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選輯 IV▪P2

  ..續本文上一頁不在【我】之中、【我】不在五蘊之中。聖弟子借著正觀五蘊無常、苦、非【我】,就會對它們生起厭離心,斷除對于五蘊的喜貪,而得到解脫。于是,聖弟子能自行記說『此生是長夜輪回的終點,清淨聖潔的梵行已堅立;完成了所有的行持,不會再受各種生存狀態的羁絆』。」

  

  佛陀接著問道:「阿耨羅陀,【色】是『有情衆生』嗎?」

  

  阿耨羅陀比丘回答道:「不是。」

  

  佛陀又問道:「那麼【受】、【想】、【行】、【識】是『有情衆生』嗎?」

  

  阿耨羅陀比丘回答道:「它們也不是。」

  

  佛陀問道:「阿耨羅陀,『有情衆生』是存在于【色】之中嗎?」

  

  阿耨羅陀比丘回答道:「不是。」

  

  佛陀又問道:「那麼,『有情衆生』是存在于【受】、【想】、【行】、【識】之中嗎?」

  

  阿耨羅陀比丘回答道:「不是。」

  

  佛陀接著問道:「阿耨羅陀,在【色】之外,別有所謂的『有情衆生』存在嗎?」

  

  阿耨羅陀比丘回答道:「沒有。」

  

  佛陀又問道:「那麼,離開了【受】、【想】、【行】、【識】,別有所謂的『有情衆生』存在嗎?」

  

  阿耨羅陀比丘回答道:「沒有。」

  

  佛陀接著問道:「阿耨羅陀,【色】、【受】、【想】、【行】、【識】合起來就是『有情衆生』嗎?」

  

  阿耨羅陀比丘回答道:「不是。」

  

  佛陀又問道:「那麼,『有情衆生』沒有【色】、【受】、【想】、【行】、【識】嗎?」

  

  阿耨羅陀比丘回答道:「不是。」

  

  佛陀接著問道:「阿耨羅陀,既然只有遷流不定的五蘊,而所謂的『有情衆生』在究竟法上並不存在,那麼有關『有情衆生』死後存在與否的各種論斷還有意義嗎?」

  

  阿耨羅陀比丘答道:「世尊,它們的確沒有意義。」

  

  于是,佛陀告訴阿耨羅陀比丘說:「你不置答那些外道所提的問題,而直接告訴他們問題本身沒有意義,乃是正確的響應,合于正法,沒有誣謗于我,也無可責難。在如來的教法中,不論過去、現在或未來,說的只是滅苦之道,不作余說。」

  

  佛陀作了這番開示,阿耨羅陀比丘充滿法喜,信受奉行。

  

  

  漢譯雜阿含第五五經、英譯巴利聖典Samyutta-22:48。

  

  我是這麼聽說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波羅奈國的鹿野苑中。那時,佛陀告訴比丘們說:「我現在要爲你們解說『五蘊』(五陰)和『五取蘊』(五受陰)。注意聽!」

  

  佛陀開示道:「何謂『五蘊』(五陰)?

  

  比丘們,所有的色身(地、水、火、風),無論過去、未來、現在,也無論內外、強弱、優劣、貴賤、遠近,統稱爲『色蘊』(色陰);

  

  所有的感受,.....,統稱爲『受蘊』(受陰);

  

  所有的思慮與分辨作用,.....,統稱爲『想蘊』(想陰);

  

  所有出于意志的行動、造作,.....,統稱爲『行蘊』(行陰);

  

  所有的感官覺知作用,.....,統稱爲『識蘊』(識陰)。

  

  比丘們,這五大類構成生命現象的元素就統稱爲『五蘊』(五陰)。」

  

  佛陀接著說道:「何謂『五取蘊』(五受陰)呢?

  

  比丘們,所有的色身(地、水、火、風),無論過去、未來、現在,也無論內外、強弱、優劣、貴賤、遠近,當它們成爲貪愛、執取的對象時,它們就統稱爲『色取蘊』(色受陰);

  

  所有的感受,.....,統稱爲『受取蘊』(受受陰);

  

  所有的思慮與分辨作用,.....,統稱爲『想取蘊』(想受陰);

  

  所有出于意志的行動、造作,.....,統稱爲『行取蘊』(行受陰);

  

  所有的感官覺知作用,.....,統稱爲『識取蘊』(識受陰)。

  

  比丘們,當『五蘊』(五陰)成爲貪愛、執取的對象時,它們就稱爲『五取蘊』(五受陰)。」

  

  佛陀作了這番開示,比丘們充滿法喜,信受奉行。

  

  

  漢譯雜阿含第叁○二經、英譯巴利聖典Samyutta-12:17。

  

  我是這麼聽說的:

  

  有一段時期,佛陀住在王舍城郊的靈鹫山上。這一天早晨,佛陀著衣持缽,走下靈鹫山,正要進城乞食。當時,有一位名叫阿支羅迦葉的外道爲了辦一些事而出城,朝靈鹫山的方向走來,與佛陀不期而遇。他遠遠地看見了佛陀,就迎上前,問道:「喬達摩!我有些問題想請教您,不知是否有空回答我?」

  

  佛陀告訴阿支羅迦葉說:「現在不是議論的時候,我正要入城乞食,等我回來再爲你解答。」

  

