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略探《摄大乘论》中的佛学思想▪P2

  ..续本文上一页论》中的缘起思想,以求能从唯识的赖耶种子说中看出大乘法之异于小乘。佛说“此处甚深,所谓缘起”,[7]可见佛陀的缘起观非常深广。

  说法相者,《摄论》第二章中指出三种法相:一依他起相,二遍计所执相,三圆成实相。它们是分别性、依他性和真实性。三性说当中,最具特色之处在于“转换”的观念,实质是依他而转换。

  说语义者,谓先说初句后以余句分别显示,或由德处,或由义处。这在无著《摄论》中给与了详细的论证。

  本文在于显示大乘佛法殊胜于声闻乘,这在《摄论》中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亦即修大乘佛法所证的果位的不同所体现的佛陀的三身说和涅槃观。首先佛陀的三身说。

  三身说是佛身说的重要部分,小乘佛教立生法两身,生身者即父母所生之身,上座部认为佛是现实人间的,与一般人相同,要饮食、衣着、睡眠、便利,病了也要服药。佛的生身是有漏的,佛之所以为佛,是佛的无漏功德法身。大众部倾向于理想的佛陀,以为佛身是无漏的,是出世间的,如《摩诃僧祗律说》:“世尊虽不须,为众生故,愿受此药”。即佛身无漏,是不会生病的,当然也就不需要服药。《大智度论》说:“佛有二种身:一者、法性身;二者、父母所生身”,实不外乎大众系的佛身观。而大乘佛教的出现为佛身论提供了新的内容,出现了法报化等诸身。《摄论》结合以往的佛身论提出了自性、受用、变化三身说:

  “此中自性身者,谓诸如来法身一切法自在转所依止故。受用身者,谓依法身。种种诸佛众会所现,清静佛土大乘法乐为所受故。变化身者,亦依法身,从睹史多天宫现没,受生受欲。踰城出家往外道所修诸苦行,证大菩提,转大*轮入大涅槃故。”[8]

  三身说现“彼果智殊胜”,是菩萨修足十地三学得证的智果,体现了佛智殊胜[9],也是说语义者在德处说的典范,谓说佛功德最清静觉,不二现行,为二十一种功德所摄,佛三身乃为广施佛法而随机显现,“诸菩萨究竟,得清静三身,是无分别智,得最上自在”,初地中唯得三身,至第十地乃善清静。此中三身的自性身就是法身——一切法自在转所依止故——此法身者“非相非非相,本无定相故曰非相,又缘起诸相,故曰非非相。又非现非非现,离性无性,非有非无,非心非意,不可以一切量度也”[10]。 此自性身为诸佛如来所证的真如理体,为一切有为、无为,众善万德的所依。盖佛身的体性就是真如,所以叫做法身。“法身不灭”、“法身常在”是法身的特点,天地间诸有情均有法性真如,然凡夫自无始以来,为惑障隐复无法显现,只有广施六度,修三摩地断除一切烦恼所知障,修十地经无数大劫才能证得诸佛法身。然如何理解法身不灭,此应有三:一者尊重佛的经法与戒律,看作佛的法身。如《根本说一切有部赖耶杂事》卷三八(大正二四·三九八下──三九九上)说:“我涅槃后,作如是念:我于今日无有大师。汝等不应起如是见!我令汝等每于半月说波罗底木叉,当知此则是汝大师,是汝依处,若我住世,无有异也”。二者涉及到色身与法身的关系。色、受、想、行、识等有漏“五蕴”色身是必朽的要受无常的制约而最终灭去,而圣者的无漏“五蕴”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并不因涅槃而消灭,《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三四(大正二七·一七七上)说:

  “今显此身父母生长,是有漏法,非所归依。所归依者,谓佛无学成菩提法,即是法身。”

  有漏身与无漏所成菩提法也体现了生身与法身的关系,法身不灭,法身常在。

  三者,证见法身空寂也可说是证得法身,见佛法身是经修习达成,若有佛弟子经修行而证见佛法,亦可说是得“佛法身”。所以说:

  “诸弟子辗转行之,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11]

  经此三者可说法身是常住而不灭的。然诸佛法身以何为相,无著在提出三身说之后紧接指出佛身略[12]有五处为相。此五处者转依、白法所成、无二为、常住、不可思议等五者。转依谓转灭一切障碍烦恼,离杂然分转得依他起性清静分;白法所成为相谓由六波罗蜜多圆满故而得法生十种自在;无二者谓有无无二为相。有无者,一切法偏计所执相为非有是非有相,而空所显示圆成实性其体实有是非无相;无二为相者实是有为无为无二“为”相,法身不是由业烦恼之所生所以称非“有为”相,但却于“有为”中得大自在所以又作有为相;常住者,佛法身清静,发大誓愿常作一切有情利乐,而一切有情未涅槃,所以佛为广度众生舍烦恼而不舍生死无住于涅槃,是为常住。由此四相可知法身相之不可思议,不可思议者谓诸佛如来自性清静没有世间任何一种比喻能够譬喻。如此五相显示诸佛法身之离一切障,转得体性真如。

