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佛經
《大佛頂首楞嚴經》(上)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 譯 烏苌國沙門彌伽釋迦 譯語 北京社科院宗教研究所 編譯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
這部經是我親自聽佛陀宣講的。那時,世尊在舍衛國的只園精舍,與大比丘等一千二百五十名僧人在一起。這當中,有些是成就了無漏智的大阿羅漢,有些是具備了佛智而住在世間以宏揚佛法的菩薩。他們都以佛智慧超越了種種有爲事物的束縛,從而能夠在俗世界施行佛的威德儀律,紹繼佛法以摧破世人煩惱,將如來遺訓發揚光大。他們淨化精嚴佛化人生,將佛的威德律儀推廣于凡人生死來往的世界。他們在世間,以無數量的化身顯現佛的智慧,引導世間生靈脫離生死輪回,將現在與未來的衆生從輪回苦海的壓迫之中拯救出來,從而超越世間有爲事物的種種壓迫累贅。他們的名字是: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連、摩诃拘絺羅、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優波尼沙陀等人,他們全都是如來佛的上首弟子。另外,還有無數的辟支、無學等,初入聖道的修行者,以及一些初發心願的修行者,一同來到如來這裏,與各位比丘一道坐禅修學,一齊參與修行後的考察和檢省。來自十方世界的菩薩們,爲了絕斷心中最後的疑惑,也同來恭請如來爲衆生宣示佛法的奧義。這時候,如來上座已畢,就爲法會中大衆宣講了佛法的深奧密義。一時間法會大衆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啓發,和美法音響起,傳遍十方諸天各界。數不清的菩薩都聚會到了如來這裏,文殊師利菩薩則是他們當中爲上首的一位。
那時,有波斯匿王,因爲其父的諱日而設齋筵禮諸佛的護佑。他在自巳的宮廷迎候如來,以及各位菩薩,齋筵上擺滿了美味珍肴。城裏又有其它長者、居士們,同時也在設齋筵禮諸僧人,他們也期待如來能夠光臨。如來就讓文殊菩薩帶領各位菩薩和阿羅漢去赴齋主們的筵請。只有如來的弟子阿難,先已接受別處的侍奉,遠遊未歸。既然沒有德高望重的比丘和軌範師一起受請,他也就在施主家接受最高的供奉,接受導師的稱號了。此時阿難正一人在返回的途中,這一天他沒有得到供奉,他就手持食缽,在他駐足的城中沿街乞食。阿難在心裏計劃,待乞到最後一家施主時,就在那家接受供奉,不管那家是否幹淨,也不論那家是尊貴之姓還是卑賤之姓,他都將施行同等的慈悲關懷予人,都將起意去成就一切衆生的佛性智慧,成就衆生們的無上的功德。此時阿難已經知道如來世尊诃責須菩提和大迦葉,批評他們成就了阿羅漢果位,但是仍然不能以平等心對待衆生,他期仰著如來能爲他們闡說開示佛的寬容平等的智慧,以引導他們能解脫迷惑怨忿的煩惱。此時阿難正走過城樓,慢慢向街上走去。他儀容莊重嚴慧,恭敬肅穆地按行齋的律儀乞食。就在他乞食到一處淫逸的住所時,他遭遇大魔法,一名叫摩登伽的女子使用婆毗迦羅先梵天咒,將阿難捉按到了淫床之上,並施予淫行,即將毀壞阿難的持戒之體。
如來已知道阿難遭了摩登伽的魔法,于是離筵歸來,波斯匿王各大臣、長者居士們,也都跟隨而來,期待著聆聽佛法要義。這時候,如來頭頂上放射出百寶無畏大光明,光芒之中生出千葉寶蓮花,蓮中有一佛作跏趺坐,宣說神咒。並命文殊菩薩持此咒去護衛阿難。一時之間,摩登伽女的魔咒被滅,阿難和摩登伽女都被帶到了如來這裏。阿難見到如來,行禮佛足,悲泣起來。他悔恨自已,久遠以來一向以「多聞」稱名于世,然而並未成就圓滿的道行。阿難懇請十方如來佛,助成他獲至無上智慧,獲至無上止寂禅定,獲至無上正定正覺的修習功夫,以及最爲直接的成道法門。當時又有數不清的菩薩,以及十方世界大阿羅漢、緣覺、聲聞等,都願現聆教誨,他們退回自己的座位,領受著佛的至高要義。
如來對阿難說,你與我情誼深厚,我們倆有兄弟般的情份,你在發心求無上智慧之時,在我的佛法現示之中,見到了什麽美妙景像,能使你當下舍棄世間的深重恩愛?阿難告訴如來,那時我看到如來之身有叁十二種無上美妙之相,其形體澄澈透明如水晶一般。我自已思量,這樣的美妙之相一定不是因愛欲而生出的。爲什麽呢?因爲色欲之氣粗濁不堪,腥臭交織,膿血雜亂,不能生出這等明淨無暇聚集光明的形體來。我無限期望崇仰,所以跟隨如來出家修行。如來說:多好啊,阿難。你們應該知道,一切衆生長久以來,就淪入了生死的相接相續之中,這都是不知道無生無滅不遷不變的真實心的緣故。心的本性是明淨光潔的,如用之于種種妄念,則這些妄念皆會顛倒不真實,所以就有衆生在生死煩惱中流轉不停息。你要是想修習無上智慧,真正地揭示心性的真實。那麽你應當誠實地回答我的問題。諸天十方的如來佛的修行,都是一樣,能夠脫離生死輪回,這都是以誠心修行的結果。心有誠實,口有誠實,自始自終貫穿修行之中,那麽你的修行就永遠不會産生種種起伏曲拆。
阿難,我現在問你,當初你發心求無上智慧,是因爲如來叁十二種妙相的緣故,那麽,你是用什麽來看,又是用什麽感到歡喜的呢?阿難告訴如來:世尊,我是用心和眼來感受歡喜的。我的眼看見如來的美妙相,我的心就生起了歡喜,于是我發心求無上智慧,誓願舍生棄死。如來又對阿難說:如你所說,真歡喜之處在于心和眼,那麽,如果不知道心和眼在什麽地方,就不能夠製服俗塵生活中的煩勞。就好像一個國王,當他遭到了敵人的侵犯,他發兵討伐,就應當知道敵人在哪裏才行。你之所以仍在生死輪回中不得解脫,就是受製于眼和心的緣故。我問你,心與眼現在在什麽地方?