  阿支羅迦葉一再要求而不得要領後,不耐地抱怨說:「喬達摩!爲何如此刁難我呢?乞食前和乞食後說還不都一樣?請現在就解答我的疑難吧!」

  

  于是,佛陀就對阿支羅迦葉說:「好吧!請說出你的問題。」

  

  阿支羅迦葉就問佛陀:「你的看法如何?喬達摩!苦因是由受苦者自己造作出來的嗎?」

  

  佛陀告訴他:「這個問題沒有意義。」

  

  阿支羅迦葉又問道:「那麼,你的看法如何?喬達摩!造作苦因者另有其人?」

  

  佛陀告訴阿支羅迦葉:「這個問題也沒有意義。」

  

  阿支羅迦葉又問道:「那麼,苦因有一部分是受苦者自己造作,另有一部分則是來自他力,對嗎?」

  

  佛陀告訴阿支羅迦葉說:「這個問題仍然沒有意義。」

  

  阿支羅迦葉又問道:「這麼說來,喬達摩!苦因既非出于受苦者自力造作,亦非來自于他力的造作,純屬無因而自然發生的,對嗎?」

  

  佛陀告訴阿支羅迦葉說:「你這樣的提問也不恰當,無從置答其是非。」

  

  阿支羅迦葉又問:「喬達摩!爲何我問苦因是否受苦者自己造作、他力造作或二者兼而有之,還是無因而生,你都不肯定地置答其是非?苦是不存在的嗎?」

  

  佛陀告訴阿支羅迦葉說:「那又不然!苦是確實存在的。」

  

  阿支羅迦葉說:「好!喬達摩!你說苦是存在的,就請你爲我說法,使我也能懂得苦谛。」

  

  于是,佛陀告訴阿支羅迦葉說:「若受報者就是造因者,兩者具有同一性,吾人才可說苦因是受苦者自己造作出來的;

  

  若受報者與造因者分屬不同的二者,而且彼此互不相涉,吾人也才可說苦因是受苦者以外的他力造作的。

  

  同樣的道理,說苦是受報者與造因者共同造作的或說苦是來自受苦者以外無因而自然發生,這些見解都沒有意義。

  

  如來一向宣說的『緣起法』是舍離前述那些邊見而說的,即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因爲【無明】而有【行】,因爲【行】而有【識】....乃至有衆【苦】聚成的有情世間;『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衆【苦】也滅盡。」

  

  佛陀作了這番開示,阿支羅迦葉當下舍離各種世俗邪見,證得清淨法眼。這時,阿支羅迦葉已知法見法,不再疑惑迷惘,也不再乞求他力的救度,于正法律中無畏無懼。他起身向佛陀頂禮,說:「世尊!我已開悟!善逝!我已得度!我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惟願世尊接受我做您的出家弟子!」

  

  佛陀告訴他說:「迦葉!外道若想在我法中出家、受具足戒,依例應經四個月的別住。經過四個月的別住與試練,仍不改其志向,才可以使他受具足戒、成爲比丘。雖然如此,我也知道各人的情況不同,此事不應一成不變。」

  

  阿支羅迦葉回答說:「若外道異學必須經四個月的別住與試練才可獲准出家爲比丘,我願意接受四年的別住與試練,再出家成爲比丘。」

  

  于是,阿支羅迦葉在佛陀座下出家,受具足戒。尊者阿支羅迦葉出家後,獨居靜處,舍離放逸,精勤于禅思,不久即自知自證『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應作已作,不受後有』。就這樣,阿支羅迦葉成爲一位阿羅漢。

  

  

  漢譯雜阿含第叁○○經、英譯巴利聖典Samyutta-12:46。

  

  我是這麼聽說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俱盧國的調牛村裏。那時,有一位婆羅門來參訪佛陀,互相寒喧問訊後,就退坐在一旁,向佛陀問道:「喬達摩!造業者與受報者具有同一性(自作自覺),你說對不對?」

  

  佛陀回答那位婆羅門道:「你提的這個問題沒有意義。」

  

  那位婆羅門又問道:「那麼,造業者與受報者不具同一性(他作他覺),對不對?」

  

  佛陀回答他道:「這個問題也沒有意義。」

  

  那位婆羅門不解地問道:「爲何我問造業者與受報者兩者是否具有同一性,你都不給我肯定的答複?這是甚麼道理呢?」

  

  于是,佛陀向那位婆羅門開示道:「造業者與受報者具有同一性(自作自覺)的見解墮于『常見』,造業者與受報者不具同一性(他作他覺)的見解則墮于『斷見』。合于真理的說法,是舍離前述兩種偏邪的見解,處于中道而說的,即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因【無明】而有【行】,因【行】而有【識】,...,乃至有【生】故有【老、病、死、憂、悲、惱】苦。反之,『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衆苦也滅盡」

  

  佛陀作了這番開示,那位婆羅門充滿法喜,起身告辭離去。

  

  

  漢譯雜阿含第二九六經、英譯巴利聖典Samyutta-12:20、阿毗達磨法蘊足論卷十一緣起品。

  

  我是這麼聽說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裏。那時,佛陀告訴比丘們說:「我現在要爲你們解說緣起(因緣法)以及依…

《雜阿含經選輯 IV》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雜阿含經選輯 V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