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選輯 V

  白話佛經

  

  雜阿含經

  優婆塞 柳紹華 

  

  雜阿含第一經(無常經)

   我是這麼聽說的:

  

  有一次,佛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裏。那時,世尊向比丘們開示道:「應當觀察色蘊是無常的,這樣的觀察,就是合于正確的觀察。它使行者生厭離心,不再貪愛肉身,使心得到解脫。像這樣,觀察受蘊、想蘊、行蘊及識蘊也是無常的,就是合于正確的觀察,能使行者厭離它們,斷除對各種感官知覺的貪愛,從而使心解脫系縛。

  

  像這樣,比丘們!從五蘊的系縛中解脫出來,就能自己記說:『此生是我最後的一生,清淨聖潔的梵行已建立,完成了聖弟子的行持,清楚知道自己不再受生。』如同觀察五蘊無常一樣,觀察五蘊是苦、不具實性、非我,也是同樣的道理。」那時,比丘們聽了佛陀這番開示,都很高興地信受奉行。

  

  雜阿含第1227經(祖母經)

  我是這麼聽說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裏。那時,波斯匿王爲著他一向敬愛的祖母去世了,就到城外爲她舉行火葬,向遺骨行禮致哀。

  喪禮結束後,波斯匿王蓬頭垢面,神情恍惚地來到佛陀的住處。頂禮佛足後,退坐在一旁。那時,世尊問波斯匿王:「大王!你從哪裏來?爲何衣冠淩亂,容顔憔悴?」

  

  波斯匿王回答說:「世尊!我敬愛的祖母去世了。剛才到城外舉行火葬,向遺骨行禮致哀後,就直接來見世尊。」

  佛陀就問波斯匿王:「大王想必很思念敬愛的祖母?」

  

  波斯匿王回答說:「世尊!我實在很敬愛懷念我的祖母。世尊!倘若將我國內所有的象、馬、七寶,甚至我的王位讓與別人,能夠換回祖母的生命,我都願意割舍。如今,既無法使我的祖母複生,生死永別使我悲傷愁苦,難忍喪親之痛。曾聽世尊您說過,一切衆生,從卑微的小蟲到尊貴的天神,有生就有死,沒有不命終的,沒有只生而不死的,今天我才覺得世尊您說的很有道理。」

  佛陀說:「大王!確實如此!一切衆生,從卑微的小蟲到尊貴的天神,有生就有死,最後都會命終,沒有只生而不死的。」

  

  佛陀接著又說:「無論生爲婆羅門種姓、剎利種姓或是豪門世家,有生就有死,沒有不死的。即使是剎利種姓的人當了帝王,加冕登基,君臨天下,統治四方萬民,有強大無比的軍力,能征服列國,終有命盡的時候,沒有不死的。又或者說,大王!生在長壽天成爲天衆,于天宮裏遊戲自在,享受快樂,最後仍然命終,沒有不死的。又或者說,大王!阿羅漢比丘煩惱已斷盡,舍離塵勞重擔,完成了行持,斷除了一切結使,得到解脫,他們也一樣會死,舍去身命,入于涅槃。又或者說緣覺聖者,善于調伏煩惱,證得寂滅,最後也會命盡,入于涅槃。諸佛具足十力與四無畏,破邪顯正如同獅子吼,最後也會命終而入涅槃。從這些例證看來,大王!應當知道一切衆生,下自小蟲,上迄天神,有生就有死,最後都會衰敗而逝,沒有不死的。」

   這時,世尊就說出以下這首偈:

   「一切衆生類,有命終歸死, 各隨業所趣,善惡果自受。

   惡業墮地獄,爲善上升天, 修習勝妙道,漏盡般涅槃。

   如來及緣覺,佛聲聞弟子, 會當舍身命,何況俗凡夫!」

   波斯匿王聽了佛陀這番開示,充滿法喜,起身行禮,告退而去。

  雜阿含296經(因緣經)

   我是這麼聽說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竹園裏。那時,世尊告訴比丘們說:「我現在要爲你們解說「因緣法」和「緣生法」。

  

  甚麼是「因緣法」呢?就是所謂有此事故,有彼事,因爲「無明」而有「行」,因爲「行」而有「識」,……乃至有衆苦聚成的有情世間。

  

  不論世上有沒有佛陀,這個法則始終存在著,具恒常性與普遍性,諸佛自悟緣起,證得無上正覺,爲人們演說、開示、顯發這個道理。

  

  也就是說因爲「無明」而有「行」,因爲「行」而有「識」,……乃至有「生」而有「老、病、死、憂、悲、惱、苦」。這個法則過去久遠以來即已存在,現前如此,未來也必定如此;它是生命現象的定律。

  

  「因緣法」的特性就是這樣,一向如此。「因緣法」不離芸芸衆生,「因緣法」不外有情世間。它是以智慧如實觀察了知的真理,並非顛倒謬見。

  

  像這樣,順著「因緣法」而生起的各支名目,稱爲「緣生法」,也就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處」、「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這些統稱爲「緣生法」。

  

  多聞的聖弟子正觀「因緣法」與「緣生法」,了解到「名」與「色」不論在過去、現在與未來都是相依相存,彼此互爲因緣;進而領悟到它們生滅不已、無常、非我,就不會冥索前世,問說:『我于前世存在?我于前世不存在?我于前世是哪一類的有情?我于前世的經曆如何?』

