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探《攝大乘論》中的佛學思想▪P3

  ..續本文上一頁障障大菩提,不悟大覺”[18]。因此轉依有漏的汙染識,轉成無漏清靜圓淨智是大乘佛菩薩得涅槃的根本途徑。前面提到唯識以知叁性爲主,若按世親所說次叁性即是統指雜染清靜的一切法。而“賴耶”作爲世間一切法的攝藏處在叁性中占有很大的作用。從賴耶雜染種所生起的即依他起染分而成爲偏計執性的生死;如對治雜染的種習熏成清靜種子,即能轉起依他淨分而成爲圓成實性的涅槃。

  《攝論》第八章“……謂菩薩無住涅槃,以舍雜染不舍生死二所依止轉依爲相”,此中“生死”即是“依他起性”隨染流轉的“雜染分”——偏計執性。對于這雜染分,修大乘菩薩舍煩惱不舍生死以度衆生。無住涅槃是住時間而出世的涅槃。如釋尊叁十歲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早已證悟了涅槃,但卻爲衆生舍煩惱而不舍生死,五十年間行化各地,接應群機,過著無著無染的無住涅槃生活,這才是大乘佛所要證得的涅槃境界。此涅槃是“依他起性”上的清靜分(圓成實性),轉依謂即依他起性對治起時,轉舍雜染分轉得清靜分,果斷的無住涅槃便是轉染成淨的結果,是一種常樂我淨的境界。這正如《法華經》裏有一段說:“惟如來證入菩提,究竟圓滿一切智慧,是名大涅槃”。

  大乘涅槃要靠不斷的修行才能證得,依《攝論》所說要由加行無分別智,修行唯識無義的觀行,進而悟入境空心寂的平等法界,得根本無分別智,再從根本無分別智引生無分別後得智,修習六波羅蜜多,由戒而定,由定而慧,由慧學而到達究竟圓滿即離分別的涅槃。此轉妄染爲真淨的過程分爲六種,分別表示了離染還淨的層次和大小乘的差別。前四種即損力益能轉、通達轉、修習轉、果圓滿轉,此四種是大乘轉依的層層深入,完成這四種轉依才能擁有無住涅槃所得圓滿的叁德:斷德、智德和果德。

  後兩種即下劣轉和廣大轉,此二轉約大小乘的差別所說。“下劣轉,謂聲聞等唯能通達補特伽羅空無我性,一向背生死一向舍生死故。廣大轉,謂諸菩薩通達法空無我性,即于生死見爲寂靜,雖斷雜染而不舍故”。“下劣轉”是聲聞緣覺等的轉依,他們唯能通達空無我性,而不能通達法無我性,不能了悟唯識因此就不知生死涅槃無差別。而“廣大轉”是大乘的轉依,能通達法空無我性,于“生死見爲寂靜”,依依他起而顯現的義相本不可得,所以舍無可舍,完成雖斷煩惱而不舍生死的無住涅槃。涅槃與世間的關系造成了大小乘涅槃觀的根本不同點,小乘之有無余依涅槃“一向舍生死,一向背生死”,大乘無論是中觀還是唯識都不離根本佛教的緣起法則。中觀的“二際無差別”的涅槃思想[19]同唯識的“無住處”涅槃觀在諸法性平等的實質基礎上是可以融通的,住廣大轉的涅槃乃是寂而常用,用而常寂的,所謂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也正是“二際無差別”的表現。生死與涅槃的實質究其根底均無所得,即無所得,自是“無住”。

  《攝論》後又引《大乘莊嚴經論》中二偈說明凡夫一向爲虛妄雜染所染,隱覆真理,而菩薩拾離虛妄,顯現真實不虛的圓成實性,這就是大解脫大涅槃。所以涅槃不在別處,它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無需待到生滅法滅後才能證入涅槃。

  佛陀的叁身、涅槃觀與緣起理論恰如其分地表現了大乘思想的完滿精神,佛陀自行清靜具足無量微妙功德,其不舍生死顯示出佛陀自利利他的本質精神和大乘佛教悲智雙運的精神。緣起理論更是表現出大乘佛教高深的哲學思想,在無著看來人人皆有佛性,皆有成佛的可能,所以世人莫要悲觀,把“佛”當作人生的奮鬥理想,不斷向這一目標邁進並賦予之新的意義,淨化自己的人性,轉人性中的染汙得清淨義,是佛教追求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攝大乘論》,唐玄裝譯,福建莆田廣化寺

