端錯誤。若你真正證悟了法界,一切諸法的本相自然會了知,就象明眼人現量會看見面前的色法,而不會象你現在道聽途說般地講辯一些是非那樣。

  在佛經中講,不應觀察他人過失,相反,應當經常反省自己的過失,觀察自己的相續是否與佛法相合,這樣精進地修持妙法。爲何還要觀察別人的過失呢?

  不管修學任何一個宗派,自己宗派的觀點必須精通。我們在坐的大多數人,全部是佛陀和甯瑪巴的後學弟子,因此我們一定要掌握見修行果的關鍵密要,此外,就沒有必要破斥嘎登派、薩迦派和世間各宗派的觀點,這一點大家一定要注意。不破斥其它的宗派,也不要誹謗他人,如果恒時默默地修持自心,最終就會戰勝一切外魔。

  雖然自己沒有貪求名聲之心,但在必要的時候也需要適當的贊歎和辯論。此時,辯論是爲了滿足人們或是針對某些具信者而設施;有時,爲了摧毀某些人的傲慢,也可以贊歎其功德。如華智仁波切本不願自我吹捧,但有時爲了利益衆生,也會贊美自己的功德。因此,有些上師爲了對衆生或對佛法有利,有時侯也顯示各種功德或贊歎自己,這些都是有必要的,而我們就不能對此生起邪見。

  某些高僧大德在名聲地位特別穩固時,就象以前的文殊菩薩,他爲了引導某些外道的衆生,也是在表面上假裝誹謗過釋迦牟尼佛一樣,這是有甚深的密意。

  在各個宗派之間,可以運用真正的理證和教證進行辯論,這從以前的傳承上師一直到現在都有這個優良傳統。爲了顯示取舍,既可以辯論,也可以破立,但此時不能懷有貪嗔而應以恭敬心來互相辯論。

  爲了知道哪些是該舍,哪些是該取,我們也可以自我贊歎。爲了利益他人,雖然也可以直接指出對方的缺點,但是千萬不能以貪嗔之心說別人的過失。若是以自私自利的心來贊自毀他,這種行爲本身就是最大的一個過失。我們無法了知他人的相續,而對自己的舉心動念卻是一清二楚,猶如自照鏡子。因此,爲了防範過患、增長功德,我們應隨時觀察自己的相續。

  世人從不知足少欲--對安樂享受不知道滿足,對財産也不知足。當得到點滴財産的時候,還想攫取更多的財産,哪怕整個大地上所有的財富都屬于他一個人擁有,心裏仍不滿足。有如此劣心的人應該對自己厲聲地呵斥!

  雖然衆生心中有無窮無盡的分別念,但卻無絲毫的實義,它們全都是煩惱和痛苦的本性。這些分別念就象是水中的波紋一樣,如果不善加對治,而讓它自然生起,那永遠也沒有盡頭。就象是孩童用木塊和沙石作遊戲,始終沒有滿足,永遠不會舍棄,就這樣在無意義的分別念當中一直散漫著。所以對于以前惡劣的習氣和所有的煩惱分別念,我們一定要用智慧立刻加以對治,將它們全部斷除。

  如果沒有長期堅持精進修持,那無始以來的習氣不但難以改掉,而且前面得到的少許智慧也難以鞏固,非常容易消失。所以我們對善法和聞思修應當盡心盡力地去行持。如果自己沒有痛下苦功,就無法獲得功德,所以一刹那也不要散亂,就這樣年複一年、日複一日精進地修持,一定要不間斷地修持!

  如果僅是修持而不斷除分別念,也不可能現前清淨的禅定和智慧。所以爲了將自己的境界越來越增上殊勝,務必要斷掉一切惡劣的分別念,爲此我們應住在寂靜的地方,經常要觀察自己的心。

  貪欲強烈的人,就象餓狗一樣。大家知道,餓狗白天晚上都是在爲了自己的飲食而到處奔跑。那些不知足少欲的人就是如此,其內心始終存有一個貪心--或希求異性朋友、或名聲、或財富等等,分別念層出不窮。追求而未得到時,心裏異常苦悶痛苦,得到後心裏也是一點不滿足,猶如在火上澆油,貪欲的火焰反而愈加盛燃。也象夢中求水,喝了又喝不管喝多少也非常幹渴。若能將自己的貪心斷掉,則沒有如此劇烈的痛苦,所以我們應該精進于斷除自己的貪心。

  要斷除自己的煩惱,就需要長時間地依止上師聞法,僅只聽一、二天的法,就不會得到明顯的利益。

  有些人喜歡坐在山洞或樹下,這時鬼神就已經盯上他了,有些鬼神專門對此種人造違緣,以後極有可能會精神失常,這非常危險。雖然在佛經裏說要依止寂靜的地方,但其前提必須首先依止上師相當長時間,斷除一切疑惑,比如對甯瑪巴的所有教典精通以後,才可依止寂靜的地方掩關修持。否則,對教理一竅不通,對上師也沒有虔誠的恭敬心,如此一個人在寂靜的地方修持就不可能得到任何利益,甚至還會有生命的危險。

  我們再對此問題深入探討,一個修行人要到寂靜…

《竅決寶藏海 06、自我教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