  

  也不會臆測來生:『我于來生將存在?我于來生將不存在?我于來生將投生成爲哪一類的有情?我于來生的際遇將會如何?』

  

  對于現前的五蘊身心不會疑惑地問說:『生命的本質是甚麼?爲何有生命?前世我是誰?來生我將投生到何處?衆生從哪裏來的?它們在此命盡後將往生何方?』這些迷惑就如同世上的宗教師與學者們被各種世俗謬見所系縛一樣,于五蘊內外妄執有我(我見)有衆生(衆生見),相信靈魂不滅或自性常存(壽命見),迷信符箓咒術、祭典儀軌或各種趨吉避凶之道(忌諱吉慶見)。

  

  一旦正觀緣起,到了那個時節,聖弟子清楚知道自己已斷除了前述的種種邪見;猶如截斷多羅樹頭使其不再發芽,斷除了生死輪回的根本,終將于未來證解脫涅槃而不再受生。這就是多聞聖弟子對于「因緣法」與「緣生法」實實在在地知法見法,有了深刻的覺悟,善加修持而入于法流。」

  

  佛陀作了這番開示,比丘們都很高興地信受奉行。

  雜阿含第906經 (法損壞經)

   我是這麼聽說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裏。那時,大迦葉尊者住在舍衛城的東園鹿母講堂,于黃昏時出定,前往佛陀的住處,頂禮佛足後,坐在一旁,向佛發問:「世尊!您從前爲僧團製戒還不多的時候,比丘們多樂意學習受持;如今製戒已多,樂意學習受持的比丘反而較少,是何緣故?」

  

  佛陀說:「迦葉!由于世人廣造惡業,壽命也漸次減短,貪欲煩惱充斥人心;兵燹、饑荒、瘟疫茶毒世間,衆生的福報漸減,邪知邪見大行其道,雖然爲弟子們製定許多戒律,樂于學習受持的人卻很少。

  

  迦葉!就如同世界面臨末劫時,真正的七寶尚存于世間,就有假冒的七寶出現,取而代之,使真寶隱沒。就像這樣,迦葉!如來的正法將滅時,有相似的像法出現;相似的像法流布後,正法就滅。

  

  航行于大海中的船,若超載過多的珍寶而翻覆,就會立刻沈沒。如來的正法,則不會這樣,而是逐漸地消滅。如來的正法不會爲地震、洪水、劫火、罡風所毀壞,直到冥頑邪惡的衆生出現于世間,喜好惡事,心懷不善,造各種惡業;將非法說成是正法,將正法誣謗爲非法;那本非戒律的規條被奉爲戒律,真正的戒律反而被貶辱抛棄;將各種似是而非的法義、經句、覺受大肆宣說,廣爲傳述,如來的正法就會因此而隱沒。

  

  迦葉!有五種因緣能令正法沈淪消失。是哪五種呢?若比丘對佛陀不敬重恭順,卻仍依止于佛陀而住;對于法義、戒律、隨機施教的開示及佛陀所稱歎的梵行清淨者不恭敬尊重,卻仍依止于僧團而住。迦葉!這就是五種能令正法沈沒的因緣。

  

  迦葉!有五種因緣能令佛陀的正法律不會沈沒、不會被忘失、不會退減。是哪五種呢?那就是比丘恭敬尊重佛、皈依佛;也恭敬尊重法義、戒律、日常的開示及佛陀稱歎的梵行清淨者。迦葉!這就是五種能令正法律不會沈沒、不會被忘失、不會退減的因緣。

  

  所以說,迦葉!應該這麼學:恭敬尊重佛、法、戒、平時的開示及佛所稱歎的梵行清淨者,並依止于僧團而住。」

  

  佛陀講完此經,大迦葉尊者很高興地起身行禮,告退離去。

  雜阿含第300經(自他經)

   我是這麼聽說的:

  

  有一次,佛住在俱盧國的調牛村裏。那時,有一位婆羅門來參訪佛陀;與世尊見了面,互相寒喧問訊後,就退坐在一旁,向佛問道:「喬達摩!衆生的苦樂是自作自受的,你說對不對?」

  

  佛陀回答那位婆羅門說:「我不能依著你的問法回答這個問題。不應斷言衆生的苦樂是否自作自受。」

  

  那位婆羅門又問:「那麼,衆生的苦樂是否異作異受?」

  

  佛陀仍然回答他說:「苦樂異作異受的說法,也不應置答其是非。」

  

  那位婆羅門不解地問道:「爲何我問衆生的苦樂是否自作自受或異作異受,你都不給我肯定的答複?這是甚麼道理呢?」

  

  于是,佛陀向那位婆羅門開示道:「所謂『自作自受』,就是認爲受報者即是造業者,二者具有同一性,這就墮于真常的知見。至于『異作異受』則認爲受報者與造業者彼此互異,二者不具同一性,這就墮于斷滅的知見。

  

  合于真理的說法,是舍離前述兩種偏邪的見解,處于中道而說的,即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因[無明]而有[行],因[行]而有[識],…,乃至有[生]故有[老、病、死、憂、悲、惱、苦]。反之,『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衆苦也滅盡」

  

  佛陀作了這番開示,那位婆羅門充滿法喜,起身告辭離去。

  

  雜阿含第335經(第一義空經)

  

  …

《雜阿含經選輯 V》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白話賢愚經(1-13)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