阿難對如來說:世尊啊!全世界中的芸芸衆生,都將能夠識知外界事物的心居留在身體以內,即使是如來的青蓮華眼,也是長在臉上。而這些虛浮不實的眼、耳、鼻、舌等器官,只是長在我的臉面,但是能知能識的心卻是隱藏在身體內部的。如來又對阿難說:你現在正坐在如來佛的講堂上,你看看只陀樹林現在在哪裏?阿難回答:世尊,這些重閣疊樓的清淨講堂,就在這只園裏,那只陀樹林就在講堂的外邊。如來說:阿難啊!你在這講堂之中,先看見什麽呢?阿難回笞:世尊,我在講堂裏是先看到如來,然後看到大衆,再往外看去,才看見那些林園。如來說:阿難啊!你看見林園,是因爲什麽才看見的呢?阿難回答:這大講堂,門窗寬闊,四方洞開,所以我在講堂內能夠看見那些樹林。
這時候,如來佛就在大衆之中伸展出金色手臂,撫摩阿難頭頂,同時開示阿難和諸位大衆:有一個心念止定無散亂無差別的無上境界,其名叫做大佛頂首楞嚴王,達此境界具備了萬千法行,諸天十方的如來佛,都由此而歸到佛的大道上來,最後成就了無上的佛果,你們仔細聽罷。此時阿難行禮伏拜,領受如來的教誨。
如來對阿難說:就像你所說那樣,你在講堂內,因門窗洞開而能看到遠處的林園,但是也有衆生在講堂上看不到如來,只能看見講堂外的東西。阿難回答:世尊啊!在講堂內看不到如來,只看到外面的林園泉水,這不可能。如來說:阿難,你也是這樣的。你的心本來有靈性,是透澈明淨的。如果你眼前現示出來能明白一切事物的心,其實就在你身軀之內,那麽,這時就應先透澈知道身軀的內部。但是,很多處在生死輪轉之中的衆生,是先去看身軀裏面,然後才去觀察外部事物,既使如此,也看不到身軀內的心肝脾胃,看不到指甲毛發在生長,更看不到筋骨血脈的運動流淌。真正的透徹明淨能明白一切之心爲什麽不能識知到這些呢?一定是他不能知內,那還談什麽知外呢?所以應當知道,你所說覺悟靈明的心,原是駐在身軀之內,這是不對的。
此時阿難行禮叩首,並對如來說:我聆聽了如來宣示的佛法,頓時覺悟了我的心,其實是駐在身外的,爲什麽呢?就像燈光那樣,燈點亮在室中,就應是先照亮室內,接著才照亮門戶,然後才是照亮庭院。一切衆生,不能識見自身內部,只能看見自身之外事物,這就像燈光是駐在室外,所以不能照亮室內。明白了這點,就不會再有迷惑,就能達到與佛的智見一樣,這大概不會有什麽顛倒妄亂的吧?
如來對阿難說:這些比丘們剛才隨我在城裏乞食行齋,現在回到只園來,此時我已吃過了。你來看看,一個比丘在吃東西,其它人會不會飽呢?阿難回答:其它人不會飽。世尊,這是爲什麽呢?這些比丘們雖然都已成就阿羅漢的果位,但是他們各有各的軀體,一人吃飯,其它人怎麽會飽呢?如來對阿難說:如果像你能夠識知的心,其實是在身外,那麽,身體與心各在一處,並不相幹,心所能識知的東西,身體就不能感覺到,身體能感覺到的東西,心卻不能識知。我現在伸手給你,你用眼睛看到它時,你的識知的心能辨別出來嗎?阿難回答:是的,世尊。如來告訴阿難:如果識知之心能夠辨別出來,可見眼和心不是相知相幹的,那爲什麽又還要說心是在外呢?所以,你應當知道,你所說能覺能識知的心駐在身外,其實也是不對的。
阿難對如來說:就像如來說的,由于不能知內的緣故,所以說心不居于身內。又由于身與心相互認知即能夠相互間不分離的緣故,所以又說心不在身外。現在我想,識知之心是在某個地方。如來說:在什麽地方?阿難說:這種能知之心,即使不能識知內部的事物,但是卻能看見外部事物,那麽,我想這識知之心就像是潛伏在一個根裏般。這好比有人拿水晶碗蓋在眼上,雖然遮住了雙眼,但卻不妨礙眼看見東西一樣,識知之心從深根裏生出。見隨即顯現,這個見隨即也就能分別識知事物,這就是說,眼睛看見什麽東西,心就能夠辨別。所以我認爲,識知之心所以不能識知內,是因爲它在深藏的根裏的緣故,識知之心能夠識知外物而無障礙遮蓋。這也是它潛藏在根裏的緣故。如來告訴阿難:如你所說,識知之心藏在根裏,就像水晶碗蓋著一樣。當…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北京社科院宗教研究所 編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