  说受用身者,受用身以自性身为依,此又由二种。一自受用,谓诸如来修集无量福慧资粮,历经三大阿僧祗劫的无量胜因,修集而感得的妙色身,其为大圆镜智[13]所转,相好庄严遍周法界,尽未来际受用无穷故;二他受用,为要化益初地以上的菩萨,由平等性智示现的微妙清净身,现大神通、转大*轮、决断众疑,受用大乘法乐而随宜应现。

  说变化身者,谓为要化益地前菩萨与二乘、凡夫,特由成所作智示现的佛身,其能随顺机类差别,变作种种形相故为之变化身。此种自性身所居的净土叫法性土,受用身所居的净土叫自受用土,变化身所居的净土,叫做变化土,而通于净秽土。可以通过表格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此从德处说语义者,若从义处说语义者,本文以《摄论》中的佛陀涅槃观显示。“无住涅槃,说明彼果断体”[14],“于生死涅槃,若起平等智,尔时由此证,生死即涅槃。由是于生死,非舍非不舍;亦即于涅槃,非得非不得”,此即无住涅槃——大乘佛教的佛陀涅槃观。它与佛陀的三身说、净土说一起构成了佛得大无碍智清静真如的殊胜果断,也是修大乘者所希望证得的最终境界。

  涅槃思想从原始佛教发展到大乘佛教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本论据《摄论》主要张显得是唯识时期大乘殊胜于小乘的佛陀观。“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己,寂灭为乐”是大小乘共同遵守的涅槃思想,然侧重点不同造就了大小乘根本的差别。小乘乃在“生灭灭己”之“灭己”一点,以为寂灭性必须待生灭法灭后而得一“寂灭”;大乘佛教则在生灭法之本身,生灭本身所显之“灭己”其当体即是寂灭,即即生灭中而证涅槃。佛法何谓涅槃?不同时期的解释是不同的,同一时期不同宗派的解释也有很大的差别。“涅槃”是修行学佛的最高目标为圣者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方等般泥洹经》卷二载,涅槃是大灭度之义,大即法身,灭即涅槃,度谓般若智慧。《涅槃经》说“灭诸烦恼,名为涅槃”;《杂阿含经》说,涅槃是“贪欲永尽,瞋恚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法华经》里面说最上的一层道就是“涅槃”。对涅槃的解释众多,此处不一一列举。然诸经对涅槃的诠释有异,但都指的是“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的“清静自性真实本体”。《方等般泥洹经》卷二又说涅槃具有常住、寂灭、不老、不死、清静、虚通、不动、快乐等八种法味[15]。涅槃有层次上的区别,各宗派对涅槃的分类也有不同,天台宗依体、相、用认为涅槃可分为本自具足的“性净涅槃”、通过修行证得的“圆净涅槃”、为教化而示现的“方便净涅槃”;法相宗将涅槃分为自性清静涅槃、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和无住涅槃。本文依《摄论》取后一种划分。依印顺对《摄论》的讲记,涅槃是真无不圆,妄无不寂的意识,是灭了烦恼障和所知障二种惑障、了脱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二种的苦果。《成唯识论》对涅槃的四个名辞作了确切的定义:

  “自性清静涅槃:谓一切法相真如理,虽有客染而本性清静,具无数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一切分别,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唯真圣者自内所证,其性本寂故名涅槃。有余依涅槃:谓即真如出烦恼障,虽有微弱所依未灭,而障永寂,故名涅槃;无余依涅槃,谓即真如出生死苦,烦恼即尽,余依亦灭,众苦永寂,故名涅槃;无住涅槃: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辅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故名涅槃。”[16]

  此大乘者之涅槃,小乘者以《阿含经》为依据说三法印:一诸行无常,二诸法无我,三涅槃寂静。《金刚经》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说明四相皆空,无我可得”,此小乘对涅槃的介定。声闻乘以知四谛为主,谓“苦、集、灭、道”,此中“灭”谛是小乘的涅槃所在,而大乘以知三性为基础,即真实、妄有与染净(依他起、偏计所执、圆成实)。涅槃虽是众生本所具足而其层次差别导致最终修得果味不同。小乘涅槃是善是常,恒不变易,追求静止的实体,以为涅槃在静处涅槃即是终结。大乘涅槃离常离无常,超越实体“恒不变易”。对于大小乘涅槃观的差别及大乘涅槃的殊胜,《法华玄论》曾作如此分:

  “大小之涅槃,凡有三义,一、本性寂灭非本性寂灭异。小乘之涅槃灭生死而涅槃也,大乘之涅槃生死本来涅槃也。故法华方便品言之,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二、界内界外断惑异。小乘之涅槃唯断界内分断生死而止,大乘之涅槃并断界外变易生死也。三、众德具不具异。小乘之涅槃无身无智,故不具众德,大乘,具身,故具法身般若之德。”[17]

  大乘佛法悲智双运,染净俱超,“因智能故,不住生死;因慈悲故,不住涅槃”。无住涅槃是大乘涅槃观的本质,无着《摄论》中以一个章节的内容向我们详细论述了大乘涅槃的特征。佛所得的果即智断二果,无住涅槃是转依离杂染所显的真实性,是转识成智的结果。《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说:“由烦恼障障大涅槃,流转生死;由所知…

《略探《摄大乘论》中的佛学思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