  [2]《攝大乘論》,世親釋,福建莆田廣化寺

  [3]《佛法概要》,明旸法師著,北京廣濟寺

  [4]《<攝大乘論>“種子起因說”之探究》,郭翠蘭著,中華佛學研究第一期(1997)

  [5]《佛概念之研究與深思》,張瑞良著,臺大哲學論評第五期

  [6] 《“叁乘究竟”與“一乘究竟”——兼論印順導師由緣起性空論以證成“一乘究竟”的可能性》,釋昭慧整理自“印順長老與人間佛教”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

  [7] 《大乘涅槃思想之展開》,張曼濤著,華岡佛學學報第四期

  [8] 《論佛教唯識學的對象理論》,魏德東著,雲南:《思想戰線》1999年第4期,第77-80頁

  [9] 《論佛教唯識學的轉識成智》,北京:《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4期,第55-64頁。

  ----------------------------------------------

  [1]魏德東著《華嚴宗哲學》上冊,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5月第4版,第439頁

  [2]魏德東著《華嚴宗哲學》上冊,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5月第4版,第438頁。

  [3] 此中薩迦耶見者謂執我性,由此勢力便起我慢。恃我我所而自高舉,于實無我起有我貪,名爲我愛,如是叁種無明爲因。言無明者,即是無智。——《攝論世親釋卷一》

  [4] 謂依彼法俱生俱滅此中有能生彼因性是爲所诠者。謂即依彼雜染諸法俱生俱滅,阿賴耶識有能生彼諸法因性,是名熏習。

  [5]緣起于大乘中略有二種,一者分別自性緣起,二者分別愛非愛緣起。依止阿賴耶識諸法生起是名分別自性緣起,以能分別種種自性爲緣性故。複有十二支緣起是名分別愛非愛緣起,以于善趣惡趣能分別愛非愛種種自體衛緣性故。——無著《攝大乘論所知依分》(唐玄裝譯)大正叁一

  [6]摘錄自《佛法概論》第十一章第一節,正聞出版社出版

  [7]《雜含》卷十二·二九叁經

  [8] 節自《攝大乘論》卷九(大正卷叁一),唐玄裝譯

  [9] 智殊勝殊勝語者,謂無障智名智殊勝,彼無分別智有所對治,今次佛智已離一切障及隨眠,是名于彼無分別智佛智殊勝——《攝大乘論世親釋·卷一》

  [10]見《宗境錄》卷八十九

  [11]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大正一二·一一一二中)

  [12] 法身有無量相,《攝論》中只略說五處。

  [13] 無漏四智之一。四智者,大圓鏡智、平行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大圓鏡智是轉有漏第八識所得的智慧,叫做一切種智、一切智。其變現猶如大圓鏡的映現萬物,故叫做大圓鏡智。平等性智是轉有漏第七識所得智慧。妙觀察智是轉有漏第六識所得的智慧。這是觀察一切法的自相、共相無礙自在,並于大衆中巧轉*輪,斷諸疑惑的智慧,所以叫做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是轉有漏的前五識所得的智慧,而爲利樂地前的菩薩以及二乘、凡夫的,所以遍十方示現叁業變化事。這是成就本願力應作事故,叫做成所作智。如此,轉有漏第八、第七、第六、前五識,序次地得大圓、平等、妙觀、成事等四智,這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轉識成智”。

  [14] 《攝大乘論》卷一所知依分(大正卷叁一),唐玄裝譯

  [15] 即涅槃八味

  [16] 節自《成唯識論》卷十(大正卷叁一)

  [17] 節自《法華玄論》(大正·叁四·叁七六)

  [18] 《大正藏》四叁,第234頁下

  [19] “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世間與涅槃,亦無少分別,涅槃之實際,與世間際,如是二際者,無毫厘差別”——《觀涅槃品》(大正叁〇·叁六)

  

《略探《攝大乘論》中的佛學思想》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